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商引资信息网,招商引资信息网,招商引资网,招商投资网,招商网,招商投资集群,招商投资全球集群,招商投资全球集群总站,
法国招商投资网
法国国旗
国际能源署中国特刊介绍(1)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ENERGY EFFICIENCYin China 2016SPECIAL REPORT中国特刊

 

国际能源署是一个自治机构,创立于197411月。其在过去和现在都具有两重使命:通过对石油供应的实际中断做出集体响应来促进其成员国的能源安全;为其29个成员国及其他国家提供确保可靠、廉价的清洁能源供应方法的权威研究和分析。国际能源署在其成员国之间开展全面的能源合作计划,每个成员国都有义务持有相当于其90天净进口的石油库存。国际能源署的目标是:n 确保成员国获得可靠、充足的各种形式能源供应;特别是,在石油供应中断时要通过维持有效的应急响应能力来实现。n 促进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能源政策,尤其是要减少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n 通过采集和分析能源数据改善国际市场的透明度。n 支持全球能源技术协作,保障未来能源供应并减轻其环境影响,包括通过改善能源效率以及开发和推广低碳技术。n 通过和非成员国、产业界、国际组织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接触和对话找到全球能源挑战的解决方案。国际能源署的成员国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欧洲委员会也参与了国际能源署的工作.请注意本出版物在使用和分发时有具体限制。

相关条款请参照:www.iea.org/t&c/© OECD/IEA, 2016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9 rue de la Fédération75739 Paris Cedex 15, Francewww.iea.orgTogetherSecureSustainable

3国际能源署能效市场报告中国特刊摘要

过去十年间,中国在能效方面一直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在 2000-2015 年间,在能效提高的带动下,中国的能源强度降低了 30%2015 年中国主要耗能行业的能效与 2000 年相比提高了 19%——这比 IEA 国家的能效提高速度还要快。虽然中国在初期选择了能源密集型发展道路 (中国 2000 年的能源强度比 IEA 国家高 65%),但中国政府把能效列为政策重点释放了能效提高的巨大潜力,尤其是能源强度较高的工业部门。

提高能效一直是满足能源需求的关键手段。自 2000 年以来,中国通过提高能效和提高能源生产率实现节能 2.5 亿吨油当量——相当于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 12%。这一节能量比2014 年德国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还要多。相比 2000 年,2014 年的一次能源节约量相当于当年的可再生能源供应量。

提高能效给中国带来多重效益。2000 年以来的能效进步在 2014 年避免了 12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这比日本当年的全部能源消耗产生的排放总量还要多。随着“十一五”规划的落实,于 2006 年开始落实的提高能效的政策框架是过去十年来世界任何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重要的行动。此外,能效提高在 2014 年节约了 3.55 亿吨标煤,避免了 2300 亿美元的新建发电厂产能投资。

工业是中国最大的节能贡献者。自 2006 年以来, 大型工业企业被设定了强制性能耗目标,并通过政府支持的专项基金提供财政支持, 2011 年起,该行动计划扩展到 16078 个企业,在 2011-2014 年间,实现节能量约 2.16 亿吨油当量。这一政策帮助中国节能服务公司行业迅速兴起。2015 年全球节能服务公司的市场规模为 240 亿美元,中国占到其中 133 亿美元。过去的两个五年计划大大推动了中国节能服务公司市场的增长。

中国在能效方面的努力持续加速。“十三五”规划(2016-2020)的目标是到 2020 年时把能源强度在 2015 年的基础上降低 15%,五年累计节约能源 5.6 亿吨油当量。经济结构调整贡献度计划占到节能目标的 65%,剩余部分则通过提高能效和能源生产率实现,如此规模的结构调整需要长期政策引导力和有利的市场条件做保证。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中国需要继续推进并加强能效领域的工作,以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 2 度气候目标。在 2015-2030 年间,中国需要将能源强度年均降低 4.7%,相比 2004-2014 年间的年均能源强度降低速度 3.1%有显著提高。

引言

中国在 2000 年到 2015 年期间的一次能源供应总量(TPES1增加了 167%2在此期间,中国占世界能源需求增长的将近一半,占世界煤炭需求增长的 85%。中国在 2000 年到 2015 年期间的能源需求增长比欧盟在 2015 年全年的能源需求总量还要多。多种因素影响着能效提高潜力和实际提高速度。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低效能源基础设施和工业产能是能效提高潜力的重要来源。同时,自 2000 年以来人均收入增长到原来的三倍还要多,1一次能源供应总量(TPES)是指一国消费的所有能源的总量,包括发电所用的一次燃料。2 2015 年能源需求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CHINA SPECIAL EDITION4 ENERGY EFFICIENCY MARKET REPORT 2016达到人均 10000 美元,3推动了对于现代能源服务比如电子设备、家用电器和机动化交通的需求。自 2000 年以来,人均能源供应量翻了一番多,从每人 0.9 吨油当量增加到每人 2.2 吨油当量。住宅领域人均能源消费增加了 30%,交通运输领域人均能源消费增加了 163%

本期中国特刊节选自 Energy Efficiency Market Report 2016(《能效市场报告 2016》)。这是IEA 首次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历史情况进行结构分析,估算能效提高实现的能源节约和效益。本研究得到了中国能源研究所的支持和合作。能源研究所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属研究机构,负责就能源问题向发改委提供专家意见和政策分析。能源研究所为中国五年规划提供制定能源政策和指标的分析基础,并与 IEA 合作研究能源“十三五”规划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预计要采取的行动和能效提高可实现的能源节约量。近期能源强度和能源需求发展趋势中国由工业生产扩大推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代将告终结。通过转向“新常态”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强调转向总体增长速度放缓(预测年增速为 6.5%)和能源强度更低的生产形式。政府日益认识到需要平衡经济增长和其他目标,比如减少污染和转向消费导向型经济。由于政府试图促进产出再平衡,重点转向服务业和能源强度较低(特别是煤耗较低)的生产行业,能源密集型工业的发展正在趋于缓和。煤炭消费至少在短期内似乎已经达到平台期。总体来看,尽管某些行业能源需求增长依然强劲,但碳排放强度较大的燃料消费的增速似乎正在降低。中国在向能源强度较低的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 年全国能源强度降低了 5.6%,这比 2014 年的降低速度 4.8%要快,远远好于 2003-13 年的年均降低 2.2%的速度。2015 年的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几乎停滞,只增长了 0.9%,这是自 1997 年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一次能源需求增长在 2014 年就已经开始大幅下滑。2014年一次能源需求的增长只有 1.6%,大大低于前十年年均增长 7.6%的水平(图 1 右)。2015 年中国 GDP 增长了 6.9%,低于 2014 年的 7.3%和前十年年均增长 10%的水平。

1 中国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人口、GDP 和主要能效指标3 GDP 是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按照 2005 年不变美元计算。-50%0%50%100%150%200%250%300%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Index 2000 = 0能效指标一次能源供应总量 GDP 单位GDP一次能源供应总量 人均一次能源供应总量 人口0%1%2%3%4%5%6%7%8%中国

世界非经合组织国家一次能源供应总量变化率一次能源供应总量

5中国最近出台的“十三五”规划设定了把能源强度在 2015 年的基础上降低 15%的阶段性目标。如果上述目标达成,这意味着 2005-2020 年间的能源强度会减少 44%。总体能源强度的降低将帮助中国实现到 2030 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承诺,整个经济体的碳强度水平会比 2005 年降低60-65%

1 哪些因素在推动中国煤炭需求走低?能源强度改善正在对中国的能源消费产生重大影响。IEA 的数据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 2015年趋于停滞,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煤炭消费暂停增长,并且有可能已经达到峰值。中国煤炭消费缘何缺乏增长? 能源强度降低是软化电力行业煤炭需求的主要因素。图 3 描述了按照观察到的经济增长水平,2015 年的电力消费本应增长超过 800 太瓦时(1 太瓦时=1012 瓦时)。而实际上只增长了 259 太瓦时,能源强度降低是推动新增发电量增速下降的最大因素。能源强度降低使原本设想的火电需求减少了 560 太瓦时,而其他能源的增加又抵消了 397 太瓦时。两者的共同作用让煤电发电量减少了 140 太瓦时。这说明能源强度降低和能效提高意义重大,能够给中国能源系统带来切实的收益。图 2 2013-15 年影响燃煤发电量下降的因素中国能源需求分解由于中国经济和能源系统体量庞大,评估能效提高颇为困难。然而,把能源需求分解为活动效应、结构效应和能效效应有助于揭示能效的作用。本报告的分析使用 GDP 增长作为工业和服务业的“活动效应”。中国的 GDP 2000 年到 2014 年增长了 260%。相比之下,经合组织国家从 1990 年到 2014 年期间的活动水平只增长了 14%

中国快速的活动增长反映了蕴含的能源服务需求巨大。终端能源消费量增长迅速,但并未与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活动驱动因素并肩同行。平均而言,从2006 年到 2014 年,工业、服务业和农业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 5%,而总增加值增长了10%。分解分析表明,能效和能源生产率提高是解释中国终端能源消费量和活动水平差距日益扩大的主要因素。- 1500150300450600750900GDP增长计算的需求增长 强度降低 实际需求增长 煤炭水电风能/太阳能核能/其他增长 下降不同能源发电量变化情况太瓦时CHINA SPECIAL EDITION6 ENERGY EFFICIENCY MARKET REPORT 2016在中国的所有终端用能行业,自 2000 年以来,能效水平提高了 19%以上,变革步伐明显加快(图 3)。在中国的“十一五”(2006-10 年)和“十二五”(2011-15 年)期间,能效水平年均提高 4%

4 2014 年能效提高达到 4.9%。随着能源供应的扩大,能效投资也同步扩大,现已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图 3 2000-14 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量按不同因素分解情况资料来源:本图包括三个详细的分解分析结果:(1)包括农业、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内的 21 个生产性子行业的的能源消费分解;(2)客运和货运能源消费分解;(3)中国北方城镇居民集中采暖能源消费分解。

2 中国能源消费分解研究思路分解分析可以把 2000-14 年期间能效在中国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作用进行更好分离。IEA 利用专家分析和国家级数据来源识别和追踪中国能源系统的关键指标。本研究的详细程度是基于可获得的官方数据情况、国际分类、以及能源数据和增加值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做出的选择。本研究中涵盖的能源消费占到中国终端能源消费量的大约 92%5在工业、服务业和农业方面,IEA 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详细经济产出和能源消费数据,详细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和分行业能源消费的情况。工业由 16 个子行业组成;6 服务业由 5 个子行业组成。7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增加值年增长率数据被用于估算每个子行业的增加值。对于客运和货运,IEA MobilityModelMoMo)数据库用于获取详细的油耗情况和不同模式车辆出行情况。由于数据方面的局限,居民能源消费只涵盖了城镇采暖,这部分占居民终端能源消费量的 25%左右。城镇集中供暖能耗和建筑面积数据来自能源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全国平均能效改进是各主要耗能行业能效提高的加权和。图 4 展示了四个行业的分解分析结果: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客运;货运;居民住宅。4 一直保持这一增速,2011 年例外,当年能效降低了 0.5%。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2008-09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造成了能源密集型工业的复兴。5 本分析中涵盖的 2014 年终端能源消费量是 84475 PJ1 PJ=1015 焦耳),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计算出来的是 92006.8 PJ6 包括采矿和采石;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业和纺织服装;皮革、毛皮和制鞋业;木材加工、木材制品和软木;纸浆、纸张、印刷和出版;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机械,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运输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电力、燃气和水供应业;建筑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被排除在外是因为其主要用于非能源用途。7 包括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金融中介;房地产活动和其他。50%100%150%200%250%300%350%400%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活动效应最终能源消费总量结构效应能效效应

7 1 中国终端能源消费量分解参数行业 服务类型/分行业 活动 结构 强度(能效效应)  资料来源居民生活 室内集中采暖* 建筑面积 采用不同采暖类型建筑面积的占比**每种供暖系统***/单位建筑面积室内采暖能耗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客运 轿车;公共汽车;铁路 人公里 不同模式人公里的占比人公里能耗 IEA MoMo货运 卡车;铁路 吨公里 不同模式吨公里的占比吨公里能耗 IEA MoMo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食品、饮料和烟草;纸、纸浆和印刷;化工;非金属矿物;原料金属;金属制品和设备;其他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建筑业增加值 增加值占比 单位增加值能耗IEA,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居民生活业,唯一可获得的数据是中国北方城镇的集中采暖数据,这占到中国住宅领域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 25%**集中采暖的结构效应在本分析中被视为能效提高,因为结构改变反应用更加高效的集中采暖系统取代燃煤锅炉。***每种类型供暖系统的单位建筑面积室内采暖能耗评估了不同燃料类型采暖系统相对于其供暖建筑面积的的能耗强度。这对建筑能效和新型采暖系统能效的提高进行了测量。

4 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分解资料来源: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分解主要关注中国北方室内集中采暖的能源消费。中国的官方统计以一次能源的形式报告了集中采暖的能源消费情况,因此本分解分析反映了集中采暖从供应侧到需求侧的系统整体的能源消费情况。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居民生活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客运活动 结构 最终能源消费总量 强度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货运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工业和服务业CHINA SPECIAL EDITION8 ENERGY EFFICIENCY MARKET REPORT

2016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工业和服务业(包括农业)能效提高实现的节能规模最大,因为其在中国终端能源消费量中占有主导地位(58%)。2000 年到 2014 年期间该行业总体能源生产力水平(单位能耗增加值产出)提高了 19%。多个行业单位增加值能效取得大幅进步:纸和纸浆业能源强度下降了 53%,水泥业下降了 35%,化工业下降了 20%,服务业下降了 34%。即使单位产量的能效得到改善,单位增加值的能效进步水平也有可能因为市场价格因素而下降,尤其是钢铁行业对价格变动较敏感。经济结构转变(各子行业之间的相对增加值的转变)对中国能源消费影响相对较小。工业在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总额中的占比从 2000 年的 45%降低到 2014 年的 43%。工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被从农业向服务业的转变所抵消。

展望未来,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政策目标,把经济从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转向生产率更高、附加值更高的工业部门和服务业。这一结构转变预计会成为影响“十三五”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其实现的节能预计会占规划节能的 65%。值得一提的是工业和服务业的能效在没有能效投资的情况下仍可以提高,因为如果企业在减少其他投入成本的情况下使用同样的用能设备,其盈利性会更好,则其能源强度降低。然而,数据表明能效投资一直是能源强度降低的驱动力。在 2000-2005 年间,中国工业能源生产率恶化了 18%。直到 2006 年,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纳入了雄心勃勃的能效政策,并加强了落实力度和加大了投资力度,能源强度才开始改善。提高能效的工业和服务业能效政策中国政府颁布了适用于九大高耗能行业千家大企业的强制性节能行动方案,称为 “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该行动的时间为 2006 年到 2010 年。受监管企业的能源消费占到 2005 年全国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 33%,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 47%。节能指标被纳入这些企业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此外,在水泥和铝工业引入了差异化电价制度,如果能源效率差,则需额外支付更高电价。最后,政府还建立了节能基金为有关企业提供支持。总体而言,该行动实现节能 1.05 亿吨油当量,大约是原定目标的 1.5 (NDRC, 2011)2011 年时,该行动的范围扩大到 10000 家企业。现在总共有 16078 家企业被要求达成节能指标,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在 2011-2014 年期间,“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已经实现节能 2.16 亿吨油当量——这比修改后的指标 1.75 亿吨油当量要多 20%以上(NDRC, 2015)。在此期间,小型低效工厂也被淘汰,使得行业总体能源生产率获得提高。在“十一五”期间,关闭了 72000 兆瓦燃煤发电产能,1.22 亿吨铁产能,7000 万吨钢产能和 3.3 亿吨水泥产能。在“十二五”的前四年,已经淘汰了 7800 万吨钢产能,6 亿吨水泥产能,1.5 亿吨玻璃产能和23630 兆瓦发电产能。中国北方的居民采暖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使得需要采暖的居民楼建筑面积增加了 2.4 倍多。2000 年时,住宅采暖面积为将近 50 亿平方米,到 2014 年时增加到 120 亿平方米。在此期间,室内采暖能源消费增加了 1.6 倍。由此可见,居民生活室内采暖能效大幅提高,比 2000 年增加了 27% (TU, 2015)。本研究中的居民生活部门分析主要集中于城镇集中采暖,这一部分占到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 25%。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双重挑战促使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降低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这些措施包括热电联产、向燃气锅炉转型、回收工业废热和寻求分布式解决方案,还包括通过建立建筑能耗

9管理体系和基于消费水平的收费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等措施,这一切已经让中国北方城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增长最快的集中供热管网。

中国实现了从单纯燃煤供暖锅炉转向大型热电联产锅炉。热电联产锅炉供暖面积在总采暖面积中的占比已经从 2000 年的 26%增加到当前的 42%。在过去 15 年间,居民生活从小型燃煤炉子和锅炉转向大型锅炉和热电联产系统实现节能 1200万吨油当量(图 5)。城镇化率和城区人口密度日益增加也推动了向集中采暖的转变。图 5 中国居民生活能效提高实现的节能量除了转向更加高效的采暖系统,系统本身和建筑围护结构的能效也在不断增加,这将带来1000 万吨油当量的额外节能(图 4)。政府在 2007 年启动了一项建筑改造和热计量改革行动,其目标是提高 1.5 亿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能效。中国在 1995 年首次发布了严寒和寒冷地区的新建居住建筑强制性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该标准(称为“建筑节能 50%”)要求新建建筑的综合能效要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标准设计建筑的综合能效提高 50%

2010 8 月以来,对中国寒冷地区的新建建筑开始启用强制性的建筑节能 65%的标准。当前城镇集中供暖节能工作仍面临挑战,在供给和需求侧存在激励不相容,这阻碍了大规模能效项目的实施。供暖计价方式的改革仍未全面实施,供暖收费在很多地区仍没有考虑实际能源消耗量,而是按供暖面积计费。多数雇主将热费补贴作为福利方式发给雇员。如果能效收益无法收回能效投资,供热企业失去投资动力。中国将在低温余热供暖、低耗能建筑、可再生能源供热和智能热网等领域开展更多工作(IEA, 2016)。虽然本研究仅考虑了北方集中采暖,但是中国在居民生活的其他终端用能领域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家电、电子设备、照明和室内制冷。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增加,这些装置对现代能源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中国在 2005 年引入了强制性能源标识系统,涵盖五大类 28 种家电。在推广采用节能型家电方面还采取了奖励和补贴政策。2012 年,总计花费了 40亿美元用于推广五类节能家电。政府也引入阶梯电价鼓励节能,耗电量增加,则单位电价随之上涨。交通运输行业2014 年中国客运业能效比 2000 年的水平提高了 15%,这主要归功于私家车能耗标准的提高和公共交通的发展。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继续发展,消费者向能源强度更高的交通模式- 50510152025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百万吨油当量建筑能效提高实现的节能量采暖系统替代实现的节能量的转变将会抑制总体能效提高。而且,车辆搭载人数较低也在增加乘用车出行的能源强度。2011 年以来中国轻型货车的销售已经增加了 72%,其在新车销售中的份额已经从 2010 年的28%增加到 2015 年的 33%。此类车辆对中国司机的吸引力正在增加,在未来几年这一趋势有望还会继续。能效标准有助于抑制消费习惯在向大型车辆转变时造成的能效损失。中国于 2005 年首次引入燃油经济性标准,该标准在 2012 年进行了更新,关键的改变是标准转向了企业平均油耗方法,小型车的高能效补偿了大型车的更高能耗。目前的标准旨在把中国乘用车平均油耗降低到约 7 /100 公里。在 2010 年实施的燃油经济性标识要求所有新销售的轻型车都要标明油耗估算值。政府还利用税收政策实现节能目标。对车船税进行了改革,比如消费税和购置税,以促进小排量轿车的发展。政府已经通过补贴积极推动节能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发展。自 2010 年以来,对于油耗在 4.8 /100 公里到 6.9 /100 公里之间的节能汽车,在购买时给予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贴额最高达 50000 元(8030 美元),纯电动汽车补贴额最高达 60000 元(9635 美元)。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网络,截止 2016 1 月投入运行的高速铁路已经超过 19000公里,这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高速铁路总和还要多。许多城市已经具有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从 2006 年到 2011 年,地铁里程和载客人数分别增加了 174% 293%。虽然公共交通系统规模大大增加,但是对私家车的青睐并未减弱。私家车出行人公里占比从 2000 年的 4%增加到2014 年的 22%。这一结构转变产生的影响对能源需求造成上行压力,完全抵消了整个行业的能效提高。结果,2000 年到 2014 年期间,客运终端能源消费量增加到原来的三倍,而行驶总里程数增加了 2.5 倍。根据中国的国情看待中国的能效提高中国自 2000 年以来能效提高了 19%,成就巨大。相比之下,IEA 成员国在 2000 年到 2015 年期间的能效提高只有 14%(图 6)。8然而,中国在 2000 年的能源强度几乎是经合组织国家平均能源强度的两倍,意味着中国可能有更多的低成本提高能效的潜力。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其有更大机会提高能效。随着大规模投资新型高效的能源设备、技术和基础设施,中国必定有更大的能效提高空间。但是,替代和改造既有设备技术在提高能效方面也会发挥巨大作用。例如,中国政府在 2011 年到 2015 年的“十二五”期间通过建筑节能专项资金拨款 65 亿美元用于改造建筑,提高能效。8 基于 IEA 对其成员国的汇总分解分析。11 6

 

 

中国和 IEA 成员国能效提高和能源强度变化情况

全球贸易扩大是最终能源消费总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全球能效提高之益处可以通过贸易进行传播随着国际贸易和制造业生产的全球化不断增加,一国可以通过把能源密集型工业生产外包给其他国家而减少其终端能源消费量。中国出口导向型工业部门的扩大意味着 IEA 成员国终端能源消费量的减少部分是因为生产转移到了中国。下述分析使用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Timmer et al. 2015)中 2000年到 2009 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和结构分解分析(Su Ang2012)量化国际贸易在中国和 IEA 成员国终端能源消费量变化中的作用。9 2000 年到 2009 年期间,26 IEA 成员国10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减少了 1.5 亿吨油当量(6280PJ),而其源自中国的进口中所蕴含的能源增加了 8700 万吨油当量(3643 PJ)(图 7)。贸易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作用不断增加,紧跟 观察到的结构效应变化的步伐。在同一时期,结构效应帮助把 IEA 成员国的工业和服务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减少了大约 12%,相当于 1.65 亿吨油当量(6914PJ),而 2000 年到 2009 年期间从中国进口的能源密集型产品中所蕴含的能源翻了一番,增加了5100 万吨油当量(2 135 PJ)。9 结构分解分析中的结构效应是基于投入产出系数矩阵,这描述了行业单位产出的中间投入需求。活动效应是最终需求效应,估算了对每一行业产品最终需求的变化。效率是指单位实物产出能耗。10 由于数据受限,不包括新西兰、瑞士和挪威。0.70.80.91.01.11.2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能效提高(指数)最终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吨油当量/百万美元,按2005年购买力平价计算)

7 IEA 成员国终端能源消费量和中国向 IEA 国家出口的隐含能源全球贸易对终端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因各国经济结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尽管 2000 年到 2009 年期间中国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增加了 5.4 亿吨油当量(22609 PJ),但中国总体出口中蕴含的能源占其中的 27.7%1.496 亿吨油当量),其中美国占 4.6%2460 万吨油当量),欧盟 27 国占 5.9%3160 万吨油当量),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占 17.3%9304 万吨油当量)。然而,美国 2009 年对世界的总体出口相比 2000 年有所减少,尽管同期对中国的出口增加,但其终端能源消费量下降了 9%。美国在 2009 年的终端能源消费量与 2000 年相比下降了 1.345 亿吨油当量(5610 PJ),同期美国市场能效效应实现节能 1.581 亿吨油当量(6615 PJ)。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中蕴含的能源增加了 2460 万吨油当量(1030 PJ),占能效提高产生的节能量的 16%。反之,美国也向中国出口,这使得美国的能源消费增加了 960 万吨油当量(402 PJ),对美国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最终需求效应为大约 9%。两国之间的净贸易量帮助美国避免了 1500 万吨油当量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其 2009 年终端能源消费量的 2%。故事并未就此结束。2000 年以来的能效提高有助于降低贸易对两国的总体影响。中国能效提高帮助实现节能 2.84 亿吨油当量(11891 PJ),其中 18.9%以中国出口产品蕴含能源的形式被分配到26 IEA 成员国。这意味着在向这些市场的消费者出口的货物中蕴含着由于中国的能效提高而避免的 5360 万吨油当量(2 244 PJ)的节能量(图 8)。图 8 中国国内市场能效提高对 IEA 成员国终端能源消费量的影响05001 0001 5002 0002 5003 0002000 2009MtoeIEA 国家终端能源需求 中国向IEA国家出口隐含能源消费050100150200250Energy embodied in China's exportsto IEA countries in 2000Increase in trade demand from IEAcountries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China'sdomestic marketEnergy embodied in China's exportsto IEA countries in 2009Mtoe2000年中国对IEA成员国出口中蕴含的能源IEA成员国贸易需求增长 中国国内市场能效提高情况2009年中国对IEA成员国出口中蕴含的能源百万吨油当量

13中国能效提高的多重效益本部分对中国能效提高带来的多重效益当中的某些效益进行了评估。能效提高和能源强度降低有助于避免能源消费,减少能源支出、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进口需求。通过提高能效实现节能到 2014 年,中国自 2000 年以来的能效提高已经避免了 2.5 亿吨油当量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图9)和 3.26 亿吨油当量的一次能源。11这比 2014 年中国可再生能源供给量和德国一次能源供应总量还要高。在避免的一次能源消费中,估计 76%为煤炭消费,为 3.55 亿吨标准煤。图 9 2000 年以来中国不同燃料类型的终端能源消费量节约量,一次能源供应总量节约量和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说明:负节约意味着相比于基年效率出现恶化,需要额外的能源消费进行补偿。避免的温室气体排放在 2000 年到 2013 年期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增加了 21%。但是,在 2014 2015 年间,中国煤炭消费增长和与之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出现了停滞。能效提高是降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若非能效提高,就需要更多能源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效提高遏制了中国能源系统的排放强度增加,避免了大量的新增温室气体排放。若没有能效提高,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在 2014 年要比实际情况高 13%。到 2014 年时,在2000 年基础上的能效提高节约了 12 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12能效提高所避免的排放相当于世界第三大排放国日本的能源相关排放的总和。换言之,2014 年中国由于能效和能源生产率提高而避免的温室气体排放比世界上除美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自身之外的任何其他国家当年的能源相关温室气体排放量都要大。从这一方面来讲,中国政府提高能效的努力是过去十年世界上任何地方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重要的政策。中国工业部门能源开支和成本下降能效提高给中国的能源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在过去十年间,满足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资源需求是推动全球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伴随着能源价格的一路飙升:11 一次能源节约量的计算是根据节约发生当年每种燃料投入的平均转换效率把估算的节电量换算成一次能能源投入量。12 本分析的基础是在假设没有能效提高的情况下中国能源消费的年碳排放强度与实际观察到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相比没有变化。-180-120-600601201802403003602000 2005 2010 2014百万吨油当量不同燃料类型最终能源消费总量节约量煤炭 石油 天然气 电力 其他-180-120-600601201802403003602000 2005 2010 2014一次能源供应总量节约量和可再生能源供应量节约量 可再生能源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