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网讯:竹庆寺,藏语意为“大圆满”,旧时记作“佐箐”、“佐青”,由五世****民派他的弟子,宁玛名僧白马仁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宁玛祖师连花生大师曾莅临竹庆,竹庆有红教圣地”为由,得林葱、德格土司护持,调拔差民,赐大量钱物 主持修建。寺庙建成后,白马仁真任竹庆寺第一任第一在位活佛,欲称“竹庆益协罗布(意为如意宝)”。寺庙于清代扩建,新添协日孙佛学院,觉悟普佛学院、扎巴学校等建筑,形成了前有辽阔草坝,后有奇山异峰,寺庙周围地势开阔,风景独好,殿堂、僧房座落有致。
竹庆寺建寺以来,积极主动地与土司辖区的政治活动,竭力与德格土司、西藏地方政府、清廷以及国民党政府建立政治关系,在土司辖区政教统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竹庆寺属土司五大家庙之一,在政治、经济、武装等方面享有较高的特权,长期紧紧追随并服务于土司家族。
竹庆寺以创建人白马仁真与五世****喇嘛为师徒关系,第三世活佛又与九世****为表兄弟关系之故,一直与西藏地方政府保持特殊的政教关系,该寺在西藏经商、化缘,备受西藏政府优待。寺庙还与不丹国长期保持着密切的政教关系。清咸丰之年(1851年),第四世活佛麦久郎克多吉应不丹国聘请,遣大喇嘛任不丹国师,不丹国也派僧侣到竹庆寺留学。第五世竹庆活佛、不丹国赠巨资予竹庆寺设讲学院基金和供高级讲学院僧侣食宿开支,至1956年,在竹庆寺留学的不丹籍僧侣仍有30余人。
竹庆寺有较高的政教地位和名望,长期聚有大批国内外各教派有才华的高僧,使藏传佛教文化与民族文化得到广泛交流和传播,寺庙培养了西批它颜、巴珠、协呷、吞涅等著名的高级佛学专家。竹庆寺是《岭·格萨尔王传》藏戏发祥地,该寺的雕塑、绘画艺术等在整个藏区独有影响。
在教务活动中,寺庙鼓励各地区、各教派、各民族僧侣来寺学经修法,专设奖励基金,奖励留学僧侣,并允许各教派僧侣在讲学院学习显教并讲经。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务活动,吸引了来自国内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省区以及国外不丹、尼泊尔等国大批的僧侣来此学经修法,来寺僧侣络绎不绝,寺庙威望、政教势力得到迅速扩张。该寺“四反”前在册活佛32名(外地10名),大小经堂、协日孙讲学院、当清岗护法院、登弄卡修法院、助扎修法院、印经院、扎巴学校为主寺。在四川省甘孜州、青海省玉树、果洛地区、西藏昌都地区辖近200座分寺。
该寺以竹庆活佛为最高首领,行政系统由活佛、管家、堪布、格古组成“寺政会议”、“寺刑会议”、“任免会议”、“寺教会议”、“寺战会议”、“征差会议”等机构。设主管寺法的“法王”,主管寺属牧民行政事务的“政业”,主管寺庙辖区无业游民的“丐王”,义将僧侣按原籍区域划分组成竹庆、玉隆、扎柯、林葱“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