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卫
电子邮件:hongweig**[ta]**edu.cn
电话:+010-6275***
研究领域:乙烯信号转导及信号互作的分子机制 小RNA分子和基因沉默的调控机理 植物叶片衰老的生物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1.乙烯信号转导及信号互作的分子机制
2.小RNA分子和基因沉默的调控机理
3.植物叶片衰老的生物学研究
侯玲玲
电子邮件:llhou.ccap**[ta]**edu.cn
研究领域: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
科研领域描述
我的研究以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如何有效扩展与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减少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等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内容涉及农业技术推广与扩散(病虫害综合防治,保护性耕作,生物技术等),农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农业废弃物利用与生物质能源生产和农民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
教育经历
2009
经济学 博士 农业与资源经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2007- 2009年,管理学硕士,农业经济管理,中国农业大学
2003- 2007年,管理学学士,农业经济管理,中国农业大学
黄季焜
电子邮件:jkhuang.ccap**[ta]**edu.cn
研究领域:农业经济学
黄季焜,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教授,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荣誉终生会士,农业和应用经济学会(美国)会士。兼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副会长、亚洲农业经济学家学会当选会长。他于1984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获菲律宾大学获经济学 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政策、资源环境政策、农产品供需与贸易、食物安全、农村发展政策、气候变化经济学等研究。入选首批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等资助。研究成果先后获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第三届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杰出校友奖和菲律宾大学杰出校友奖等荣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60多篇,其中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240多篇论文,合著与专著19部
贺新强
电子邮件:hexq**[ta]**edu.cn
电话:+010-6275***
研究领域:维管形成层发生及次生木质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次生壁形成和细胞程序死亡的分子机理 维管形成层活动周期调控机理
木本植物的次生木质部(木材)是维管形成层活动的产物,其形成过程是植物细胞分化的一种复杂类型,包括维管形成层发生、形成层细胞分裂、分化、细胞扩展、次生壁形成和细胞程序化死亡等阶段。这个过程由多种外界因素(如光周期、温度等
内部因素(如植物激素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本实验室主要以杨树为实验材料,采用剥皮再生创伤系统和整体系统,研究维管形成层活动周期调控及形成层发生、次生木质部细胞分化、次生壁形成和细胞程序死亡的分子机理,为定向改良木材材质提供理论指导
何光明
电子邮件:heguangming**[ta]**edu.cn
电话:+010-6298***
研究领域:植物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制
何航
电子邮件:hehang**[ta]**edu.cn
研究领域:生物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杂交优势 分子设计育种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建立系统生物学研究平台;开展杂交优势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分子设计育种分析
1.生物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生物信息学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大量而复杂的生物数据进行存储、检索和分析,进而揭示生物学奥秘的新兴学科。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序列的不断完善和各种大通量采集数据实验方法的开发,生物信息学也在生物研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通过长期基因组水平转录组及表观遗传组的研究,建立起较完善的生物信息平台。具体通过设计合理的高通量实验、开发大规模数据快速处理的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可靠处理流程、提供可视化方案、利用各种信息学统计学方法发掘海量数据的生物学意义这一系列步骤,对植物体内各种机理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应用都有重要作用
2.杂交优势
杂交优势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生物学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杂交优势的分子遗传机理迄今尚不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利用系统生物学手段开展杂交优势分子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基因型异质的亲本其杂交子一代许多性状上不同于双亲,这必然涉及到亲本基因组在杂交遗传背景中相互作用而引起基因表达调控发生变化。目前,我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具有不同优势的杂交组合的亲本和子一代不同组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全基因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并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差异表达基于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调控因子DNA序列多态性的遗传机制,以及基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的表观遗传机制,全面探索杂交优势的可能分子机制
3.分子设计育种
随着更多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我们可以从大量基因型和表型数据出发,快速发掘水稻玉米等作物中的功能基因,同时整合多种有利性状,开展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目前,本课题组通过对多个水稻品种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的分析,提取了大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位点,与张启发团队共同建立了水稻中第一个高通量的SNP标记芯片检测平台。目前我们正运用这些检测平台,对各种水稻种质资源和杂交分离群体进行分型分析,在全基因组层次建立性状与标记的关联性,进一步通过数学建模,开展分子设计育种
李毅
电子邮件:liyi**[ta]**edu.cn
传真:+010-6275***
电话:+010-6275***
研究领域: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病毒对宿主发育的影响 宿主对病毒基因的沉默以及病毒对宿主基因沉默的抑制 抗呼肠孤病毒化合物的筛选及其抗病毒机制研究 参与宿主抗病反应的细胞因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本实验室的兴趣在于: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病毒对宿主发育的影响
宿主对病毒基因的沉默以及病毒对宿主基因沉默的抑制
抗呼肠孤病毒化合物的筛选及其抗病毒机制研究
参与宿主抗病反应的细胞因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刘承芳
电子邮件:cfliu.ccap**[ta]**edu.cn
电话:010-***
研究领域: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学习经历
2003-2008,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博士论文:中国农村政策改革,治理与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
指导委员会:ScottRozelle(主席),Steve Boucher,Edward Taylor
LinxiuZhang(外部成员)
1998-2001,农业经济学,硕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张林秀
1994-1998,经济学,学士,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工作经历
2016.8 - 至今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长聘 副教授,研究员
刘承芳 博士现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副教授。她于2008 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重点关注农村基础设施提供(如灌溉,道路和饮用水)与农村人力资本提升的政策和管理研究。她基于大量一手调查数据或试验数据开展实证研究,迄今公开发表论文80 篇,其中SCI / SSCI 收录论文40 篇。她的研究不仅关注学术价值,而且注重国家需求和政策影响。在国家决策咨询方面,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她已递交政策报告20 份,其中16 份被中国或国办刊物采用,12 份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为推动国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李磊
电子邮件:lei.li**[ta]**edu.cn
彭宜本
电子邮件:pengyib**[ta]**edu.cn
瞿礼嘉
电子邮件:qulj**[ta]**edu.cn
传真:+010-6275***
电话:+010-6275***
主要有三个
研究方向。首先植物激素对于植物发育的很多方面都很重要,而植物中也进化出了若干种机制来调节植物体内激素的水平,这些机制包括植物生长素的从头合成、降解以及与糖分子和氨基酸形成辍合物。我们实验室在分子和亚细胞水平研究植物激素的甲基化修饰与植物生长发育(包括叶片卷曲和种子萌发等)之间的调控关系,通过研究这种新的修饰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植物激素的活性调控的复杂性,解决“激素多种调控方式是否参与其多种生物学功能”这一科学问题。我们同时还对植物的分枝的调控分子机理感兴趣,也正在通过功能缺失突变体研究一些基因和途径在这些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其次,我们对蛋白质降解途径在雌雄配子体以及胚胎发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感兴趣,目前正在通过反向遗传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其三,我们正在系统地对拟南芥转录因子基因进行功能鉴定
钱伟强
电子邮件:wqqian**[ta]**edu.cn
实验室研究背景和方向:本实验室以拟南芥为模式系统,研究表观遗传学信息如何影响基因表达以及植物生长发育,主要研究方向为DNA去甲基化途径和转座子对附近基因的表达调控
DNA甲基化修饰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标志,在基因的表达调控,基因组的结构及稳定性,X染色体的失活和其它生长发育调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DNA甲基化的水平主要由甲基化和去甲基化这两个途经来协同调控。在植物体内,DNA去甲基化主要是由repressor of silencing 1 (ROS1)基因家族介导的碱基切除修复机制来实现。在植物中对DNA甲基化途经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对DNA去甲基化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我们将运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方法,对植物体内DNA去甲基化的酶学机制以及调控去甲基化的途经进行深入的研究
秦跟基
电子邮件:qingenji**[ta]**edu.cn
研究领域:植物器官发育的分子机理
植物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与功能相适应,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许多植物形成了能够捕获最大光能的扁平的叶片,叶子的扁平形态对于植物发育来说并不是简单容易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叶边缘细胞和叶中间细胞的分化和生长的协调,如果不能有效协调,叶子扁平的生长平衡将不能维持,出现非扁平的表型。为了揭示叶片发育的分子机理,我们从拟南芥T-DNA插入激活突变体库中筛选并获得多个叶片发育异常的突变体包括叶片卷曲的突变体,通过分析一个卷叶突变体iamt1-D,我们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甲基化修饰通过影响TCP转录因子来调控植物叶片的扁平发育。目前正在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他一些新的叶片发育缺陷的突变体进行分析,通过这些研究,将加深我们对植物叶片发育的调控机理的理解,最终可利用这些叶片发育相关的基因调控植物的生长模式来为农业生产服务
秦咏梅
电子邮件:qinym**[ta]**edu.cn
电话:+010-6275***
研究领域:植物超长链脂肪酸合成途径的研究 超长链脂肪酸调控植物细胞伸长的分子机制研究
脂肪酸是指一端含有一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在生物体内大部分脂肪酸都以脂质形式存在。超长链脂肪酸是指碳骨架长度超过20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在植物体内这类脂肪酸主要集中于细胞膜鞘脂及植物表面蜡质中,其生物学作用不很清楚
实验室近几年来以陆地棉和无长绒无短绒突变体为实验材料,通过构建大规模棉花转录组基因芯片,分离、鉴定和研究棉花纤维伸长相关基因。其中,超长链脂肪酸(VLCFA)合成途径是被鉴定为一条重要的在纤维发育期显著上调的代谢途径,我们克隆并鉴定编码3-酮脂酰-CoA合酶、3-酮脂酰-CoA还原酶及烯酰-CoA还原酶的棉花cDNA。为验证其生物学功能,将它们互补相对应的酵母突变体中,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互补棉花基因的酵母突变体中的脂肪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最新的研究发现VLCFA通过激活乙烯合成途径不仅能够促进棉纤维伸长发育,而且还能促进拟南芥茎细胞伸长。这是关于VLCFA可能作为植物信号分子的首次报道,对于VLCFA如何调控植物发育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饶广远
电子邮件:rao**[ta]**edu.cn
电话:+010-6275***
本实验室主要兴趣在于:系统与进化植物学:运用宏观至微观生物学的手段,通过对基因到表型、个体到群体多个层次上遗传变异式样及其成因的综合分析,研究植物类群的起源、分化和散布,探讨它们现代地理分布格局的成因,揭示植物类群的进化历史及其系统发育关系
植物居群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以植物的居群/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群体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目标植物的居群遗传结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成因;探讨物种形成的式样和机制;研究植物遗传多样性产生、维持和丧失的原因和机制,建立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
植物演化发育生物学:通过对植物演化过程中关键创新性性状及其相关基因和表达调控
网络的研究,推动对植物表型演化机制和多样性起源的探索
苏都莫日根
电子邮件:sodmergn**[ta]**edu.cn
电话:+010-6275***
研究领域:非孟德尔遗传的生物学意义 非孟德尔遗传的分子机理 植物生殖的细胞分子生物学
非孟德尔遗传指线粒体和质体基因组的遗传。人们都知道真核生命的这些细胞质基因组通常呈现单亲遗传。为什么要单亲遗传?为什么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给子代?非孟德尔遗传对真核生命的形成和进化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本研究组利用不同的实验模式研究这些生命的基本问题
非孟德尔遗传现象发现于近100年前,但至今分子调控机制不详。常规的理化诱变方法未能在模式动植物中获得相关的突变体,说明其分子调控机制的复杂性。本研究组在完成相关细胞学机理评估的基础上,正在尝试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探索非孟德尔遗传的基因分子生物学调控机理
植物的有性生殖是一个复杂的生命活动过程,与非孟德尔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本研究组同时对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细胞分化、受精等重要的生命活动过程进行研究
王忆平
电子邮件:wangyp**[ta]**edu.cn
研究领域:大肠杆菌及相关细菌中的基因调控
网络 大肠杆菌及相关细菌中的基因调控机理 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生物修复领域的研究
本实验室主要兴趣在于:多年来,本实验室的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与欧洲的几个实验室建立并维持着卓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如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John Innes研究所、爱尔兰Carlow理工学院、爱尔兰国立大学Cork学院、西班牙国家生物技术中心、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等。主要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863”、“973”项目基金、中法先进合作项目、国家教育部基金资助。主要工作包括:大肠杆菌及相关细菌中的基因调控
网络,尤其是碳代谢和氮代谢的调控偶联;大肠杆菌及相关细菌中的基因调控机理;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生物修复领域的研究(功能基因的分离);在大肠杆菌及相关细菌中大量表达外源基因技术等。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发现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碳代谢及氮代谢之间的新的偶联作用及其分子机理;首次发现“下游激活序列”对固氮基因的调控作用;获得了新型高效抗草苷膦基因,在核酸水平上与已知基因没有同源性,在氨基酸水平上也只有37%左右的同源性,具有与受专利保护的EPSPS基因保守区不同的序列特征。目前世界上70%的转基因植物含有抗除草剂基因,其中60%是草甘膦耐受型EPSPS基因,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王晓兵
电子邮件:xbwang.ccap**[ta]**edu.cn
电话:(86)-10-6276***
研究领域:农村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农业生产率研究农村教育
王金霞
电子邮件:jxwang.ccap**[ta]**edu.cn
传真:6485***
电话:010-6276***
研究领域: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策略农村环境政策
王金霞,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教授,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3年和1996年年分别从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得农业经济管理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6年参加了温洛克农经 博士培训项目,2000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学 博士 2001年 - 2003年期间应聘为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 博士后科学家,2003年上半年在美国加州戴维斯分校农业与资源经济系做访问学者2009年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荣誉资助2014年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被世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英国发展部,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水利部,国家发改委等多家国内外机构聘为咨询专家和顾问,并被聘为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安全委员会顾问组专家等。她的
研究领域包括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及农村环境政策。迄今为止,她主持和参加了40 项国内外合作项目(主持3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60篇。出版中英文专着6部
王东辉
电子邮件:wangdh**[ta]**edu.cn
电话:+010-6275***
研究领域:植物器官形成的分子机理
我们所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是植物器官形成的分子机理。基于水稻表达谱的数据以及相关基因的Genevestigator信息,我们选择了一批基因进行了大规模的原位杂交分析,找到一批确实具有雄蕊特异表达特点的基因,利用这些基因我们集中探讨雄蕊早期发育过程中器官特征决定和生殖细胞诱导之间的关联机制和细胞层面上性别分化的调控机制。同时,我们还将利用过去工作中所获得的各种雄蕊早期发育信息,系统发掘雄蕊特异表达启动子,为将雄蕊发育的调控规律应用于人工雄性不育性状的创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许智宏
电子邮件:xuzh**[ta]**edu.cn
1942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协会主席、UNESCO人与生物圈中国委员会主席。专长:植物发育生物学、植物生物工程。1959年9月至1965年8月,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毕业后考上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生,随后即长期在该所工作
电话:1979年8月至1981年9月,先后在英国约翰依奈斯研究所和诺丁汉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电话:1983年12月至1988年10月,任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
电话:1988年11月至1991年2月,任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电话:1991年2月至1993年10月,任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
电话:1992年10月至2003年2月任中科院副院长
电话:1999年11月至今任北京大学校长
电话:1998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
电话: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电话: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电话:1994年获英国DE MONTFORT大学荣誉理学 博士学位
电话:1994年获香港大学荣誉 教授;2000年获英国诺丁大学荣誉理学 博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城市大学荣誉理学 博士学位;2002年获日本早稻田大学荣誉理学 博士学位;2003年获加拿大McGill大学荣誉理学 博士学位
解伟
电子邮件:xiewei.ccap**[ta]**edu.cn
目前主要围绕农产品供求、贸易和价格预测及政策分析开展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农业部门均衡模型(CAPSiM,CHINAGRO)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在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对农业及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这一领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同时对“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政策、农业生物技术等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相关研究也非常感兴趣,并在进行深入研究
易红梅
电子邮件:hmyi.ccap**[ta]**edu.cn
电话:010-6276***
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
红梅 副教授一直致力于农村发展和反贫困问题的研究,重点关注教育和医疗卫生公共政策对我国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截止到2017年1月,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2篇,其中SCI / SSCI期刊收录论文39篇。她正在开展的项目包括“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研究”(2016至2019年)和“贫困农村地区村医培训影响评估”(2017- 2018)
朱玉贤
电子邮件:zhuyx2**[ta]**edu.cn
研究领域:棉纤维细胞伸长机制 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朱玉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9年12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科学系获得 博士学位,并去华盛顿大学生物系做 博士后。91年6月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97年9月至98年12月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做访问 教授。现为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遗传学报》副主编,《科学通报》特邀编辑,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作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命科学学部委员。199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1年被教育部聘为“
长江学者”,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培养 博士后3名、博士13名、硕士15名
钟上威
电子邮件:shangwei.zhong**[ta]**edu.cn
电话:+010-6276***
研究领域: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城镇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未来趋势。但是在机械化播种中,由于幼苗出土的整齐性和存活率较低,造成大量种子损失,并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精细分布
实验室致力于研究陆生种子植物对于陆地土壤环境的适应性,集中研究植物幼苗在土壤中萌发,向上生长出土,以及出土后见光存活的分子调控机制。主要研究内容有:1)不同土壤环境对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及出土存活的影响
2)出土过程中环境因子与植物激素对幼苗形态建成的调控机理
3)叶绿素合成和叶绿体发育
4)植物感受土壤机械压力(植物触觉)的分子机制以及机械压力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信号传导通路
朱丹萌
电子邮件:zhudanmeng**[ta]**edu.cn
电话:+010-6276***
研究领域:长链非编码RNA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功能机制 拟南芥光形态建成信号传导的分子机理
现代农学院招聘
电子邮件:stellawan**[ta]**edu.cn
熊婉琪
电话:6276***
电话:1352001***
万芊
电话:6274***
电话:1581036***
杨忱
电话:1368110***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直接隶属于北京大学,是以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为主、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实体学术机构。英文名称为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 中文简称为“北大文研院”。文研院驻地为北京大学静园二号院
文研院的宗旨是:涵育学术,激活思想。依托北大综合优势,立足于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研究,探索学科之基本原理及前沿领域,推动跨学科交叉合作,为知识积累和思想创新提供学术支撑。凝聚多方学术精华,促进与海内外学界的深度交流,建设更有竞争力的学术队伍。基于中国历史变迁的经验和理论,从世界诸文明的演进路径出发加以比较和审视,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振兴的道路。继承传统,弘扬人文与科学精神;引领风气,优化学术生态
文研院主要机构由院务会议、学术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行政办公室组成。院务会议由院长、常务副院长、行政副院长和行政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组成,负责文研院日常事务。学术委员会委员由文研院在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中邀请聘任,负责把握学术导向与发展规划。工作委员会委员由北京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文研院行政负责人组成,负责各项学术活动的组织实施
文研院的学术团队主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北京大学各院系的优秀学者组成,文研院配合不同学者提出的重点主题和焦点议题,提供合理的学术资源配置以及各项学术活动支持;二是由国内外邀访学者组成,文研院为邀访学者提供成果发布、合作交流、系列演讲等平台,以及后续学术支持计划
文研院力求凝聚核心学术议题,力争在重点学术领域实现突破。积极组织学术论坛、学术演讲、学术研讨、成果发布,并支持读书会、工作坊、短期学术培训等学术活动;同时也定期或不定期与各类学术和文化机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公开讲座、午间报告会、学术沙龙、学术雅集等。以院刊、通讯、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印刷或电子媒介定期发布学术活动资讯,并以演讲集、论文集、报告集及与诸学术期刊合作等形式,支持学术成果发布
“近者悦,远者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致力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发展和跨学科的交流合作,为校内、国内及海外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丰富的学术资源以及有效的行政支持,提升北京大学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为学术事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静园二院
010-6276***
ihss**[t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