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路街道招商引资网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导师名录100—3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谢渝春: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633月生。1983年于贵州工业大学化工系毕业,1983-1986年在贵州省化工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1989年在贵州工业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学位,1989-1994年在贵州省化冶研究所任工程师,1994年考入中科院过程工程所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20011-20021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38-20058月在宁波化学工业区挂职管委会副主任,200512-200712月在湖北省潜江市挂职副市长。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相中的酶催化反应制备手性药物,微波辅助提取天然产物以及目标组分的进一步分离提纯和工业化放大等。参加或负责多项国家及部委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8篇被SCI收录

E-mailycxie**[ta]**net

 

郭晨: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女,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微生物系,2000年获中科院过程所博士学位,2000-2002年美国特拉华大学化工系博士后。主要从事绿色生化分离工程方向的研究,包括:1. 新型绿色化工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新型离子液体及介孔材料)及其在生化工程中的应用;2. 反应分离耦合平台技术:生物大分子的直接捕获技术及离子液体强化反应分离。主持国家863“智能磁性纳米生物分离介质直接捕获技术”,国家基金委“超顺磁性双亲嵌段共聚物囊泡基因传递体系”和中科院过程所前瞻性项目“磁性功能化离子液体强化反应分离过程应用基础平台研究”,并参与国家973、中科院创新基地重要方向、国家基金委重大基金和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200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二等奖。发表SCI论文30余篇,SCI引用次数107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项。现指导硕士生2名,协助指导博士生4名。

电话:010-6264***

E-mailcguo**[ta]**.ipe.ac.cn

 

张懿:中国工程院院士,绿色过程与环境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女,原籍辽宁辽阳,1939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89-1991年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合作研究环境化学与材料工程。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环境和轻纺学部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为我国绿色过程工程研究领域主要开拓者之一。八十年代初开拓了资源材料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交叉综合研究的新方向,提出资源再生循环与废弃物无害化技术耦合的污染防治路线,建立了系列新技术和优秀示范工程,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九十年代初,率先由工业污染末端治理转向清洁工艺与源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主持我国第一个清洁工艺国家攻关和863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的亚熔盐非常规介质高效、清洁转化矿产资源的绿色化学化工新过程,已在铬盐重污染行业取得应用突破,并拓展为清洁转化多种两性金属资源的普适性新理论和共性技术。为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拓者之一,国家循环经济规划主要专家。对我国传统产业绿色化提升和工业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主要从事资源利用绿色过程与环境工程方向的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等。1988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中科院首届十大女杰称号。200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人事部授予她的研究群体先进集体称号。发表论文170多篇,专著合著9部,申请和授权专利34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8名。

电话:010-6255***

E-mailyizh**[ta]**.ipe.ac.cn

 

齐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68月生。现任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过程所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过程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过程工程学报编委,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1997在中科院过程工程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所工作,过程所副研究员。1999-2002年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四国中心工作,任日本科技厅研究员。2003年中科院过程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绿色化学化工与清洁生产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及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绿色过程平台技术建设,包括原子经济性反应新过程、清洁工艺与集成技术、高效吸附剂合成与吸附分离工程、电催化合成与工程、多孔材料规模制备及其应用、外场强化绿色分离过程等。在对铬盐清洁生产集成技术系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铬渣多组分深度资源化-产品化、高浓度介质蒸发浓缩、外场强化多相分离等系列集成新技术,并获得工业应用;提出了电催化法铬酸盐中间体生产铬酸酐清洁新工艺。针对我国重大战略钛铁矿资源,提出了亚熔盐钛清洁冶金原创性平台技术,拟从生产源头解决传统钛白工艺严重环境污染的重大难题。现主要承担国家“十五”863计划项目、中科院“十五”院重大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荣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三名),1998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九名)1项,2001年所在研究群体获中国科学院、国家人事部“先进集体”称号,2003年获2002-2003年度中科院-拜耳启动基金奖,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后称号。申请国际、日本和中国发明专利15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项,授权专利3项。发表论文40多篇。现指导博士生5名,硕士生6名,博士后2名,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生7名。

电话:0106263***

电话:0108262***

E-mailtqi**[ta]**.ipe.ac.cn

 

李会泉: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012月生。199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99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2001年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留所工作至今。研究方向为绿色化工与清洁工艺,目前主要从事化工、冶金领域资源高效利用的清洁工艺与系统集成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新型介孔分子筛上的低碳烷烃催化转化、CO2绿色合成碳酸酯清洁工艺、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系统集成等。承担/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五”国家“863”高技术项目课题、中科院“十五”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地方政府、企业合作课题多项。在J.Phys.Chem.BGreen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SCI索引论文20多篇,合作出版译作一部,申请发明专利15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电话:010-6265***

电话:010-8261024***

E-mailhqli**[ta]**.ipe.ac.cn

E-maillihq_3000**[ta]**com

 

郑诗礼: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45月生。199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化学系,1997年获该校硕士学位,2000年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留所在张懿院士组工作。现主要从事矿矿产资源和废弃物资源高效-清洁-循环生态化利用的绿色过程工程基础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品位难分解多元复杂矿产资源清洁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研究,如中低品位一水硬铝石、难分解铌钽矿、钒矿等矿物高效-清洁转化利用研究,重污染铬盐生产的清洁工艺替代技术研究;外场(机械活化、微波、超声等)强化矿物分解过程的研究;电子废弃物等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冶金三废(如含铬污泥等)的资

源化利用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参加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及企业横向项目各一项。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10篇,合作撰写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6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

电话:010-6265***

电话:010-82610***

E-mailslzheng**[ta]**.ipe.ac.cn

 

曹宏斌: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110月生。1993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1993.81995.8在南通永通活性碳纤维有限公司从事活性碳纤维的应用开发工作。1995.91998.3在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化学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炼油废水处理过程中有毒有机物对生物膜内硝化细菌代谢活性影响的实验和过程模拟研究。1998.92001.6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电场作用下生物膜结构、形态和传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获2004年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2001.6进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院士课题组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氮硫钒铬等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循环技术与产业化示范”,具体包括“电-生物耦合处理/测量持久性有机物”、“烟气生物脱硫”、“铬污染固体废弃物生物修复新过程”和“新型绿色无氟聚醚多元醇及聚氨酯泡沫材料开发”等方向。现负责国家“863”青年基金1项、“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院地合作基金1项和企业横向课题8项。已发表论文4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

电话:010-6265***

电话:010-82610***

E-mailhbcao**[ta]**.ipe.ac.cn

 

徐红彬: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48月出生于河南省新密市,1996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997月获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过程工程研究所)硕士学位,200312月获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作为绿色过程与工程实验室青年学术骨干,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领域绿色过程与工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产品工程、结晶与材料工程、化工热力学与流体力学计算等。现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参加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1;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六名);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多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其中已授权专利1项、国际专利PCT优先权1项。

电话:010-8262***

电话:010-8261***

E-mailhbxu**[ta]**.ipe.ac.cn

E-mailhongbin_xu**[ta]**net

 

张亦飞: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6511月生。1985年江西工业大学化工系毕业,1990年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2004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化学工艺专业博士,之后在开普敦大学化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两年,期间获南非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会优秀博士后基金资助,2006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工作。曾参加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一项。在Chem. Eng. Sci.J.Crystal Growth等国内外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为绿色过程工程、化工过程耦合强化和过程集成技术的工程化。研究项目面向资源、能源和环境领域的过程工业,特别是重化工和有色金属冶金工业的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和污染重的急迫问题。现主要研究铝、钒、钛等两性金属资源处理的绿色新过程、化工与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与技术的耦合工程以及沉淀技术在有色冶金工业和工业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等。

电话:010-6265***

E-mailyfzhang**[ta]**.ipe.ac.cn

 

袁章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37月生。198319881993年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留校在北京科技大学任副教授。1996年在日本JICA九州国际中心等地进修,1997-2000年在九州工业大学任讲师,2001年入选为“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回国任本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2008年在东京大学任客员教授。与日本合作进行了高温熔体表面张力和界面现象、微重力材料科学和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研究。承担过多项国家攀登计划“熔融还原炼铁法”、“九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负责完成了二十余项科研项目,3项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5;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EI收录60余篇;SCI收录4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达150;出版专著2;已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15项。目前研究课题:资源综合利用包括氯化法钛白和海绵钛;稀土及高温熔体的物理化学;微重力环境下材料的界面现象;钢铁冶金与化工用反应器及喷枪的研制和生态过程工业的节能环保与CO2利用技术。

电话:010-6252***

电话:010-6253***

E-mailyuanzhf**[ta]**.ipe.ac.cn

 

谭强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6905月生。200303月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做博士后。200512月进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新型能量转换材料与储能器件、纳米氧化物粉体、功能陶瓷薄膜制备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电化学电容器、燃料电池、碱金属热机等能量转换材料与储能器件,以及四氯化钛、海绵钛、钛合金新型制备工艺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资助等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正在承担省部级重大科攻关项目2项和科技创新项目1项。目前主要开展新型能量转换材料与储能器件、材料与冶金物理化学、钛资源综合利用、冶金工程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协助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多名。

电话:010-62533***

E-mailqtan**[ta]**.ipe.ac.cn

 

郭占成: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博士,44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中科院过程工程所获博士学位,之后在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工作,1998年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获得Materials & Minerals & Mining学会的Billiton Gold Medal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60多篇,发明专利10多项。在学术团体中,任北京金属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物理化学委员会委员、<钢铁><过程工程学报>编委。主要研究领域:冶金过程和煤炭能源转化过程物理化学、金属矿物资源高效冶金技术。从能源、资源、环境角度出发,研究冶金及能源高效转化新方法新理论,例如煤基熔融还原炼铁、难处理矿物的冶金技术、电化学冶金、煤的催化燃烧、煤-天然气共转化。曾承担“超重力电化学反应及电沉积金属材料”等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粉煤催化燃烧”国家“863”课题、“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国家“攀登”项目等。

电话:010-6255***

E-mailguozc**[ta]**.ipe.ac.cn

 

王志: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31岁,2002于东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4年于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博士后出站后留所工作,同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5年获硕士生导师资格,2006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进行短期高访研究。主要从事资源综合利用与增值冶金的应用基础研究与过程开发,具体课题包括氧化铝生产高效节能技术、冶金过程NOx抑制技术、电子废弃物资源化、超重力电化学基础等。负责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作为主要研究骨干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973”子课题1项及“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项。目前负责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1;主持自然基金委钢铁联合研究基金1;执行负责中科院仪器研制项目1;负责与参加地方及企业横向课题多项。在J. Crystal GrowthPowder TechnologyLight Metals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22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电话:010-6255***

电话:010-62579***

E-mailzwang**[ta]**.ipe.ac.cn

 

苏志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547月生。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生物工程学报副主编,国际期刊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 Biotechnology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编委。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85),荷兰Delft大学博士后(87),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访学者(90,92)。1994年进入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方向为生物产品制备工程,主要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纯化、修饰和稳定技术和制备过程优化。已承担和完成的项目包括国家八六三重大项目《人工血液代用品的研制》、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天然产物分离纯化新技术》、国家八六三计划生物领域项目《产品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技术平台》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90 , 国际会议论文35篇。

电话:010-6256***

E-mailzgsu**[ta]**.ipe.ac.cn

 

王云山: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622月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获河北大学生物学系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生物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82-1998年在河北大学生物学系、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基因工程技术中试基地工作,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98年进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年出站留所工作。曾参加和主持过多项国家与省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发酵工程与生化分离工程。研究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和基因工程改造;发酵工艺优化及中试放大;发酵产物的鉴定、检测及分离提纯方法;探索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过程,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蛋白质分离纯化过程研究。

电话:010-62625***

E-mailyswang**[ta]**.ipe.ac.cn

 

闭静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女,19688月生。1993年获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硕士学位并留所工作,1999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德国国家生物工程研究中心(GBF)做博士后,参加欧盟第五框架生物技术研究项目-动物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2001年至2003年受聘于英国Birmingham大学化工系BBSRC项目研究员,从事动物细胞生长周期的基因调控和基因工程疫苗的开发。正在负责执行国家“863”项目-基因工程蛋白分离纯化过程质量控制平台技术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一项和企业横向项目资助等,主要进行大分子蛋白、抗体、病毒样颗粒、DNA疫苗等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技术平台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申请两项专利和撰写了1本英文学术专著中的1章。

电话:010-6255***

E-mailjxbi**[ta]**.ipe.ac.cn

 

马光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女,19649月生。1988年日本群马大学高分子工学科毕业。1990年、1993年分别获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高分子工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被聘为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大学院生物系统应用科学研究科助理教授。曾获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资助,赴美国Lehigh大学和New Hampshire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6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1988年起,一直从事各种尺寸和功能的高分子微球和微囊的设计和应用研究。重点探索均一亲水性高分子纳米级微球及微米级微球的制备和应用。撰写了6本英文学术编著中的6章,编写了6本英文丛书,2本中文专业书,在国际期刊发表了80多篇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获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目前研究方向为均一高分子微球和微囊的制备及在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用于生化分离、药物载体、临床分析试剂的重要产品;同时进行长效蛋白质药物制剂、智能型载药凝胶、抗癌剂靶向性载体的设计、制备和应用研究。

电话:010-8262***

E-mailghma**[ta]**.ipe.ac.cn

 

雷建都: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2年生。20026月在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49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随后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剂型与生物材料工程”课题组工作,于20051月被聘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有:长效蛋白药物制剂技术研究;生物活性物质分离分析及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微流控芯片与微型生物传感器研究。电话:010-6255***

E-mailjdlei**[ta]**.ipe.ac.cn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