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汪小全(主持工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283***
传真:010-6259***
信箱:suoban**[ta]**cas,a.c.cn
网址:http://www.**.cas,a.c.cn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物所”)是我国建立最早的植物基础科学综合性研究机构,前身为1928年创建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和1929年成立的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1950年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十二五”期间,植物所以“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一流研究机构”为发展目标,以“整合植物学”为学科定位,紧紧围绕植物学科发展,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重点布局植物系统进化、生态环境、分子生理与发育、光合作用、资源植物可持续利用5个重点学科领域,力争在植物多样性格局与形成机制的若干重大基础和前沿问题、作物种子优质高产的分子机理、现代生态草牧业理论体系与技术集成3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引领和推动我国现代植物科学的持续发展。2016年,植物所按照党中央和中科院党组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紧密围绕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制定和落实植物所“十三五”规划和新“一三五”规划为抓手,坚持“三个面向”,积极稳妥地推进科研项目争取、成果产出、队伍建设、合作交流、创新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植物所拥有7个研究和支撑部门、10个野外台站、1个植物标本馆、1个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物分中心和1个中科院非法人研究单元(中科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研究和支撑部门包括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北京植物园(含华西亚高山植物园)、文献与信息管理中心ꎻ野外台站包括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科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植物所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植物所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植物所东乌珠穆沁草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站、植物所北方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植物所古田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研究站、植物所-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乌兰察布草地生态研究站。截至2016年底,植物标本馆共收藏标本270万余份ꎻ数字植物标本馆共收录标本信息636万份ꎻ植物图像库已收录图片276万幅,拥有单价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541台(套),其中5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93台(套)。2016年新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4台(套),包括叶绿体物质通透微测系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分辨率相机、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无人机高光谱平台集成系统、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植物光合热释光测量系统、全自动凯氏定氮仪等。截至2016年底,植物所共有在职职工596人,其中科技人员320人、科技支撑人员20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49人,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4人(执行中2人)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新增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增1人,调离1人)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植物所是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植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4个专业一级(或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植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4个专业一级(或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物学、生态学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685人(其中硕士生315人、博士生370人)、在站博士后53人、留学生16人。2016年,植物所共有在研项目599项(包括新增项目234项),其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9项(均为新增),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课题9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4项,科技支撑课题2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208项(新增37项)、青年项目80项(新增1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新增1项)、优秀青年基金5项(新增1项)、特殊学科点建设项目1项、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5项(增加2项)ꎻ承担其他部委项目4项ꎻ承担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1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2项(新增2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4项(新增4项),主持中科院STS项目3项(新增1项)ꎻ中科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7项(新增2项),其他国际合作项目10项(新增5项)ꎻ横向项目221项(新增155项)。2016年,植物所到位经费4,69亿元,实际留所经费2,97亿元。2016年,植物所在植物系统进化、植被与环境变化、植物分子生理、光合作用和资源植物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植物所发表论文582篇,其中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415篇,有279篇发表在领域前30%的S.CI收录刊物上,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影响因子8,0以上的论文18篇,5,0以上的84篇,3,0以上的182篇ꎻ出版专著14部ꎻ申请专利44项,授权专利32项。2016年,植物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成绩显著,全年所地合作合同经费6000余万元ꎻ牵头实施的“生态草牧业试验区”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ꎻ与福建三安集团合作的“植物工厂”项目进展顺利,产品已投放市场试销,三安集团还向植物所捐赠1000万元设立“三安奖学金”,用于人才培养ꎻ与宁夏就酿酒葡萄品种选育开展合作,服务当地的特色农业发展ꎻ为湖北神农架申遗提供技术服务,对申遗成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ꎻ“杂交构树”精准扶贫项目惠及2万余贫困人口,得到国家扶贫办的高度评价。2016年,植物所共获批国际合作项目15项,到所国际合作经费约990万元ꎻ人员出访109批158人次,来访122批183人次ꎻ举办国际会议4次,国际培训班2次ꎻ有19人在30个国际组织任职,37人在79个国际期刊任职。植物所是中国植物学会、北京生态学会、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和JournalofPlantPhysiology中国编辑部挂靠单位,主办刊物有: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JournalofSystemati.csandEvolution、JournalofPlantE.cology、«植物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植物学报»、«生命世界»,其中前3个被S.CI收录。(撰稿:李东方石岳审稿:曹爱民)
动物研究所所长:康乐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480***
传真:010-6480***
信箱:ioz**[ta]**,a.c.cn
网址:http://www.**z,a.c.cn
科研机构217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动物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和1930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接收上述3个研究所和原徐家汇博物馆(创建于1860年,1930年后改称震旦大学博物院)的部分资料、标本和设备,于1950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室和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两者分别发展为昆虫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1962年两所合并为现在的动物所。动物所是以动物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定位:以野生动物和模式动物为研究对象,开展现代动物学研究,服务于人口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家重大需求,在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机制、生殖与发育调控、生物灾害爆发机制与控制、物种濒危机制与保护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在动物分类与进化、农业虫鼠害防控和濒危动物保护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动物所“一三五”规划实施 总体情况良好,综合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物所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级动物博物馆,分别为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动物博物馆。动物所拥有亚洲最大的动物标本馆,馆藏各类动物标本760多万号ꎻ拥有总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的国家动物博物馆,含10个展厅和4D动感电影院ꎻ拥有总藏书量25万余册及图书资料较为齐全的专业图书馆,形成了科学研究、科学
传播与技术支持相结合的完整体系。截至2016年底,动物所所级中心共有7个仪器设备平台,配备流式细胞仪、激光(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紫外显微切割系统、高性能集群计算等大中型仪器设备50余台(件)。在中科院组织的2016年生命科学领域14个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评估中,动物所所级中心名列第三,目前,动物所仪器管理平台实现了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截至2016年底,动物所有在编职工422人。其中科技人员247人、科技支撑人员120人,科技人员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12人。动物所有“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2人(新增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新增1人)。动物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生物学、生态学、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4个一级学科的学术型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及生物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点。2011年,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4个专业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学科,动物所在生物学、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的在站博士后有96人。动物所现有导师124人,其中博导76人、硕导48人ꎻ有在学研究生598人,其中硕士生232人、博士生366人。2016年动物所共争取项目196项,总经费2,78亿元,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5项,包括面上项目35项、青年项目13项、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4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优秀青年基金3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4项、应急项目2项,获资助直接研究经费5828,5万元。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4项,课题9项,子课题14项,总资助经费1,6亿元。获得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和战略生物资源项目获资助9项,经费总额2100万元。获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总资助经费81万元,获批中科院国际合作项目6项 总经费1260万元ꎻ外籍人才项目9项,总经费257,3万元,获得横向项目75项,总经费2105万元。在财政部对中央各部委开展的2015年度重点项目绩效评价中,动物所承担的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以95,7分位列第一名,评价结果作为典型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ꎻ承担的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生物间信息流***
行为操纵”,在专项绩效考核中总体排名第五,生物类第二,在2016年中科院发展规划局组织的全院研究所“十三五”规划评估工作中,动物所的“十三五”规划得分85,9023,排名全院第三,得到100万元的经费奖励。2016年,动物所在科研工作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重大突破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周琪研究组首次人工创建能以稳定二倍体形式存在的异种杂合胚胎干细胞,包含大鼠和小鼠基因组各一套,它能够分化形成各种类型的杂种体细胞和早期生殖细胞,兼具两个物种特点的独特基因表达模式和性状及独特的X染色体失活方式,为从天然存在生殖隔离的物种制备包含稳定二倍体基因组的杂交干细胞提供了新方法(.Cell)。重大突破二:害虫害鼠行为调控康乐研究组发现,发育同步是一致群集、迁移和性成熟的基础,是群居动物适应变化环境的一种重要策略,研究结果揭示出了蝗虫中miR-276提高brm表达促进发育同步的机制,提供了与生物同步性密切相关的发育稳态调控及种群维持的一些重要新见解(PNAS)。重大突破三:动物进化与保护魏辅文研究组研究发现,尽管大熊猫和小熊猫系统发育关系较远,它们却演化出相同的食竹食性,低营养、高纤维的竹子占其食物组成的90%以上ꎻ这两种熊猫的前掌还演化出一个特殊的结构——伪拇指,是适应性演化和趋同演化的经典案例,研究从代谢通路、蛋白趋同到假基因化等不同水平揭示了大熊猫和小熊猫形态与生理性状趋同的遗传学机制(PNAS)。2016年,动物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278篇S.CI论文,其中IF>10的论文15篇,TOP15%的论文130篇,论文平均影响因子为4,5。2013—2016年,动物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S.CI论文1057篇,其中在TOP15%期刊发表论文431篇,占总论文数量的40,8%ꎻ在IF≥5期刊发表论文312篇,占总论文数量的29,5%,平均影响因子从2013年的3,8提高到2016年的4,5,增长18,4%。2016年,动物所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完成横向课题及科技开发合同审核及办理75项,涉及合同经费2105万元。动物所与企业共同开发的绿色生物农药产品在我国30个省(市)棉花、西红柿、大豆、辣椒、烟草、油菜等作物上推广应用1,2亿亩次,销往欧盟、瑞士、美国、巴西、印度、南非、韩国等国家和地区,2014—2015年,产品出口欧美1200多万美元,双方在动物所共建了“科云生物农药技术研发中心”。2016年,公司销售总部迁至北京。随着科研实力的提升,动物所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国际合作愈发密切。2016年,动物所出访284人次,来访220人次,获批外籍人才项目9项,人才项目金额257,3万元,其中,获批院“国际访问学者”4项,“国际博士后”5项。获2017年度外籍人才项目11项,项目金额222,7万元,包括“国际杰出学者”1项,“国际访问学者”8项,“国际博士后”2项,完成6个国际会议的会议批件申请、会议资助申请及会前筹备等工作。随着动物所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动物所主动布局外籍人才工作,通过外籍人才项目与国际合作项目的配合,建立“项目-人才-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协同发展新模式。通过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来所长期工作,不断促进实质性国际合作的开展,加强国内外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近年来,动物所有70余人次在国际组织任职,包括国际昆虫学会、国际动物学会、国际干细胞组织、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亚太昆虫学会等,有90余人次在国际学术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编委等职务。中国昆虫学会、中国动物学会、国际动物学会、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挂靠在动物所,动物所与学会共同主办Inse.ctS.cien.ce(S.CI源期刊,英文版)、IntegrativeZoology(S.CI源期刊,英文版)、.CurrentZoology(S.CI源期刊,英文版)、«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动物学杂志»、«昆虫知识»7种学术刊物。(撰稿:吴敬文白彦霞审稿:苗鸿)
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
地址:北京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487***
传真:010-6487***
信箱:webmaster**[ta]**.ch,a.c.cn
网址:http://www.**y.ch,a.c.cn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心理所”)成立于1951年,前身是1929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所的战略定位是:探索人类心智本质,揭示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环境影响机制,为促进国民心理健康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成为引领我国心理科学发展并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著名研究机构、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发展的心理学科技智库。2016年,心理所明确了“十三五”战略规划目标,着力加强业已形成优势的3个“重大突破”心理疾患的识别与干预、感觉信息整合及其脑机制及精细化社会治理中的心理与行为适应的研究ꎻ5个“重点培育”创伤应激研究与心理干预、心理行为的个体差异及其毕生发展规律与应用、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认知神经基础及素质提升、人机系统中的认知能力增强和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心理行为研究及智能化应用研究方向,继续推进特色研究所建设,建立多个城镇化发展服务示范点。心理所是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设有健康与遗传心理学、认知与发展心理学及社会与工程心理学3个研究室,并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成立生物社会心理学联合实验室。在修购专项经费支持下,心理所建设“行为发展研究与训练平台”,配备了模拟磁共振扫描系统、MR空间分辨能力增强线圈、Avote.c刺激呈现系统、啮齿类虚拟实境系统、触屏行为操作系统等10台/套关键设备,为深入开展行为的发展规律及其脑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心理所信息中心下设图书馆、网络办公室和综合档案室,为满足科研人员文献情报信息需求,管理心理所知识产品和档案资料并提供相关服务,以及全所各项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撑服务。截至2016年底,心理所共有在职职工207人,其中科技人员149人、科技支撑人员32人,包括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8人,“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新增1人),其中“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千人计划”短期项目入选者1人ꎻ“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6人,“百人计划”候选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心理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319人(其中硕士生169人、博士生150人)、在站博士后41人。2016年,心理所共有在研项目259项(包括新增项目93项),其中,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2项(新增2项),承担973计划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面上项目49项(新增11项)、青年基金项目29项(新增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新增1项)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新增1项)ꎻ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项,主持院重点部署项目1项(新增1项)ꎻ承担院地合作项目53项(新增26项)。2016年,心理所科技创新活动取得重要进展,左西年研究组在人脑连接组及其毕生发展领域发表有重要影响的综述文章ꎻ蒋毅研究组发现工作记忆能够调制无意识状态下的情绪信息加工ꎻ韩布新研究组制订的“中国传统色名及其色度特征”国家标准填补领域空白ꎻ陈楚侨研究组阐明神经软体征检测精神分裂症谱系神经发育异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ꎻ杜忆研究组揭示跨通道感觉运动整合功能对老年人在嘈杂环境下的言语认识障碍的代偿机制ꎻ罗非研究组证实动机成分在疼痛抑郁共病过程及疼痛相关注意偏向中的关键作用。2016年,心理所共发表文章390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34篇,S.CI/SS.CI论文285篇(Q1类论文占66%)ꎻ主持或参与写作或翻译书稿11部ꎻ授权专利3项ꎻ取得软件著作权6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2016年,心理所在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心理援助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构建了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工作制度体系,建立了所知识产权联络员队伍,全所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普遍提升ꎻ心理所全年专利申请1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18项,商标注册获批57件,知识产权数量较往年显著提升ꎻ成果转化以技术服务和培训为主要形式,合作洽谈率及全年转化收入较往年有显著提升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项科普展览,积极配合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完成科普征文、科普视频、科普书籍评选等各项工作,全院年度科普综合排名第14,研究所类单位第3,科普展品项综合得分排名第1ꎻ组织成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心理援助联盟,开展“8,12”天津港爆炸和“6,23”阜宁风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直接服务1,3万人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2016年,心理所共获批中科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1项、中科院-荷兰科研组织项目1项、国际人才计划项目——国际杰出学者1项、国际访问学者1项ꎻ获批中科院国际组织任职出访参会资助项目4项,主办或联合主办国际会议2次,“首届北京视觉科学会议”“第三届决策与脑研究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决策心理学学术年会”均受到广泛关注,共接待国际来访30余人次,组织出访120余人次,张建新研究员连任国际心联执委。2016年,心理所主办的«心理科学进展»及与共建单位中国心理学会联合主办的«心理学报»入选“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囊括«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心理学类Q1期刊,其中«心理学报»名列人文社科类期刊中的第3名(前2名是英文的S.CI/SS.CI期刊),在中文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1。心理所主办、与Wiley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我国第一本国际发行、全英文的心理学专业期刊Psy.ChJournal被Medline、S.copus(Elsevier)等数据库收录。(撰稿:黄端赵明旭审稿:陈雪峰)
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刘双江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480***
传真:010-6480***
信箱:offi.ce**[ta]**a.c.cn
网址:http://www.**.cas.cn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成立于1958年12月3日,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基础、强大实力和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微生物学研究机构。微生物所坚持“微生物、高科技、大产业”的战略定位,围绕生命与健康和资源生态环境,面向工业升级、农业发展、人口健康和环境保护等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前沿,以微生物资源、微生物技术、病原微生物与免疫为主要研究领域,在研究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基本生命过程和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创建从微生物资源开发、功能改造和利用、生物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的自主研发体系及科技创新价值链和科技服务价值链,创建世界一流的微生物学研究中心和微生物生物技术研发基地。2016年,微生物所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制定,签订了“一三五”规划任务书,将在“十三五”期间推进3个重大突破和6个重大培育方向,涵盖生命科研机构221与健康、生命多样性、现代农业等多个方向。微生物所设有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建)、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5个重点实验室,另设有技术转移转化中心,2016年新成立了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同时还设有依托微生物所建设的生物技术卓越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微生物所拥有亚洲最大的、近50万号标本的菌物标本馆,和国内最大的、保藏了近5,8万株菌的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建有网络信息中心、大型仪器中心和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SPF实验动物房等技术支撑平台,拥有一个藏书(刊)5万余册的专业性图书馆。截至2016年底,微生物所共有在职职工528人,其中科技人员353人、科技支撑人员11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9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新增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新增2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7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选者1人(新增1人),1人入选2014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6年,微生物所共承担研究项目471项(包括新增项目142项),其中,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3项、参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8项(新增2项)ꎻ主持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承担课题19项,参加课题25项ꎻ主持863计划项目1项,参加课题9项ꎻ主持、参加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9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承担课题9项,参加课题16项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项、面上项目99项(新增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ꎻ主持、参加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5项ꎻ主持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4项(新增4项)ꎻ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7项(新增2项)。2016年,微生物所主持完成的“阿维菌素的微生物高效合成及其生物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微生物所在.Cell上发表论文,揭示了埃博拉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及人类胆固醇转运体NP.C1与埃博拉病毒表面融合蛋白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在国际上率先揭示了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的细胞模式,为防疫及抗病毒药物设计与研发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该成果为近年来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入选中国科学院2016年重大科技进展。2016年,微生物所共发表S.CI论文465篇,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S.CI论文242篇,其中26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10的杂志上,79篇发表在TOP10%期刊上,273篇发表在TOP25%杂志上。2016年,微生物所获得专利授权38项,申请专利96项(包括88项国内申请,8项国际申请),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出版或参编«魏江春科学论文选集»«中国地衣志第十三卷厚顶盘目(I)文字衣科(1)»«寨卡病毒病公众防护问答»等著作5部。2016年,微生物所在与地方、企业合作研究及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全年共签订各项技术合同158项,到位经费较上一年度增长25%,目前,微生物所参股三家公司,即武汉惠华三农种业有限公司、北京中科隆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科耐迪(唐山)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微生物所接待国际来访113人次,执行国际出访159人次,获5项国际人才引进与交流计划项目,总经费达112,6万元,其中,“国际访问学者”2项,“国际博士后”2项,台湾青年计划1项,全所有18人在78个国际组织和国际期刊中任职。2016年,与日本、泰国、美国和欧洲4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5项合作谅解备忘录,主办2个国际或双边会议和2个发展中国家科技培训班计划。2016年,微生物所积极推动了“一带一路”计划,积极推动.CAS-TWAS生物技术卓越中心建设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研究,发布了«中国微生物资源发展报告2016»和«发展中国家生物技术竞争力分析报告»,成为亚洲研究资源中心网络新的主持单位。微生物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包括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个二级学科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点ꎻ设有免疫学、病原生物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医学)2个二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点ꎻ设有生物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点ꎻ同时设有生物学一级学科下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个二级学科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495人(其中硕士生224人、博士生271人),在站博士后50人。目前挂靠微生物所的学术组织有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菌物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3个国家级学会,微生物所与相关学会共同主持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有«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菌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及英文刊物MY.COLOGY。(撰稿:刘黎琼喻亚静审稿:李俊雄)
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涛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15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488***
传真:010-6487***
信箱:offi.ce**[ta]**,a.c.cn
网址:http://www.**p.cas.cn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物理所”)是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1957年建立的北京实验生物学研究所,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院士任第一任所长,现任所长为徐涛研究员,建所以来,在贝时璋、邹承鲁、梁栋材和杨福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研究所在高水平研究成果、授权专利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一直位居全国生物学研究机构前列。2016年是生物物理所组织制定和启动实施“十三五”规划暨“一三六”任务的第一年,所领导班子组织全所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科院党组全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的重大决策部署,精心谋划、周密组织、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实现了研究所“十三五”的良好开局,“十三五”期间,生物物理所将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在蛋白质科学、脑与认知科学、感染与免疫、核酸生物学等学科前沿领域实现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突破,加强生命科学领域关键装备的创新研制,实现关键技术和实验方法的重点突破,构建以生物制药和体外诊断为重点的转化型研究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源头创新和骨干、引领作用,到2020年,持续产出重大引领性科研成果,争取进入生命与健康领域国际一流研究所行列。依托生物物理所建设的有生物大分子、脑与认知科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与免疫、核酸生物学两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以及蛋白质与多肽药物、交叉科学两个所重点实验室ꎻ其中,核酸生物学、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和交叉科学重点实验室已分别获批挂牌成立非编码核酸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物大分子药物转化工程技术中心和北京市生物医学分子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物理所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共建了中日结构病毒学与免疫学联合实验室、中澳表型组学研究中心、生物物理研究所-佐治亚大学结构蛋白质组学联合研究中心等联合研究单元。截至2016年底,生物物理所共有在职职工595人,其中科技人员435人、科技支撑人员105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3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29人。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9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2人(新增3人)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0人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人(新增2人)。生物物理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生物物理科研机构223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6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生物工程、免疫学等2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物学等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647人(其中硕士生341人、博士生306人),在站博士后62人。2016年,生物物理所共有在研项目519项(包括新增项目110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项(新增7项)、面上项目102项(新增34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项(新增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5项(新增1项)ꎻ主持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5项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项ꎻ主持(或承担)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项、承担课题33项,主持863计划项目1项ꎻ主持国家重大仪器研制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项、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4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0项(新增5项)ꎻ主持(或承担)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4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2016年,生物物理所高水平研究工作包括:破解光合作用超级复合物结构ꎻ实现清醒猴高分辨功能磁共振成像ꎻ揭示骨质发育相关的新型阳离子通道结构与门控机制ꎻ破解细胞焦亡的关键分子机理ꎻ揭示人脑早期视觉皮层在意识下解决不可见的视觉冲突ꎻ在视觉物体识别皮层反馈机制中取得重要进展ꎻ揭示天然免疫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的重要机制ꎻ解析新型.CRISPR基因编辑系统.C2.c1-sgRNA复合物结构ꎻ发现线粒体翻译因子mtEF4的功能ꎻ纳米酶的优化及肿瘤成像应用研究等。2016年,生物物理所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63篇,篇均影响因子5,8,其中第一完成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论文196篇ꎻ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PNAS及以上)60篇,其中第一完成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论文30篇,共申请专利39项,其中中国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P.CT国际发明专利5项ꎻ授权专利22项,其中国外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1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完成国家标准1项。2016年,生物物理所新增横向研发项目57项,合同额2922万元,横向项目经费到账总额2279万元,与中科普惠(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在健康评估、健康管理和健康干预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推动研究所在大健康领域的产业化工作ꎻ与开瑞康(北京)药业有限公司签署«基于纳米胶束的淋巴给药系统项目合作协议»,获得2项专利技术许可费(首笔)230万元,同时以此为基础,共同推进“注射用盐酸阿霉素胶束”和“HPV感染宫颈癌治疗性疫苗”项目的后续临床研究、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申报工作ꎻ研究所以知识产权出资模式与阎锡蕴院士技术团队、北京新源益达投资有限公司达成三方共同设立北京中科新源益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协议,专注于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的应用科学研究和成果产业化实现。2016年,生物物理所持股公司为7家,所有者权益2,4亿元,所属权益6998,8万元,获得收入总额3162,43万元,其中,中生北控向研究所支付股息313,086万元,研究所转让百奥药业股权收入2800万元,普赛公司收入49,34万元。2016年,生物物理所先后举办了2016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第五次国际暨第十四次全国膜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国际钙信号和细胞功能研讨会、第三届“蛋白质介导的膜塑形与重装”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会议ꎻ接待国际来访151人次,国际出访193人次,目前,研究所共有23人在国际组织任职(36个国际组织,43个职位)ꎻ35人在国际期刊任职(72个期刊,96个职位)。生物物理所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的挂靠单位,主要出版物包括«生物物理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Protein&.Cell,其中«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Protein&.Cell是S.CI收录期刊。(撰稿:贡集勋江欢欢审稿:汪洪岩)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杨维才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2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480***
传真:010-6480***
信箱:offi.ce**[ta]**eti.cs,a.c.cn
网址:http://www.**neti.cs.cas.cn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成立于2001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和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合并建成。2002年,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并入遗传发育所。2003年,原基因组研究中心整体分离组建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遗传发育所面向我国农业和人口健康的重大战略需求和生命科学前沿,解决遗传与发育生物学领域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力争在国家现代农业和人口健康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成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原始创新研究基地、生物高新技术研发基地、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的著名研究所。2016年,遗传发育所制定了“一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所的定位,着力培育基因组结构与调控规律、细胞发育分化分子机理、重要农艺性状分子解析、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前沿学科交叉5个重点方向,力争在分子设计育种、渤海粮仓示范工程、组织器官工程3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并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和延伸以上目标。遗传发育所下设5个研究中心: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分子农业生物学研究中心、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和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拥有现代化植物温室、实验动物中心、昌平生物技术育种基地,以及河北栾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试验站、南皮生态试验站、太行山试验站等网络台站支撑系统,拥有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和遗传发育所遗传网络生物学所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的依托单位,联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遗传发育所与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共同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截至2016底,遗传发育所共有在职职工501人,其中科技人员317人、科技支撑人员115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8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41人。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遗传发育所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傅向东、李传友,沈彦俊、王秀杰、薛勇彪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ꎻ田志喜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中获优秀ꎻ曹晓风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ꎻJohnSpeakman入选AAASFellowꎻ高彩霞入选Nature评选的十大“中国科学之星”ꎻ谢旗荣获汤森路透中国引文桂冠奖。遗传发育所是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现有2个一级学科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和作物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并设有一级学科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680人(其中硕士生190人、博士生490人),在站博士后122人。2016年,遗传发育所共有在研项目279项(新增项目61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新增6项),课题4项(新增4项),主持(或承担)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6项、承担(或参加)课题99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4项、面上项目51项(新增2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新增1科研机构225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6项(新增5项)、创新研究群体1项(新增1项)、国际(地区)
合作与交流项目6项ꎻ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21项,B类子课题8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项目10项(新增1项),课题3项。2016年,遗传发育所的各项科研工作进展显著,杨维才研究组发现植物雌雄识别的分子新机制,为克服杂交育种中杂交不亲和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许执恒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寨卡病毒小头畸形动物模型,并证实寨卡病毒可以直接导致小头畸形的发生,为治疗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李家洋研究组提出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结合的未来超级杂交稻分子设计模型,培育出‘嘉优中科’系列品种,“渤海粮仓”科技示范效应日益凸显,形成了10个标志性成果,成立了“渤海粮仓种业公司(南皮)”,带动区域种业-种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全产业链融合,2016年写入党中央1号文件。戴建武研究组研发的功能生物材料修复脊髓损伤技术进入临床研究,4例完成6个月随访患者均有效改善,打破了脊髓完全损伤不可恢复的医学认识,这些重要进展与成果受到了各级领导和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植物雌雄识别分子机制”和“寨卡病毒小头畸形致病机制”两项成果入选中央电视台科学大事记。2016年,遗传发育所共发表S.CI论文342篇,总影响因子1440,平均单篇影响因子5,8。获得专利授权46项,省审品种17个ꎻ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2016年,遗传发育所继续积极寻求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提升农业生物技术科研水平、支撑地方农业经济发展,遗传发育所与中农发种业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探索新的发展模式ꎻ参与建设了石家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ꎻ与塔里木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ꎻ与天津农科院共同成立了大豆分子育种与功能性大豆研发试验区,旨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转化专利/品种技术24项,其中国际专利权3项。2016年,遗传发育所共接待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来访外宾81人次,先后派出科研人员166人次到境外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合作研究和考察访问,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并全面启动,与瑞士有机农业遗传发育所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成功主办了国际脂代谢与生物能学学术研讨会,继续选派了9名研究生赴日本参加了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学生交流会。遗传发育所是中国遗传学会和河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的挂靠单位,负责编辑出版JournalofGeneti.csandGenomi.cs、«遗传»和«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撰稿:张杨张颖娇审稿:韩一波)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薛勇彪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104号楼..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409***
传真:010-8409***
信箱:offi.ce**[ta]**,a.c.cn
网址:http://www.**g.cas.cn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北京基因组所”)于2003年11月28日正式成立。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篇布局之年,北京基因组所紧密围绕中国科学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通过制定、部署、启动“十三五”战略规划,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院重大任务,加强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推进党建与创新文化建设,重点实施“一个巩固、两个稳定、三个倾斜”的改革举措,全面落实研究所各项工作。2016年,北京基因组所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工作,通过集全所智慧多次研讨,反复修改,凝练“定位”,聚焦“三个突破”,明确“五个培育”,让研究所“一三五”深入人心,通过明确牵头科学家和团队,不断完善和细化主要内容和目标,认真梳理组织实施路径,为确保各项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夯实了基础。2016年,北京基因组所继续全力推进中国人群精准医学计划的实施,建立了600人的队列数据,在人群队列研究范式、标准化个人健康档案系统建设方面显示出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所牵头承担国家“精准医学研究”大数据和关键技术方面的重点研发计划,将为我国精准医学应用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标准、表观遗传学新技术及可推广的人群队列研究范式。2016年初,北京基因组所成立了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中心(BIGD),围绕国家精准医学和重要战略生物组学数据资源,建立生物组学大数据储存、整合与挖掘分析研究体系,建设组学大数据汇交、应用与共享平台ꎻ6月,获中科院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专项资助,12月,建成了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原始组学数据归档库(GSA)等面向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的多层次生物组学数据资源系统,具备可服务于全球的基因组数据共享网络。截至2016年底,北京基因组所共有在职职工218人,其中科技人员129人、科技支撑人员57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3人ꎻ全所进入创新岗位151人,共有“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新增1人)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7人(新增1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选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新增1人)。北京基因组所现设有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4个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4个专业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生物工程、计算机技术2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一个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257人(其中硕士生119人、博士生129人、留学生9人),在站博士后14人。2016年,北京基因组所共有在研项目151项(包括新增项目34项),新增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承担课题5项、子课题6项,在研主持973计划项目1项、承担课题5项、参加课题11项,承担863计划课题1项、参加课题9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2项,科技基础专项子课题2项ꎻ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1项,在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重点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集成3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面上项目37项、培育3项ꎻ新增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2项、B类子课题5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专项1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3项、重点部署1项、国际合作1项、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项。2016年,北京基因组所重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肿瘤的精准基因组临床诊疗新方案”方面,发现肾癌预后监测和靶向治疗的新型表观标记物ꎻ确定肾癌治疗新靶点SPOPꎻ首次证实Re.cQL4-YB1-MDR1调节在介导胃癌细胞顺铂耐药中的重要作用并可作为肿瘤耐药的标志物来指导临床用药ꎻ发现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自然选择并不是肿瘤内部进化的决定性力量ꎻ揭示ASXL1调控特定组蛋白修饰影响祖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参与疾病的发生等,在“复杂性状表观遗传调控的新机制和新理论”方面,发现RNA甲基化调控基因剪接中外显子被保留的分子机制ꎻ揭示核酸编码氨基酸的能力守恒定律。解析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甲基化图谱等,在“构建生物大数据中心”方面,首次以数据中心为模式,整体发布我国生命组学数据资源建设情况,基因组数据资源获得国际同行认可ꎻ建立人、大鼠、小鼠、猪4种重要哺乳动物整合型转录组参比数据库,在“基因组结构及可塑性研究”方面,完成橡胶基因组进行解析和分析,成果已入选Nature的研究亮点等。2016年,北京基因组所共发表S.CI论文79篇,总影响因子496,65,全年专利申请21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1项。在科技促进发展方面,为推动精准医疗发展,促进科研成果临床转化,服务我国人口健康,北京基因组所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合作共建“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和“苏州儿童白血科研机构227病重点实验室”ꎻ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ꎻ为提升我国公安机关检验分析技术水平,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共建“现场无证溯源国家工程实验室”ꎻ为推动基因组学发展和生物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与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续签了共建“基因组转化科学联合实验室”协议,完成了研究所首个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Y染色体中特异性甲基化位点作为癌症诊断标志物的应用”专利成果成功转让。2016年,北京基因组所在生命健康大数据及精准医学研究领域,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供的国际合作相关资源,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并获得了多个项目支持,力争建立我国牵头、亚洲国家和地区为核心的“国际健康数据共享联盟”,研究所与以色列合作进行“解析神经发育疾病基因Me.CP2和LIS1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ꎻ研究所“国际博士后项目”和“国际组织任职人员出国参加国际会议资助计划”获得院资助,全年共办理出访团组43个、出访人数61人ꎻ来访及顺访团组58个、来访人数69人。2016年,北京基因组所还主办了“生命与健康科学大数据国际研讨会”和“基因组学前沿研讨会”两个大型国际会议,先后接待了英国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访问团、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访问团和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访问团,在拓展研究所国际影响力、争取国际合作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Genomi.cs,Proteomi.cs&Bioinformati.cs,GPB,ISSN1672-0229.CN11-4926/Q)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北京基因组所和中国遗传学会共同主办的英文版双月刊,由国际出版集团Elsevier出版,现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被PubMed/MEDLINE、PubMed.Central、.Chemi.calAbstra.ct、S.copus、BIOSISPreview、WPRI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国内外收录系统收录全文或摘要。2013年起GPB以金色开放获取(goldopena.c.cess)模式刊行ꎻ全部已发表文章可在S.cien.ceDire.ct平台和PubMed.Central全文免费下载。2016年度被国际知名开放期刊数据库DOAJ收录ꎻ并持续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PIIJ)二期项目资助ꎻ连续第四年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撰稿:潘立颖周梦菱审稿:王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