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招商引资网
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简介(12)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64号邮政编码:51***

电话:020-8445***

传真:020-8445***

信箱:webmaster**[ta]**sio,a.c.cn

网址:http://www.**csio.cas.cn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成立于19591,是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南海海洋所面向“经略南海”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需求,明确了新时期的定位:立足岛礁、深耕南海、跨越深蓝、联动全球,重点研究热带边缘海海洋水圈-地圈-生物圈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特征与演变规律,探讨其对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发展具有南海特色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以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海--气相互作用与环境安全、边缘海与大洋板块相互作用和岛礁工程环境保障为战略主题,聚焦生态文明和国防安全建设工程,着力突破海洋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建成国际水平的热带海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移转化三高地,从而为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和维护海洋权益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2016,南海海洋所聚焦国家重大迫切需求,集院内外23个相关单位的优势力量,牵头承担南海环境专项(162专项),4个项目共设23个课题、82个子课题,首次高精度揭示了岛礁的面貌和内部结构繁育关键物种,建立了南沙首个珊瑚生态修复示范区ꎻ揭示了海马对岛礁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主刊发表封面长论文重要成果。2016,南海海洋所根据中科院党组要求,组织编写了«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实施方案»«中国科学院非法人单元设立申请书»,多次召开相关参与单位共同会商研讨,形成«国家深远海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建议书,面向“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规划“智慧海洋”之“南海岛礁智慧工程”,继续发挥中-斯中心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2016,南海海洋所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产出“重大原创成果、重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重大示范转化工程”为导向,精心组织和实施研究所的“率先行动”计划,确定了研究所“十三五”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获批初步立项ꎻ获批岛屿区科研用地12,耐腐绿色实验楼完成主体工程建设ꎻ南沙新园区一期建筑工程主体工程建成,竣工验收后即可入驻办公,保密二级资质申报初步成功,拓展研究领域,增强承担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完成考评工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获得优秀,973计划项目“南海海气相互作用与海洋环流和涡旋演变规律”通过结题验收,评定结果为优秀。此外,在国家级项目立项、将帅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成果奖励、院地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积极推进和实现研究所的“四个率先”目标。南海海洋所拥有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以及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设有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生态4个研究室及海洋环境工程中心,以及海洋科考船队、海洋信息服务中心、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中心、海洋环境检测中心和海洋生物标本馆等。南海海洋所还建有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国家野外试验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国家野外试验站、中科院开放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重点站)、湛江海洋经济动物实验站、汕头海洋植物实验站和西沙深海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南沙深海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拥有“实验1(共建)、“实验2”和“实验3”号三艘科考船。截至2016年底,南海海洋所共有在职职工625,其中管理人员41人、专业技术人员485,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8ꎻ博士生导师76,硕士生导师169人,拥有“千人计划”入选者2(新启动1),“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万人计划”入选者5(新增4),“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ꎻ中科院特聘研究员17(新启动3),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9(新增1),中科院“创新国际团队”1,中科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1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新增1)。科研机构325南海海洋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1993)、硕士(1970)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海洋化学、环境科学5个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点,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和地质工程3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352(其中硕士生184人、博士生168),在站博士后26人。2016,南海海洋所共有在研纵向课题622(新增198),其中,主持在研97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各1项、课题2ꎻ主持在研863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1项、国家海洋公益专项2项。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新增2)ꎻ主持在研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ꎻ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3ꎻ主持在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新增1)ꎻ主持在研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ꎻ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ꎻ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5(新增1)ꎻ主持在研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02(新增35)ꎻ主持在研国家青年基金项目90(新增17),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5项,主持在研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南海环境专项1(新增1),主持在研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海洋专项)项目1ꎻ中科院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1,中科院装备研制项目2(新增1)ꎻ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11(新增1)ꎻ中科院万人计划1项、中科院国际创新团队项目1项、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1项。2016,南海海洋所首次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主刊以封面形式发表长论文,首次揭示了珊瑚礁物种(海马)对岛礁环境的适宜性及其岛礁生态的适应性的进化机制,该成果入选2016年度中国海洋科技十大进展,全年共发表论文479,第一单位署名南海海洋所的论文308,其中S.CI论文290篇,出版«走近南海»等专著2部,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84,其中发明专利79ꎻ授权中国专利46,其中发明专利41ꎻ新增P.CT申请6,1项分别获得美国授权,10项自主开发软件成功完成登记,获批两个水产品种,首次成功培育出砗磲稚贝,为珊瑚礁生态系统安全的维护建立了技术保障,获得省部级奖励成果2项目,其中一种含有海洋贝类活性肽的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ZL201110079404,0)(完****:孙恢礼等)获广东省专利金奖,南海海洋大气边界层特征及演变机制(完****:王东晓等)获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6,南海海洋所积极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撑,目前在研横向项目共254,在研项目总合同金额1,75亿元,新签订技术服务合同124,合同总金额7896万元,针对地方和企业需求,重点组织和参与多场次的洽谈会、对接会,重点组织、推介研究所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海水健康养殖、水产品深加工、海洋仪器研发、海洋工程技术咨询与服务方面的成果,加强与共建机构的联系,做好成果推广、项目推介工作,大力宣传所的科技成果,全面推进合作进程,开展与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山东荣成科学技术局等洽谈与合作交流活动,在海洋工程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领域积极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科技支撑。2016,南海海洋所先后派出130377人次科技人员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地区)参加国际会议、培训、开展合作研究和组织涉外航次,接待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匈牙利等20个国家80102人次境外专家的来访,科技人员出访及境外专家来访人数与去年基本持平,互访质量明显提升,加强与东盟国家科研单位的合作,与巴基斯坦拉斯贝拉农业、水资源和海洋科学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积极推进南海海洋所“一带一路”工作,提升研究所国际影响力。南海海洋所是中国海洋学会热带海洋分会、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物理分会、广东海洋湖沼学会、广东海洋学会的依托单位ꎻ主办«热带海洋学报»(核心期刊)学术刊物。(撰稿:徐晓璐陈忠审核:张偲)

 

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邮政编码:51***

电话:020-3725***

传真:020-3725***

信箱:bgs**[ta]**bg,a.c.cn

网址:http://www.**cbg,a.c.cn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以下简称“华南植物园”)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于1929年创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占地约5000,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南亚 热带植物园,保育热带、亚 热带植物14483个分类群,其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后更名为华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十三五”时期定位于立足华南,致力于国家乃至全球同纬度地区的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利用5年时间,在植物学、生态学、植物资源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方面发展成为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并建成世界一流植物园。华南植物园现有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华南农业植物分子分析与遗传改良3个院级重点实验室,拥有鼎湖山和鹤山2个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研究站。此外,还有广东省应用植物学和数字植物园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馆藏标本逾110万份的植物标本馆、专业书刊20余万册的大型图书馆、获得.CMA.CNAS实验室双资质认证的公共实验室、华南植物鉴定中心等支撑系统,园内设有BG.CI(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IABG(国际植物园协会)的中国办事机构,其下辖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于1956,占地面积17000余亩,就地保护植物2400多种,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科学院唯一的自然保护区。截至2016年底,华南植物园共有在职职工427,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35,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80人,共有“千人计划”引进人才1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0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ꎻ“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ꎻ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华南植物园是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博士学位授权点4(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ꎻ硕士学位授权点8(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生物工程、遗传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工程专业学位),并设有2个一级学科(生物学、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在学研究生384(其中硕士生230人、博士生154),在站博士后43人。2016,华南植物园新增科研项目189,作为第一主持单位,争取国家(科学院)重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共计47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课题3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含重点项目1ꎻ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项目1,2个课题,共计10个子课题ꎻ中科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2,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3,战略生物资源专项1项。2016,华南植物园科研工作取得系列进展,①中国南海岛屿植物多样性研究及产业化(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对南海岛屿238个岛屿进行了科学考察,基本查清了我国南海岛屿的植物种类和分布格局,共发现记录植物种类6200多种,首次对海南民族植物学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海南石灰岩植被和植物群落ꎻ筛选出新优乡土植物42种推广应用,通过专利、新品种和关键技术在12个苗木基地进行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生产苗木4200万株,在国内带动辐射推广15万亩,累计实现经济效益约76亿元。②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群落稳定性与土壤固碳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理(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科研机构327等奖):发现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变化趋势和演替方向,发现并首次阐明全球变化下,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演替方向及其变化机制ꎻ进一步阐明了成熟常绿阔叶林土壤持续积累有机碳的机理,研究将推动生态系统生态学非平衡理论的建立,丰富全球变化生态学理论,在应用上直接服务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生态公益林建设ꎻ全面准确地估算森林固碳作用,增大森林固碳空间。③盐酸聚六亚甲基胍在防治柑橘酸腐病上的应用及其保鲜剂(获广东专利奖金奖):首次发现PHMG对果实采后真菌的抑制作用并阐明其机理,属基础型专利,较好解决了柑橘产业关键、共性的技术难题,该专利对科技创新和进步、产业结构优化、保障食品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起了重要推动作用,④«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编研: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植物园迁地栽培植物志编撰”项目,充分利用植物园“同园”栽培条件,为植物分类学和基础植物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目前已启动木兰科、紫金牛科、杜鹃花科、兰科、爵床科、樟科、百合科、山茶科、苦苣苔科等23卷册的编研,阶段性成果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16,华南植物园发表S.CI论文295,其中TOP30%论文179篇,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广东专利奖金奖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银奖各1项,授权专利28,申请专利74件,出版著作18(卷、册),获植物新品种权1个、通过省级审定品种4个、国际登陆品种7个。2016,华南植物园结合自身科技优势,立足华南孵化基地,依托创新平台与政府、企业、地方部门开展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合作,目前已辐射到西部(贵州)、中原(河南)、华南(广东、广西、海南)、华东(江苏、福建)、西北(陕西、宁夏),初步完成宏观战略布局。2016,西部扶贫攻坚平台——“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贵州经济植物育成中心”完成2300万元投资(自筹),一期工程已投产使用ꎻ二期占地800多亩,建成年产能5000万株实验室,种植近200个品种,投产并推广种植组培苗3000万株,带动贫困户200余户,300人就业脱贫,华南地区孵化平台——“佛山市顺德区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经济植物育成中心”2016年为30家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申报广东省农业厅技术需求研究与示范项目7,落实经费总计280万元ꎻ发表论文3,申报专利2,申报新品种、企业标准各1项,中部地区科技平台——“豫南(桐柏)产业化合作项目基地”已签约,将于2017年后启动实施ꎻ“豫南(邓州)国际张仲景汉医文化产业园”项目已启动可行性论证工作。华南植物园控股的广东中科琪琳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营业总额1,2亿元,营利400万元。华南植物园所持17%股份已在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挂牌ꎻ园科技咨询开发服务部2016年营业收入162万元。2016,华南植物园共66102人次出国(出境)参加学术会议或开展合作研究,海外来访达86109人次。20169,华南植物园代表团陪同王恩哥副院长访问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ꎻ秘鲁总统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见证了“华南植物园-秘鲁圣马可斯大学”分子实验室挂牌仪式。2016,华南植物园与越南林业大学、越南物种保育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申报发展中国家国际培训班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研讨班”获批,连续5次获得中科院国际培训班资格。2016,华南植物园执行外籍人才项目8,新获批外籍人才计划5(含延期),国家和外专局人才项目2项,获得中科院对外国际合作项目2项、俄乌白专项1项、东南亚中心项目2项、国际人才项目5项、国际组织任职资助2,国家和广东省外专局高端人才项目各1项。目前挂靠在华南植物园的学会有:广东省植物学会、广东省植物生理学会、广东省生态学会,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印证年度报告2016»的统计,华南植物园主办的«热带亚 热带植物学报»影响因子为0,756,总被引频次为1909,网上下载达3,58万次,2016年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年被美国PubMed数据库收录。(撰稿:周飞郑祥慈审稿:张福生)

 

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马隆龙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邮政编码:51***

电话:020-8705***

传真:020-8705***

信箱:web**[ta]**gie.c.a.c.cn

网址:http://www.**e.c.cas.cn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能源所”)成立于1978,其前身为1973年成立的广东省地热研究室。19984月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并入广州能源所。2001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2015年进入中科院清洁能源特色研究所培育阶段。广州能源所为中国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型研究所,主要从事清洁能源工程科学领域的高技术研究,并以后续能源中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研究方向,兼顾发展节能与能源环境技术,发挥能源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形成一主两翼一支撑的格局。2016,广州能源所根据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要求,聚焦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方向,为着力突破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引领作用,确定了3个重大突破和5个重点培育方向,广州能源所建有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2个院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国家可再生能源综合技术国际研发中心、广东省可再生能源综合技术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广东省生物质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太阳能光热先端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城镇矿山清洁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数据中心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分布式储能与智能微电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低碳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基地/中心,作为依托单位与其他单位共建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广东省新能源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省清洁发展机制(.CDM)技术研究服务中心、广州市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广州市分布式储能及微电网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是国家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2016,中加生物能源与材料联合创新中心、中瑞低碳城市发展合作中心正式成立,科研单元包括21个研究室,研究范围涵盖生物质能、海洋能、太阳能、地热能、天然气水合物、能源材料与储能、节能环保等,建有提供文献情报服务的图书馆,以及所级公共仪器分析测试平台,拥有大型仪器设备30多台()。截至2016年底,广州能源所共有在职职工363人,其中科技人员277人、科技支撑人员46,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8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5人,共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9,“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广东省领军人才”1人。广州能源所是197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工程热物理与动力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环境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海洋地质3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178(其中硕士生101人、博士生77),在站博士后9人。2016,广州能源所共有在研项目472(包括新增项目119),其中973计划项目2项、承担课题6,承担863计划课题3,承担国家支撑计划课题6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48(新增9)、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承担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2项、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39(新增11)ꎻ承担地科研机构329方科技项目119(新增59)2016,广州能源所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一种采用固体酸催化剂和活塞流反应器连续生产生物柴油的方法”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蓝天奖1项、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推荐申报国家科技奖1项,广州能源所全年发表论文445,其中S.CI223,EI77,核心有41,会议论文104ꎻ论著6部。年度申请国内专利129,包括发明97,实用新型32,P.CT申请10,6件国际专利进入国家阶段,4件国外专利授权ꎻ国内专利获授权101(其中发明86),维护有效专利943ꎻ办理软件版权登记14件。2016,广州能源所加大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的合作力度,促进院地合作和成果转移转化,联合企业申报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创新人才、成果转化类项目的经费资助,立项12 总金额482,5万,实施专利技术转移20,金额803万元,其中以专利权转让11,共计303万元,新增技术入股企业西藏中科阳光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中科良大生物燃料科技有限公司和海南绿色能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办理中),以技术入股方式新增权益预计3150万元,与企业、地方政府组建“自洁净玻璃技术研发中心”,每年经费30万,与合肥市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签署“联合共建合肥能源研究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参股企业19,其中广州能源所直接持股16,通过广州中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持股3家,截至2016年底,广州能源所拥有的所有者权益共计2321,18万元(不含天地科技,所持有天地科技680万股,市值3692,4万元)2016,广州能源所新争取国际合作项目19,经费1428,88万元,共接待国外来访的专家学者37181人次,出访48105人次,签署所级合作备忘录4份、项目合作协议31份。举办3次国际会议,国际领域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承办第六届亚太可再生能源论坛,2016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展交流会,参加20168月在秘鲁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科技创新政策伙伴关系机制第8次会议。广州能源所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委员会及广东省太阳能学会的挂靠单位,双月刊«新能源进展»按计划出版6,被日本科学振兴机构(JST)

数据库收录,双月刊«能量转换利用研究动态»(内部刊物)出版6期,担任新一届广东省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和中科院文献情报系统领域示范情报网先进能源情报网副组长单位。(撰稿:谢舜源姜洋审核:夏萍)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徐义刚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科华街511号邮政编码:51***

电话:020-8529***

传真:020-8529***

信箱:xuwenxin**[ta]**,a.c.cn

网址:http://www.**g,a.c.cn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地化所”),其前身是1987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整建制搬迁部分学科、研究室和学术带头人,与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合并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1994年经中央编制委批准使用现名。广州地化所2002年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试点序列,201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整体择优支持研究所行列。其定位与战略目标是: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致力于推动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科学、油气与矿产资源等重点学科的发展,着力提升研究所的综合创新能力,在“资源与固体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大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解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等重大科技问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陆动力学与岩石圈演化、深部地质过程与地球系统变化、成矿规律与油气成藏动力学、海洋地质与边缘海演化、环境污染与控制等方向。广州地化所现有有机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和矿物学与成矿学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和矿物物理与矿物材料研究开发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广州质谱中心,与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联合建立了化学地球动力学联合实验室,与兰卡斯特大学环境中心和城市环境所联合组建了国际环境研究与创新中心。此外,还设有中国科学院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与控制研究中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并建有地学与资源科普教育基地,主办有地学核心刊物«地球化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和国内S.CI英文期刊SolidEarthS.cien.ces。截至2016年底,广州地化所现有在职职工339,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共有973计划顾问与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青年拔尖人才”1,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ꎻ广东省特支计划入选者16(含杰出人才即原南粤百杰入选者3)、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ꎻ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5名。此外,还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190余人,其中,本年度引进“百人计划.C类”候选人1名、海外高端人才3ꎻ获批国家级人才项目及奖励6,院人才项目及奖励7,广东省人才项目及奖励6项。广州地化所现有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5个专业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环境科学、第四纪地质、构造地质学、海洋地质、环境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人文地理学11个专业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培养点,并设有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2个专业二级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点,共有在学研究生547人,设有地质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68人。2016,广州地化所在研项目496,其中新增155,其中包括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1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7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5(含青年科学基金21,面上项目24,重点项目课题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创新研究群体1)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1ꎻ广州市科学研究专项重点项目4项,陈鸣等完成的“超高压下矿物的变化特征”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许德如等完成的“湘南千里山——骑田岭地区锡多金属矿床研究与找矿勘查”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6,广州地化所共发表研究论文603,其中国际S.CI论文390篇、国内S.CI论文30篇,申请专利24,其中国内发明专利13,实用新型11ꎻ授权专利22,其中发明8,实用新型14件。广州地化所研发的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得到较好推广,2016年利用该技术新建农村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0多座,总处理规模9000多吨/,社会经济产值约4500万元。佛山环境检测中心现有630项检测项目获得.CMA资质认定,在广东省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中名列前茅。2016,佛山环境检测中心入选广东省环保厅通过公开竞争产生的“关于政府购买环境监测服务机构”50家名录单位,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2016年广东省第三批高新技术企业,并获得佛山市禅城区创新创业优秀企业(机构)荣誉称号。2016年检测业务金额超过831万元。2016,广州地化所国际合作与交流稳步发展,全年共派出100158人次,赴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以及港台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进行野外考科研机构331察等ꎻ接待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荷兰等十几个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专家学者共78157人次,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签订三方合作协议,联合建立“中英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ꎻ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签订向广州地化所捐赠高温高压实验地球化学仪器的协议ꎻ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签订国际合作协议,双方就组织学术活动,开展人员交流,交换资料、出版物等方面开展双边合作ꎻ与菲律宾大学签订谅解备忘录,确定进行人员交流、开展研究项目、举办讲座和学术会议、交换学术信息和材料等方面的合作意向,主办了“中国-欧盟农业环境系统研讨会”“空气污染物来源、演化过程及健康效应:迈向基于健康效应的中国空气质量管理研讨会”和“第三届亚洲粘土会议”。(撰稿:徐文新陈一审稿:张海祥)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

地址:广州科学城开源大道190号邮政编码:51***

电话:020-3201***

传真:020-3201***

信箱:wang_jiongkun**[ta]**h,a.c.cn

网址:http://www.**bh.cas.cn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生物院”)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20037月签订共建协议,20063月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学研究机构。广州生物院的定位是以满足人类健康需求和探索生命科学前沿为导向,致力于疾病机制和生命过程机理研究,为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提供创新与集成的解决方案,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成为国家健康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生物院的建设目标是建成在健康和生物医药领域具有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的研究机构,成为吸引、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生物医药业领军人才的平台,成为疾病的发生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及生物医药核心技术的研发平台,成为面向国内外生物医药业的社会化服务并带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的平台,研究院以“源头创新-产品技术开发-产业化”为价值链,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化学生物学、感染与免疫学、公共健康学、科研装备研制。广州生物院设有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感染与免疫研究所和公共健康研究所4个二级非法人研究单元,建成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中国科学院再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等国家、中科院、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有粤港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共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共建)、药物研发中心、中科院广州生物院-广州医科大学干细胞转化医学中心(共建)等应用开发平台,建有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与企业育成中心、中医药生物科技产业中心两个产业孵化基地,以及公用仪器中心、实验动物中心、信息情报中心3个公共支撑中心,同时牵头建设广州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中科院超级计算广州分中心。截至2016年底,广州生物院现有在职职工363(含在站博士后15人、退休人员1),包括科技人员316人、行政管理人员32人、工勤人员14,其中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7人。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4(新增0),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1(新增0)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新增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新增0),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新增0),高端外国专家项目3(新增0),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7(新增0),中科院特聘研究员6(新增6),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14(新增3),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新增1)***

广州省领军人才4(新增0),广东省南粤百杰3(新增0),广州十大优秀留学人员2(新增0),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1(新增0)。截至2016年底,广州生物院现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培养点,以及药物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生物工程、化学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点,共计4个博士招生专业、10个硕士招生专业,并设有生物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学研究生271,其中硕士生124、博士生147人。截至2016年底,广州生物院共有在研项目397(包括新增项目125),其中,主持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承担课题14,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承担课题8,承担863计划项目4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7(新增8),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新增1),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2(新增8)ꎻ承担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3(新增3),承担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1(新增0)ꎻ承担各类国际合作项目30(新增14)ꎻ承担地方性项目165项目(新增55)。承担横向项目45(新增16),广州生物院全年共发表论文113(第一作者单位61),其中S.CI收录106(第一作者单位56),刊物影响因子大于203ꎻ新申请专利46,新增授权29P.CT专利申请5,国际授权3ꎻ累积申请467,授权208件。2016,广州生物院“一三五”实施取得系列进展,①在干细胞及克隆研究方面:成功获得完全产生人胰岛素的基因编辑猪ꎻ揭示重编程中异染色质松散规律并筛选到重编程新型因子。发现生血内皮特异表面标记分子ꎻ揭示了TGF-β调控尿液细胞重编程命运决定的模式ꎻ揭示了组蛋白赖氨酸残基去甲基化酶LSD1在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对细胞代谢和转录因子表达的调控机制ꎻ利用.CRISPR技术实现早期干细胞谱系转换,②在药物及化学研究方面:“抗阿尔茨海默病”1,1类新药获临床试验批件ꎻ成功发现了RORγ可以作为治疗前列腺癌的新靶点ꎻ在双功能手性方酰胺催化的α-芳香基-β-三氟甲基二氢豆香素的不对称合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ꎻ阐明GZD824抑制前体B系急性白血病的作用机理ꎻ开发BET溴结构域抑制剂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ꎻ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③在感染免疫及公共健康研究方面,成功从猕猴体内分离出我国首例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高效单克隆中和抗体ꎻ证明了结核菌对恶唑烷酮类药物的抗性ꎻ成功研制出基于血糖仪定量检测汞离子的传感器平台。此外,“蛋白激酶小分子抑制剂及其抗肿瘤机制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ꎻ“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活化构建杂环药物分子方法学研究”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6,广州生物院推进实施转移转化项目3,合同金额超过7000万元,分别为:与杭州百通公司合作,“i.CD1培养基产品技术”项目以专利出资入股成立广州全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已注册成立ꎻ“1,1类抗耐药性肺癌药物”以合同金额5000万元转让给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进行后续产业化开发,并正在申请临床批件ꎻ“1,1类抗结核菌药物”专利技术以合同金额2000万元转让给广州艾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正在申请临床批件。2016,广州生物院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广州生物院香港中心暨粤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香港)入驻香港科技园,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授牌,梁振英特首见证ꎻ与马普学会签约共建了MaxPlank-GIBH再生生物医学联合研究中心,此中心为马普学会在中国建立的首个马普国际研究中心ꎻ举办了“第九届广州国际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论坛”,全年因公出访共77104人次,接待外事访问共4792人次,公派出国6人次。广州生物院是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再生细胞生物学分会的挂靠单位ꎻ与Biomed出版社合作出版期刊.CellRegeneration(撰稿:王炯坤韩青海审稿:陈广浩)

 

科研机构333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深圳大学城学苑大道1068号邮政编码:51***

电话:0755-8639***

传真:0755-8639***

信箱:info**[ta]**t.a.c.cn

网址:http://www.**at.cas.cn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建立,旨在提升粤港澳地区及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新工业的建立。2006224,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签署共建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备忘录,成为深圳先进院筹建的起点。2006717,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进驻蛇口南山医疗器械产业园,标志着深圳先进院进入运营阶段。2006922,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签署共建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协议书,西丽新园区奠基仪式也于同日举行。2009722,获中编委批准正式纳入中国科学院序列,同年1217日共建三方在深圳西丽先进院新园区对建设项目验收。深圳先进院以成为国际一流的工业研究院为使命,在贯彻“创新2020”和“率先行动”计划过程中,已初步构建了以科研为主的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型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围绕高端医疗影像、低成本健康、医用机器人与功能康复技术三大突破和城市大数据计算、非人灵长类脑疾病动物模型、先进电子封装材料、肿瘤精准治疗技术、合成生物器件关键技术等重点培育领域进行研发和产业化突破。深圳先进院现有7个研究平台(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联合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前瞻性科学与技术中心),一所特色学院(深圳先进技术学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设立天使、风投和国投基金,并建设深圳蛇口机器人、深圳龙岗低成本健康、深圳李朗云计算与物联网、上海嘉定电动汽车、龙华产业园5个特色产业育成基地,以及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深圳北斗应用技术研究院、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天津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珠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专业创新平台。深圳先进院在国内率先建立起一支以海归为主、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人才队伍,成为华南地区人才新高地,截至2016年底,深圳先进院共有职工2243,其中员工1283,海归人员466人。2016,深圳先进院新引进“千人计划”专家2(目前在院工作19,另有4位青年千人候选人进入公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技术英才1,深圳市“鹏城学者”特聘教授4人,中青年人才影响力持续增长,年度新入选“万人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2,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3,中科院技术支撑人才1,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0,省杰青1人,新增“孔雀计划”技术创新项目8项,新获批深圳市孔雀人才30人次,深圳市高层次人才18人次,累计326人次,占博士生员工总数近70%,全院各类创新团队累计达到20(含省市双入选团队3),团队数量居广东省第一。深圳先进院是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生物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生物医学工程4个专业一级(或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形成集流动站、工作站为一体的博士后培养体系,已培养博士后165,在站博士后达175名,全年共培养学生1252,10年来累计培养学生(含国际留学生)5000人,目前在读学生共960,50人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称号、中科院院长奖、广州教育基地奖、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等奖励,学生就业率(含继续深造)高达100,受聘于微软、腾讯、百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学术前沿和产业需求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获得社会好评。20161119,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双方将依托深圳先进院合作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国际化、产业化、复合型”人才,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应用研究型大学。2016,深圳先进院新增纵向科研项目479,总额44505万元,其中国家级11152万元、中科院3685万元、广东省2584万元、深圳市27084万元,获批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1项,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在深圳高校/科研机构中位居首位,新增专利申请887,新增发表论文1018,Nature子刊发表论文6(其中2篇以第一单位发表)PNAS发表2(其中1篇以第一单位发表)Stroke发表1,其中S.CI论文528篇、J.CR一区论文293,论文质量显著提升,截至201612月底,新增实验室场地约5000平方米,累计新增约30个实验室,本年度改建实验室场地约3500平方米。2016,深圳先进院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首次实现了同步化的双色荧光成像和高灵敏的生物发光成像ꎻ研发全球首台光声/双光子/谐波三模态显微镜ꎻ组建介入诊疗一体化系统,在国内建立首个微创诊疗一体化集成应用研发平台ꎻ转化医学实现打通科研转化通路,与南山医院、港大深圳医院合作,并发起设立粤港3D打印医疗研发和服务中心ꎻ与联影合作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射频线圈已实现技术转移ꎻ与乐普合作的超声弹性成像样机已初步完成ꎻ人造视网膜项目完成一代样机。生物医药方面,深圳先进院研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DR5新药,完成安全性评价,即将产业化ꎻ研发成功全世界首例全人源H7N9中和流感人源抗体ꎻ研发成功国内首个广谱癌症检测系统,已进入产业化ꎻ纳米生物智能材料的肿瘤诊疗一体化研究获得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ꎻ发现大肠杆菌细胞周期控制规律研究成果,与华大基因合作启动噬菌体基因组计划。脑科学方面,深圳先进院已构建完整脑认知功能的行为学测试平台,视觉认知及核心技术稳步发展ꎻ发现光遗传学技术对特定神经环路的影响,显著缓解癫痫样行为ꎻ发现光遗传学技术对大脑奖赏系统影响记忆的新机制ꎻ中枢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方面已成功建立中枢损伤小鼠模型,为下一步科研进展奠定基础。材料方面,深圳先进院首次发现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的铝石墨双离子电池,连续发表系列论文,多次被选为封面文章ꎻ自主开发我国首款满足超薄晶圆加工的临时键合胶材料实现转化ꎻ首次实现高稳定性二维黑磷的成果制备ꎻ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器件效率中国第一、全球第三,铜锌锡硫光伏器件效率居全球第二。深圳先进院人脸分析与识别技术超过人眼识别和FA.CEBOOK算法位居国际前列ꎻ成功研发基于高压水射流的船体除锈爬壁机器人ꎻ与腾讯合作投影机器人已量产并上线销售ꎻ先进算法应用于世界第一的全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上,计算结果处于该领域领先水平ꎻ开发出首套精准台风预报系统ꎻ实现超低功耗无线数据传输。2016,深圳先进院年度新签工业合作、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同总额超1,07亿元,新增有效合同超过200,创历史新高,在重点领域与企业新建联合实验室16,合同额超6000万元ꎻ新增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项目101项,成立经管委和经管办,累计投资2,83亿元,持股企业187,孵化企业502,挂牌上市3家,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深圳北斗应用技术研究院、中科创客学院、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天津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外溢机构蓬勃成长,服务地方效果显著,践行开放平台思路,与珠海市政府签订共建珠海先进院合作协议,获地方财政资助1亿元,深圳先进院牵头创建的深圳市机器人协会,2016年会员数量已超过260,会员产值超400亿元,连续10年在高交会与经信委联合举办高交会机器人专展,引领深圳企业的迅速发展。2016,深圳先进院新增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19,获批金额1593,在生物医学、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科研机构335智能等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实现了与国际学术前沿的深度结合,与泰国曼谷医疗集团南部集团、宋卡王子大学签署的“中泰健康医疗科技联合计划”,不仅被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列为中国与东盟重点科技合作项目签约之一,同时也是“中科院东盟(曼谷)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深圳先进院举办“智能呼唤未来2016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国际院士论坛”“非人灵长类脑科学未来发展态势国际研讨会”“情感神经环路国际研讨会”“2016第一届功能材料与界面国际学术会议”“第26届骨关节可注射生物材料与临床应用国际会议”等各类高端国际会议,海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6,深圳先进院主办的学术期刊«集成技术»发行6,累计28,年度合计出版7600余册并入选JST中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物下载数、被引用次数、国际关注度和机构用户稳步提升。(撰稿:丁宁宁冯春审稿:毕亚雷)

 

亚 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吴金水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644号邮政编码:41***

电话:0731-8461***

传真:0731-8461***

信箱:csiam**[ta]**,a.c.cn

网址:http://www.**a,a.c.cn

中国科学院亚 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亚 热带生态所”)创建于1978,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200310月改为现名。亚 热带生态所主要学科方向为亚 热带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学,下设区域农业生态、畜禽健康养殖、作物耐逆境分子生态3个研究中心,作为依托单位拥有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亚 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农业生态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畜禽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桃源农业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和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截至2016年底,亚 热带生态所共有在职职工229,其中科研人员134人、科技支撑人员72,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2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各1,国家“百千万人才”高层人选2,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9人、“西部之光”入选者23(新增2),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5(新增2),湖南省百人计划1(新增),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获得者1,湖南光召科技奖1,湖南省“十大同心人物”2(新增1)。亚 热带生态所现拥有生态学博士学位授予点,生态学、畜牧学及环境工程学硕士学位授予点ꎻ有生态学专业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6,亚 热带生态所共有在学研究生151,其中硕士生67人、博士生84(包括4.CAS-TWAS博士生,1名尼日利亚政府奖学金资助博士生),在站博士后15人。2016,亚 热带生态所共有科研在研项目333,到账总经费17632万元,院外经费占65%,年内新增科研任务128,合同经费17973万元,主持的主要在研科研任务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课题7)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课题7ꎻ新增)ꎻ主持973计划课题4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重点仪器设备研制项目1,国际(地区)合作项目5(新增1),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92(新增20)ꎻ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1,中科院STS项目8(新增3)ꎻ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中央驻湘机构创新平台项目1项。2016,亚 热带生态所围绕“一二三”规划,取得了新进展,突破一“亚 热带稻作系统提质增效机理与机制”,探索良种和良田协同机制,稻田固碳机理研究获得新进展,高产巨型杂交稻品种培养进入中试阶段,产量和品种皆优,重金属超标稻田安全利用技术体系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突破二“家畜关键营养素代谢调控与高效利用”,进一步深化氨基酸高效利用规律研究,发明了系列饲用新型微量元素与功能性氨基酸螯合物,获得生猪养殖微量元素用量与NR.C比较降低30%—55%的优异效果,重点培育方向一“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演变与服务功能提升”,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向生态恢复与功能提升协同方面转变,研发了中草药种植模式并开展林下生态种植示范,喀斯特科技扶贫工作效果明显,重点培育方向二“亚 热带农区流域污染防控”,在亚 热带农区流域污染防控方面,绿狐尾藻生态治理污水技术机理被逐步揭示,研发了尾端强化处理技术,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南方省区推广示范点达到150处以上,重点培育方向三“长江中游流域生态系统演变与适应性调控”,在长江中游流域生态系统研究方面,开发了洞庭湖湿地物种筛选、快繁、建群等关键技术,构建相应的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在洞庭湖流域开展生态恢复示范。2016,亚 热带生态所科技产出取得新成绩,年度内获得科技奖项4,其中“猪氨基酸营养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基础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ꎻ“功能性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螯合物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和“洞庭湖湿地植被生态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ꎻ“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水文-侵蚀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成果获第八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亚 热带生态所共发表科研论文244,其中S.CI收录论文196(第一单位121)ꎻ出版中文专著2ꎻ受理申请发明专利36,授权发明专利19(其中国际专利2,分别在美国、日本授权)ꎻ受理实用新型专利1,授权2项,出版专著2,获批国家标准2(主编1,参编1),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1项。2016,亚 热带生态所重点实验室和台站装备向高水准的系统集成方向迈进,依托研究所建设的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ꎻ耕地重金属污染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中心站获得湖南省农业委、财政厅批复,新建畜禽营养素生理生化过程研究平台、喀斯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平台、野外观测网络亚 热带所生态系统观测平台3个技术条件平台。2016,亚 热带生态所院地合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与多省市、多企业开展了多领域、多形式的科技合作,全年共获得合作经费946万元。与湖南省农业厅、科技厅、教育厅、水利厅、林业厅、知识产权局等多部门合作,在全省推广应用了由亚 热带生态所研发的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安全生产、饲草高效利用、重金属污染治理、优良种质创新等方面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山东省、湖北省、西藏自治区等科技主管部门合作,推广应用了西南退化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畜牧业关键技术、生态高值化养殖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等,与企业进行了深度科技合作,共签订合作协议8,合作经费共189万元、专利转让费20万元。在国际合作方面,2016,亚 热带生态所与德国莱布尼茨大学土壤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组织召开了“第三届微量元素与饲料安全国际论坛”会议,新批准国家高端外国专家专家团队和合作项目各1项。亚 热带生态所是湖南省生态学会、湖南省土壤学会、湖南省动物营养与生态环境学会的挂靠单位ꎻ主办有«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撰稿:文再坤陈冲审稿:吴金水)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