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开发区招商引资网
就读研究生的意义(6)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论文读得太多会被洗脑

论文读得太多,会被洗脑,优秀的学生变成平庸之辈。

113,在华中科大举行的2006光电子信息与技术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上,国际知名计算机专家、香港科技大学倪明选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博士生畅谈“学术界生存经验”。

倪明选指出,“最恰当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精选一定量的好论文,边阅读边思考,这会给自己很多启发。”很多年轻的学者都会认为,选课题前别人的论文读得越多越好,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只会给自己“洗脑”,丧失自己的想法、他告诉在场的博士生,自己曾经有不少特别优秀的学生,就因为过度阅读他人的论文而变得平庸。

怎样做好研究?怎样选出好的研究课题写出好的论文?倪明选认为,首先要确信自己已经为开展科学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即已经精通基本技巧、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其次则要有开放的思维,这样才能有新奇的想法;再次,要有批判的思想,这样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刻认识。

倪明选告诉广大博士生,“选课题是研究的开始,是做好研究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根据自己的经验,他指出,“兴趣是动力的源泉,找课题一定要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来;同时还要兼顾所选课题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水平,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研究。”

课题选好了,那么在课题研究中好的想法从何而来?倪明选提出了4个观点:喝喝啤酒,放松一下,在放松中更容易找到灵感;灵感从天而降,就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知识越多,我们就越善于获得从天而降的灵感;懂得目前的工作情况,在工作中慢慢积累;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一定要有深层次的认识,同时拥有广博的知识面。

“要有好的想法并不难。”倪教授这样告诉在场博士生,“只要注意到上面几点,同时注意一下研究的方法,就很容易想到好的主意了。”

倪明选还通过对英文“研究”的巧妙解构,诠释了他眼中的研究。

“研究的英文拼写researchresearch。”创新、创造、合作,加上反复地探索,这就是研究的态度,“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都能做出成果。”

针对目前在部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存在的“代际关系紧张”问题,倪明选认为,这样很不利于自己的研究。因为在学习阶段,很多东西还是需要导师辅导的。要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也不是唯导师之命是从,有自己的观点一定要敢于提出。

对此,他讲到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情:有一个学生曾经向自己提出过一个很新的观点,当时自己也没有很在意,认为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但是这个学生没有放弃,最终他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很重要的研究成果。

Chapter6

Reference

读外文文献的几点个人体会

本人英语基础不好,没过六级,所以在硕士的时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献很少,现在想想很后悔,2年的时间少学了很多东西。上了博士,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了,开始打算硬着头皮咬着牙很不情愿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献,一开始看比较慢,有些很难理解,到现在大约仔细阅读了100篇外文文献,泛读了100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浅,现在基本不怎么看中文的了,确实也觉得外文的质量就是高(也有凑数的烂文章),现在自己写外文的也很顺手了。谈几点自己的体会。我是材料专业的。

1、先找5篇跟自己论文最相关的外文文章,花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的看,反复看,要求全部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一个月以后你已经上路了。

2、如何读标题:不要忽视一篇论文的标题,看完标题以后想想要是让你写你怎么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标题,根据标题推测一下作者论文可能是什么内容。有时候一句比较长的标题让你写,你可能还不会表达。下次你写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了

3、如何读摘要:快速浏览一遍,这里主要介绍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也许初看起来不好理解,看不懂,这时候不要气馁,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你都明白了。因为摘要写的很简洁,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条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图的时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读引言(前言):当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领域的一些情况,看引言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绍性的东西,写的应该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献多了以后看这部分的内容就很快了,一扫而过。有些老外写得很经典得句子要记下了,下次你写就可以用了。

5、如何读材料及试验:当你文献看多了以后,这部分内容也很简单了,无非就是介绍试验方法,自己怎么做试验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试验结果:看结果这部分一定要结合结果中的图和表看,这样看的快。主要看懂试验的结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描述一些数字的结果)。有时看完以后再想想:就这么一点结果,别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写这么多,要是我可能半页就说完了?

7、如何看分析与讨论:这是一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花时间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后不急于看分析讨论。我会想要是我做出来这些结果我会怎么来写这部分分析与讨论呢?然后慢慢看作者的分析与讨论,仔细体会作者观点,为我所用。当然有时候别人的观点比较新,分析比较深刻,偶尔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当你看的多了,你肯定会看的越来越懂,自己的idea越来越多

8、如何看结论:这个时候看结论就一目了然了,作后再反过去看看摘要,其实差不多

9、把下载的论文打印出来,根据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分三类,一类要精读,二类要泛读,三类要选择性的读。分别装订在一起

10、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34个月一定要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

11、学会记笔记,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参考和学习

12、有些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可以批判性的阅读。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试验多的话,你应该有这个能力判断谁的更对一点。出现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原因有下:试验方法描述不详细,可能方法有差别;试验条件不一样;某些作者夸大结果,瞎编数据

13、有时间还是多看点文献吧,最好定个目标:在学术上超过自己的老板。因为老板一般不看文献,他们都是凭经验做事,很多新东西他们都不知道,慢慢的你老板会觉得你很厉害。

反正我觉得多读了,读起来就快了,而且也会慢慢喜欢上看外文文献,收获自然也就多了。

可能写得有点乱,凑合看吧,谢谢小木虫论坛给我带来的快乐。向伟大的研究生同学们致敬,我们一起奋斗!!!

 

谈谈我是在研一发表一遍EI收录的文章的感受

今年五月份,我的第一篇论文见报了。我非常高兴。这是EI收录的核心。以前我也不知道EI核心有什么特点,后来师兄告诉我才知道。我的另外篇文章正在另外一个核心期刊中审稿。其实我也不是什么出色的。我只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科研心得,盼望对大家有帮助。

1)我是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研究生教育的,我们有的同学说只是来求个学位,但是我认为认认真真学一些东西还是比较好的。

2)我很早就到实验室了,有时来了实验室的大门都没有开。常常我把上午该做的实验做了一大半,其他人才来。

3)积极问师兄一些遇到的问题,这是学习的捷径。因为许多东西看课本不好理解,现场指导一下会豁然开朗。师兄师姐愿意告诉自己的前提就是平时对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年轻人,累一点没关系的。

4)善于总结做过的实验,即使整理发表。就像IE中国全权代表钟似璇所说的那样,发表的文章才是我们可以工作的表现。

优秀科技论文的五要素

编者注:为了让同学们圆满完成自己的论文或课题,我们编辑这期专题,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本专题资料来源于水木清华。

★优秀科技论文的五要素之一:创新性★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

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

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

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毕竟,意义重大的论文或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关注。

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优秀科技论文的五要素之二:可读性★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

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件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

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的,以期作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

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

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5、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作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Chinesephysics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明:本刊特别注重文章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时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洞无物的掖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个NP问题,等等,罗列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何谈沦文的可读性?

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练,以便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和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能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专业的术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人阅读即行退稿,道理很简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件。

谈到可读性,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ert由于提出23个数学论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间他何谓一3个好的数学选题,Hilbert毫不犹豫地回答:清晨与你漫步时,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钟时问解释消楚的数学选题。可见简明,清楚、易懂是一篇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当然,《Nature》与《Science》不是专业杂志,他们特别重视论文可读性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专业期刊是否就不必这样认真对待可读性问题呢,事实上,可读性是指读者在读过你的文章之后,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因此,专业期刊同样要求论文具有可读性,如果一篇论文由于可读性差而失去很多读者,对于期刊本身而言,负面影响将是严重的。

★优秀科技论文的五要素之三:信息量★

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领域而逐渐普及成为大众与媒体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将它与一篇科技论文联系起来,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文本身能向读者提供多少有关该论题的信息。笔者在《ChinesephysicsLetters》的投稿规范上看到,它是指“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有关研究的信息,尽可能少地运用investigate(调查),study(研究),disuss(讨论)等词,并举例作了进一步解释,如“Thecrosssectionis(625±002)就比“Thecrosssectionismeasured”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讲,读之前或许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消或不确切的知识在读过该文之后不仅获得新知识,还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确切之处,就说明这篇文章包含较多的信息量。简言之,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说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显然,“多点测量”的信息量要比“6点测量”少得多,前者给出的是模糊的、不确切的信息,而后者则是清楚的。确切的信息。

现在,国内外一些著名期刊对论文的篇幅作了严格限制,这样作的意义何许呢,显然新的学术思想,新的实验,新的发现……等等创新结果是决定论文信息量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篇幅的严格限制会促使作者想方设法删除那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的或次要的内容,作者面对篇幅的限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构思论文的框架,选择最重要的素材,采纳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并对文字的叙述仔细推敲,这样作的结果,一般来说论文的内容充实了,信息量上增加了,主题鲜明了,论文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PhysicalReviewLetter》的编辑首先对来稿从标题、图表、数学公式直到参考文献逐一计算所占的行数,总行数绝对个能超过46O行,否则即退回作者重新修改,精练内容到符合要求为止。

篇幅虽少但内容不充实,论文包含的信息量太少则很难被编辑、审稿人认为是篇好文章,退稿是预料之中的事。

从上可知,限制论文篇幅隐含着对信息量的要求,只要作者认真对待,反复修攻,精练自己的叙述方式,就能够改善论文的质量,尤其是增加信息量。

在这方面值大家借鉴的是,Watson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发表在《Nature》上,只有约500字和一幅DNA的双螺旋图,就是PenziasWilsoh发现字宙大爆炸的3K背景辐射的技术观测论文也只有一页篇幅,而这两篇论文则使作者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与物理学奖。

★优秀科技论文的五要素之四: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列为评价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可能会使读者和作再感到惊奇,甚至产生异议,这并不奇怪。因为笔者认为,参考文献在一篇论文中的地位,以往是被大大忽视了。现在有了《科学文献索引》,就不难理解参考文献在论文中的重要作用了,由美国宾州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ISI)倡导的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的思想就产生了SCI,它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外,还特意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就能把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有学术意义的联系勾画出来,从而沟通了不同作者群体之间的学术联系,并进一步统计出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即某一期刊在连续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为A,第三年它被引用的次数为B,影响因子IFBA,意指该刊两年内所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彼引用的平均次数。它反映了该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可见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当然,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论文并不一定刊登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上,例如Lorenz的“确定性非周期流”;Feigenbaum的“非线性变换的普适测度特性”以及Shannon的“通讯的数学理论”,等等,用IF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显然是不公允的,偏颇的。

对于作者来说,一项研究工作从选题开始就离不开阅读文献资料,在撰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你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事例,就是孟德尔(MendelJGr)的豌豆杂交实验,他把从两年实验中总结出的杂交组合法则发表在“自然研究协会”的杂志上,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去世16年以后,三位有名的生物学家彼此独立地再次发现了他得出的组合法则,他们是荷兰人deVries、奥地利人Tschermak-Seysengg和德国人Correns,他们同在1900年递交了自己的论文,为慎重起见,又不约而同地各自查找了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全部资料和论文,恰巧同时发现孟德尔早于他们30多年就发现了杂交遗传的规律,为了表示对前人的敬仰和尊敬,他们各自在论文中将该规律称作孟德尔定律,如果他们三人轻视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那么其后果将会多么今后世人遗憾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一篇论文所代表的研究只能起到承前启后孔作用,除了自己独立而创新的那一部分内容外,在论文中不必也不可能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逐个详细论述,这时给出有关的参考文献,以说明结论、观点、数据的来源,读者如想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就可查阅文献,这样一来,文献就成了自己论文的补充和完善,编辑和审稿人将根据论文中开列的文献消单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不是受文献检索条件的限制,你未能在论文中列出与你的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这对你的事业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损害。

参考文献的选择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事,它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论文的作者对所开列的主要文献均应认真阅读过,并向读者保证论文中某处引用的参考文献的确与该处的内容有关,文献发表的刊物、年代、卷号、标题、页码同样应核实无误,期刊的编辑人员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多的,但许多作者对此却了解甚少,采取了轻慢的态度。

国内学术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上存在以下问题1、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引用是否恰当、准确,一般则很少考虑。

2、只引自己的论文,这既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读者、编辑和审稿人认为只引作者自己的论文,说明作者的研究课题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不属于热点课题,也不属于前沿课题,同时还认为作者对当前该领域各相关学科的进展不了解,起码很长时间没有查阅文献资料或阅读学术期刊了。对于这类论文国内编辑部一般采取十分宽容的作法,就是退请作者作补充,因为出现这类现象的作者有些还是学术界资深的研究员;国外这类现象很少见,遇上了自然是作退稿处理。

3、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以DMarr的《Vision》一书为例,该书由于创立了视觉的计算理论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国内很及时翻译出版了中文本,成为从事生物视觉。计算机图像处理,机器人视觉研究的必读之书,遗憾的是,不少作者在中文期刊论文中却引了该书的英文原著,实际情况是,英国原著在全国没有几本,就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也没有,那么许多读者是从哪里得到原版著作阅读呢,中文版是几位专家历经干辛万苦完成的一本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可读件很高的译著,当你从中学得了有用的知识后,为什么只引用英文原著,而不引用中文译著呢?

4、引用文献中近三年之内的比例少,这自然和国内外文期刊少,同内读者获得外文期有较大时间滞后有关,随着Inlernet的发展,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笔者将参考文献作为判断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编辑同仁以及审稿专家理解和认同。

 

★优秀科技论文的五要素之五:署名与致谢★

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应按研究工作实际贡献的大小确定署名,论文中的每一位作者均应对其论点,数据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其中责任作者还应当对读者的质疑有答辩的能力与义务。不恰当的署名既可能失去获得科学奖励的机会,又可能严重损害论文与作者的声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Baltimore1986年在他本人并不熟悉的、不知道有伪造实验数据的论文上署名,造成了恶劣影响,受到科学界严厉的谴责,论文被宣布撤回,他本人引咎辞职,因此,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一篇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完成的,至少包含了课题组的贡献,也包含了作者与同事、同行的学术交流与讨论,甚至向其他专家学者当面的或书面的请教。也包括经费的支持和工作条件的保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通过论文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进展提供过帮助的主要人员表示致谢是完全应当的,特别是在学术上、科学问题方面对自己的研究提供过帮助或得到过启发的人员,一定要向他们致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界出现了一次极不公平的诺贝尔奖事件,当时著名的女物理学家莱丝•梅特娜(LiseMeitner)对核裂变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出身犹太民族受到迫害离开德国后,她曾通过大量书信促进(实际上也指导了)奥托•哈恩(OttoHahm)进行实验工作,遗憾的是哈恩为了独得当年诺贝尔奖,未能向评委会提供这些内情,既未在论文中署上梅特娜的名字,也未向她致谢,终于将梅特娜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使科学界感到极大的震动,哈恩的品行将永远受到谴责。

论文的作者千万不要轻视致谢这件事,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自已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和科研成果,同时也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像哈思那样的事,无论它的档次多高,还是不出现为好。

以上五个要素,是一篇优秀科技论文必须具备的,至少是应当努力去实现的目标。编辑、审稿人实际上是与作者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不懈地工作着,关键当然还是作者自己。

 

如何阅读文献

一、1、由点到面。选工作实践中的疑点,热点,由一个小枝节,检索较全的文献,一般近期的20篇左右已经相当多了。之所以不必在意3年以前的,是因为知识更新非常快,且网上能查到的多为近几年的全文。学习别人是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分歧。然后,扩展开,根据兴趣和研究的目的,知道,在研究的领域:谁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谁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启发性。去图书馆找他的文章看全文。逐步扩展自己的视野,构建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看法。

2、由杂到精。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对于繁杂的文献,要有个人的判断。追踪某个专题、某个专家的研究进展,比较对于同一专题的论点的发展,掌握其新的方法或新结论,或注意作者观点的改变,探究其原因。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定期浏览,从面上了解学术进展和热点,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工作进展,逐篇仔细阅读新作、

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工作中的点滴发现,思想火花,都应该写下来。我和王忠诚院士、顾玉东院士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都有记卡片的习惯。病例随访、文献观点,等等。到写作文章时,都是现成的材料。现在有了电脑,但是写文献综述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的好方法。随时记下论点,个人心得,会有事半功倍的成绩。无论写在纸上,还是记载在电脑内,都应该有一个记事簿,并且经常整理。

4、对于下载的文献,要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哪些需要仔细阅读并保存,哪些用处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以后想到时,还能及时找到。

5、天天学习。文献天天有。如果只作为一个收藏家,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下载的目的是学习。通过阅读,掌握专业领域的方法和知识。只要坚持学习,就会积累起自己的知识架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二、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新手,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

记得一个留洋的研究生说,起初导师让他读大量的文献,而且每天都规定了数量,好像是100篇吧?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请教导师,却被告知只要每天把数量读够就行了。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终于最后融汇贯通,也理解了导师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而且,每个作者的研究方法多少有所区别,读得多了,渐渐就会比较出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今后的研究大有裨益。

其实,由于现在科技进步很快,即使是自己从事的领域,也有很多新技术、新观点不停的出现,所以,即使是个“老手”,如果懒于更新自己的知识,也会很快落后。

 

写英文论文必须要注意的--FiguresandTables

PositionfiguresandtablesatthetopsandbottomsofcolumnsAvoidplacingtheminthemiddleofcolumnsLargefiguresandtablesmayspanacrossbothcolumnsFigurecaptionsshouldbebelowthefigures;tablecaptionsshouldbeabovethetablesAvoidplacingfiguresandtablesbeforetheirfirstmentioninthetextUsetheabbreviation“Fig1”,evenatthebeginningofasentenceFigureaxislabelsareoftenasourceofconfusionTrytousewordsratherthensymbolsAsanexamplewritethequantity“Inductance”,or“InductanceL”,notjustPutunitsinparenthesesDonotlabelaxesonlywithunitsIntheexample,write“Inductance(mH)”,or“InductanceL(mH)”,notjust“mH”DonotlabelaxeswiththeratioofquantitiesandunitsForexample,write“Temperature(K)”,not“Temperature/K”

 

怎样读外文文献

1)如果平时几乎没看过英文原文,读不懂怎么办?

找一本中文经典的书籍,仅看某一节与你专业相关的内容,然后先找一两篇英文的综述(review)认真阅读一下,不会的单词查一查,也许你读第一篇文章需要花两天,你过两天再读第2遍时,也许只要一天了;然后你再读第2篇时也许你只要半天!

不懂的可向周围的人请教。一般医学和生物学文献专用名词很有特点,易于记忆,重现性高,一般读两遍后便记住了,不要担心不会读的问题。

读综述后,再读英文文摘,pubmed是无穷无尽的宝库,免费使用。

当很熟练后,再读研究性的文章!

当你需要重点研究时,一般先通览一下近期研究的文献的摘要,有选择的读几篇好文。

2)如果平时读得多了,自然会有感觉,找更高级别杂志的文章读。国外著名的科学家一般都有一个习惯,即每周都认真读1-2Science,Nature,Cell等高级别文章。这个习惯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而且Science对中国人是免费的!Nature中也有许多内容是免费的,即使没有密码之类,也能得到大量有用的信息呀。临床的同志一定要读读Thelancet和新英格兰杂志!这两本简直太经典了!

总之,我向大家发出倡议:多读英文文献!

另外:

1)中文的数据可靠性严重不足,很多实验不可信。

2)还有外文文献内容丰富,论文的逻辑性特强,实验十分具有说服力,很能培养人的科学思维能力。

3)许多人怕专业词汇,其实英语的专业词汇都有规律的,几篇文章下来,一个月工夫,英语词汇能长一千,而且你绝对耳目一新!

Chapter7

ReadingNotes

一本科研好书--MaketheRightMovesAPracticalGuidetoScientificManagement

 

在做博士后其间,阅读了美国化学会C&EnNews推荐的,网上免费下载的MakingtheRightMovesAPracticalGuidetoScientificManagement,感到受益匪浅,值得一读。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科研管理,包括怎样申请教授职位,怎样理解大学的结构,怎样在实验室进行管理,怎样招人,怎样做导师,怎样进行时间管理,怎样进行项目管理,怎样发表文章提高知名度,怎样和别人合作。该书是一本培训教材,读者对象是博士后和年轻教授,但是其中的一些道理和理念,科研管理方法,对博士生也有帮助。此书下载地址为:http://www.hhmi.org/resources/labmanagement/mtrmoves_downloadhtml

现在,我摘要一些有启发意义的话语,并进行简单注解。

第三章“Chapter3LaboratoryLeadershipinScience”讲了导师在科研实验室发挥出领导才能。这里面有些重要思想就是:做科研强调的不是几点来,几点走,每周工作多少时间,而在于取得什么效果。还有个思想就是不要在鸡蛋还没有孵出来之前就想着鸡生蛋,蛋生鸡了。这个思想很重要。有的时候老板拿出前面人的效果不大好东西叫我重新做,并且说清楚我是第一作者。我当时就对他说:“当你说我第一作者的前提是有可以发表的结果,但是如果实验结果不好,也能发文章吗?”再有时候,实验还没有完全做完就排了名字,恰巧要做进一步补充实验怎么办?别人做了补充实验,安插第几作者啊?如果做补充实验的人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导致最后数据没有放上去,那还有没有名字了?这些问题,必然要再协商的。

p64“WorkhoursSomePIsfeeltheyshouldstipulateaspecificnumberofhoursperweekthattheyexpectgraduatestudentsorpostdocstoworkButthatstrategydoesnotnecessarilyworkwellandcangenerateresentmentFocusingonproductivitywillprovemoresuccessfulthanfocusingonthenumberofhoursonthespecifichoursanindividualworks

p65“AuthorshipofpapersItisunwisetomakeupfrontpromiseaboutauthorshipYoumaychoosetomakeitapolicyinyourlabtowaituntilyouknowhowmucheachpersonhasactuallycontributedbeforeauthorshipisassigned

第四章“Chapter4StaffingYourLaboratory”讲解了怎样招人,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技术员。里面讲到一种现象就是一个年轻的导师如果打响品牌,他培养的研究生质量高,出路好,他对研究生好,自然会有很多人来投奔。反之,如果他对研究生不好,那么很多人都会知道,生意的牌子也咂掉了。

p80“ThoughtfulmentoringofgraduatestudentsearlyinyourcareerwillhelpyoudevelopapositivereputationandwillincreaseyourabilitytoattractothergraduatestudentsOntheotherhand,ifyourfirstgraduateshavenegativeexperiencesinyourlab,theywillquicklysharethiswiththeirpeers,andyourabilitytorecruitstudentswillsuffergreatly

第五章“Chapter5MentoringandBeingMentored”讲了很多育人之道。其中,它讲了导师应该传授学生科学知识技能,给他们讲科学的政治学,比如发表文章对付审稿人之道,给他们提供机会参加学术交流,但是导师却应该避免介入学生的私生活。另外一个要点就是,当学生或者博士后离开以前的导师后,应该保持联系。

p99“Generallyspeaking,amentorprovideswhateverisneededtofurtheratrainee’sprofessionaldevelopmentbutisnotnecessarilyafriendYoushouldoffertoteachtechnicalskills,giveadviceaboutthepoliticalaspectsofscience,andsuggestnetworkingopportunities,butyoushouldnotofferadviceonpersonalmatterOften,emotionalissuesarerelevanttoone’swork,andyoucanoffermoralsupport,butagoodmentortreadscarefully

p106“Don’tletgoofyouroldmentorsStayinclosetouchwithyourgraduateandpostdocadvisorsAlthoughtheymaynotbefamiliarwithyournewenvironment,theirdistancefromit,combinedwiththeirgeneralunderstandingoftheworldofscience,canhelpyouputyourcurrentenvironmentinperspectiveAlso,youneverknowwhenyouwillneedtoaskthemforareferenceorotherprofessionalhelpEvenaquicke-mailtoletthemknowthatyoupublishedapaperorreceivedaresearchgrantoranawardwillhelpthemsupportyourcareer

第六章“Chapter6TimeManagement”讲了很多时间管理知识。其中最欣赏的就是我常说的“公私兼顾,混合打法”。象我,周六周日经常到实验室里面来,用业余时间干些稍微轻松的活,干些只要把东西放到仪器上去,就可以剥削仪器让它自动测试的活。但是上班时间我当然也看和自己科研课题无关的文献,上网交信用卡,发e-mail,去医院看病.这么做,我觉得效果非常好.

p116“BringsomeofyourhometoworkaswellassomeofyourworktohomeYouliveinbothworlds;lookforwaystobringthemtogether(eg,ifyouhavealongcommute,leaveearlytobeatthetrafficandsavebreakfastandthenewspaperforyouroffice)Seektointegrateyourprofessionalandpersonalactivitieswhereappropriateaswellastoseparateworkandplaywhereappropriate;doingsocanmaximizeyoureffectivenessandsatisfactioninbothareas

第十章“Chapter10GettingPublishedandIncreasingYourVisibility”讲了发表文章之道。里面讲的很多观点都能解释我心中的疑惑。比如说这里面提到,作为年轻的研究者,重要的不是发表多少篇两页快报,重要的是有多少长文章。另外,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把手头的文章把价格乘以几倍卖掉。但是作者认为应该客观知道自己文章究竟应该投什么杂志。作者还介绍了被邀请审稿子的好处,说了自己文章发表后提高知名度的方法:在自己博客上介绍!

p176“Asabeginninginvestigator,youwillneedtoconcentrateongettingyourresearchpublishedaspeer-reviewed,full-lengtharticlesThesearebyfarthepriorityofbothtenurecommitteesandthestudysectionsofgrantingagenciesTechnicalcommentsandletterstotheeditorcountforverylittleinmostfields

p178“Thetop-tierjournalsreceivefarmoresubmissionsthantheycanpublishBerealisticaboutyourchancesYouwillloseprecioustimebysubmittingyourpapertothewrongjournal

p182“Asyourrelationshipswithjournaleditorsdevelop,youmaybeaskedtoreviewmanuscriptssubmittedbyotherscientistsTakethistaskseriouslyDothereviewthoroughlyandpromptlyIfyoudon’thavetimeordon’tthinkyouhavetherightexperience,lettheeditorknowrightawayTheywillnotholdthisagainstyouAlaterorweakreview,however,couldhurtyourreputationwiththeeditorsThebenefitsofservingasareviewerarepotentiallygreatNotonlywillyoulearnothers’research,youwillimproveyourowncriticalskillandconfirmyourstandingasaknowledgeablescientistintheeyesiftheeditorsYourownfuturepaperswillbetakenmoreseriouslyifyoudogoodreviews

p183“Yourpatienceandpersistencehavepaidoff,andyourarticlehasbeenacceptedbyagoodjournalNowyoucanuseyournewlymintedpublicationasatoolinlegitimateeffortatself-promotionYouwanttobeknowntoyourscientificcolleaguesnationwideHerearesomethingyoucandoAnnouncethepublicationonyourpersonalWebsiteandine-mailcorrespondencewithyourfriendsConsidermakingitavailableinPDFformat…”

第十二章“Chapter12SettingupCollaborations”讲了于人合作之道。就是合作之前就要讲清楚双方的目的,期望,分工,和时间期限是什么。谁出钱?要克服的困难是什么?谁写文章?谁是主要作者?

好比说说到合作吧,我来举个例子。有时候上级领导叫某人送亲手合成出来的样品给别人去做实验,但是却没有说清楚这是合作,还是免费劳动。结果某人翘首以盼,焦急等待第二作者称号大半年,还是屁都没有的。很简单:如果当初makeitclear只是免费劳动的话,那么提供样品的人也不会有被愚弄的感觉了。而做实验的人,也不行动写文章,因为没有makeitclear究竟谁写文章。结果拖拉扯皮,什么屁都没有的。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小结:makeitclearyourexpetationsbeforecollaboration!说清楚什么?分工,分赃,和时间期限!说清楚合作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别人写项目申请,你来给他当免费铺路石,还是为了共同出文章服务的?

在这里,有时候我和别人合作采用1+1>2的混合打法,合作非常愉快。比如有的人擅长做实验,我擅长写文章,这样强强联手。我不会做电子显微镜,但是别人会,于是做叫别人帮我做实验,让别人加入我。目的非常明确,线条非常清楚,效率也非常高。

总的看这本书,我觉得最有帮助的是第三章:实验室管理学和第十二章:如何于人合作。这本书的优点是简洁明快,说到点子上去,条条框框,便于记忆。和AttheHelm一书相比,这本书少了些哲学思辩,少了些思考,但是多了些实用性的东西。英语也非常好。

 

Onbeingascientistresponsibleconductinresearch(secondedition)

以前早就读过美国科学院编写的Onbeingascientistresponsibleconductinresearch(secondedition),网上也有下载的。现在花了五块美金买了一本,再次阅读。这本书的特点是语言正宗,里面讲的道理具有普遍性,更有参考价值,而不是纯粹讲小道新闻。读这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仿佛是在读一篇综述,很快就读完了。这本小册子主要讲的是科学伦理道德,它分别介绍了很多科学中的术语。这本书的缺点是相对比较短,很多东西没有展开讲,适合做小组讨论会的提纲,每次讨论针对某一个专题。本书提纲如下:

1、引言

2、科学的社会基础

3、实验技术和数据处理

4、科学的价值

5、兴趣/利益的冲突

6、发表和开放性

7、功劳的分配

8、确定谁能是作者的实践

9、科学中的错误和失误

10、科学中的不端行为

11、怎么对待科学中的不伦理行为

12、社会中的科学家

其中引言部分的前面四段写了科研的欢乐和痛苦,写得很好:"ThegeneticistBarbaraMcClintockoncesaidofherresearch,'IwasjustsointerestedinwhatIwasdoingIcouldhardlywaittogetupinthemorningandgetatitOneofmyfriends,ageneticist,saidIwasachild,becauseonlychildrencan'twaittogetupinthemorningtogetatwhattheywanttodo'

AnyonewhohasexperiencedthechildlikewonderevokedbyobservingorunderstandingsomethingthatnoonehaseverobservedorunderstoodbeforewillrecognizeMcClintock'senthusiasmThepursuitofthatexperienceisoneoftheforcesthatkeepresearchersrootedtotheirlaboratorybenches,climbingthroughtheundergrowthofaswelteringjungle,orfollowingthethreadsofadifficulttheoreticalproblemTosucceedinresearchisapersonaltriumphthatearnsanddeservesindividualrecognitionButitisalsoacommunalachievement,forinlearningsomethingnewthediscovererbothdrawsonandcontributestothebodyofknowledgeheldincommonbyallscientists

ScientificresearchoffersmanyothersatisfactionsinadditiontotheexhilarationofdiscoveryResearchershavetheopportunitytoassociatewithcolleagueswhohavemadeimportantcontributionstohumanknowledge,withpeerswhothinkdeeplyandcarepassionatelyaboutsubjectsofcommoninterest,andwithstudentswhocanbecountedontochallengeassumptionsWithmanyimportantdevelopmentsoccurringinareaswheredisciplinesoverlap,scientistshavemanyopportunitiestoworkwithdifferentpeople,explorenewfields,andbroadentheirexpertiseResearchersoftenhaveconsiderablefreedombothinchoosingwhattoinvestigateandindecidinghowtoorganizetheirprofessionalandpersonallivesTheyarepartofacommunitybasedonidealsoftrustandfreedom,wherehardworkandachievementarerecognizedasdeservingthehighestrewardsAndtheirworkcanhaveadirectandimmediateimpactonsociety,whichensuresthatthepublicwillhaveaninterestinthefindingsandimplicationsofresearch

ResearchcanentailfrustrationsanddisappointmentsaswellassatisfactionsAnexperimentmayfailbecauseofpoordesign,technicalcomplications,orthesheerintractabilityofnatureAfavoredhypothesismayturnouttobeincorrectafterconsumingmonthsofeffortColleaguesmaydisagreeoverthevalidityofexperimentaldata,theinterpretationofresults,orcreditforworkdoneDifficultiessuchasthesearevirtuallyimpossibletoavoidinscienceTheycanstrainthecomposureofthebeginningandseniorscientistalikeYetstrugglingwiththemcanalsobeaspurtoimportantprogress"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发人深思的东西。(1)比如里面介绍了发表文章和公开性。科学本来应该是最终公开的,即发表成文的,但是有的人把未发表的结果与人分享,造成别人发表了类似的东西。说得太好了!我的观点就是没有发表的东西最好不要告诉别人,最怕别人拿了我未发表的数据当做他自己的数据去到处宣传。(2)这里面讲了作者名单确定的事情。它出了一个思考题:一个老师带两个学生做类似实验,老师总希望把两篇文章合在一起写,发篇惊天动地的文章,但是两个学生希望分开写,这篇你第一作者,那篇我第一作者,于是就陷入困境之中。(3)里面说到了科学的价值:科学家的价值观决定了怎么解释数据,决定了要研究什么问题,决定了什么时候结束实验,决定了用什么方式和别人合作并交换信息。说的太好了!有时侯我的价值观决定了我认为这个东西没用,老板的价值观认为这个点子有用,这就是科学价值观的区别。(4)说了兴趣、利益的冲突。好比一个教授又当教授,又当自己公司的老板,生产一种新药。但是他在大学里的研究发现这种新药有致癌作用,那么,他应该不应该发表自己的科研论文指出自己公司生产的新药没用甚至有害呢?再比如,一个科学家审稿,发现同行抢先研究了和自己课题类似的东西,得到类似结果,那么他是否能公平地审稿呢?再比如,好比说我发明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尚未发表结果,但是实验室有人把我正在研制中的催化剂拿去做表征,作为另外一篇文章发表。我虽然在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文章里都有署名,但是区别在于一篇是第一作者,一篇是后面作者,那么,我愿不愿意让别人首先发表他的表征结果而掩盖了是我首先发明催化剂的事实?(5)这里面说到分享已经发表的研究材料的问题。就是说,当你确定了某种物质的单晶结构,发表了文章以后,别人发信要求提供原始数据和样品,你应该提供。但是这完全是灰色地带,没有人能强迫你提供,尤其是有的时候仪器非常笨重,或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合成这种物质。凭什么给你提供样品?现在有这种情况:提供了样品,可以挂名字的。但是我个人并不欣赏这种,因为当然要主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而不是靠到处化缘。首先要问自己:我在这篇文章里面起到什么作用?有什么智力贡献?仅仅是提供了个简单的样品还是怎么的?名字挂在后面的文章最好还是不要发,当作学雷峰把样品送给别人好了。

其实,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早就读过这本书了。在读了这本书几遍以后,我摘录一些教条。

p10"Manyscientistsaregenerousindiscussingtheirpreliminarytheoriesorresultswithcolleagues,andsomeevenprovidecopiesofrawdatatootherspriortopublicdisclosuretofacilitaterelatedworkButscientistsarenotexpectedtomaketheirdataandthinkingavailabletoothersatalltimesDuringtheinitialstagesofresearch,ascientistdeservesaperiodofprivacyinwhichdataarenotsubjecttodisclosureThisprivacyallowsindividualstoadvancetheirworktothepointatwhichtheyhaveconfidencebothinitsaccuracyanditsmeaning"写得好!这段话的意思说,你有什么点子,得到什么好结果,不必向周围的人炫耀。做科研的人需要静静地做科研,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而如果你一炫耀,周围的人也许就会象鲨鱼闻到血的味道似地给你出下一步点子,要求挂名,虽然这些点子你自己也知道的。或许周围人主动给你洗烧杯,要求你给他挂个名,虽然你不要任何人给给你洗烧杯。所以说,做科研的人要耐得寂寞。有时候得到结果非常“惊人”,其实并不是如此。得自己有点"privacy",好好静下来想一想,不要急着告诉别人。

p13"Frankandopendiscussionofthedivisionofcreditwithinresearchgroups-asearlyintheresearchprocessaspossibleandpreferablyattheverybeginning,especiallyforresearchleadingtoapublishedpaper-canpreventlaterdifficultiesThebestpracticeisforauthorshipcriteriatobeexplicitamongallcollaboratorsInaddition,collaboratorsshouldbefamiliarwiththeconventionsinaparticularfieldtounderstandtheirrightsandobligationsGroupmeetingsprovideanoccusiontodiscussethicalandpolicyissuesinresearch"说的好!这段话的意思说,在开公司前就要分清楚谁是董事会成员,各自的职权是什么,利益怎么分割;在做实验之前就要说清楚利益怎么瓜分,谁是第一作者,谁是第二作者。如果事先不说清楚,到写文章的时候就会出现麻烦。如果只是一个人做实验的,利益分割是非常简单、直接的;如果是两个人合作的,必然要事先分清楚是A帮助B还是B帮助A?谁主导实验的进程?是A写文章还是B写文章?什么时候写文章?此外,好比说本来是AB合作,但是后来C,D,E也要加入实验,那么给他们安排第几作者啊?结论:这本美国科学院发布的Onbeingascientist给大家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题,非常有启发性!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