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网讯:在章安梓林东北九子山的山岙里,有两座从岙口看去几乎是连在一起的山,一进岙口,两山之间有一片绿葱葱的橘林,也不甚起眼。沿着山脚进入岙内却越来越开阔,一山环绕之中,足足有一千多亩大小,平坦处大都种植果树,山脚则苍松翠柏,杂树缤纷。东北岙,一道溪涧自上而下,流到山脚处再向东一弯,淙淙折向东北。
就在这一弯一折间,拥出一所招提古寺——韦驮寺,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中。这是一片脱离尘嚣的纯净天地,游人到此,不觉心旷神怡,俗尘尽消。
各位游客,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座位于韦驮寺门口的小桥叫“善良桥”,桥栏杆四柱下方各题有一句诗,分别为:“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其中少了一句关于“春“的诗句,如果感兴趣的游客,可以试着将诗填完整。好了,大家请随我进韦驮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寺庙就是韦驮寺。韦驮寺原是一座小寺院,寺内供奉着佛教的护法天王韦驮,因而叫做韦驮寺。韦驮寺虽小,建筑却很有特色。殿内梭子形石柱,承托木结构梁架,上盖小瓦;大殿东边三间木结构楼房,三围砖石围墙,一小小山门,古拙而简朴,是清代建筑。
近年来,韦驮寺进行了扩建,在原大殿前新建了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转角溪桥边也建起了一座亭子。这些建筑点缀于茂林修竹间,更添山岙景色。
寺周围林中,多古代和尚葬塔,大都是明、清两代的。可能是出于出家人的省俭天性,这些塔都是在坟堆的顶上放置一个石制的小型宝顶,象征性地算作僧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韦驮寺内的
“镜公寿塔碑”,这块镜公寿塔碑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土的僧人墓志。《镜公寿塔碑记》中的镜公就是清顺治十七年(1661年)重修摄静寺的高僧圆镜(1622—1695年)。圆镜名性广,临海金溪人,10岁父母双亡,由母舅抚养长大。明末变乱,圆镜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出家,受具足戒于云峰法师,精研教律。顺治十七年(1661年),圆镜来到寺中,见寺宇荒废、满目苍凉,为了不让一代名迹湮没,于是重建大殿、佛像、山门,恢复旧时规模,很快寺内僧众济济,摄静寺又成为台州名刹。镜公寿塔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6年)建造的,这年圆镜七十四岁。从碑记中还可得知,这地方以前的地名称龙首。
过韦驮寺西,竹林尽处就是山溪。溪水潺潺,溪上巨石遍布,或蹲或卧,在经受水流的长年冲击后,形态各异,愈到高处,溪石愈多。溪对岸一片大松林,一条山路直插岗端,沿石径而上,可达九子山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