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招商引资网
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简介(6)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朱俊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1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255***

传真:010-8254***

信箱:iet**[ta]**.cn

网址:http://www.**t.cas.cn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程热物理所”),其前身是195631日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1980年正式独立建制,启用现名。工程热物理所主要从事能源、动力和环境领域的应用基础和高技术研究,内容涉及工程热力学、气动热力学、燃烧学、传热传质学、结构与强度、自动控制等学科。截至2016年底,工程热物理所共有在职职工496人,其中科技人员466,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8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8人,共有“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万人计划”入选者2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0人。工程热物理所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环境工程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及动力工程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点,并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252(其中硕士生137人、博士生115),在站博士后17人。工程热物理所现设有10个科技创新单元: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能源动力研究中心、轻型动力实验室、循环流化床实验室、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储能研发中心、传热传质研究中心、工业燃气轮机实验室、无人飞行器实验室()、新技术实验室()ꎻ另有10余个与地方、企业共建的研发机构与工程中心。2016,工程热物理所完成“一三五”规划的编制,形成化石能的清洁高效利用、先进轻型动力、分布式供能与储能3个重大突破方向和太阳能热利用、风能利用、工业燃气轮机、超强换热和先进布局无人机5个重点培育方向。2016,工程热物理所共有在研科研项目188(包括新增项目117),其中,主持973计划项目2项、承担课题6,承担863计划课题和子课题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子课题4,重点研发计划课题6(新增6),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5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承担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优秀青年基金2,重大项目子课题1,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4,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63(新增22)ꎻ承担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课题和子课题8,承担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和重点部署项目课题13(新增3),承担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新增2),承担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3(新增3),承担重大仪器研制项目6(新增2),“百人计划”项目2(新增1),“青年千人计划”项目4ꎻ承担院地/企合作项目95(新增52),研究所所长基金项目22(新增1)、创新引导基金13(新增13)2016,工程热物理所科研工作进展顺利,到位经费超过5亿元,申报并获批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ꎻ和企业共同研发的国内首例分段式风电叶片在张北通过挂机运行测试,多项技术创新填补国内空白ꎻ“多能互补与综合梯级利用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顺利启动,进一步巩固了研究所在能源领域基础研究的引领地位80公斤推力涡喷发动机通过产品定型鉴定ꎻ国际首台10MW级压缩空气储能集成实验与验证平台整体系统启动联合调试ꎻ千吨级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技术示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ꎻ“先进纳米功能材料能量传递机理研究”科技成果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新型布局斜流离心组合压气机设计方法”获得科研机构241国防科技发明奖二等奖ꎻ“240/天固体热载体粉煤低温热解技术”通过中国煤炭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科研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研究所积极推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多项成果被企业采用,吸引社会资本近6亿元ꎻ依托中科院“璀璨行动”计划,大功率高功率密度微槽群LED散热技术产业化前景良好。2016,工程热物理所共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49项、实用新型专利47,P.CT及国外专利11,登记软件著作权1ꎻ授权发明专利84件、实用新型专利42件、外观设计专利2件、国外专利授权6件、软件著作权登记1ꎻ全年S.CI收录论文144,EI收录论文365篇。2016,工程热物理所院地合作保持良好态势:新签四技合同50,签约额近3亿元。设立项目公司7,总注册资本达12亿元,研究所与合肥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联合共建合肥先进能源装备研究院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肥分所。2016,工程热物理所廊坊研发中心“环境-能源与动力综合研发平台”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连云港IG.C.C/联产研发基地建设进程顺利,青岛分所办公楼主体完工,毕节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中心建成10MW级压缩空气储能集成验证平台,合肥分所落户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2016,工程热物理所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获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争取到中科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3,争取到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5项,派出出国()3869人次,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并参加国际会议。全年共吸引国外科学家、学者来所访问、合作考察及合作研究3445人次ꎻ分别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和香港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备忘录。工程热物理所是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北京工程热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ꎻ主办有学术刊物«工程热物理学报»«热科学学报»(英文版)(撰稿:朱灿欢审稿:赵汐潮)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杨雁路京密北二街..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258***

传真:010-6257***

信箱:kjzx**[ta]**.c.a.c.cn

网址:http://www.**s.c.cas.cn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成立于1987,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581组办公室,是我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项目的总体性研究机构,是面向全国的空间科学创新平台,负责组织开展国家空间科学发展规划研究,组织实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开展空间科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创新性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引领空间科学发展,带动空间技术创新。2015,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经中编办批复,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中心已建立起发展我国空间科学及其系列卫星工程所需的核心科学与技术支撑体系,有效支撑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实施,建有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遥感技术院重点实验室、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院重点实验室、天基空间环境探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海南探空部/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站、广州宇宙线观测站、廊坊临近空间环境野外站及北京延庆空间物理观测站和科研设施基地,是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的挂靠单位。2014年起,作为依托单位,牵头建设“率先行动”计划首批试点的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与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国家天文台协同创新空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组织实施或承担重大空间科学任务。截至2016年底,空间中心共有在职职工684人,其中科技人员487,支撑人员65,管理人员132,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2人、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3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72人,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1,“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7,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青年拔尖人才1,以及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预先研究海外创新团队。空间中心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设有空间物理学、地球与空间探测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飞行器设计等5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空间物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读研究生379(其中硕士生210人、博士生169),在站博士后11人。2016,空间中心共有在研项目460,(包括新增项目197),其中,主持空间科学先导专项1,主持(或承担)973计划项目1,主持(或承担)863计划项目3ꎻ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7(新增13),其中重点项目4,面上项目32(新增6),青年科学基金29(新增6),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项目1项。2016,空间中心扎实推进“一三五”发展目标,3个重大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果: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期)进展顺利,关注空间科学对中国跻身科技强国的巨大引领带动作用,暗物质、“实践十号”、量子三颗卫星发射成功,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将于20176月择机发射。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12月经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正式批准立项实施,将在“十三五”阶段部署五颗空间科学卫星,”这其中,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SMILE)已经批复立项,爱因斯坦探针(EP)和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进入立项综合论证阶段,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W.COM)和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MIT)进入立项综合论证前的准备阶段。2016121,空间中心面向全国发布了新的空间科学计划征集指南,力求搭建起面向全国的空间科学创新平台。2016,空间中心“空间态势感知与数值空间天气预报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子午工程一年来运行稳定、高效,利用子午工程数据,持续产出高水平成果,子午工程(二期)论证取得重要进展,在“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指南中名列10个优先启动项目之首,在前沿基础研究领域,针对磁通量触发太阳爆发事件、太阳风扰动的地球物理效应、磁场非对称重联特性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上,成为JGR,Spa.ceWeather的亮点特色文章。2016,空间中心在新体制高分辨率被动微波成像探测技术与系统方面,突破了多频共用反射面+稀疏馈源阵干涉成像和高稳定、高精度定标,干涉综合孔径体制静止轨道大气微波成像探测等关键技术,863计划重点项目“双模静止轨道大气微波探测仪”完成单机研制,即将开展系统集成与测试,中欧合作开展的地球静止轨道大气微波探测仪样机完成详细设计评审,样机单机研制完成,即将进入集成与测试,为“十三五”期间开展国际首个地球静止轨道大气微波探测仪奠定基础。2016,空间中心认真谋划、落实中心“十三五”规划,将空间天气和空间气候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极端天气与全球变化卫星遥感观测研究、新型探测技术在太阳系探测和空间态势感知中的应用、基于GNSS的科学问题及新应用拓展研究、分布式空间系统及其信息关联技术五个项目列为中心“十三五”重点培育方向。2016,空间中心圆满完成各项重大科研任务,圆满完成了“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实践十号”“量子号”卫星等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任务ꎻ由空间中心研制的“天宫二号”主载荷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在国际上率先了实现宽刈幅海面高度成像的突破,功能、性能参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ꎻ“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3个系列8颗卫星总计40余台()设备的研制任务进展顺利,由空间中心研制的“风云四号”01星空间环境监测分系统各产品工作状态良好,已启动对静止轨道空间环境的更多要科研机构243素、更多维度的深入探测ꎻ“海洋二号”A星雷达高度计和校正辐射计的数据处理与定标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雷达高度计测高精度、校正辐射计路径延迟测量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继续为国内各应用领域和欧洲气象卫星组织等国外业务系统提供数据产品ꎻ“鲲鹏-1B”863计划空间环境垂直探测试验任务(第二发)427日在中科院海南探空部成功发射,开展了多项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任务,首次成功获得电离层顶的原位探测数据,并获得多项技术试验的圆满成功。作为工程总体依托单位,空间中心为我国第一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也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高空科学探测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单位排名第10),“海洋二号”卫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海洋二号”卫星雷达高度计分系统、校正辐射计分系统分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1人入选Nature评选出的“中国科学之星”,1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3),1入选2016年第二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当选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人获得2016年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当选军委科技委领域首席,4人当选军委科技委领域专家组和主题专家组成员,全年发表科技论文280余篇,其中:S.CI收录90,EI收录87ꎻ发明专利申请64,授权53ꎻ软件著作权登记38项。2016,空间中心国际交流和合作再上新台阶,取得了一系列亮点成绩,出访团组130批次,来访科学家169批次,主办了2016年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年会、第12届中欧空间科学双边研讨会、第12届海峡两岸空间/天空科学研讨会和第五届中美空间科学青年领军人物论坛,这其中,IEEE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GRSS)主办,空间中心承办的“2016年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年会”(IGARSS2016)7月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是该领域全球最高规格、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也是IGARSS自创办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此次大会作为中国空间遥感领域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将进一步促进空间遥感技术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密切结合。2016年也是中巴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转入正式运行的第二年,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成功搭建了南美数据中心功能架构,双边合作领域不断扩大ISSI-BJ运行全面进入正轨,已成为国际空间科学领域顶尖机构和科学家探讨空间科学学科及任务的前沿平台,空间环境探测研究室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魏格纳气候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心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掩星探测与大气气候应用国际联合实验室”筹建期结束,双方合作向着深层次、稳定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空间中心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国家空间科学专家委员会办公室、.COSPAR中国委员会、国家空间天气科学中心()、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挂靠单位ꎻ主办«空间科学学报»(撰稿:周谊李橙媛审稿:吴季)

 

光电研究院院长:王宇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217***

传真:010-8217***

信箱:offi.ce**[ta]**,a.c.cn

网址:http://www.**e.cas.cn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以下简称“光电院”)组建于200311,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改革举措之一,是兼具总体管理与技术总体职能的总体性研究单位,中国科学院卫星导航总体部、中国科学院浮空器系统研究发展中心、02专项研发管理办公室设在光电院。光电院的科技方向包括光电工程、航天航空和应用科技3个领域,光电院建立了与总体性单位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主要科研单元有:光电系统工程研究部、对地观测技术应用研究部、空间系统工程研究部和气球飞行器研发中心,设有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计算光学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定量遥感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为拓展科研领域,光电院与国家减灾中心联合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减灾应用研究中心”,与青岛市政府共建“光电院青岛研发基地”,与国科激光公司组建国家半导体泵浦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光电院建立了全国遥感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国家激光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光电院各学科领域方向均衡发展,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光电研究院已发展成为以光电、空天及应用全链路突破创新为特色,以跨领域系统集成创新为重点,引领空天信息、先进制造等领域技术创新的国立科研机构。光电院现有固定资产总额3,88亿元,拥有各种主要设计、加工、试验设备70余台(),如系留气球锚泊设施、飞艇地面固定设备、氙灯老化试验机、三轴飞行仿真转台、遥测遥控地面系统、动静态万能材料试验机、自动裁剪设备、GNSS射频信号源、激光干涉仪、单色积分球、可调谐激光器、短波红外照相机、极紫外光源、PMI干涉仪、快响成像光谱系统性能检测平台、大口径太阳辐照模拟器等。截至2016年底,光电院共有在职职工380人,其中科技人员295人、科技支撑人员28,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5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4,“千人计划”1,“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3人,职工平均年龄34,9岁。光电院是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光学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专业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光学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飞行器设计4个专业一级(或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光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3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139(其中硕士生83人、博士生56),在站博士后5人。2016,光电院共有在研项目580(包括新增项目151),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新增1)、面上项目17(新增4)、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新增0)ꎻ主持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51(新增3)ꎻ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新增8)ꎻ主持(或承担)863计划项目52ꎻ主持(或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和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4ꎻ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新增1)ꎻ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6(新增1)、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7(新增6)ꎻ承担院地合作项目5(新增3)2016,光电院在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光电工程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和应用科技领域均取得重大科研进展,其中,航空航天领域,2016625日—825,国家高分专项KFG69飞艇试验队在新疆马兰基地开展了集成测试和飞行试验,8196时—16,KFG69飞艇完成了起飞、成形上升、驻空、动力试验、成形下降、安全回收等飞行试验内容,历时10余个小时,创造了飞行时长和动力飞行总时间的世界纪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发来贺信。2016,光电院累计发表论文257,其中S.CI收录43,EI收录99,SS.CI1.CP.CI-S50.CS.CD64ꎻ获得软件著作权4ꎻ共申请专利163,其中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23,申请实用新型专利77,申请国际专利2ꎻ共授权专利116,其中授权国际专利4,国内发明专利授权80,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2项。20099,光电院与青岛市政府正式签订了«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青岛研发基地共建协议»,青岛研发基地按照项目研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战略定位,以布局可持续发展科研格局、突破产业体系体制及开拓科技服务为主要目标,由青岛市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青岛光电工程技术孵化中心和青岛光电产业示范园三部分组成,位于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区域,占地面积65亩。2016,青岛研发基地全年收入2158万元,同去年相比增科研机构245加收入541万元,增长35%,新增项目23,合同总额2799万元ꎻ引进、参股公司3,公司总注册资本4000万元。光电研究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投融资管理平台国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0281日成立,注册资本金5270万元。2016,国科光电公司合并总收入1,1亿元,比去年增长27,合并净利润-216万元。2016,光电院以天津全固态激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为试点,策划并组织、设计了天津基地的组织框架ꎻ建立了天津基地“理事会”模式的治理结构,理事会成员由光电院、天津华明工业园、东丽区科技局三方推荐理事组成ꎻ成立了国科光电全资控股的中科和光(天津)应用激光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2016,光电院受青海省科技厅委托,承办了“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研究技术研讨会”,光电院已被青海省提名为未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的理事单位之一ꎻ与青海省地方园区、企业合作,联合申报了青海省科技厅重大专项“三江源综合数据利用与展示项目”和“科技强警项目”,目前已完成专项的可研论证。2016,光电院因公出国共63144人次,其中国际会议4183人次,合作研究1537人次,考察访问724人次ꎻ来顺访交流2139人次ꎻ申请国际会议资助1ꎻ申请组织国际会议2次。2016,光电院代表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参加国际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CEOS)全会工作,.CEOS上层取得重要话语权,并以核心成员身份参加.CEOS3个专家工作组的工作。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全国遥感技术标准化两个技术委员会挂靠光电院开展日常工作。此外,光电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芬兰大地测量研究所共建了中澳地理时空数据分析技术与产业化联合研究实验室ꎻ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了中澳地理时空数据分析技术与产业化联合研究实验室。(撰稿:高隽审稿:邵雪天)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5755***

传真:010-5755***

信箱:zhangpei**[ta]**s,a.c.cn

网址:http://www.**ns.cas.cn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自然史所”)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少数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功能的研究实体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多学科和综合性的科技史专门研究机构,其前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是在郭沫若、竺可桢等老一辈院领导的关怀下于195711日成立的,1975年升为所级建制。自然史所定位于研究科学技术的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认知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复杂关系,为国家文化建设做出贡献ꎻ研究科技创新规律,认识科技发展大势,为建设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的科技智库做出独特贡献,增强中国科技史等方向的核心竞争力,开拓西方科技史研究,探索新研究方法,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史综合研究机构。自然史所的主要学科以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西方科技史及科技哲学与科技考古等为学科基础,以文化遗产的科技认知研究、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研究、科技与社会、科学传播等为交叉和应用领域,形成基本的方向与科研布局。自然史所现设有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室、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室、西方科技史研究室3个研究室,以及中国科学院文化遗产科技认知研究中心、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研究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等,自然史所建设有科技史综合实验室,是开展科技史与科技文物模拟复原实验、数字仿真研究与成果转化等工作的重要平台,自然史所还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创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并积极参与科学院“科教融合教育体系”的建设。截至2016年底,自然史所共有在职职工94人,其中科技人员62人、科技支撑人员11,包括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6ꎻ全所进入创新岗位88人,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新增1)。自然史所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科学史、技术史和科学技术哲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42(其中硕士生17人、博士生25),在站博士后12人。2016,自然史所在研课题182(包括新增课题84),其中,主持“一二五”重大突破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和“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实施重点培育方向项目5ꎻ承担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2项、青年研教项目23,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3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承担青年项目3ꎻ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1,新增青年项目1,新增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ꎻ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1ꎻ老科学家学术采集工程项目1,参与国家软科学计划1ꎻ国家指南针计划1ꎻ省级博物馆委托项目3项,新增博士后基金项目3项。2016,自然史所在职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和专著章节72,其中发表外文论文17,出版专著和其他书籍8ꎻ离退休专家出版学术专著3部、译著1部、论文8篇、科普文章2篇。研究生发表论文10篇,自然史所实施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绩效奖励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科研人员外文论文发表量占全部论文的23,6%。由英国BARPublishing出版英文专著1,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编著1卷,由自然史所主编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创造发明»入选中宣部、中国图书评论协会和央视组织评选的“2016中国好书”。2016,自然史所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所开展交流和讲学,成功召开“中国科技史家的使命与实践”学术研讨会ꎻ与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合办“中国科学院院史和马普学会会史比较研究”研讨会和“丝绸之路知识传播史”研讨会ꎻ举办“生物技术风险与治理:从欧洲到中国”国际研讨会ꎻ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北欧-中国科技交流史研讨会ꎻ与法国远东学院共同组织8次“中法系列”学术讲座ꎻ组织夏季青年学术研讨会活动,所内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共举办8期格致下午茶、2期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在促进年轻学者交流学术方面继续发挥作用。自然史所积极推进国际合作。2016年出访来访120多人次ꎻ参加境外举行的多个重要国际会议,与法国远东学院、德国韦伯基金会签订三方合作协议,与2014相比,出访增长1,23,来访增长了82ꎻ与2015年相比,出访增长36,来访增长了3倍,俄罗斯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TatianaY,FeklovaDianaN,Saveleva已获院国际人才计划支持,将于2017年来所从事合作研究,在国际组织和国际期刊中任职有所增加,韩琦研究员受聘担任AnnalsofS.cien.ce编委,高璐担任EASTS国际书评编委,张志会担任技术史学会(SHOT)旅费资助委员会的委员。2016,在国内合作方面,自然史所继续加强与国内同行开展合作研究,邀请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专家学者,合作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科技史卷。此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继续开展殷墟熔铜技术合作研究ꎻ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共同开展广西、湖南、湖北等地青铜器和玉器研究ꎻ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同开展新中国科技史文献研究ꎻ继续推进与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合作,在古籍数字化、科普跨媒体传播、«中国古代科技之奇技天工»4D影片创作、微课程等方面的合作取得新的进展,继续落实与科学出版社、大象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和安徽科技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的合作协议。2016,自然史所积极组织开展科学传播科研机构247活动,并发挥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的科研支撑单位的作用,组织“中国科学院形象设计”等重要课题,主持参与中科院人事局委托的“科技史微课程”任务,继续开展录制工作,并在中科院继续教育网展播,«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出版,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功举办两场“科学技术史大讲堂走进东华大学”讲座。成功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参加人员约100人。继续为中关村中学高中生开设校本课程。自然史所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挂靠单位ꎻ主办或合作主办«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科学文化评论»等学术期刊,为打造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平台,提升我国科技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自然史所成功申请创办英文期刊.ChineseAnnalsofthe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第一期即将付梓。(撰稿:张宗鹤张佩审稿:张柏春)

 

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5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5935***

传真:010-5935***

信箱:ys.c**[ta]**isd.cn

网址:http://www.**sisd.cn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是在原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基础上更名组建的事业法人。201511,中国科学院被确定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综合性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并明确试点的重点任务是建设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201512,中科院党组决定,以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更名方式组建法人机构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2016120,战略咨询院组建宣布大会召开,同年10,更名申请获中央编办批准,开启了战略咨询院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战略咨询院的定位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发挥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咨询机构作用的研究和支撑机构,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的重要载体和综合集成平台,并集成中国科学院院内外及国内外优势力量建设创新研究院,其使命是,发挥中国科学院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为一体的优势,从科技规律出发研判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突破方向,从科技影响的角度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问题,聚焦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和创新政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预测预见分析、战略情报等领域,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建设开放合作的战略与政策国际研究网络,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建议。战略咨询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20166,第一届理事会成立,由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任理事长,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伟平和副院长李静海任副理事长,负责战略咨询院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决策,标志着符合智库规律和试点要求的治理结构正式确立,在理事会的领导下,依托中科院科学思想库建设委员会建立了战略咨询院学术委员会。战略咨询院下设管理、研究、学部支撑、科教融合、交流传播五大板块,研究板块设有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创新发展政策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所、系统分析与管理研究所、科技战略情报研究所5个研究所,以任务为核心,协调发展相关学科前沿研究,同时,设置重大任务管理集成部,兼具管理和研究功能,主要负责高端智库试点联络、任务管理、成果综合集成和成果报送。学部支撑板块设置了学部咨询研究支撑中心、学部学科研究支撑中心、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支撑中心、学部科普与教育研究支撑中心4个学部研究支撑中心,主要为学部开展咨询研究、学科研究、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科普与教育研究等提供研究和管理等学术支撑,设置第三方评估研究支撑中心,为学部和院部开展第三方评估任务提供支撑。2016年是战略咨询院的组建年,也是战略咨询院的改革年,一年来,战略咨询院坚持“边组建、边改革、边科研”,立足特色优势方向,整合中科院相关研究力量,建立研究所,完善学部研究支撑中心,加强重大任务组织管理与对外传播,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有效发挥了“三位一体”功能,改革成效获得了中央改革办的充分肯定,全院以开展服务宏观决策的重大战略科技咨询任务为核心,协调发展相关学科、综合交叉前沿研究,聚焦科技和学科发展战略、科技和创新政策、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定量预测与预见分析、科技战略情报和数据平台五大方向,积极主动建议和承担国家重点任务,新立项目224项,承担国家高端智库项目23,涉及科学技术前瞻、经济社会科技、生态文明科技、科技创新政策4个方面,按时间节点顺利实施。承担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任务59,包括中央财办、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社部、科技部、环保部等,承担中科院部署任务45项,支撑学部院部完成一批任务,竞争承担国家研发计划任务34,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软科学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和面上项目、社科基金项目等,竞争承担地方、企业和其他任务63,如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青海省“十三五”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等。2016,在服务宏观决策方面,战略咨询院提供独立客观的科学依据和咨询建议,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一是开展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对中央关注的问题从智库视角提出咨政报告,二是对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进行咨询评议,以及政策措施出台前的第三方评估,完成中央财办、发展改革委等委托的多项政策文件出台前第三方评估,«关于优化服务创新管理,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的意见»«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十三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等的评估意见作为中央深改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对重大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实施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完成中央深改组经专小组部署的“科技体制改革进展情况”第三方评估任务,科技部委托的国家10个重大科技专项(民口)标志性成果咨询评议,承担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展情况第三方评估,发展改革委委托的技术经济安全评估等,四是参加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重要会议文件起草,在引领创新方向的研究方面,把握趋势和规律自主设置重大研究课题,“可能影响世界发展格局的重大前沿科技突破”重大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球首发“2016研究前沿报告”和“中国表现卓越研究前沿报告”,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启动了“面向全球竞争的高新产业源头技术研究”战略咨询先导重大项目,并有力支撑了“百年科技强国”项目在基础研究和人才队伍方面的发展战略研究。战略咨询院还建有5个中科院的院级研究中心,即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2016年底,研究所在职职工194,在站博士后51,离退休职工49人,在职职工中科研岗位162,其中研究员31人、副研究员50人,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战略咨询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培养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科学技术哲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培养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北京市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并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在职硕士学位授予资格,共有在学研究生151,其中硕士生55,博士生96ꎻ毕业博士生16,硕士生15人。2016,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完成了22次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培训1785人次。2016,战略咨询院在创新方法、智库理论、科技政策、管理科学等基础研究方面,产出丰硕,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论文,全院研究人员共公开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数十部,获得发明专利6,软件著作权6,提出了DataInformationIntelligen.ceSolution 全过程的DIIS智库研究方法,获得智库同行认同。2016,战略咨询院积极推进与国内外智库交流合作,实施国际化和网络化战略,探索多科研机构249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年内共出访82人次,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国际熊彼特学会大会、中德创新大会、美国地理学会年会、北美区域科学协会年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与弗劳恩霍夫协会、牛津大学等著名国际科技组织和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国内主办“2016亚洲科技创新论坛”“中日科技政策与管理研讨会”“绿色转型: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的共同挑战国际会议”“区域规划及环境管理国际交流研讨会”,在海外共同主办第一届“牛津中英创新与发展论坛”,参加第十一届中日韩“三国五方”科技政策研讨会等,在国内外学术同行中影响日益广泛,参加了摩洛哥马拉喀什联合国气候大会,并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低碳发展战略”边会。2016,战略咨询院加强智库成果传播,发出智库声音,引领创新方向,一批智库专家在«瞭望»«光明日报»«科技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发表文章,研究成果被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焦点栏目采用,提升了战略咨询院作为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影响力,举办“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大讲堂”,汇聚多方智慧提升智库研究人员能力和视野,成功举办2016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引发科技界广泛关注,学术期刊发展势头良好,挂靠管理的«中国科学院院刊»(中文版)复合影响因子继续位居全国综合类科技期刊第一位(据中国知网和中信所统计)ꎻ主办的«中国管理科学»«科学学研究»被评为“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科研管理»被评为“2016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ꎻ申请创办的英文期刊InnovationandDevelopmentPoli.cy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支持。(撰稿:邹丽杨少春审稿:***

 

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孟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闵庄路甲89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254***

传真:010-8254***

信箱:general**[ta]**,a.c.cn

网址:http://www.**e,a.c.cn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信工所”)20114月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机构,信工所按照“软硬兼修,矛盾兼容,开合有法,张弛有度”的办所方针,秉承“打造一流平台,集聚一流人才,支撑国家需求,引领学科发展,努力成为国家在信息工程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的组织目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科技领域,开展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性技术与系统,为国家信息化进程提供核心关键技术支撑与系统解决方案。信工所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密码理论与安全协议、信息智能处理、数据安全、通信与电磁技术、网络与系统技术、网络系统评测等,拥有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安全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科院网络测评技术重点实验室、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创新平台。截至2016年底,信工所共有在职职工691,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6,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5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7人,另有客座及劳务派遣人员335人。2016,以信工所为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并于20161212日召开学院成立大会。20169,学院迎来了首批共244名研究生,其中硕士生210,直博生34人,目前,学院共开设课程51,聘任岗位教师81(A类岗位教师9,B类岗位教师35.C类岗位教师37),学院将于2018年正式招收本科生。信工所现有网络空间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以及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2个工程硕士培养点,截至2016年底,在册研究生923(其中硕士生496人、博士生427),客座学生500余人,研究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20人。2016,信工所共有在研项目652(包括新增项目346),其中,主持国家重大专项项目3,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3,973计划课题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9(新增33)ꎻ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4,国家其他部门科研专项295(新增172)及地方其他横向项目186余项(新增86)2016,信工所组织“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先导专项各参研单位加强成果集成和应用推广,产出了一批亮点成果,在国家重要领域和重点区域得到广泛应用,效果显著ꎻ专项有两项成果入选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十五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2016,信工所作为署名单位发表论文298,其中会议论文218,期刊论文80ꎻ信工所科研人员主持编写著作2,译著3本,信工所作为第一专利权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60,作为第一专利权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1(P.CT专利1),登记软件著作权61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省部级一等奖1,省部级二等奖3项。2016,信工所国际交流人数总数达171人次,其中因公出访127人次,来访44人次。2016,信工所主办的«信息安全学报»创刊,3月召开«信息安全学报»创刊号发布暨学报发展研讨会,8Journalof.Cyberse.curityS.cien.ceandTe.chnology[«网络空间安全科学与技术»(英文)]通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计划”选拔,获得D(新办)期刊项目支持和资助。(撰稿:张若定闫杰审稿:孟丹)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任:高铭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217***

传真:010-8270***

信箱:csu**[ta]**,a.c.cn

网址:http://www.**u.cas.cn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以下简称“空间应用中心”)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1994年总体部与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合并。2003年总体部划归中科院光电研究院,挂靠中科院光

电研究院运行。201011,中科院党组决定在总体部的基础上成立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20128,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独立法人资格获批。20131月正式独立运行。空间应用中心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总体单位,代表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方面的总体管理和技术集成,具体承担工程研制的组织管理,系统设计、集成、测试,可靠性保障,在轨技术支持,有效载荷在轨运控管理,数据获取及应用成果的推广服务等系统技术支持支撑、保障服务工作。中心建设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空间 总体机构。根据自身定位、职责及工程任务需求,结合 总体单位特点,空间应用中心初步凝练了系统设计、测试验证、专业技术、地面支持4个方面、13个重点学科领域方向,其中系统设计方面包括复杂任务规划与效能评估技术、复杂系统协同设计与仿真验证技术、空间任务全寿命综合保障技术ꎻ测试验证方面包括柔性智能测试技术、高可信软件测试评估技术、一体化机、电、热设计集成技术ꎻ专业技术方面包括空间高性能电子信息技术、轨道优化设计与自主控制技术、太空智能制造技术ꎻ地面支持方面包括有效载荷智能运控与健康管理技术、遥科学实验技术、航天地面数据系统技术、空间科学大数据技术。在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安排部署中,空间应用中心全员进入首批试点的5个创新研究院之一——空间科学研究院。2016,空间科学研究院通过筹建评估,中心牵头建设了公共保障部、系统与技术部两个核心部门,积极组织落科研机构251实并培育相关科研项目。空间应用中心建有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太空应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运行平稳,首次部署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在培育学科发展,创新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空间应用中心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及企业发挥“优势互补”的原则下,合作共建多个联合实验室,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满足工程任务预研攻关、研制建设和集智创新的需要,同时为任务提供了共性或通用化技术支持支撑,空间应用中心设立了系统工程部、专业技术部、战略发展部、可靠性保障中心4个科研及任务支撑部门,其中系统工程部下设系统设计研究室(并行设计与仿真实验室)、系统测试研究室(空间软件评测中心)、有效载荷运控中心ꎻ专业技术部下设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室、集成技术中心、综合保障技术研究室ꎻ战略发展部下设战略规划研究室、空间探索研究室、数据利用中心。截至2016年底,空间应用中心共有在职职工302,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1,“千人计划”入选者1,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4,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3人。空间应用中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点,共有在学研究生112(其中硕士生70人、博士生42)2016,空间应用中心的重要科研工作进展有:“天宫二号”任务中空间应用系统安排了地球科学观测及应用、空间科学实验与探测、空间应用新技术试验等领域的十多项应用项目,是目前载人航天历次任务中开展应用项目最多的一次,主要项目的研究水平已经位于国际前沿,技术发展处于国际先进行列,自20169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入轨以来,空间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全面开展了在轨测试和实(),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测试数据及成果,相关的数据分析和样品分析工作目前也正在顺利开展,“天舟一号”任务完成发射件研制工作并顺利通过系统研制总结及出厂评审,即将赴海南文昌发射场执行测试、发射任务,空间站任务扎实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其中核心舱全面进入初样阶段ꎻ实验舱Ⅰ正在开展方案研制总结。实验舱Ⅱ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ꎻ多功能光学设施正在开展一体化设计ꎻ地面研制支持系统建设按计划推进ꎻ首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正在立项审批中。2016,空间应用中心项目争取能力进一步提升,横向项目数量较快增长,科研经费持续增长,落实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载人航天预研项目、中科院国防科技创新项目、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14项。2016,空间应用中心积极推进成果产业化工作,与浙江、江苏等地达成合作意向ꎻ签订中心首个横向市场化技术开发合同ꎻ中心控股公司IPO取得突破性进展,新成立的参股公司发展势头良好,成长迅速。2016,空间应用中心利用中国科学院的平台优势及载人航天的社会效应,开展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牵头组织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学术会议,与多国科研机构进行人才互访交流,有力提升了中心国际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力,目前空间应用中心合作网络覆盖IFAIAA.COSPARASGSRKMS等国际组织,NASAESADLRRSAKARI等国外空间机构。2016,空间应用中心还与法国宇航局、Novespa.ce公司联合成立了中法失重实验中心,欧洲抛物线飞行实验机会正式对中国开放。(撰写:孔健杨吉审核:刘树军)

 

北京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姜晓明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南四街26号邮政编码:10140***

电话:010-8264***

传真:010-8264***

信箱:basi.c**[ta]**i.c.cas.cn

网址:http://www.**si.c.cas.cn

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综合中心”)筹建于2011109,目的在于具体推动落实20096月和20113月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政府达成的共建“中国科学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和“北京综合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2012726,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20169,院市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建北京全国创新中心,达成新的院市共建怀柔科学城合作协议书,北京综合中心的发展站上了新的起点。北京综合中心的定位及目标是:围绕“中国科学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怀集中规划建设和院内科技资源及高新技术产业在怀集聚发展方面积极谋划,认真履行院党组赋予的怀柔科教产业园综合管理服务协调和综合大型科技平台建设运营管理的职责。北京综合中心的目标为:紧扣世界科技前沿,建设世界级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取得基础和前沿领域重大科学发现、重大原始创新,成为学科交叉、国际级大型科学园区ꎻ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寻求变革性关键技术突破,解决一批涉及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技术瓶颈,成为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策源地ꎻ紧扣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高端创新要素聚合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展,成为首都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孵化中心与增长极ꎻ紧扣科技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内涵与组织模式改革,推动科技经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深化改革的示范园。北京综合中心设有汞工程技术中心。截至2016年底,北京综合中心共有在职职工46,其中副研究员1人,共有在研项目5,新增3项,在研项目分别为:环保部环保公益项目“含汞废物处置过程污染特征及污染风险控制技术研究”ꎻ环保部“汞污染防治技术政策”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项目“脉冲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协同处理含汞废气及二英的机理及效果强化”ꎻ中国水俣公约初步评估项目“有色金属冶炼和废物焚烧行业现状与履约政策差距和需求分析评估”ꎻ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典型省份汞排放清单编制试点项目”,新申报项目分别为:中科院STS贵州万山汞矿区汞污染土壤“热解析-低温等离子体”集成处理技术研究及示范ꎻ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评议项目“危险污染物的环境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汞和放射性废物”ꎻ科技部大气专项“非常规污染物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集成及产业化”。2016,北京综合中心围绕重点涉汞行业需求,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环保功能材料+资源再生的基本思路,开展了废荧光灯管尾气深度净化、废汞触媒处理过程尾气深度净化等示范研究工作,并有计划地推进了该技术体系在燃煤、高浓度土壤治理领域的探索工作ꎻ基于湿法冶金技术,与中科京投公司一道,联合东北大学等单位开展了湿法冶金处理含汞废渣的研究工作,并取得系列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北京综合中心先后申请到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专项、中科院重大创新、中科院学部等重大项目,成功申请3项专利,发表6篇论文。北京综合中心不断整合优势资源,拓展渠道,创新方式,在参与和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取得了新实效:举办了怀柔产业化发展论坛,与怀柔区政府联合举办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论坛,中科院有关兄弟单位、地方政府、省市商会、行业协会、产业园区、高新企业、金融机构代表参加论坛,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与新华社、中经社深化合作关系,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创建了«科技成果参考»刊物,向全国推介重点科技成果20余项,发展了会员单位10余家。共同建设新华中科科研信息服务平台,合力打造具有独家特色的成果库、专家库、企业需求库,为企业和研究所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开创科技服务新模式,立足地方发展需求,努力提供特色科技服务,与济南市政府密切合作,就质子治癌项目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就共同打造有中国特色的高端医疗设备制造产业达成了合作意向ꎻ与科研机构253禹城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推动建立雁栖经济开发区禹城园,重点发展功能糖产业,打造食品加工全产业链,形成产业群聚集效应,带动当地经济发展ꎻ在广东,为惠州市编制了«惠州市水生态产业发展指南»,拟联合北控水务在惠州共建中科潼湖水生态产业研究院,推进惠州潼湖水生态治理ꎻ与安徽合肥市包河区、北京朝阳区金盏乡等地就建设科技小镇进行了初步探讨,达成了合作意向,同时,北京综合中心下属企业中科雁栖湖创新(北京)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和中科京投环境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积极拓展市场,开展业务,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怀柔科学城作为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科院与北京市深化科技合作的核心任务,北京综合中心作为怀柔科学城规划编制的重要参与方,认真参与编写了«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推动院市签署了«共建怀柔科学城合作协议书»,建立了中科院怀柔科学城联席会议制度,怀柔区联合成立了怀柔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组织大科学装置立项、工程管理、可研报告编制等经验分享交流会和各类专题报告,指导项目承建单位开展申报材料准备工作,完成了«怀柔科学城(核心区)暨国家科学中心市政基础设施统计报告»,推动北京市落实大科学装置土地和配套支持政策,组织对大科学装置新址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勘察,对周围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论证,与各部门对接,统计未来施工需求,完善了大科学装置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对大科学装置进行了科学布局,为大科学装置正式开工建设做好充分准备。(撰稿:孙小平王俞涵审稿:冯稷)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