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王跃飞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254***
传真:010-8254***
信箱:conta.ct**[ta]**s,a.c.cn
网址:http://www.**ss.cas.cn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成立于1998年12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整合而成。数学院是综合性国立学术研究机构,覆盖了数学与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数学院的办院方针是:在数学与系统科学领域,面向国际发展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做出原创性、突破性和关键性的重大理论成果与应用成果,造就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批杰出人才,数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在数学与系统科学领域内,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中心、培养和造就高级研究人才的著名中心、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关问题研究和咨询的重要中心,数学院的优势研究领域有:分析数学与数学物理,数论、代数、几何与拓扑,运筹与管理科学,系统与控制科学,概率统计,科学计算,计算机数学,新兴交叉学科有:金融数学,生物信息学,复杂系统科学,不确定性决策,复杂网络理论,计算材料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等,应用研究领域有:工程技术,经济金融,生命科学,生态与环境等。2016年,数学院抓住中科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的历史机遇,数学科学科教融合卓越创新中心顺利进入实施阶段,而“流形上的几何、分析与计算”中心项目成为基金委首批启动的三个项目之一,数学院在机制体制、科研创新、开放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学院共有4个研究所。数学研究所成立于1952年7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首任所长,数学研究所以基础数学研究为主,兼顾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和数学物理的基础理论及理论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数学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10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首任所长,应用数学研究所以具有实际背景的应用数学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发展和创造在自然科学、高新技术、经济金融和管理决策等领域中有普遍意义的数学分支和方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系统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10月,著名数学家、控制学家关肇直为首任所长,该所是以多学科交叉为特点的基础型研究所,面向航空航天、经济金融、生产制造等国家重大需求,发展系统与控制科学、管理科学与经济金融、数学机械化、统计学等,探索并解决系统科学和与之有关的数学及交叉学科领域的关键性、基础性、前瞻性科学问题,为实际生产、控制和管理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撑。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成立于1995年3月,其前身是冯康院士于1978年创立的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该所的主要任务和发展定位是面向科学与工程中的重大应用问题,着眼于代表国际水准的基础性和关键性计算方法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ꎻ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进行反映国际科学计算最新研究成果的高性能计算程序和软件的研究与开发ꎻ同时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当代需求的科学与工程计算的高素质人才。此外,中国科学院数学科学科教融合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晨兴数学中心、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以数学院为依托单位ꎻ数学院还设有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华罗庚数学重点实验室、随机复杂结构与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数学院拥有全国馆藏最为丰富的数学专业图书馆,订有大量国外期刊,藏书逾21万册,数学院有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包括24万亿次机群和多个超级计算服务器,并拥有多种大型数学软件包。截至2016年底,数学院共有在职职工327人(在编人员326人,不在编项目聘用1人)。其中科研人员243人、管理支撑人员8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6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2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9人,共有“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青年俊才入选者2人。数学院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现设有数学、系统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系统理论、统计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运筹学、企业管理、数量经济学、应用统计、经济计算与模拟15个二级学科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数学院还设有数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579人(其中硕士生251人、博士生328人)。2016年,数学院主持973计划1项,课题4项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课题4项ꎻ主持和参加国家基金委项目222项,其中主持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2项,创新研究群体2项,重点项目14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2项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ꎻ优秀青年科学基金7项ꎻ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2项、面上项目87项(含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2项),青年科学基金36项ꎻ主持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12项ꎻ院地合作项目16项。2016年,数学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突破性和关键性重大理论与应用成果,例如,解决了典型群和L-函数的若干猜想,在Langlands纲领问题研究中取得突破,论文在顶级期刊AnnalsofMathematies、InventionsMathemati.cae和JournalofAmeri.canMathemi.calSo.ciety(两篇)上发表ꎻ解决了不可压缩Navier ̄Stokes方程解的大时间行为的两个公开问题,在Navier ̄Stokes方程的研究中取得突破,这些结果发表在Advan.cesin Mathemati.cs、.Communi.cationsinMathemati.calPhysi.cs和JournalofFun.ctionalAnalysis等ꎻ在几类典型复杂网络模型的分析与控制研究中取得关键性突破,论文在顶级期刊SIAMJournalon S.cientifi.c.Computing(4篇)和Automati.ca上发表。2016年,数学院科研人员共发表期刊论文660余篇,其中570余篇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累计获得各类重要科研成果奖励近十项,如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第六届苏步青应用数学奖、2016年度陈嘉庚科学奖等。此外,多人获得其他重要荣誉,如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科学技术终身成就奖、新增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 Fellow1位、新增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Fellow1位、新增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1位、国际投入产出学会副理事长等。2016年,数学院参与的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工作进展顺利,获2项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交流计划资助ꎻ主办了15个国际会议ꎻ出国(境)项目192项共236人次,来访项目280项共368人次,数学院约80人次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和组织担任领导职务,包括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理事长、国际运筹学联合会副主席、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青年作者奖评审委员会主席、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执委、国际符号和代数计算会议指导委员会主席、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副主席、亚太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协会理事等。根据“率先行动”计划要求,数学院积极改革创新,明确重点发展领域,部署科研攻关团队,全面推进数学和系统科学的“率先行动”计划。2016年2月,中国科学院数学科学科教融合卓越创新中心获得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心围绕基础数学中的若干世界级难题、应用数学中的重大共性问题,及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数学与系统科学交叉前沿问题,凝聚优势力量集中攻关,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进展,在科教融合方面,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多年合作培养研究生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经验,数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进一步紧密融合,在原有模式基础上革陈创新,建立了“四所一院”的培养新模式。2016年,数学院继续以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为平台,围绕信息技术中的先进通信与控制方法、生物/医学中的建模与分析、经济金融系统分析预测与仿真、先进制造设计中的数学方法、材料环境中的科学计算问题,以及数学与物理/工程交叉的若干重大问题开展研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效组织我国数学及相关学科力量,联合国内外有关单位,促进数学及交叉应用发展,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贡献。此外,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继续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人民银行、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政府决策部门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为中央和相关部门提供预测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2016年在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经济预测预警、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利益等研究方向上,中心向中央各部门提交了20余篇政策报告,部分报告获得总书记和总理等多位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中国数学会(.CMS)、中国运筹学会(ORS.C)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SES.C)3个国家一级学会挂靠在数学院,数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有18种:«数学学报»(中、英文版)、«应用数学学报»(中、英文版)、«系统科学与数学»、«系统科学与复杂性学报»(英)、«计算数学»(中、英文版)、«数学译林»、«代数集刊»(英)、«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科学与信息学报»、«应用泛函分析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理论与技术»(英)、«系统与控制纵横»等,其中5种英文刊物被S.CI收录。(撰稿:王玲审稿:汪寿阳)
物理研究所所长:王玉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三街8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264***
传真:010-8264***
信箱:zh.c**[ta]**y,a.c.cn
网址:http://www.**p.cas.cn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成立于1950年8月15日,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10月8日启用现名。物理所是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以凝聚态物理为主,包括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物质物理、凝聚态理论和计算物理等,物理所的战略定位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物质科学研究基地”。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中科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坚持“三个面向”、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全面深入实施研究所“一三五”战略规划。2016年2月,中国科学院凝聚态物理科教融合卓越中心获批成立,加快了研究所追求卓越的步伐。物理所是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的依托单位,北京物质科学与纳米技术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筹建的牵头单位,现有超导、磁学、表面物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光学物理、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纳米物理与器件、极端条件物理、软物质物理、清洁能源前沿研究、凝聚态理科研机构183论与计算7个院重点实验室,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微加工实验室2个所级实验室,它们与国际量子结构中心、量子模拟科学中心、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工程中心、清洁能源中心、超导技术应用中心、功能晶体研究与应用中心6个研究中心共同构成物理所的研究体系ꎻ技术部及各实验室、各研究组的公共技术岗位共同构成全所的技术支撑体系。2016年,物理所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二五”重点建设内容的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项目建议书于2016年3月29日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正式批复,项目可研报告通过了中咨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进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最后审批阶段,物理所作为项目法人单位的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和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两个项目,已被纳入北京怀柔科学城建设重点内容,得到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与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项目,靶站硬件安装工作基本完成,谱仪硬件安装工作完成近半,靶站谱仪工程已完成近70%的总投资。截至2016年底,物理所所共有在职职工464人,其中科技人员266人、科技支撑人员10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45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06人ꎻ全所进入创新岗位411人。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2人(新增3人)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62人(新增8人)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4人。物理所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物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工程、光学工程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846人(其中硕士生268人、博士生578人、留学生16人),在站博士后48人。2016年,物理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596项(包括新增项目124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项(2016年新增)ꎻ主持973计划项目(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3项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项(新增4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14项(新增1项)ꎻ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项目1项、B类项目1项ꎻ主持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4项ꎻ重大仪器研制项目(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和院)15项ꎻ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4项(新增5项),创新国际团队2个。2016年,物理所取得了多项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重要进展,首次在中心对称结构的NiMnGa中发现了超过室温、宽温区、高磁性的新型双斯格明子自旋结构材料,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在最宽和最高的温区内稳定存在的自旋拓扑结构,这个材料的发现,不仅在磁斯格明子的实际应用中获得了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其相变特性也在深入研究物理机制的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原子层构筑的方法首次实现单元素硼的二维结构——硼烯,证明了长期以来理论的预期ꎻ硼烯的实验获得为进一步调控含硼的化合物的材料和物性(如超导MgB2材料)提供了基石,也对将来可能的二维硼电子提供了诱人的前景,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对具有非简单空间群的拓扑绝缘体KHgSb的体态和表面态电子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测量,首次揭示了沙漏型色散的表面态,通过与美国和日本多个实验和理论课题组合作,证实在具有强自旋-轨道耦合的SrIr1-xSnxO3钙钛矿体系中可能实现了Slater绝缘体,相互作用导致的陈绝缘体在数值模拟中被发现,利用近场红外纳米显微技术观测到了机械剥离的双层石墨烯中存在的丰富多彩的畴壁图案,证实了畴壁在近场光学图像中的成像机制是石墨烯中的表面等离激元在畴壁处发生了反射,并证实了双层石墨烯中表面等离激元与一维畴壁孤子的可调控的耦合作用,拓扑半金属所对应的特异的表面态可以用一类“非紧致的黎曼面”进行描述,这一描述统一了外尔半金属和狄拉克半金属中表面态的理论模型和实验现象,并引导研究小组提出了两类全新的拓扑半金属态及相应的材料体系。物理所赵忠贤院士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
科学技术奖,“磁电演生新材料及高压调控的量子序”项目(靳常青、望贤成、刘青清、禹日成、邓正)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原子气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应用”项目(刘伍明、王育竹、纪安春、张志东、梁九卿、王灯山、廖任远、齐燃、韩玖荣、梁兆新、孙青)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汪卫华院士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魏志义研究员当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周兴江研究员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陆凌研究员获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杨振宁奖,程金光研究员获马丁,伍德爵士中国物理科学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关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5年度,物理所发表第一署名单位的S.CI收录论文数510篇,名列全国科研机构第6位,物理所近10年来(2006—2015)的国际论文截至2016年9月累计被引用篇数5018篇,被引用次数89426次,名列全国科研机构第5位。2016年度共获得授权专利75项,提交专利申请118项。在应用基础研究与高技术研究领域方面,2016年11月,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取得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发的同意挂牌函,股票代码870013,公司增加固定资产投资4000多万,产量增加两倍。2016年6月,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股权融资3亿,为公司实现技术创新、装备升级、研发投入和抢占新能源汽车等提供了资金储备。物理所现有控股、参股公司8个,其中以知识产权入股的4个,技术转移与成果辐射的省(市、区)有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2016年,物理所在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4项,创新合作团队2个,来访人数约为487人次,其中约299人次来物理所进行合作研究,占 总来访人数的61%ꎻ出访人数达到662人次,其中参加国际会议336人次,占出访量的69%ꎻ共290人次做了大会或分会报告。2016年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7次。物理所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ꎻ承办的科技期刊有«物理学报»、.ChinesePhysi.csLetters、.ChinesePhysi.csB和«物理»。(撰稿:魏红祥王玉审稿:孙牧)
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邹冰松(主持工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255***
传真:010-6256***
信箱:offi.ce**[ta]**,a.c.cn
网址:http://www.**p,a.c.cn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理论物理所”)成立于1978年6月9日,是在理论物理学领域各主要方向上从事基础研究的专业研究所。1985年,理论物理所成为中国科学院向国内外首批开放的研究所,1993年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首批参加协联计划的优秀中心,1998年8月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2年2月成立中国科学院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2004年12月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与第三世界科学院奖学金学者培训基地,2006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2008年成立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前沿院重点实验室,2011—2015年筹建并运行。理论物理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在探索自然界物质结构及基本运动规律方面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创新成果为目标,联合国内理论物理学工作者,把理论物理所办成从事理论物理基本核心问题研究,不断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注重交叉学科理论发展的“基础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学术交流平台”,努力使理论物理研究所成为全国的理论物理研究所和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理论物理中心,在我国理论物理学界发挥引领作用,并做出真正原创性工作。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的工作部署,理论物理所全面推进实施研究所制定的“一三五”发展规划,并制定了“十三五”学科发展目标,在理论物理核心领域,在目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进入国际同类研究所的前列,争科研机构185取某些方向在相关领域起到引领作用ꎻ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发展若干新兴交叉学科,制定“十三五”总体发展目标:建成科教融合的理论物理卓越创新中心。综合分析理论物理学科的国际国内发展现状,结合理论物理所曾在粒子物理、场论和弦理论、引力和宇宙学、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统计物理、量子信息、核物理、冷原子物理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一流的研究队伍,理论物理所集中于粒子物理和粒子天体物理及核物理、引力理论和宇宙学、统计物理与理论生物物理、凝聚态物理与量子物理4个研究领域。截至2016年底,理论物理所共有在职职工63人,其中科研人员38人、科技支撑人员11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人ꎻ研究员2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3人,共有“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理论物理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理论物理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后流动站ꎻ共有在学研究生134人(其中硕士生47人、博士生87人)、在站博士后19人。2016年,理论物理所1名研究员获得“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名研究生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1名研究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博士后入选首届“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理论物理所共主持承担了包括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国家级与省部委级重大、重点等项目或课题71项。其中,主持(参与)973计划课题4项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重大项目1项,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面上项目19项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ꎻ主持其他基金项目8项ꎻ主持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1项,参与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项目1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项目4项ꎻ主持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5项ꎻ主持“百人计划”(或“青年千人计划”)项目9项、“万人计划”第二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项ꎻ主持修缮购置专项1项、中科院其他项目4项ꎻ承担其他项目3项。2016年,理论物理所在粒子物理与粒子天体物理及核物理,弦论、引力理论与宇宙学,统计物理与理论生物物理,凝聚态物理与量子物理等方面均取得了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2016年,理论物理所共发表S.CI论文369篇,其中在影响因子大于4的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77篇,国际国内邀请报告共63人次(包括顶级国际核物理特邀大会报告1人次)。2016年,理论物理研究所继续坚持面向国内外理论物理学界开放,共出访61人次ꎻ接待日常来访学者110人次(不含国际会议的参会外宾),其中境外34人次,超过一个月的访问学者有16人次,充分发挥合作交流方面的优势,为促进世界范围内前沿交叉及新兴学科的基础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理论物理所举办前沿交叉论坛报告会6次、午餐讨论会15次、专题学术报告120次,举办了8次国际会议,11次国内学术会议。2016年,理论物理所卡弗里国际交流平台KITP.C共运行了6个各具特色科研项目,来自全世界约437名科学家参加了今年的科研项目,其中博士后65名,在历时一年的项目运行期间共作了285场学术报告,收到项目参加者完成学术论文40余篇。2016年,理论物理所科学计算与信息平台完成了机房空调增容、后备电源扩容、研究所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应用环境迁移云环境,完成了2016年修购专项项目采购和执行,建设四路计算集群系统一套、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一套,建设发布了研究所统一认证系统、内网发布平台,购置并发布了新版邮件系统、正版杀毒系统、云文档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网络安全扫描系统。由理论物理所主办和承办的英文版学术期刊.Communi.cationsinTheoreti.calPhysi.cs(«理论物理通讯»)继续保持较好的国际影响力,该刊2015年度继续获得了中国科协等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B类支持项目,以及中科院的择优出版基金的支持,并继续获得“2015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撰稿:安慧敏审稿:邹冰松)
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乙院..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823***
传真:010-8823***
信箱:ihep**[ta]**p,a.c.cn
网址:http://www.**ep.cas.cn
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成立于1973年,其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称物理所,1958年改称原子能研究所。1973年2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组建了高能所。高能所是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主要学科方向是粒子物理研究、加速器物理及技术研究和射线技术及应用研究,并兼顾核分析技术及多学科交叉研究。高能所建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1个中科院卓越创新中心,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非法人研究单位,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高能所下设7个研究单位,并在广东东莞设有分部ꎻ拥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北京同步辐射装置、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装置、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在建)、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在建)、高能光源验证装置(在建)、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在建)、阿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实验(在建)等大型科研装置。截至2016年底,高能所共有在职职工143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4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8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1人,共有“万人计划”入选者5人,“千人计划”入选者9人(新增3人),其中“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51人(新增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高能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6个理学博士、硕士培养点,设有核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2个工学博士、硕士培养点,设有材料工程、动力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7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561人(其中博士生328人、硕士生233人,外籍8人)、在站博士后91人(其中外籍12人)。2016年,高能所共有在研项目(课题)633项(包括新增项目223项),其中,主持(或承担)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承担(或参加)课题18项ꎻ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承担(或参加)课题30项ꎻ主持(或承担)863计划课题2项(新增1项)ꎻ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项(新增3项)、面上项目256项(新增77项)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14项(新增5项),承担(或参加)课题42项ꎻ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7项ꎻ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1项。重大仪器研制项目(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和院)3项(新增1项)ꎻ承担(或参加)课题18项。2016年,高能所在科学研究、大科学装置建造与运行、技术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粒子物理研科研机构187究成果显著,这些重要物理成果包括大亚湾实验测得最精确反应堆中微子能谱ꎻ北京谱仪III实验发现X(1835)奇异谱型、h.c粒子的新衰变模式、粲重子L.c+测量结果等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在设计能量1,89GeV下对撞亮度达到设计指标,为改造前的100倍,也创造了该能区对撞亮度世界纪录ꎻ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实现10条光束线同时供光、“一机两用”,支持了585个课题实验ꎻ北京谱仪端盖飞行时间探测器及主漂移室内室完成改造,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大亚湾实验测量精度再创新高,达到4%,获得2016年中科院大装置运行第一名ꎻ江门中微子实验建成并启动国内首条高量子效率20英寸新型光电倍增管生产线ꎻ散裂中子源项目进展顺利,建筑工程已全部交付使用,设备安装已基本完成ꎻADS强流质子加速器注入器I质子束达到10,6mA**[ta]**67MeV,实现了先导专项任务目标,首个由14个低b轮辐射频超导腔系统集成的超导质子加速器成功实现突破,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ꎻ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完成全部研制工作,已向全国征集第一轮核心科学观测提案ꎻ伽马暴偏振探测仪(POLAR)搭载“天宫二号”发射成功ꎻ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项目启动开工ꎻ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正式启动ꎻ医学PET设备、安全和精密检测类研制技术不断发展并向产业化推进ꎻ高能所积极推动国内外对未来高能物理发展的研讨,香山科学会议及基于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发展战略研讨会已对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建设达成共识ꎻ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HEPS-TF)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6年,高能所在各类学术期刊及会议文集发表论文1355篇(作为第一机构发文513篇,占全部论文的37,9%),全部论文中被S.CI收录973篇、被EI收录404篇、ISTP收录82篇、MEDLINE收录6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高能所进入全球论文影响力排名前1%的论文42篇,其中前1‰的论文9篇。«中国物理.C»荣获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6年,高能所被评为“2015年度石景山区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申请专利58项,其中中国发明专利5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ꎻ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0项,包括中国发明专利5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ꎻ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修订国家标准«便携式管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仪»,已完成报批稿,共有中科院知识产权专员7人。2016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荣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集体奖)”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振荡实验团队入选中科院“十二五”突出贡献团队,暗物质粒子空间探测团队获中科院“十二五”突出贡献团队称号。2016年,高能所继续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在辐照加速器方面,L波段10MeV/40kW工业辐照加速器在天津完成装机调试,并投入运行,协助企业在兰州新建一座辐照中心ꎻ乳腺PET多渠道与医院建立合作,推动设备临床应用,同时启动增资融资,加快产业化进程ꎻ继续开拓核安全监测系列产品应用领域,组建了专业化服务队伍,为杭州G20峰会场馆提供了核安保服务,产品在核电站、核工基地、地方环保局等10家用户单位进行了应用推广。在低温超导磁选机方面,帮助合作企业完成研发及生产能力的建设,并成功实现销售,产品在福建厦门、广东嘉源、华北理工等单位投入生产。加强与大装置建设所在地的院地合作工作,积极筹建东莞高能前沿技术应用产业创新中心和大朗先进技术研究院ꎻ发挥院士工作站的平台作用,加强与地方经济的合作,天津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并获得天津市专项经费支持,丹东奥龙院士工作站为企业在提供技术指导,协助企业制定产品开发规划,并共同申请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年,高能所共签署13项国际科技合作协议,包括德国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中心,塞尔维亚万卡核物理研究所,巴基斯坦国家物理中心,俄罗斯科学院核能研究所,俄罗斯布德克核物理研究所,匈牙利科学院魏格纳物理研究中心,欧洲散裂中子源科学,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台湾理论科学研究中心及澳大利亚前沿粒子物理卓越创新中心等,承办高能物理领域国际研讨会29次,接待国外(境外)来访学者约791人次,组织所内科研人员出国(境)进行学术交流1203人次,参加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ATLAS和.CMS实验、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实验、国际直线对撞机(IL.C)、BELLE&BELLEII、PANDA等国际合作项目。高能所是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粒子加速器分会,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会,中国毒理学会纳米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的刊物有«中国物理.C»(月刊)、«现代物理知识»(科普双月刊)、Radiation Dete.ctionTe.chnologyandMethods(英文网络期刊)。(撰稿:蒙巍贾英华审稿:王贻芳)
力学研究所所长:秦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256***
传真:010-6256***
信箱:ime.ch**[ta]**.ch,a.c.cn
网址:http://www.**e.ch.cas.cn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成立于1956年,是以工程科学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钱学森、钱伟长为第一任正、副所长ꎻ郭永怀副所长曾长期主持工作ꎻ继任所长为郑哲敏、薛明伦、洪友士、樊菁,现任所长秦伟。“十三五”期间力学所的工作定位与目标是: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工程科学思想,聚焦制约国家重大任务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科学问题,创新组织体制和机制,结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建设,促进科教融合,推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深度交叉,开创并发展系统力学,实现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建设国际一流科教融合工程科学研究基地。力学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微重力科学与应用,海洋工程、环境、能源与交通中的重大力学问题,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等。力学所现设有5个实体研究实验室: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HD)、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国家微重力实验室)(NML)、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LMFS)、先进制造工艺力学重点实验室(MAM)。力学所科研队伍实力雄厚,截至2016年底,共有在职职工44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38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70余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150余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力学所是我国最早招收研究生、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之一。现有博士生导师73人,硕士生导师109人,在读博士生144人,在读硕士184人,从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今,力学所共有毕业生133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1956年建所以来,力学所已同4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800多人次,接待境外学者讲学及客座研究1700多人次,通过有效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吸纳和利用海外资源、培养锻炼年轻人、引进高端人才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了力学所的国际学术地位,设立在力学所的“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依托中国力学学会建立,2010年9月被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UnionofTheoreti.calandApplied科研机构189Me.chani.cs,IUTAM)正式批准成为其关联所属组织,是该组织设在亚太地区唯一的国际性力学中心。力学所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是国内力学类较为系统、完整的文献收藏部门之一,纸本藏书30万余册,电子书2万余册。挂靠在力学所的全国性一级学会有中国力学学会,力学所主办有5种学术期刊,其中英文刊2种:A.ctaMe.chani.caSini.ca、Theoreti.cal&AppliedMe.chani.csLettersꎻ中文刊3种:«力学学报»«力学进展»«力学与实践»。2016年,力学所作为独立完成单位,“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实验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研究集体”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ꎻ作为参加单位,“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规模开发与技术应用”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姜宗林荣获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2016年度地面试验大奖。2016年,力学所在研科研项目共400余项。主要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3项、子课题12项,973计划子课题10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3项,863计划课题5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点项目1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7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5项,面上项目106项,青年科学基金52项,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科技专项1项,课题4项,A类先导科技专项课题及子课题18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7项,重点部署项目1项,修购专项9项,装备项目6项,921项目4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2项,另有其他部委项目19项,横向项目137项。2016年,力学所新增项目共200余项,主要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3项、子课题1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项,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4项,背景型号项目4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面上项目26项,青年科学基金12项,基金其他项目7项,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科技专项1项,课题2项,A类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2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7项,修购专项2项,装备研制项目3项,另有其他部委项目21项,横向项目119项。2016年度,力学所共申请发明专利9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ꎻ授权发明专利6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ꎻ软件登记10项。2016年,力学所发表期刊论文299篇,其中S.CIE收录244篇,EI收录215篇.CP.CI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7篇,收录学位论文77篇,GF报告40篇ꎻIM.CAS系列科技报告114篇。2016年,力学所共有198人次出访到3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国际会议143人次,合作研究52人次,院公派出国留学3人)ꎻ共有91名境外学者来力学所进行学术访问ꎻ举办、协办国际会议1个ꎻ有27位科学家在67个国际学术组织及学术期刊编委会任职。(撰稿:王宇星武佳丽审稿:刘桂菊)
声学研究所所长:王小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254***
传真:010-8254***
信箱:lwh**[ta]**l,ioa,a.c.cn
网址:http://www.**a,a.c.cn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成立于1964年,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水声学研究室、空气声学研究室、超声学研究室和位于海南、上海、青岛的3个研究站,声学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声学所主要致力于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学科的应用基础和高技术发展研究,围绕我国在海洋、安全、能源、生命健康和信息网络等领域的战略急需,着力破解与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相关的前瞻性重大科技难题与系统集成瓶颈,着力提升自主创新与竞争能力,取得创新性重大成果,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保持特色鲜明和不可替代研究所的地位,把声学所打造成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国内外一流的国立专业研究机构。目前,声学所在北京设有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9个研究单元ꎻ在上海建有东海研究站,在青岛建有北海研究站,在海南建有南海研究站,在嘉兴与地方政府共建了声学技术转移中心,声学所特色研究方向包括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2016年,声学所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制定,获中科院评估优秀奖,在中科院规划的“十三五”60项重大突破中,声学所牵头负责2项,主要承担3项,一般参与2项,总体处于第一梯队水平,声学所积极争取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同时,积极部署所内科研项目,自主部署了“率先计划”和“青年英才计划”两类人才计划,鼓励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全所按计划完成了各类科研、生产任务。2016年,声学所作为中科院海洋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筹)(以下简称“海洋创新院”)依托单位,积极谋划布局,扎实推进海洋创新院筹建工作,10月24日,海洋创新院召开第一届理事会,设立了战略咨询委员会,形成了理事会的运行模式,建立了理事会决策、指导、咨询机制,11月17日,中科院发展规划局与重大科技任务局组织专家对海洋创新院建设试点工作进行验收,经中科院2016年第9次院长办公会评议,海洋创新院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截至2016年底,声学所共有在职职工781人,其中科技人员519人、科技支撑人员16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28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55人,共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5人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声学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有物理学(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与通信工程、地质工程2个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465人(其中硕士生234人、博士生231人)、在站博士后25人。2016年,声学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759项(包括新增项目417项),其中,主持(或承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79项(新增9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ꎻ主持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ꎻ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4项(新增14项)ꎻ主持(或承担)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承担(或参加)课题5项,主持(或承担)863计划项目18项ꎻ主持(或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及中国科学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1项ꎻ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2项(新增3项)ꎻ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8项ꎻ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5项(新增10项)ꎻ承担院地合作项目5项(新增5项)。2016年,声学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突出贡献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6年,声学所共发表论文429篇,其中S.CI收录72篇,EI收录175篇ꎻ出版著作5部,全年共申请专利197项,其中发明专利175项ꎻ通过P.CT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9项,国外专利申请增长迅猛ꎻ专利授权162项,其中发明专利138项,国外专利5项,香港专利1项ꎻ软件著作权登记31项,申请商标注册7件。2016年,声学所北京市海洋深部钻探测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北京市科委认定。声学所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制定了«声学研究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成果转让净收益的60%奖励给成果科研机构191完****,20%奖励给研究单元作为发展基金,激励和鼓励科技成果转化。2016年,声学所与斯里兰卡文化部郑和沉船水下考古项目得到中科院和中斯中心支持,开展了第二次海上考察探测,在上海举办了海洋声学学术交流活动。2016年,中科院中以合作重点项目获批。声学所接待特聘国际人才以色列海法大学的BorisGrogoryevi.chKatsnelson教授和德国建筑物理研究所PHILIP教授等来访,与波兰亚西亚理工大学签订了1项国际合作项目协议,组织召开2个小型国际会议:中日韩A3研讨会、2016年第六届全国储层声学与测井技术前沿研讨会,组团赴国外参加的国际会议有:2016届IEEE口语技术研讨会、O.CEANS'16国际会议、第141届国际音频协会国际大会、MASTEUROPE2016国际会议等。2016年,声学所出访131人次,接待来访外宾54人次。截至2016年底,声学所共有公司12家,其中研究所直接投资公司6家,声学所管理公司投资6家。声学所是中国声学学会、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声学计量测试站、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物理分会等学术机构或组织的挂靠单位,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有«声学学报»(中、英文版)、«应用声学»、«网络新媒体技术»、«声学技术»、«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和«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等。(撰稿:刘卫华王璐瑶审稿:李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