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商引资信息网,招商引资信息网,招商引资网,招商投资网,招商网,招商投资集群,招商投资全球集群,招商投资全球集群总站,
中关村科技园招商引资网
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简介(2)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张丽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29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254***

传真:010-6255***

信箱:zh.c**[ta]**l,ip.c.a.c.cn

网址:http://www.**.c.cas.cn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组建于19996,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和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整合而成。理化所是以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为学科背景,以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研究为职责使命的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领域为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低温科学(工程)与技术、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仿生智能界面材料、特种功能材料与生物医用技术。理化所现有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航天低温推进剂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低温工程学、固体激光、仿生材料与界面科学5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低温生物医学工程学、热力过程节能技术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空间功热转换技术所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技术支撑机构有国家级的低温计量站和抗菌检测中心、院级的机加工中心、所级的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和信息中心等。截至2016年底,理化所共有在职职工505人,其中科技人员443,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8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50人,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5,“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新增2),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理化所现设有物理学、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动力工程、化学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4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物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504(其中硕士生242人、博士生262),在站博士后58人。2016,理化所共有在研项目725(包括新增项目409),其中,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23(新增23),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3,973计划项目9,863计划项目3,科技支撑计划3,ITER项目3,国际合作专项1ꎻ财政部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2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新增4),重点项目4(新增3),面上项目67(新增20),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新增2),优秀青年科学基金3,青年基金46(新增11)ꎻ承担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8(新增8),院重点部署项目10(新增6),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3(新增2)ꎻ北京市科委项目7(新增7)ꎻ承担院地合作项目350项。2016,理化所认真贯彻落实“率先行动”计划,以建设特色研究所为契机,大力推动“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一四五”重点目标的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突破一“先进激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基于自主创新方案,突破了多项固体激光关键核心技术,在多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更高质量固体激光输出、相关技术实用化和相关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和保障,申请重大项目并成功立项,突破二“液氮温区空间制冷技术创新及其应用”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多型制冷机实现在轨应用,其中某型制冷机累计在轨工作超过2万小时,突破三“大型低温制冷系统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完成了主要关键技术实验平台的设计和研制,在透平膨胀机、氦螺杆压缩机等核心设备完全国产化的基础上,250W**[ta]**K氦制冷机系统制冷量达到了272W**[ta]**K,突破四“仿生智能超浸润界面材料体系构筑与调控”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发表了多篇高水平文章,持续引领和带动全球仿生超浸润领域的崛起和快速发展。2016,理化所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594,其中被S.CI核心刊物收录501,EI收录33篇,新申请专利328,其中发明专利284(包括P.CT4,美国1项、日本2项、欧盟1),实用新型专利44ꎻ获授权专利212,其中发明专利170(包括美国1项、日本1),实用新型41,外观设计1项。2016,“系列规格撬装式天然气液化装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2016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项目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6单位),江雷院士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发展贡献奖及日经亚洲奖ꎻ张铁锐研究员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研究团队获2016年北京分院技术转移工作组织奖特等奖,产业策划部获2016年北京分院技术转移工作组织奖一等奖,降解塑料和工程塑料研究团队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奖一等奖,生物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团队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奖优秀奖。2016,理化所继续探索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企业育成并重并有机结合的新思路,项目培育、企业育成与社会资源整合有机结合,若干重大项目产业化取得突破,成立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大型低温制冷装备产业化ꎻ与韩国国家核聚变研究所签订“中国-韩国大型低温制冷系统”应用合作协议,激光显示重大成果产业化稳步推进,系列激光电视产品研发定型并取得3.C认证,20000/年整机组装生产线和200000/年光源生产线投产,全年实现销售订单3500万元,酶解法制备明胶新工艺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应用新工艺已建成和在建产能突破1,5万吨,占全国骨明胶全部产能50%以上,该项成果获评中科院2016年度科技成果转化亮点工作,与山东悦泰签署15万吨/年规模PBS生产线建设合作协议,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理化所在该行业的领军地位,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截至2016年底,投资公司共计21(其中上市公司两家),所有者权益近2亿元。2016,理化所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新增国际合作项目14项,成功举办中国-奥地利先进材料会议,与奥地利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争取中-奥合作项目1项,明胶科研团队组织开办发展中国家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埃塞俄比亚、蒙古和乌兹别克斯坦的10余名政府官员、研究人员和企业技术骨干参加了培训,全年学术交流出访148人次,接待来访60人次。2016,理化所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创新单元建设,牵头筹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完成了未来技术学院首批研究方向和导师队伍的遴选工作,仿生智能材料科学与技术、光物质科学与能源技术、液科研机构193态金属物质科学与技术3个研究团队成功入选首批研究方向及导师队伍。理化所是中国感光学会、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中国制冷学会低温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负责编辑出版«影像科学与光化学»学术期刊。(撰稿:刘世雄朱世慧审稿:张丽萍)

 

化学研究所所长:张德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255***

传真:010-6256***

信箱:huaxs**[ta]**.cas,a.c.cn

网址:http://www.**c.cas.cn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化学所”)始建于1956年,多年来,中国科学院以化学所一些学科方向为主先后组建了青海盐湖研究所(1958)、感光化学研究所(1975)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975)ꎻ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时吸纳了化学所的十几位业务骨干ꎻ化学所有机氟工作于1963年并入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1999年工程塑料国家工程中心并入新成立的理化技术研究所。1994,化学所成为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基础性研究改革试点单位,1998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19993月成立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中心,200311月科技部批准化学所与北京大学共同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2016,成立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科教融合卓越创新中心。化学所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主要学科方向为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化学所坚持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不断加强高技术创新和集成,重视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的交叉,在分子与纳米科学前沿、有机/高分子材料、能源与绿色化学领域,以及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并建设和逐步完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基地。2016,化学所高度重视党建和创新文化建设,认真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制定了“十三五”期间的“一三五”规划,积极建设分子科学科教融合卓越创新中心,认真组织落实先导计划的各项研究任务,集思广益,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2016年恰逢化学所建所60周年,化学所按照“以学术活动为主,展示发展成就,凝心聚力,再创新辉煌”的所庆主题和“务实、节俭”的工作原则,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展示了化学所的研究水平和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化学所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了化学所的凝聚力。化学所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院重点实验室、1个所级实验室(中科院工程中心)1个分析测试中心,与北京大学共同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ꎻ院重点实验室包括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院重点实验室,工程塑料院重点实验室,分子识别与功能院重点实验室,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ꎻ所级实验室为高技术材料实验室,并以该实验室为基础成立了中科院先进高分子材料国防科技创新工程中心。2016,化学所继续实施“卓越人才战略”,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截至2016年底,化学所共有在职职工609人,其中科技人员468人、科技支撑人员86,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研究员10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26ꎻ全所进入创新岗位535人,化学所先后有10个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支持,目前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1(新增1),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8,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6(新增2)、“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6(新增1)。化学所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现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7(新增6)、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6(新增3)、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2016,化学所荣获中国科学院“十二五”人事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化学所是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970(其中博士生315人、硕士生655),在站博士后83人。2016,化学所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课题700余项(包括新增项目240),其中,承担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课题11,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增)项目1,课题6,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子课题1,主持863计划项目/课题3,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84项: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24(新增2)、面上项目189(新增3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6(新增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新增1)、创新研究群体5(滚动支持1)ꎻ主持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参加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中科院-北京大学率先团队合作项目1,主持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9(新增)、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5(新增1)、“青年千人计划”4ꎻ主持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和中科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3(新增3)ꎻ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2(新增2)ꎻ承担院地合作项目260余项(新增115)2016,“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基本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有机光功能材料研究集体”荣获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纳米材料绿色打印印刷基础研究”项目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化学所荣获“2011—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工作先进依托单位”称号。根据科技部科技信息中心发布的全国科研机构发表科技论文情况统计:化学所20052015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6941,被引用183896,居全国研究机构第1名。2016,化学所共发表第一单位S.CI收录论文771,非第一单位S.CI收录论文424,其中,在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6,在化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如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领域的高水平杂志(影响因子大于3,0)上发表论文901(包括合作发表332)2016,化学所申请专利312,获专利授权236项,气凝胶研究团队获得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在北京转化先进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团队获得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在北京转化先进团队”技术转移工作组织奖二等奖。2016,化学所办理外事出访281人次,接待来访282人次,新增中国科学院国际访问学者3,国际博士后2,国际访问学者延续项目2ꎻ举办分子科学论坛讲座报告19ꎻ分子科学前沿讲座11ꎻ主办国际会议4个,通过这些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化学所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由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共建的“北京质谱中心”,院内共建的核磁共振实验室均设在化学所,拥有系列先进的质谱仪和核磁共振波谱仪,化学所拥有X射线单晶面探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小角X射线散射仪、高分辨透射电镜、场发射扫描电镜、600/500兆核磁共振谱仪和400兆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飞行时间质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等高性能大型仪器。化学所是中国化学会的依托单位,并与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化学通报»«高分子学报»«高分子通报».ChineseJournalofPolymer科研机构195S.cien.ce等学术期刊。(撰稿:李丹石永军审稿:张德清)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刘鸣华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1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254***

传真:010-6265***

信箱:webmaster**[ta]**o.ctr.cn

网址:http://www.**no.ctr.cn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纳米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共同建设,200312月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纳米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等单位选派代表组成。纳米中心定位于纳米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纳米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中国纳米科技领域国际交流的窗口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努力为中国纳米科技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纳米中心还致力于促进国家纳米科技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以期为中国纳米科技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贡献。纳米中心现有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此外,纳米中心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单位共建协作实验室19个。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纳米结构和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揭示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包括纳米标准和纳米表征两个方向,纳米标准研究主要从事纳米技术标准化研究,如纳米检测技术标准化、纳米标准物质研制等工作ꎻ纳米表征研究主要发展对纳米尺度结构和性能的表征方法和研究设备,开发纳米表征新技术。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功能纳米结构的制备和集成技术、新型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组装及纳米材料在环境科学和新能源应用的相关研究、集纳米材料和结构的宏量制备及体现“纳米效应”的产品和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3个重点实验室里设有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纳米表征、纳米标准、纳米器件、纳米材料、纳米制造与应用基础6个研究室。纳米中心设立纳米技术发展部,致力于公共开放平台建设,为纳米科技研究提供支撑,纳米技术发展部下设纳米检测、纳米加工和纳米生物检测3个技术室,纳米检测室主要从事纳米检测技术服务,开展相关培训和研发工作ꎻ纳米加工技术实验室主要从事纳米结构加工、器件制备及系统技术研究ꎻ纳米生物检测室利用先进的设备检测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截至2016年底,纳米中心共有在职职工258人,其中科技人员195人、支撑人员27,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3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84ꎻ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新增1),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7(新增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纳米中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5年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学和纳米科学与技术4个专业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学、生物物理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材料工程7个专业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362(其中硕士生160人、博士生202)、在站博士后55,联合培养研究生387人。2016,纳米中心共承担科研项目327(包括新增项目144),其中,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承担课题6196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承担课题9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6(新增17)、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ꎻ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4项、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4,承担北京市科委项目26(新增8),国际合作项目31(新增13),院地合作项目29(新增22)2016,纳米中心科研工作再上新的台阶,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在Nature出版社自然指数最新排名中,纳米中心位居全院第八位,多级次纳米结构复合催化剂设计和精准构筑及其催化α,β-不饱和醛加氢制备不饱和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Nature发表,该研究提出了以MOFs取代传统金属氧化物作为新一代的载体材料,为负载型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和制备提供新思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柔性锂离子电池开发”研究团队创新性的将传统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铜箔、铝箔集流体替代为可大面积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实现了电芯本体的柔性,且各项数据都已达到实用化要求,金属纳米颗粒电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Nanote.chnology上,该工作为新原理电子器件的设计开发及电子器件的功能化提供了思路,也丰富了电子器件材料的可选性,组装的纳米生物材料在FRET分析及双光子光动治疗方面取得系列进展,能够在纳米尺度上精确地控制FRET发生效率,使常规的光敏剂能够间接地被双光子激发,为提高治疗深度提供了选择方案,微纳加工新方法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科研人员发展了一种“2D打印,3D成型”的新技术,可用来制备各种复杂的三维表面结构,该方法具有成本低、可精准设计和可控加工、易于大批量制造等优点。纳米技术标准方面完成多项国家标准发布和国际标准立项。此外,纳米中心还积极促进纳米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2016,纳米中心共发表论文438,其中S.CI论文428,第一单位论文254,主编专著3,参编12部,申请专利151,授权专利150项。2016年度获批国家标准8,获批国家标准物质6种。2016,纳米中心蒋兴宇研究团队“基于金纳米颗粒的分析与检测”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ꎻ何军研究团队“新型低维硫族半导体材料可控制备及器件应用”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赵宇亮研究员获2016TWAS化学奖ꎻ唐智勇研究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ꎻ魏志祥研究员入选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ꎻ魏志祥、张忠、陈春英3名研究员荣获2016年度政府特殊津贴。2016,纳米中心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年接待国外来访团组32,共计49ꎻ办理中心人员出访团组93,共计112人,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签署1项合作协议,组织2项国际会议,在国内外取得广泛的影响。2016,按照院里的统一要求,纳米中心顺利通过了纳米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筹建的验收,标志着卓越中心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任务书的签订工作,并在全院评审中获得优秀及奖励。纳米中心是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技术委员会纳米专业委员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纳米科学技术分会的挂靠单位,纳米中心与英国皇家化学会联合主办的英文期刊Nanos.cale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撰稿:陈伟吴树仙审稿:刘鸣华)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江桂斌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292***

传真:010-6292***

信箱:zhb**[ta]**ees,a.c.cn

网址:http://www.**cees,a.c.cn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生态中心”)始建于1975,时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1986年科研机构197与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合并,改为现名。生态中心以“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主题,充分发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三大学科的综合优势,将国际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研究前沿与国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不断突破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理论和关键技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贡献,将生态中心建设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生态环境科学与技术综合性研究机构。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生态中心牢牢把握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要求,围绕战略重点布局,积极谋划生态中心“十三五”规划,明确了3个重大突破: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与危害机制,饮用水复合污染机理、过程和控制,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理和生态效益评估7个重点培育方向:新型污染物的识别和毒性效应、典型区域环境多介质复合污染协同消减与调控、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与生态管理、大气污染成因与关键污染物控制技术、环境纳米材料与污染控制、污染物定向生物转化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2016,生态中心获批建设“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ꎻ获批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建设“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材料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生态中心共有11个实验室,包括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ꎻ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ꎻ大气环境科学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土壤环境科学实验室、环境纳米材料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室和大气污染控制中心6个实验室,设有文献信息中心、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二英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环境评价部和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组建有“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形态、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环境微界面过程与污染控制”“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4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饮用水安全”3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团队,二英实验室为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为计量认证实验室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示范实验室落户生态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研究中心依托生态中心,生态中心与南澳大利亚水务公司共建国际水科学技术中心、与挪威共建中-挪环境综合研究中心、与横滨国立大学联合共建亚洲国际生态环境安全管理中国联合研究中心、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共建中环水务-生态中心联合研发基地,生态中心是农业部批准的农药登记残留试验认证单位之一。截至2016年底,生态中心共有在职职工473人,其中科技人员455(含科技支撑人员78),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人员100人、副研究员及高工121人,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生态中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1980)、博士学位(1986)授予权单位之一,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具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6个专业博士学位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6个硕士学位点,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硕士学位点,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教育重点培养基地,“环境科学与工程”流动站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16年底,生态中心共有在学研究生840,其中硕士生369人、博士生471ꎻ在站博士后187人。2016,生态中心共有在研项目(课题)541(新增180),主持973计划项目2,承担课题9,承担863计划项目(课题)10,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24(新增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5,行业公益性专项课题1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项、课题9(新增6)、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重点项目23(新增2)、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新增1)、创新研究群体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4(新增3)、面上项目162(新增41)。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30(新增30)ꎻ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项目2,STS项目6(新增2),院重点部署项目2(新增1)ꎻ承担国际合作项目2,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10项,并参加了中国2016年北极科学考察。2016,“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集体”获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ꎻ“辅助电还原/电凝聚及高效多相分离净水技术与应用”获2016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ꎻ“基于物质形态原位调控的难降解有机废水低耗处理与资源化技术获”2016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ꎻ“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获2016年测绘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环境风险全过程优化管控技术研究”获2016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6,生态中心主持的一批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生态中心继续加强环境化学过程、污染现状与污染机制的研究,在纳米材料转化过程稳定同位素分馏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在环境污染物及碳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纳米银环境过程研究、纳米材料诱导细胞DNA甲基化修饰改变与表观遗传毒性、纳米材料界面行为的原位拉曼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历时6年研发“基于生物毒性预警触发的智能化超级自动水站”关键技术通过了成果鉴定,并开发出先进的多光源紫外反应试验系统,在污泥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控制取得重要进展ꎻ在全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趋势,明确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提出应该提升海洋资本在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作用ꎻ揭示了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生态服务的关系,黄河流域水沙变化规律特征与归因,并在全球植物损伤格局、城市化与PM2,5污染相关关系、在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丛枝菌根缓解植物铬毒害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16,生态中心(第一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62,其中S.CI收录论文507,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55ꎻ申请专利117,其中发明专利111ꎻ获专利授权68,其中发明专利61ꎻ获软件著作权3件。2016,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对外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规模再攀新高,累计派出科研骨干前往40个国家(地区)参加国际交流活动483人次ꎻ接待外国专家学者336人次,在境内外主办、承办“第13届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国际研讨会”(莱比锡)“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水质安全控制技术与管理研讨会”“第六期发展中国家水卫生技术培训班”(长期、短期)等自主品牌系列会议(培训),“中斯不明原因慢性肾病(.CKDu)联合研讨会(科伦坡)”等各类双、多边专题研讨会14场。2016,生态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组建了“一带一路环境科技与产业联盟”ꎻ与柬埔寨签订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柬埔寨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合作备忘录»,与澳门科技大学签订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澳门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联合实验室协议»2016,生态中心主持编写的«中国生态环境变化十年评估报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调整研究报告»«黄河水沙可持续管理的建议»«中国授粉与农业生产的建议»«加强我国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的政策建议»,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等各类咨询报告、建议等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ꎻ依托生态中心的优秀科研团队,联合相关机构与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并作为国际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ꎻ与盐城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盐城)先进环保技术研究院共建协议。生态中心是中国生态学学会、国际环境问题科研机构199科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的挂靠单位,负责编辑出版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S.CIEI收录)«生态学报»«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工程学报»«环境化学»«生态毒理学报»7种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国际刊物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Asianoffi.ce、国际水协会IWABeijingoffi.ce、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Beijingoffi.ce设在生态中心,生态中心科学家分别担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国际科联科学计划和评估委员会、全球气候变化适应网络亚太区域科学委员会委员等重要学术组织职务ꎻ担任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S.cien.ce姐妹刊S.cien.ceAdvan.ces副主编等。(撰稿:陈劲憬杨克武审稿:欧阳志云)

 

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255***

传真:010-6256***

信箱:offi.ce**[ta]**,a.c.cn

网址:http://www.**e.cas.cn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过程工程所”)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50多年来,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资源/环境工程等领域,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2001年更为现名。近年来,过程工程所进一步明确“引领过程工程科学前沿,支撑过程工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针对当前制约过程工程跨越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并实施“一三五”战略规划和科技布局:“一个定位”,即大规模资源转化利用及替代的绿色过程在过程工业变革中发挥主导和支撑作用。“三项突破”,即多尺度放大调控及其重大应用、矿产资源高效清洁转化利用技术、生物过程关键技术与装备ꎻ“五大方向”,即绿色介质与过程节能、功能材料化工及工程应用、生物质全利用过程工程、绿色反应与分离工程、煤转化及油气综合利用,围绕重大突破和产出,探索适应过程工程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了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完善成果转化链两项重大改革举措,形成符合过程工程学科发展规律的科研创新体系。过程工程所现有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离子液体清洁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市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过程污染控制环境工程研究中心、过程工程研发中心、生物质研究中心、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过程工程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截至2016年底,过程工程所共有在职职工879人,其中科技人员821,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67人,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1,“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5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4,所级“百人计划”入选者7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ꎻ引进杰出技术人才2人。过程工程所现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461(其中硕士生192人、博士生269),外国留学生30,在站博士后64人。2016,过程工程所主持973计划项目3,主持课题11,参加课题24(新增3)ꎻ主持863计划课题6,参加课题2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参加课题7ꎻ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参加6(新增2)ꎻ承担或参加其他部委项目7ꎻ参与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4ꎻ主持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6,主持中科院STS计划项目3,参与3ꎻ主持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2,参与2ꎻ中科院装备类项目8(新增2)ꎻ修购专项4(新增2)2016,过程工程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1(新增24)、青年基金97(新增27)、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5(新增1)、优秀青年基金5(新增1)、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3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21(新增3)、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2(新增1)、联合基金培育项目8(新增7)ꎻ主持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7(新增2),青年项目4(新增2),预探索项目1项。2016,新增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课题18,参加课题17个。2016,过程工程所共审核合同971,其中收款技术合同及项目247,合同额约2,3亿元,到款额约1,21亿元ꎻ付款合同672,协议52份,积极维护研究所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完成技术合同技术市场认定登记111,免税合同183,免税合同额10181,059万元,免税额约610,86万元。持续完善过程工程所技术转移服务网络节点,完善线上线下技术转移推广信息网络,新加入行业及技术转移联盟6个、建设平台7个,利用“科易网”网络渠道参加泰州、吉安、泰兴、滨海、呼和浩特等地的专场对接会6次,全年发布过程工程所技术成果、技术转移等动态信息新闻稿件百余篇,被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知识产权网等多家转载,提升过程工程所技术转移工作知名度、信任感与影响力,实现过程工程技术转移品牌效应,打造知识产权战略高地。2015,过程工程所知识产权工作在培训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保护质量提升、经营实现价值等方面多管齐下,着力实现项目的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带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提升,全年申请专利310,其中国际专利申请33(P.CT国际阶段)ꎻ授权专利230,其中国际专利授权9ꎻ软件著作权登记12ꎻ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列中科院第五名,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15,新增国家专利代理人2(总计6),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专家型人民陪审员9,北京市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人7(总计40余名),为过程工程所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产权人才支撑,“国家专利审查员北京实践基地”落户过程工程所,助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提升。拓展省市级奖项申报渠道,力争获得更多推荐名额ꎻ联合企业共同申报,突出报奖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ꎻ主动参与各类奖励专家库建设,注重奖励政策解读、申报材料审核和强化过程监督。2016,组织策划科研骨干参加30余项奖励申报,共获得各类奖励26,创建所以来历史新高,协助组织成果鉴定4,其中2项国际领先,2项国际先进,同时,加大所内奖励力度,制定2016年度“最佳科技成果转化奖”评选办法并组织实施,表彰研究部优秀知识产权专员,通过表彰与奖励形****人争优、重视转化的良好氛围。2016,过程工程所维护全所有效专利资产,争取北京市专利资助62万元,目前全所有效专利达1100余项,很好地支撑了技术开发与技术转让过程,立标准,出指南,提高专利质量与价值,编写专利价值自评价指标体系,化学化工领域专利撰写指南,与审查员、发明人积极沟通,修改新申请与专利审查意见答复500余份,力争获得满意的权利范围,全所专利授权率达80%以上,在全院名列前茅,实施知识产权国际化战略,积极推动核心专利的海外布局,2016,向美、日等多个国家和欧洲申请专利(P.CT)34,授权国际专利6,为建设国际一流研究所,技术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保驾护航。2016,过程工程所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持续稳步推进:积极搭建国际平台,推动“一带一路”合作,推动建立中泰天然气转化中心、中蒙铜冶炼中心、成立Monash-IPE联合研究中心,进入中科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核心理事单位,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等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促成联合利华奖学金项目ꎻ举办6次大型国际会议,包括代表中科院承办IAPE.CMeeting(国际科学院组织执行委员会会议),20多位国科学院院长及代表近50人参会ꎻ首次依托AI.ChE年会在海外举办人才招聘会,面向海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会人员超过400,全面提升科研机构201了过程工程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2016年共执行4项国际人才计划项目,2017年获批国际合作经费约1000,推动院“一带一路”专项部署1000ꎻ推动与联合利华、万宝矿产、扬子铜业、壳牌、巴斯夫、道达尔等多家跨国企业的项目合作,年度到款527万。中国颗粒学会及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挂靠过程工程所,所内主办4个学术期刊:PARTI.CUOLOGY(«颗粒学报»)Green EnergyEnvironment(«绿色能源与环境»)«过程工程学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撰稿:李欣涛窦红光审稿:陈运法)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485***

电话:010-6488***

传真:010-6485***

信箱:offi.ce**[ta]**nrr,a.c.cn

网址:http://www.**snrr,a.c.cn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1999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地理资源所的定位是: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制约长远发展的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以持续提升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建设成为服务、引领和支撑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研究战略科技力量。地理资源所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我国陆地表层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生态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核心科学与技术研究中起引领作用的综合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思想库、人才库,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生态环境国际合作研究,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成为国际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生态建设领域的著名综合性研究机构。2016,地理资源所制定了研究所“十三五”规划,认真推进特色研究所改革试点工作。所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所职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进实施新时期办院方针,主动作为、深化改革,推进特色研究所试点建设取得新进展ꎻ科技智库作用显著,支撑国家重大政策决策和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工作成为中科院代表性成果ꎻ新争取国家“十三五”重大科研任务成效突出,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地理资源所科研系统由7个实验室(中心)30个研究室(中心)组成,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为纽带的“一三五”科研组织模式,7个实验室(中心)是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所重点实验室、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地理资源所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与其他单位共建国土资源部、北京市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ꎻ设有理化分析中心和5个专业实验室构成的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禹城综合实验站、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3个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站。建成中国物候观测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和同位素观测网3个全国性观测研究网络,共同构成了研究所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成完整的数据共享平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数据汇交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电子政务工程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分中心、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设在该所。此外,还设有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专业图书馆。截至2016年底,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编职工616人,其中科研人员443人、科技支撑人员124,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及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1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22人,共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新增2),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0,“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新增1),“外专千人计划”入选者1,“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新增1),“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新增2),“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新增1)。地理资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地理学(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4个二级学科)、生态学ꎻ设有环境科学1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7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ꎻ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硕士)、农业信息化(农业硕士)、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设有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791(其中硕士生273人、博士生493人、香港地区博士生1人、外国留学生24),在站博士后278人。截至2016年底,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研项目/课题1207(包括新增项目/课题533),其中,主持国家研发计划项目9(新增9)、课题39(新增39),863计划课题2,973计划项目1项、课题14,科技支撑项目1项、课题10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课题5,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6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重点基金26(新增3),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面上项目213(新增43),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03(新增36),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新增2),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ꎻ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2(新增1),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3(新增1),中国科学院STS项目16(新增2)ꎻ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研究项目10(新增2)ꎻ承担经费在100万以上国家部委委托项目13(新增3)、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40(新增26)2016,地理资源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0项,其中,第三完成单位的成果“国家电子政务协同式空间决策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第四完成单位的成果“国家环境质量遥感监测体系研究与业务化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ꎻ第一完成单位成果“城市工业有机污染场地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合理格局及决策支持示范应用”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环境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城市高精度时空信息获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获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6,地理资源所共发表论文1658,其中S.CISS.CI刊物收录论文877,国内刊物710,EIISTP及其他国外刊物论文71篇。出版学术著作(地图集)78ꎻ获得授权专利25ꎻ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2,完成区域(全国)发展规划25ꎻ国家标准1,地方标准3项,共有22份咨询报告与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或被中办、国办刊物采用。2016,孙九林分别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科院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刘卫东、董锁成被评为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牛书丽、郭庆军入选“杰青”,张扬建、赵艳、陈同斌入选“万人计划”,汤秋鸿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赵艳获得“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6人入选院特聘研究员“特聘核心骨干”,12人入选院特聘研究员“特聘骨干人才”,4人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科研机构2032016年地理资源所新争取到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1,新争取国际合作经费达到2175万元,与蒙古地理所、加拿大谢布克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俄罗斯国立莫斯科M,V,罗蒙诺索夫大学地质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牛津大学、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等国际机构签署科研合作协议12ꎻ主办了7个国际学术会议、2次两岸三地会议和2次国家级发展中国家培训班ꎻ全年出访人员378人次,接待来访人员305人次ꎻ引进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国际杰出学者项目1项、国际访问学者项目4项、国际博士后项目7ꎻ苏奋振当选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信息委员会共同主席,刘彦随当选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主席ꎻ闵庆文当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顾问小组主席ꎻ兰恒星当选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滑坡术语专委会主席,董锁成荣获“第二十届独联体国家区域合作国际研讨会勋章”。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挂靠在地理资源所,该所为全国科学院联盟地理资源分会理事长单位,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全球碳计划亚洲区域办公室和全球土地计划北京节点办公室、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等13个国际组织或科学计划的相关分支机构设在该所,主办的刊物有«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球信息科学»«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版)«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生态旅游»等。(撰稿:房世峰袁肖蕾审稿:葛全胜)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