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孙凝晖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科学院南路6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260***
传真:010-6256***
信箱:zongheban**[ta]**t.a.c.cn
网址:http://www.**ct.a.c.cn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计算所”)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并形成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基地,我国首枚通用.CPU芯片也诞生在这里。计算所的定位是:在未来10年成为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价值链上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成为社会公认的信息技术创新源头。2016年,计算所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寒武纪指令集构建了生态链,发布了全球首个智能处理器指令集:Cambri.con,在IS.CA(国际计算机体系结构年会)获得同行评议分数第一名,其中,1/6的论文跟随寒武纪的前期研究ꎻDianNao作为大陆首次,入选了国际计算机学会通讯评选的研究焦点,成果入选了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并评为全球评选的15项世界领先成果,pFind再取得新突破,pFind软件累计下载近2000套,2016推出的pGly.co实现树形修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数据存储方面,提出的树状数据表达,发现实际中绝大多数子结构都很简单,数据分析性能比现有系统提高100—1000倍,成果被顶级会议A.CMSIGMOD’17录用,在互联网视频的传输优化方面,提出了基于带宽预测的视频自适应传输方法,成果发表在顶级会议A.CMSIG.COMM2016,是本年度国内唯一一篇,准确预测爱奇艺的卡顿时间,成果得到Fa.cebook、华为的重视,入选973计划项目代表性研究成果,P2P视频传输技术写入互联网国际标准,在人脸识别方面的成果,进一步应用于华为云相册和华为荣耀Magi.c手机,并获华为优秀合作成果奖,SeetaFa.ce开源4个月在GitHub上获得1301颗star,在国际模式识别联合会I.CPR16手势识别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在A.CMMultimedia2016标签和标题预测任务第一名,国际目标跟踪大赛(VOT16)两个单项第一名,综合第三名,开发一种新型超分辨率重构方法(SIMBA)可长时间观察大尺度活细胞的动态变化,突破了普通光学成像设备无法得到高时空分辨率重构结果的限制,成果发表在.CellResear.ch(IF=14,812)。计算所本部从学科方向上布局计算机系统研究部、网络研究部和智能技术研究部3个跨领域的研究部,科研机构设有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网络数据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前瞻研究实验室,以及高性能计算机研究中心、微处理器研究中心、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数据存储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网络技术研究中心、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中心、专项技术研究中心、普适计算研究中心,共13个研究实体,并拥有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网络数据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移动计算与新型终端重点实验室、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所科研支撑中心等平台。从2002年开始,计算所先后与地方政府合作,在苏州、肇庆、上海、宁波、台州、东莞、秦皇岛、顺德、临沂、烟台、德清、杭州、太仓、济宁、福州、洛阳、天津建立了17个分所,吸引当地政府与企业资金超6亿元,这些分所不仅推动了计算所的成果辐射面,也成为当地科技建设的中坚力量,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欢迎ꎻ计算所的分所模式作为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科学计算共享平台是服务计算所科研工作的大型计算平台,目前该平台具有计算节点166余台,总核数5500核,系统峰值浮点运算速度达到33万亿次每秒,节点之间有40Gbps、56GbpsInfiniband高速网络,提供216TB高性能存储和1166TB的统一存储空间。2005年,计算所建立所级EDA中心,其专业实验室提供国内领先的千级洁净度、GJB级防静电实验环境,具备协同验证、仿真加速、高速信号分析、片内定量分析等关键科研试验能力。目前,EDA中心拥有31台(套)大型专业设备,包括高性能计算系统、高性能存储系统、高速信号测试系统、互连协议分析系统、众核处理器硬件验证系统等,提供全流程EDA设计技术服务、封装及板卡设计,计算所EDA公共设计平台已经成为具备千核计算、并行存储、全流程软件的超大规模芯片设计平台,在国内EDA平台规模和应用模式上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16年底,计算所共有在职职工660人(在岗员工600人),其中科技人员540人、科技支撑人员64人,管理人员56人ꎻ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2人,共有“万人计划”入选者7人(新增2人),“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5人(新增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获得者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者7人(新增1人)。计算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空间安全2个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以及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工程硕士培养点ꎻ并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1013人[其中硕士生554人(含留学生2人)、博士生459人(含留学生6人)],在站博士后49人。2016年,计算所共有在研项目855项(包括新增项目260项),其中,新增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13项,参与子课题20项ꎻ首席科学家主持牵头973计划项目2项,参与课题20项ꎻ主持或参与863计划课题42项科研机构229(新增6项)ꎻ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9项(新增5项)、面上项目63项(新增18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新增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新增3项)、青年基金47项(新增19项)ꎻ主持或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A类1项、B类7项(新增3项)ꎻ院STS项目2项(新增1项)、院重点部署项目8项(新增3项)ꎻ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国际合作项目7项(新增2项)ꎻ承担横向项目215项(新增69项)。2016年,计算所作为参与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截至2016年底,计算所已申请专利2280件,获得授权1225件,在专利转让和许可方面,积极探索以专利转让(尤其是专利拍卖的方式)作为未来技术转移的一种主要模式,已有100多件专利通过拍卖的方式转移到企业应用。2016年,计算所牵头承担了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的STS项目——中科院专利价值分析试点工作,联合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电子研究所等试点所,探索专利价值分析在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中的示范作用,同时,计算所参与了科技促进发展局的STS项目——中科院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试点工作,通过该工作使研究所的知识产权工作更加规范和高效,同时抓住新的科技促进发展法颁布的契机,加大专利转移转化的力度,成功转让13件专利,获得215万元的收益。技术/企业孵化是计算所最早尝试的技术转移途径,也是技术转移最直接的方式,主要以社会方为主进行孵化,计算所提供技术成果及后续的技术支持,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计算所以无形资产入资近1,5亿元,吸引社会资本超11,4亿元,相继孵化成立了35家企业,曙光、蓝鲸、龙芯、晶上、晶云、寒武纪、视拓、吉因等相继规模产业化,计算所技术发展处通过规范对外投资流程,对计算所控股和参股公司进行了专业化管理。2016年,计算所共发表论文312篇,其中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类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论文共51篇ꎻ出版专著3部,年度出访291人次,其中员工出访为196人次,占出访总人数的67,4%ꎻ学生出访为85人次,占出访总人数的29,2%ꎻ赴台10人次,占3,4%。2016年,计算所引进了比利时的MATHYLaurent教授,被纳入中科院“国际人才项目访问学者计划”。中国计算机学会挂靠在计算所,计算所主办的科技期刊有«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学报»、Journal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承办的科技期刊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撰稿:王凡祁威审稿:孙凝晖)
软件研究所所长:赵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4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266***
传真:010-6256***
信箱:offi.ce**[ta]**cas,a.c.cn
网址:http://www.**.cas,a.c.cn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以下简称“软件所”)成立于1985年3月,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软件研究室,1995年中国科学院原计算中心计算机应用部分并入软件所ꎻ2003年1月,中国科学院软件园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整建制划归软件所管理。软件所是致力于计算机科学理论与软件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的综合性基地型研究所,按照软件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国防战略高技术研究三大科研创新体系,软件所设有总体部、软件基础研究部、软件高技术研究部、软件应用研究部、软件发展研究部及协同创新中心。三大科研创新体系都以国家级研究机构为龙头,设若干研究中心、实验室或创新小组,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卫星导航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等***
软件所还有若干与国际和国内机构共建的各类联合研究单元。截至2016年底,软件所共有在职职工664人,其中科技人员528人、科技支撑人员5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3人,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软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3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2个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点,并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472人(其中硕士生266人、博士生206人),在站博士后14人。2016年,软件所共有在研项目555项(包括新增项目248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承担(或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9项,主持(或承担)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承担(或参加)课题12项,主持(或承担)863计划项目课题9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6项ꎻ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33项(新增9项)、青年基金项目29项(新增8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德合作研究小组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ꎻ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4项,主持(或承担)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3项(新增3项)ꎻ承担院创新国际团队项目1项ꎻ承担国际合作项目2项。2016年,软件所签订了“十三五”时期“一三五”规划任务书,定位于计算机科学理论和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软件产业发展、核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与关键技术支撑,把握人机物深度融合的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以SDx、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计算环境,攻克软件的网络化、智能化、高可信和高性能的重大科学问题,为软件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ꎻ突破新型计算环境下的基础软件、高可信软件理论和方法、天基综合信息系统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支撑我国软件技术与产业发展及国防信息化建设ꎻ成为软件领域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综合创新基地。2016年,软件所在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在关键技术方面,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具有千万核扩展能力、适应于众核架构的全隐式求解器软件,其应用成果“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学术奖——A.CM“戈登,贝尔”奖,实现了我国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方面,攻克了多个国际学术界多年未能解决的基础性难题,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在计算复杂性方向,解决了图灵奖得主LeslieValiant在2002年提出的全息算法基塌缩问题,以及奈望林纳奖得主AlexanderRazborov在1990年提出的布尔逻辑电路深度压缩问题,分别发表在STO.C2016和FO.CS2016上,在计算逻辑学方向,解决了人工智能回答集逻辑语言创始人Mi.chaelGelfond在1990年提出的非单调认知否定问题,发表在Artifi.cialIntelligen.ce上,并赢得2016年MaxSAT国际比赛冠军。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软件所从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建立双创激励机制、打造双创投资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继续推动无锡分部、重庆分部、哈尔滨分部、广州分部、青岛分部、贵阳分部6个分支机构建设,软件所持股公司包括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方德软件有限公司等10家高技术企业,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42,47亿元,从业人数逾万人。2016年,软件所申请专利64件,获得专利授权26件ꎻ软件著作权受理45件,登记43件。发表论文513篇。2016年度,软件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3)、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4)、中国密码学会2016年密码创新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钱伟长中文科研机构231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汉王青年创新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ꎻ国际奖项“戈登,贝尔”奖1项。2016年,软件所全年出访116人次,来访122人次,其中软件所设立的“国际交流学者计划”共资助了21名学者来访,资助金额18,1万元ꎻ4名外籍学者获得“国际人才计划——访问学者项目”的资助,1名台湾学者获得“台湾青年访问学者计划”资助ꎻ举办了“第二届可靠软件工程会议:理论,工具及应用”国际会议。与日本NTTData公司成立的联合研究中心持续开展交流与合作。软件所是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学软件分会、中国密码学会密码技术专业委员会办事机构的挂靠单位ꎻ主办«软件学报»、InternationalJournalofSoftwareandInformati.cs、«中文信息学报»和«计算机系统应用»等期刊ꎻ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期刊400余种、4万余册。(撰稿:杨柳周婧审稿:***
半导体研究所所长:李树深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甲35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230***
传真:010-8230***
信箱:semi**[ta]**i,a.c.cn
网址:http://www.**mi,a.c.cn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以下简称“半导体所”)是1956年按照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四项紧急措施”开始筹建的研究所,直接服务于当时的国家重大目标,是集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研究及其系统集成应用于一体的国家级半导体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所,正式成立于1960年9月。半导体所定位于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际半导体科学前沿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为我国半导体功能材料、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主要研究领域及学科方向包括:半导体量子结构前沿物理研究、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半导体人工神经网络和特种微电子技术等。2016年,半导体所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方针,在“十二五”规划基础上继续凝练发展出了“十三五”时期研究所“一三五”规划,为完成“创新2020”相关目标形成了良好开端,加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子器件科教融合卓越创新中心的建设,已形成了合理完善的中心组织架构和配套齐全的科研条件设施,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半导体所设有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即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ꎻ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即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半导体所区)。1个国际研发基地,即半导体照明国际研发基地ꎻ3个院级实验室(中心),即中科院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半导体照明研发中心和固态光电信息技术实验室,另外,还有半导体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光电子研究发展中心、高速电路与神经网络实验室、纳米光电子实验室、光电系统实验室、全固态光源实验室、半导体元器件检测中心和半导体能源研究发展中心等。半导体所2016年底固定资产总额111349万元,拥有全套先进的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及电路研究、分析测试和制备设备。截至2016年底,半导体所共有在职职工685人(含项目聘用),其中科技人员526人、科技支撑人员12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25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41人,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0人。半导体所是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ꎻ材料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点ꎻ设有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在学研究生633人(其中硕士生316人、博士生317人),在站博士后31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半导体所共有在研项目648项(包括新增185项),科研发展态势良好,承担项目数量及总经费稳步增长,其中,半导体所作为项目牵头单位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作为课题牵头单位承担23项,作为课题参加单位参与28项,留所经费近1,5亿元,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0项,49项获资助,直接经费4771万元ꎻ新增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仪器研制、修购专项等22项,总经费9161万元ꎻ新增北京市科委项目15项,总经费1245万元ꎻ高技术项目快速增长,新上项目44项,留所总经费超1亿元,配套产品持续稳定发展,覆盖海陆空装备应用的关键半导体材料、器件、模块及系统,本年度共交付各类配套产品3600多套(只),涵盖了元器件与子系统,总产值1581万元,未出现重大质量问题,为支撑装备发展的元器件国产化和自主可控提供了坚实保障。2016年,半导体所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①国际上首次实验验证了已提出36年的轨道双通道近藤效应理论预言ꎻ②在高迁移率InAs量子阱结构中观察到外加平面内横向电流驱动的圆偏光电流响应,对半导体中利用电学方法调控自旋相关光电流响应具有参考价值ꎻ③成功实现了室温无外磁场条件下,压电调控磁性Heusler合金.Co2FeAl器件的磁化面内90度翻转,并基于此实现了逻辑功能ꎻ实现了量子点单光子的光纤耦合输出,大幅度提升单光子发射收集效率。④研究了非线性转换实现长波长单光子源的器件设计和制备工艺ꎻ⑤研发成功了一款基于.CMOS三维图像传感器的成像系统,可以实现二维/三维成像,三维成像帧率可达到每秒90帧ꎻ⑥研制了860GHz和3THz的.CMOS太赫兹探测器。在石墨烯基柔性电子皮肤取得新进展,电子皮肤即新型可穿戴柔性仿生触觉传感器,是一种用于实现仿人类触觉感知功能的人造柔性电子器件。⑦在高效率电光调制结构和低损耗共面波导电极的基础上,通过完全对称的相移器光学与电学设计,实现了光学带宽40纳米的64Gb/s硅基光调制器ꎻ⑧采用低温低成本的溅射方法,在Ge衬底上研制出GeSn光电探测器,将探测波长向长波方向延伸到1985纳米,这为实现低成本的硅基红外探测器的实现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ꎻ⑨设计完成一种可重构的光子模拟信号处理集成芯片,通过配置不同的器件结构在单一芯片上实现多种微波与光波信号处理功能,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款光子FPGAꎻ⑩实现了超宽带谱激射的1,55微米波段InAs/InP量子点激光器,有望代替复杂的多波长激光器系统ꎻ,,,实现了高性能InP基2微米波段单模DFB激光器的制作,是当前报道的该波段脊波导量子阱DFB激光器的最好水平ꎻ,,,构建了有机太阳电池,研究表明,曲面异质结太阳电池能够以较薄的有源层获得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ꎻ,,,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基于其等离激元模式的纳米线激光器ꎻ,,,在量子级联激光器(Q.CL)的空间合束研究、Si基高质量InAs(Sb)/GaSb核壳异质结垂直纳米线阵列外延制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ꎻ,,,完成了InTeSb材料和InMnSb材料在“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的空间生长实验,观察到了非接触生长现象,这是与地面实验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同时空间晶体较地面样品缺陷密度下降一个数量级。2016年,半导体所共发表S.CI收录文章477篇,EI收录文章545篇.CP.CI-S收录文章47篇ꎻ出版著作3部,其中编著2部、译著1部。申请专利229项,获得专利授权190项,省部级奖励3项,其中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2016年,半导体所采取政策引导、成果宣传、平台辐射技术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ꎻ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的方式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主要措施有:制定横向合同管理办法,规范横向合同管理工作流程,降低横向合同实施风险ꎻ收集整理研究所成果汇编、产品手册并挂网宣传ꎻ参加产学研推进会,接待来科研机构233访的地方政府及企业人员,推广研究所科技成果,加强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成立研发平台。2016年,半导体所与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江苏、河北、兰州、湖北、山西等地方政府和企业成立了11个联合实验室,有效推动了研究所技术向多个地区进行辐射,通过这些措施,2016年研究所全年横向合同额超过1,14亿元,技术开发合同、专利许可转让合同、院地合作项目及技术服务合同等数量超过420项。2016年,半导体所还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技术转移工作组织奖三等奖。2016年,半导体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全所共有155人次因公出访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从事长、短期合作研究和访问考察等活动ꎻ共有59人次的外籍专家来所学术交流或洽谈合作,邀请了27位国际知名的专家在“黄昆半导体科学技术论坛”做报告,该论坛在国内外都具有很大影响力,使研究所的职工和学生及时了解国际科技动态,学习新思想新技术,半导体所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优势互补的合作,通过中科院的国际人才计划积极引进印度理工学院JayaKumarPanda博士等外籍专家来所工作,积极申请各部委的国际合作项目资源,例如,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合作研究项目已经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的正式立项。2016年1月23日,廊坊园区“半导体技术工程化研发平台项目”正式开工,概算批复总面积24567平方米,总投资13534万元,2016年7月8日完成结构封顶。半导体所是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中国物理学会半导体物理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ꎻ主办有英文刊物JournalofSemi.condu.ctors(«半导体学报»),主编为李树深院士ꎻ图书馆藏书8万余册(其中中文3万余册,外文5万余册),期刊1208种(其中中文751种,外文457种),可使用的网络数据库达158个,电子期刊超过15000种。(撰稿:慕东高艳审稿:张春先)
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3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299***
传真:010-6202***
信箱:ime.cas**[ta]**,a.c.cn
网址:http://www.**e.cas.cn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电子所”)的前身——原中国科学院109厂成立于1958年。1986年,109厂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有关研制大规模集成电路部分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2003年9月,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微电子所的战略定位是:中国微电子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2016年,微
电子所坚持“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在集成电路先导技术、微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物联网核心技术与应用、科教融合微电子学院建设等方面重点推进,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微电子所是国内微电子领域学科方向布局最完整的综合研究与开发机构,是中国科学院EDA中心、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依托单位,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成电路装备及工艺前瞻性研发牵头组织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依托单位,现拥有2个基础研究类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微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硅器件技术重点实验室),4个行业服务类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EDA中心、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系统封装与集成研发中心、中科新芯三维存储器研发中心),5个行业应用类研发中心(通信与信息工程研发中心、新能源汽车电子研发中心、健康电子研发中心、智能感知研发中心、智能制造电子研发中心),3个核心产品类研发中心(硅器件与集成研发中心、高频高压器件与集成研发中心、微电子仪器设备研发中心)。截至2016年底,微电子所共有在职职工1199人,其中科技人员615人、科技支撑人员36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师7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37人,共有“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新增0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1人(新增0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5人(新增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新增0人)。微电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1996年5月获批)、硕士学位(1990年11月获批)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011年获批中国科学院重点学科)、电路与系统2个二级学科,设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集成电路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2个工程硕士培养点。截至2016年底,共有在学研究生479名(其中博士生150人、硕士生329人),在站博士后14人。2016年,微电子所共有在研项目399项(新增项目88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55项(新增5项),973计划首席项目2项、课题8项,863计划课题1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5项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项、重大项目(参与)1项、重点项目14项、重大科研仪器项目3项、面上项目31项ꎻ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2项,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STS项目2项,院修购项目6项(新增2项),院装备项目7项(新增1项)。2016年,微电子所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氧化物阻变存储器机理与性能调控”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2纳米集成电路核心工艺技术及应用”获2016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2016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2016年,微电子所主要科研成果如下。①面向14纳米及以下技术代的工艺研发,参与中芯国际牵头的14纳米FinFETs量产技术研发项目,在14纳米以下技术代新结构FinFETs器件研究方面,提出创新工艺制造衬底隔离的Fin-on-insulator(FOI)FinFET新结构器件,实现了对沟道漏电和短沟道效应的大幅抑制,利用结构优势实现了全金属化源漏,大幅提高了器件性能,②阻变存储器复位失效研究和RRAM高密度三维集成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阳离子基阻变存储器中两种复位失效问题的微观机理,并提出了基于离子阻挡层的解决方法,抑制了导电通路的过生长,消除了复位失效现象,提高了器件的可靠性,③国内首款三维存储器测试芯片设计成功,并通过流片验证,提出了多项创新技术,解决了编程效率、错误侦测、数据感测、阵列偏置等多方面的性能优化问题,④高密度封装基板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在BT材料表面采用自主研发的半加成技术,加工出了最小线宽线距达到15μm/15μm的高密度封装基板,加工能力已经达到最小线宽线距10μm/10μm,⑤智能巡检机器人与快递自动分拣系统取得重大进展,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在国家电网铺设了100多台(套)ꎻ快递包裹自动分拣系统应用于宁波海关、中通、百世汇通等行业客户,⑥其他创新工作:基于自主成套工艺的InP基毫米波、太赫兹电路实现供货ꎻ首次研发成功高k/金属栅(HKMG)的.CMP平坦化建模工具,以及配套设计分析与优化的可制造性设计(DFM)解决方案ꎻ成功研制极低功耗处理器芯片,芯片功耗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ꎻ针对二维电子材料及纳米量子器件开发,研制大型超高真空多系统集成研制装备ꎻ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子核心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提供从芯片到平台的完整解决方案ꎻ围绕健康养老行业和市场需求,开展便携式健康检测设备、个性化健康管理平台和智能监护系统研发,与企业和医院进行全面合作。2016年,微电子所共申请专利353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306项,实用新型9项,P.CT及国外专利申请37项ꎻ授权专利共453项,其中国外专利60项,在微电子学、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固体力学、电子与通信、太阳能等领域发表各类论文共261篇,其中S.CI收录140篇,EI收录72篇ꎻ专著7部ꎻ登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5项,软件著作权1项,注册商标4项。截至2016年底,微电子所孵化培育企业54科研机构235家,按产业链分类,涵盖了芯片设计/设计服务、设备、封装、测试、材料等环节ꎻ按应用分类,业务领域覆盖计算机、通信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消费类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方面。2016年,微电子所共接待来访、顺访和台胞来访26批62人次ꎻ因公出访67批105人次。2016年,中科院EDA中心继续加强科研支撑服务:为院内15家会员单位的课题组提供软件Li.cense服务,服务主机总数达120台,服务用户数400人次左右,年使用时间388万小时,数据拷贝量>1Tꎻ构建一站式I.C设计服务平台(SaaS),推广试用EDA广芯云”集成电路设计云平台ꎻ完成高性能、小批量、快速加工服务62个流片班次、95个封装批次,服务芯片项目232个,交付芯片近44000颗,量产芯片良率高于98%ꎻ整合6家代工厂、2家标准单元库厂商、9家封装合作制造企业资源,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流片加工服务机构ꎻ连续5年成功承办亚美尼亚国际微电子奥林匹亚中国区竞赛,推动国际性微电子人才的培养ꎻ为中科院20多家用户单位提供各类工具培训、学术交流11场,参加学员超300多人次ꎻ支持用户单位使用基于65/40/28nm参考设计流程,提供服务支持36个.case。与珠海I.C.C联合申请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构筑I.C设计科技服务网络化平台。2016年,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物联网中心”)新增纵向项目5项,8项国家及行业协会标准报批,专利新申请52项,授权专利48项,推动专利转移转化9项。物联网中心孵化投资企业超50%进入快速成长期:中科微至智能制造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已经成为物流高端装备企业的领先者ꎻ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行业标杆企业ꎻ江苏中科君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B轮融资。中科融通物联科技无锡股份有限公司被上市公司福建实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ꎻ北京思比科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上市公司北京君正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收购ꎻ中科羿链中标防控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程,无锡物联网大学生创业园被评为省级优秀大学生示范园,全年承办3个大型国际性高峰论坛,参与协办3个行业研讨会,汇聚800多位产学研领袖,超4000位专业观众参会,与南昌新建区签署协议,成立物联网中心南昌分中心。微电子所是全国半导体设备与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微光刻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微纳加工技术工作组秘书处、北京电子学会半导体专业技术委员会制版(光掩模制造)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成电路测试仪器与装备战略联盟、全域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产学融合发展联盟秘书处的挂靠单位。(撰稿:马强王芳审稿:叶甜春)
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吴一戎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5888***
传真:010-5888***
信箱:ie.cas**[ta]**l,ie,a.c.cn
网址:http://www.**.cas.cn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子所”)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第一个综合型电子与信息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三大支柱领域和五个重点领域,三大支柱领域分别是微波成像技术、微波电真空技术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五个重点领域分别是微波成像基础研究、电磁探测技术、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先进激光与探测技术和可编程芯片技术。研究所下设11个研究部门,包括微波成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基地)、高功率微波源与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电磁辐射与探测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空间信息与应用系统技术院重点实验室(地理与赛博空间信息技术实验室、信息处理与图像分析实验室)、空间行波管研究发展中心、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部、航天微波遥感系统部、航空微波遥感系统部、微波微系统研发部,电子所苏州研究院下设两个研究室,分别为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研究室和空间信息智能处理系统研究室。中科院依托电子所建立了院非法人单位——中科院高分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在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中代表中科院开展各项工作,并履行管理职责。截至2016年底,电子所共有在职职工1005人,在读研究生591人,离退休人员772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81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杰出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等国家级人才20余人,973计划、863计划项目专家20余人,国家重大专项的正副总指挥、 总设计师近20人,截至2016年底,电子所苏州研究院共有在职职工102人。电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及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共有在学研究生591人(其中博士生296人、硕士生295人),在站博士后19人。2016年,电子所在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指导下,以“一三五”规划为牵引,各项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科研生产工作总体态势良好,各研究领域都有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和争取到的重大科研项目呈增长态势,在4个重大突破方面,高分辨率星载SAR领域在研多个重点型号任务进展顺利,按照总体的要求完成研制目标ꎻ空间行波管领域交付航天产品60套ꎻ地理空间信息技术领域两大平台在用户的大力支持下,向多个用户部门拓展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ꎻ航空遥感系统新舟60飞行实现首飞,开展了载荷适航取证和机库选址等工作,并完成了部分应用示范工作,6个重点培育方向在微波成像技术、微波
电真空技术、电磁探测技术、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先进激光与探测技术和可编程芯片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完成了一批国家重大任务,交付了一批质量可靠的产品,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获得了多项国家重大任务的支持。2016年,电子所高质量地完成了年度科研计划,科研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在研项目470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国家工程型号任务、预研项目、自然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及中科院支持项目,新签合同209项。2016年,电子所共发表论文481篇,其中被S.CI收录136篇,EI收录185篇,受理国家专利145项,获得授权20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科院集体奖2项。2016年,电子所主办的刊物Mi.crosystems&Nanoengineering[«微系统与纳米工程»(英文),与英国Nature联办]被.ClarivateAnalyti.cs公司旗下的新兴资源引文索引数据库(EmergingSour.ces.CitationIndex,ES.CI)正式收录。2016年,«雷达学报»通过S.copus“内容选择与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正式被S.copus数据库收录。(撰稿:袁胜华审稿:陈伟)
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254***
传真:010-8254***
信箱:casia**[ta]**a.c.cn
网址:http://www.**.cas.cn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自动化研究机构。1968年,为加速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所整建制划入空间技术研究院,更名为空间控制技术研究所,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二研究所。1970年,根据自动化学科技术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重建自动化研究所。1999年,作为首批试点单位之一,自动化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2016年,自动化所进一步优化科研布局,凝练学科特色,聚焦类脑智能,明确了以脑科学科研机构237与智能交叉融合为前沿,以类脑智能机器人与类脑智能信息处理为应用载体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定位。2016年1月,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自动化所作为依托单位之一深度参与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工作,在多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自动化所现设科研开发部门12个,包括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研究中心、综合信息系统研究中心、数字内容技术与服务研究中心、精密感知与控制研究中心、空天信息研究中心、智能感知与计算研究中心、脑网络组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类脑智能研究中心,还有若干与国际和社会其他创新单元共建的各类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截至2016年底,自动化所共有在职职工849人,其中科技人员795人,科技支撑人员5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27人,共有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IEEEFellow8人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2人(新增1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选者2人(新增1人)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新增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自动化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社会计算4个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696人(其中博士378人,硕士318人),在站博士后47人。2016年,自动化所共有在研项目895项(包括新增项目347项),其中,承担973计划项目12项ꎻ承担863计划项目18项ꎻ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6项(新增16项)ꎻ承担科技部支撑计划及重大专项6项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5项(新增89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ꎻ承担中国科学院项目71项(新增44项,其中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ꎻ承担军工项目36项(新增13项),承担其他纵向项目68项(新增30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1项(新增4项)ꎻ承担横向委托项目290项(新增161项)。2016年,自动化所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自动化所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参与的“高分辨率多传感器信息协同处理与应用技术”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发明专利“一种激发荧光实时成像系统及方法”获第四届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二等奖。脑网络组中心成功绘制全新的人类脑图谱,它比目前最常用的由德国神经科学家布罗德曼在100多年前绘制的脑图谱精细4—5倍,第一次建立了宏观尺度上的活体全脑连接图谱,该成果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201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在恶性肿瘤诊疗新技术方面取得进展,两项研究成果均发表在Advan.cedMaterials上,与展讯、元心科技共同发布中国第一款量产的虹膜识别手机,并积极推进金融领域虹膜支付应用,自主研发的数字喷墨印花技术为核心技术的中国首台Single-Pass超高速数码印花机投产,开启中国纺织行业高速数码印花之门。2016年,自动化所发表科技论文被S.CI核心期刊收录397篇,EI收录800篇,ISTP收录228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91篇,授权专利共196件,其中发明专利181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15件ꎻ获得美国专利授权5件ꎻ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62件。2016年,自动化所积极推进技术转移转化和技术团队离岗创业工作,研究所出台了«关于技术团队离岗创业的暂行意见»,是全院首家出台此类离岗创业政策的单位,截至2016年底,研究所批复同意离岗创业实施方案9项,知识产权对外投资8422,2万元,吸引外部货币投资22250万元,相应知识产权估值达到35949万元,已经有5家创业公司正式成立,10人办理离岗创业手续。2016年,自动化所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收入突破1,4亿元,其中,人脸识别技术以960万元转让给中科奥森公司,无人机技术中的相关专利5件以1000万元转让给深圳慈航无人智能系统技术有限公司ꎻ语音合成技术中的相关专利5件以200万元转让给极限元(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ꎻMaPU技术以1亿元转让给北京思朗科技有限公司。截至2016年底,自动化所属企业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中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三博中自科技有限公司等共计37家,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为75510万元,其中所属出资5744万元,投资企业不含上市公司(汉王)资产总额为148869万元,所有者权益为总额105921万元,研究所占有企业所有者权益13508万元。2016年,为纪念建所60周年,自动化所举办人工智能学术论坛、纪念座谈会、智能技术产业所友沙龙等系列活动,中欧联合实验室完成换届改选工作,自动化所刘成林研究员担任LIAMA联盟主席。自动化所是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的挂靠单位ꎻ重要出版物有«自动化学报»(中、英文版)、«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撰稿:陈昭宋琪审稿:战超)
电工研究所所长:肖立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6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254***
传真:010-8254***
信箱:offi.ce**[ta]**l,iee,a.c.cn
网址:http://www.**e,a.c.cn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于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原长春机械电机研究所部分研究室的基础上筹建,1963年在北京正式成立。电工所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以电气工程学科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研究所,也是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核心研究所之一,在我国能源与电气科学领域具有独特地位,目前,电工所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新型电力技术及电气科学前沿交叉的研究。电工所定位于电能领域战略高新技术和电气科学前沿交叉研究,并将学科前沿交叉研究与可再生能源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推动太阳能与风力发电、多能互补可再生能源微网及并网、电力电子与高效电能变换、超导与新材料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力新技术中的应用等研究,服务于国家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重大科技需求,在促进我国能源体系转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骨干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使研究所成为我国相关领域创新的战略性中坚力量和国际同行中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机构。目前,电工所设有6个实验室下设18个研究部,1个多学科交叉中心ꎻ建设有2个国家能源研究中心、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3个检测中心(站),6个实验室分别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实验室、电力设备新技术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能变换技术实验室、超导与新材料应用研究实验室、生物电磁学与电磁探测技术实验室和直流电网科学技术实验室ꎻ2个国家能源研究中心分别是:国家能源超导电力技术研发中心、国家能源电力电子技术研发中心ꎻ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包括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和电力电子与电气驱动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包括太阳能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生物电磁学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工程实验室是电驱动系统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封装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是北京市太阳能热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ꎻ3个检测中心(站)包括中国科学院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质量检测中心、中国科学院电工所避雷装置安全检测站和中国科学院电工所高频场控功率器件及装置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电工所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中国科学院电工所无锡分所等4个研究机构ꎻ与企业合作共建了7个联合研究机构ꎻ与国际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了5个国际联合实验室(机构)。科研机构239电工所主要控股和参股公司有北京中科电气高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科诺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及中科高斯科技有限公司。截至2016年底,电工所共有在职职工443人,其中科技人员390人、科技支撑人员5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15人,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7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卢嘉锡青年人才奖5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16人,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计划入选者”14人。电工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生物电工、能源与电工的新材料及器件7个专业,设有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型硕士培养点和生物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点,设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321人(其中博士生154人、硕士生164人、联合培养37人),在站博士后18人。2016年,电工所共有在研项目554项(包括新增项目117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新增7项),主持(或承担)973计划项目6项,主持(或承担)863计划项目37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5项(新增4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4项(新增24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2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项目87项(新增26项)ꎻ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项ꎻ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0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35项(新增8项)。2016年,电工所研制成功±350kV/1044MW柔性直流输电换流器及控制保护装置在云南柔性直流输电工程顺利投入运行,创造了该技术领域工程应用新的世界纪录ꎻ研制成功的世界首根百米量级铁基超导长线,标志着我国在铁基超导材料技术领域的研发走在了世界最前沿ꎻ研制的世界首台±10kV/200kW光伏直流输电装置,核心指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ꎻ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寒温(高原)气候光伏系统及平衡部件实证研究基地,是世界上光伏组件种类及系统运行方式最全、容量最大的实证性研究示范平台ꎻ在延庆建设了全球首套200kW太阳能热电联供试验系统,对我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在西北地区的发展具有引领意义ꎻ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LED驱动电源寿命快速检测装备,填补了国内技术的空白ꎻ国内首次测量得到纳秒脉冲逃逸电子束流上升沿约100ps,达到国际一流水平。2016年,电工所发表论文380篇,其中EI收录230篇,S.CI收录107篇ꎻ申请专利133项,其中发明专利120项,实用新型13项ꎻ获得授权专利139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0项,实用新型授权9项ꎻ软件著作权17项ꎻ主持撰写著作4部。2016年,电工所院地合作工作继续有序推进,组织各种对接活动40余次,接待地方政府及企业组团来访近30次,新签各类横向合同174份,新签合同总金额为7200万元。2016年,电工所正在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9项,新申请国际合作项目14项,新立项人才项目6项,出访118人次,接待来访50余人次。共有20人次在国际科技机构任职。电工所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一级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二级专委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机电一体化专业委员会(二级专委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二级专委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放电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二级专委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超导与磁流体发电专业委员会(二级专委会)、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分布式电源专业委员会(二级专委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超导应用专业委员会(二级专委会)、北京电力电子学会理事会(二级专委会)的挂靠单位ꎻ主办«电工电能新技术»专业学术期刊。(撰稿:刘素珍张和平审稿:肖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