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采用新体制、新机制,是北京大学在海洋领域唯一的、独立的校级实体科研机构,以建设北京大学海洋学科为使命,在此基础上,统一负责全校海洋学科的规划协调和海洋产业及相关领域的对外合作工作
研究院将致力于大学改革和科技体制创新工作,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争取为北京大学乃至全国高校改革,为大学科研乃至全国科研工作改革摸索道路,积累经验
研究院定位
立足深海大洋事业和现代海洋科技
以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人文社科和海洋战略为重点
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顶尖、国际一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
研究院使命
成为国家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智库
成为深海远海科学、工程与技术的发源地和核心研究机构
成为北京大学扎根中国蓝色国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
研究院宗旨
依据国家大学和科研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精神
按照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及科研与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新型模式
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优势资源
在海洋战略制定、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权益维护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
为国家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和加快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
地址:北京大学廖凯原楼5层
电话:010-6275***
传真:010-6275***
电子邮件:pkuocean**[ta]**edu.cn
院领导班子
院 长
张东晓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院长 “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长江学者”讲座 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首届“十佳导师”
电话:010-6275***
电子邮件:dxz**[ta]**edu.cn
副院长 周力平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电话:010-6275***
电子邮件:lpzhou**[ta]**edu.cn
副院长 王 磊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
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
北京市宪法学会副会长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
电子邮件:wllawpku**[ta]**ail.com副院长 郑 玫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电话:010-6275***
电子邮件:mzheng**[ta]**edu.cn
教职员工
海洋科学与工程
常燎
liao.chang**[ta]**edu.cn
010-6275***
陈峰
sfchencoe**[ta]**edu.cn
010-6274***
陈十一
syc**[ta]**pku.edu.cn
陈永顺
johnyc**[ta]**edu.cn
010-6275***
段慧玲
hlduan**[ta]**edu.cn
010-6275***
胡永云
yyhu**[ta]**edu.cn
010-6275***
黄富强
huangfq**[ta]**edu.cn
010-6275***
林间
jlin**[ta]**.edu 020-8902***
林文翰
whlin**[ta]**.edu.cn
010-8280***
khliu**[ta]**edu.cn
010-6275***
刘谋斌
mbliu**[ta]**edu.cn
010-8252***
刘永岗
ygliu**[ta]**edu.cn
010-6276***
卢海龙
hlu**[ta]**edu.cn
010-6275***
秦其明
qmqin**[ta]**edu.cn
010-6275***
宋宇
songyu**[ta]**edu.cn
010-6275***
陶澍
taos**[ta]**edu.cn
010-6275***
韦骏
junwei**[ta]**edu.cn
010-6276***
吴朝东
cdwu**[ta]**edu.cn
010-6275***
吴立新
lxwu**[ta]**edu.cn
0532-8203***
吴晓磊
xiaolei_wu**[ta]**edu.cn
010-6275***
谢广明
xiegming**[ta]**edu.cn
010-6275***
杨海军
hjyang**[ta]**edu.cn
电话:010-6276***
姚锦仙
jxyao**[ta]**edu.cn
010-6275***
010-6275***
张敏
zhang_min**[ta]**edu.cn
张南
nan_zhang**[ta]**edu.cn
(508***
张信荣
xrzhang**[ta]**pku.edu.cn
010-8252***
郑玫
mzheng**[ta]**edu.cn
010-6275***
010-6275***
黄迅
huangxun**[ta]**edu.cn
010-6275***
吴志军
zhijunwu**[ta]**edu.cn
海洋战略与人文社科
办公包茂红
baomh616**[ta]**o.com.cn
陈一峰
yifeng.chen**[ta]**edu.cn
郭瑜
yguo**[ta]**edu.cn
电话:010-6276***
胡波 hupoo**[ta]**ail.com
电话:010-6276***
李鸣
liming**[ta]**edu.cn
陆杰华
lujiehua**[ta]**edu.cn
马芳珍
mafz**[ta]**pku.edu.cn
62753504***
马万华
hma**[ta]**edu.cn
010-6275***
彭万华 pengwanhua**[ta]**.com
010-6276***
010-6275***
王继民
wjm**[ta]**edu.cn
010-6275***
wllawpku**[ta]**ail.com
010-6276***
王延飞
yfwang**[ta]**edu.cn
肖珑
lxiao**[ta]**pku.edu.cn
010-6275***
徐扬
yang.xu**[ta]**edu.cn
闫宏飞
yanhf**[ta]**edu.cn
010-6275***
易平
yiping**[ta]**edu.cn
俞敬松
YJS**[ta]**edu.cn
查道炯
zha**[ta]**edu.cn
010-6275***
翟崑
zhaikun**[ta]**edu.cn
010-6275***
王玉霞
电话:6275***
牟绍艳
电话:1521064***
王天晓
朱茜
电话:6276***
王 磊
电话:1366123***
郑 玫
电话:1520168***
oceanpku**[ta]**com
pkuocean**[ta]**edu.cn
liubincoe**[ta]**edu.cn
北京大学的农学研究与教育历史悠久。1905年京师大学堂创建农科大学
电话:1910年到1945年,学院经历了晚清、北洋和国民政府三个时期,校名、院名和组织机构也随政局变迁不断演变。1946年10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学,于原北平大学农学院院址重建农学院,并聘请俞大绂 教授出任院长。北京大学农学院汇聚了一大批学界才俊,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院系体制,此时,北京大学农学院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专业最全、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农学院,为当时全国农业院校之冠。北大农学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先后聘请了著名农学家熊大仕、李先闻、李景均、陈华葵、李连捷、蔡旭、吴仲贤等到院任教,共设有农艺学系、园艺学系、森林学系、畜牧学系、兽医学系、农业经济学系、昆虫学系、植物病理学系、农业化学系、土壤肥料科学系10个系,全院教员120多人,学生规模达300多人
1949年,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与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北京农业大学,但北京大学对于农学的研究始终弦歌未绝,应用化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毒物学、医药化学、教育科学、老年病学等领域均进行了大量的农学边缘学科、农学核心学科领域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科学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此背景下,为适应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将国家重大需求与北京大学的学科优势相结合,开展高起点、高标准、国际一流的前沿农业研究和人才培养,北京大学于2014年10月决定成立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筹)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筹)为学校独立建制的教学科研实体单位,重点发展农业交叉学科,着力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突出办学特色。现代农学院致力于建设成“学、研、产、管”一体,集理论、应用、战略、政策、规划研究和中高端人才培养和培训、咨询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学院,为国家新农村发展建设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前沿核心技术支撑、人才队伍支撑和政策咨询支撑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筹)下设四个学科方向:作物遗传与发育学、农业生物技术科学,农业经济与管理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学
电子邮件:deng**[ta]**edu.cn
研究领域:植物光形态建成 农业生物技术 杂交优势 生物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简介邓兴旺; 博士 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现任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筹备小组组长、北京大学讲席 教授、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中心主任、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院长,曾任美国耶鲁大学植物生物学冠名终身 教授(Daniel C.Eaton Professor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共同所长。邓兴旺于1982年和1985年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于1989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 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和美国农业部联合实验室做 博士后研究,1992年开始在美国耶鲁大学建立实验室,任 助理教授,1995年起任该校 副教授,2001年起任该校终身正 教授,2014年7月1日全职入职北京大学
邓兴旺长期从事植物光形态建成和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研究工作,其实验室至今发表学术论文共计304篇,其中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14篇,在植物领域权威期刊Plant Cell上发表70篇,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16篇。根据Thomson Reuters集团2016年发布的最新数据,邓兴旺 教授入选全球高引用率(TOP 1%)科学家之一http://www.**ghlycited.com),所发表的文章他引19700多次,其h-指数(h-index)高达90
因其在植物生物学研究上的杰出贡献,邓兴旺于1995年荣获克林顿总统颁发的“美国总统青年学者奖”,2003年获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ISPMB)最重要奖项“The Kumho Science International Award”,2013年被遴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邓兴旺还对我国生物学基础研究、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立了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学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开创了中国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的新模式;二是组建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并作为首任共同所长主持研究所的运转,使得该所成立五年后即成为国际生物学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所,为中国科研体制的改革做出了示范;三是作为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参与组建了“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在水稻新一代杂交育种技术(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技术是目前国际水稻育种领域最前沿核心技术,也是中国近年来在作物育种领域最重要的技术突破之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桢大厦 现代农学院(筹)
电子邮件:stellawan.pku.edu***
电话:010-6274***
传真:010-6274***
电子邮件:shunongb**[ta]**edu.cn
传真:+010-6275***
电话:+010-6276***
研究领域:以雄蕊为对象的植物器官形成调控机制 雄蕊早期发育
简介研究领域:1 以雄蕊为对象的植物器官形成调控机制
2 植物发育事件相关基因表达在染色质水平调控植物器官形成主要指来自顶端分生组织的一团未分化细胞如何形成具有特定形态与功能的三维结构,是植物发育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我们利用雄蕊为对象,从分析导致黄瓜雌花雄蕊发育停滞的分子机制、和发育早期不同阶段的水稻雄蕊基于表达谱两个角度入手,尝试解析雄蕊早期发育这一复杂的多细胞结构形态建成过程中关键的发育事件及其在分子水平的调控机制。这将不仅帮助我们了解雄蕊形成的机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多细胞结构形态建成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
在我们前期的工作中,发现基因表达的染色质水平调控在植物发育事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面前利用拟南芥根表皮细胞分化过程中模式形成这一发育事件,探讨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在染色质水平的调控机制,并希望利用在此研究中所积累的经验,帮助我们理解雄蕊早期发育的调控机制
蔡宏
电子邮件:hcai**[ta]**edu.cn
传真:+010-6275***
电话:+010-6275***
研究领域:1.结核杆菌多价DNA疫苗的机制研究; 2.结核杆菌多价DNA疫苗的基因治疗的机制研究; 3.结核杆菌相关蛋白在固有免疫应答中的信号通路与调节机制研究
以结核杆菌核酸疫苗预防结核病为
研究方向。目前已克隆、表达与纯化了22种具有免疫原性和保护性的结核杆菌抗原。同时,将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JW4303制备成分泌型DNA疫苗。用不同组合的多价DNA疫苗对720小鼠和354头牛进行了免疫,通过检测免疫动物的特异性抗体水平,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γ-干扰素产生水平以及攻毒实验,筛选出了两组结核杆菌多价DNA疫苗,对鼠的保护率达到100%,对本动物牛的保护率达到75-80%且超过了传统疫苗BCG的保护效率
以结核杆菌核酸疫苗治疗结核病为目的,研制出治疗结核病的基因药物。利用结核杆菌核酸疫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牛结核病,在克服结核病抗药性,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方面也有重要作用。DNA组合疫苗与化学药物联合对感染小鼠进行基因治疗后抗体滴度和IFN-γ的含量升高。肺脏和脾脏的载菌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从而证实了三联苗的基因治疗方案有效
Toll样受体(TLRs)通过识别病原体的特有的模式分子结构,激活固有免疫反应(例如产生细胞因子),并通过APCs来调节获得性免疫,这对抗结核病免疫应答非常重要。一些结核杆菌会合成TLR配体来干扰宿主的TLR-介导免疫反应;其多为脂蛋白例如MPT83
38kDa脂蛋白等与配体TLR2结合,激活p38和JNK通路或NF-κB,分泌IL-6 和TNF-α。上调巨噬细胞的一些信号分子,同时加强MHC II类分子的表达,从而加强巨噬细胞抗原递呈能力。揭示了机体早期抵抗结核杆菌的免疫应答反应
陈浩东
电子邮件:chenhaodong**[ta]**edu.cn
电话:+010-6276***
研究领域:简介
光对于植物来说不仅是重要的能量来源,同时也是极其基本和重要的生长信号。我们的研究方向是以拟南芥和苔藓为研究对象,探索光对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以CULLIN 4 为核心的E3连接酶广泛参与光信号转导的过程,包括与光形态建成的抑制因子COP1-SPA复合体,CSN复合体 (COP9 signalosome, CSN),CDD (COP10, DDB1 and DET1)复合体的协同作用。目前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综合运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等不同的实验手段,进一步解析光信号的传导通路
传真:+010-6275***
电话:+010-6276***
研究领域:植物光形态建成的分子机理; 植物非编码RNA功能; 植物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 水稻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设计育种
邓兴旺;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曾任耶鲁大学冠名终身 教授(Daniel C.Eaton Professor)。1989年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 博士学位,1992年开始在美国耶鲁大学建立实验室,任 助理教授
电话:1995年起任该校 副教授,2001年起任该校终身正 教授。其领导的研究团队迄今在《细胞》、《科学》和《自然》顶级刊物上发表14篇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共发表304篇学术论文。2003年成为国际植物分子生物学会Kumho奖的唯一获奖者。2000年起担任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中心主任,2010年入选“千人计划”,2013年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全职回北京大学工作
北京大学邓兴旺课题组以水稻、拟南芥、玉米等为研究对象,从事植物光形态建成的分子机理、植物非编码RNA功能、植物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和水稻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工作。本课题组目前有 教授1人,副研究员4人; 博士后、技术员、学生多名,实验室有配套齐全的植物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设备,具有长期的植物基因组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经验
1)植物光形态建成的分子机理
光是对于植物发育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生长信号。本实验室多年来以拟南芥为模式植物,通过遗传筛选获得了一系列光形态建成的抑制因子COP/DET/FUS。它们的突变体在暗中可以完成不同程度的光形态建成。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因子在植物体内可以形成三个复合体并通过参与或调节泛素化途径来调控光信号传导。目前,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综合运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实验手段,进一步解析光形态建成中的信号传导通路
2)植物非编码RNA功能
非编码RNA是直接以RNA形式行使生物学功能的核糖核酸群体的总称。本实验室通过独特的分离方式以及深度测序技术,在拟南芥和水稻全基因组中对50-300核苷酸长度的非编码RNA进行了注释,并结合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等手段,探讨:小核仁RNA在拟南芥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理;非编码RNA参与拟南芥光形态建成中的分子机理;由较长非编码RNA产生的小分子RNA在拟南芥及水稻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机理
3)植物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
杂种优势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生物学现象,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迄今尚未阐述清楚。本实验室以水稻、玉米和拟南芥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具有不同优势程度的杂交组合进行全基因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差异表达的基于顺、反式调控的遗传机制,以及基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的表观遗传机制。并通过整合杂种优势的经典遗传学假说,在分子水平上解析杂种优势形成的机理,为在农业生产上更好地应用杂种优势现象进行杂交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4)水稻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设计育种
传统水稻育种依赖于育种家的经验,需要从大量的水稻杂交后代中挑选优良水稻株系,效率较低。随着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在育种过程中对调控特定性状的基因位点进行跟踪成为了可能。我们通过利 用大量的水稻全基因组重测序信息,创制了水稻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并将其应用于水稻育种,从而使得水稻育种成为可以精确设计与控制的过程。我们创制的芯片及相应的设计流程大大提高了水稻育种效率,加快了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品种的进程
范六民
电子邮件:lmfan**[ta]**edu.cn
传真:+010-6275***
电话:+010-6275***
研究领域:赤霉素信号与逆境及脱落酸信号之间的交互作用
赤霉素合成或信号转导中某些关键基因的突变导致作物矮化,可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并提高作物的产量,故被称为绿色革命基因。对赤霉素信号转导分子机理的解析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以拟南芥和水稻作为模式植物,通过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和手段对植物发育过程中赤霉素信号转导过程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以期发现赤霉素信号转导过程中的新的组成分子,研究它们与已知蛋白之间交互作用的分子
逆境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逆境信号转导中脱落酸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以拟南芥和水稻作为模式植物进行逆境及脱落酸信号转导途径中关键因子的发掘,研究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农艺形状的关系。另外一个研究重点是,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揭示植物发育及逆境中赤霉素与脱落酸信号之间的交互作用
顾红雅
电子邮件:guhy**[ta]**edu.cn
传真:+010-6275***
电话:+010-6275***
研究领域:植物系统进化学及植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拟南芥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适应性的研究 植物基因家族的功能和进化研究
研究对编码CHS、水稻胰蛋白酶抑制剂等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发现多数植物的CHS基因可被分为两类,一类进化速率较慢,另一类进化速率较快且受到正选择的作用。CHS基因在裸子植物中的拷贝数较少,而在被子植物中拷贝数变化很大。水稻中Bowman-Birk型胰蛋白酶抑制剂(RBBI)10个成员的系统树及编码基因的5’和3’非编码区的序列分析发现有两个结构域受到了正向选择。对长城两侧的六种植物的居群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两侧的植物亚居群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证明了长城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两侧植物的基因流,或因其两侧的环境的微小差异造成了植物居群的变异。收集了全国约10个省份的30多个野生拟南芥居群,对其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树的研究表明,有一些居群可能很早就分布于中国,并在中国迅速扩张;对不同居群在逆境下的表达谱分析则发现明显的差异,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