中招网讯:更庆寺,意为大寺庙,以其规模宏大著称康区。地处县城东,欧普隆沟口处,其下为印经院,为萨迦派在康区的主寺。更庆寺分为四部,本部有大殿、东有八冷隆、西有通甲经堂,中部有印经院,内藏佛教诸家之说,寺之影响日增。寺院僧源甚广,经济实力雄厚。1981年省委统战部批准为开放寺庙。它是藏区宗教、文化、民风民俗的缩影。特别是一年一庆的跳神祭祀活动,更为增加宗教的神秘感、艺术感,招来更多的游人。
更庆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由德格家族第三十六代博塔、扎西生根和西藏香巴噶举名僧唐东杰波主持创建了位于司根隆的经堂,以唐东杰波的名字取名为“唐甲经堂”。更庆寺大殿、讲经院、经堂等建筑面积达
1986年10月,经十世班禅大师亲自批准并选定地址,在欧普隆兴建更庆寺大殿,1988年3月,规范宏大,古朴壮观的更庆寺大殿落成。
过去,土司家族规定,更庆寺不设活佛,寺庙领导权由土司家族世袭担任。第十二代土司登巴泽仁执任期,土司家族增封了五座寺庙,更庆寺为本家寺庙,继续扶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更庆寺充分地发挥了宗教上层人士爱国爱教,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贡献的作用。
更庆寺辖七座分寺,即:龚垭寺、嘎伦寺、银南寺、扎马寺、门扎寺、柯洛寺和西藏江达县的燃灯寺。寺庙最高领导为德格土司或土司的兄弟,其下设更本,东、西大喇嘛。寺庙行政机构设“更本”会议室,更本会议室的土司为最高决策者。
清初至民国时期,更庆寺沾聚了大批国内外宗教学者,推动了更庆寺在藏画、音乐、雕塑、木刻、建筑、印刷、藏医药等方面的发展,对促进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清代的大喇嘛、大学者洛德翁波、堪布桑登洛仁为该寺留下不少著述,大喇嘛次称仁青则在《丹珠尔》印版的雕刻、校对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更庆寺每年要举行多次跳神活动,跳神活动源远流长,对德格乃至藏区音乐、舞蹈、说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更庆寺传统藏戏多取自《佛本生》,故事具有古朴、粗犷、唱、舞、念均有表现自己的特点,唱时不舞,舞时不唱,粉相、舞姿、动作、蹈具、音乐、唱腔都有严格的规定。清末,更庆寺堪布桑登洛仁首次改编了《夏热巴》、《诺绒王子》形成了该寺公演的《夏热巴》、《诺绒王子》、《克麦更登》、《六长麦》、《甲羌》五个传统藏戏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