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招商引资网
喀什市概况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地处东经73度20分--79度57分,北纬35度20分--40度18分之间。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依喀喇昆仑山,与西藏阿里地区为邻,西靠帕米尔高原,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接壤,北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阿 克苏地区相连。喀什地区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

喀什素有“丝路明珠”之美称,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远在古代,丝绸之路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进入塔里木盆地以后便分为南北两道而行,绕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后又在喀什交汇,然后越过帕米尔高原,通往印度、伊朗、西亚、欧洲等地。在丝绸之路这条历史的彩带上,喀什噶尔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 喀什风光奇特,这里有号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有曲折蜿蜒的叶尔羌河,有终年晶莹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冰山,有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有明媚秀丽的高山湖泊---卡拉库力湖,有“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些自然景观,装点着喀什大地,使她分外美丽妖娆。

喀什文物古迹众多。这里有世界闻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有公元十一世纪伟大的维吾尔族语言学家、《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陵墓和维吾尔族诗人、《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陵墓,有大型伊斯兰式古建筑---香妃墓,有千年佛教遗址---莫尔佛塔,有古代“喝盘陀”国的都城---塔什库尔干石头城等。

 喀什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喀什的手工艺品品种类繁多,制作精巧。近年来,喀什市、疏附县、莎车县、叶城县、塔什库尔干县、巴楚县、疏勒县、英吉沙县、泽普县经国家批准相继对外开放,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加之红其拉甫口岸和吐尔尕特口岸的开放,大大增加了喀什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的旅游往来。

喀什的节庆民俗

由于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家庭、婚姻、饮食、服饰、丧葬等均受宗教影响。

 

  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民族

 

 服饰:维吾尔族服饰多样而美观,具有独特的风格。男子多在衬衣外面穿右衽斜领、无钮扣、长及膝盖的“袷袢”(长袍),腰系方形长带,带中可存放零星物件,随用随取。妇女喜穿色彩鲜艳、有领无衽、从头上套着穿的衣裙。男女老幼都喜戴绣工精致的四楞小花帽,爱穿长统皮靴,有时靴外还加套鞋。妇女喜戴耳环、手镯、项链、戒指等装饰品。围花色头巾,讲究画眉、染指。未婚少女梳有七八条或十多条小辫,以长为美。宗教职业者多用长的白布缠头。

 饮食:饮食方面,以面食为主。日常食品有烤馕、拉面、抓饭、包子、汤面、曲曲等。喜食牛肉及马、驼、鸡、鸭、鱼肉。瓜果是维吾尔族群众生活中的必须品。还喜欢喝奶茶和红茶,喜好饮酒。

 居住:维吾尔人居住的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方形平房,上开天窗,房顶可做晒台或乘凉。维吾尔人喜簇居,村落中 ,沟渠纵横 ,果木成荫。住宅多自成院落,院内宅旁遍植花草,栽培桃、杏、梨、葡萄、无花果等。室内砌土坑,墙上挂壁毯,还开有大小不等的壁橱,饰以各种花纹图案。

 礼仪:维吾尔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崇尚礼仪的民族。家里来了客人,即使过去素不相识,也能热情接待。亲友相见,握手问候。邻居间注意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邻里们争相协助。

  维吾尔族对于禁忌非常严格。饮食方面禁食猪肉、驴肉及其他自死的牲畜,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忌户外着短裤。住宅大门忌朝西开。坐下时,要求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天。接受物质品或奉茶请喝时,要用双手,禁忌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他人物品。禁止携带污浊之物质进入墓地和清真寺。

  维吾尔人家作客,饭前饭后要洗手,只限三下,洗后用毛巾擦干,不能乱用。吃馕时,应将馕掰成碎块,不要囫囵啃。进餐时,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要随便到锅灶前面去,不要让饭屑落地。共盘吃饭时,不要将已抓起的饭菜再放入盘中。餐毕,等主人收拾餐具后方可离席。如有长者作“都瓦”时,不要东张西望或站起来。

  维吾尔族的家庭一般为小家庭,成员包括祖孙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独子不分家。多子女的家庭,子女长大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父母常把幼子留在身边,作为养老送终的依靠。维吾尔族的亲属范围比较狭窄,亲属称谓只在祖孙三代直系血亲之间才有。同辈间,比自己年长的男性称“阿喀”(哥哥),女性称“阿恰”(姐姐);比自己年幼的男性称“吾喀”(弟弟),女性称“森额尔”(妹妹)。维吾尔人的名字一般由本名加父名组成,简称时可以省略父名。

  婚俗:维吾尔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过去男女结婚多由父母包办,现在多为自由恋爱。在生育方面,家中生了男孩特别高兴,但对女孩也不歧视。小孩40天后在家中举行起名仪式,第二天进行剃头和洗礼。男孩满7岁时要行割礼(割去阴茎前的包皮),这被视为家中一大喜事,张罗得十分热闹,亲朋好友都前来庆贺。

  丧葬:维吾尔人的婚配过程,一般要经过说媒、订婚、结婚等程序。结婚一般先在天高气爽、牛羊肥壮、瓜果丰盛的秋季,通常男女双方都要大宴宾客,席间有歌舞、音乐、祝酒歌等。婚礼分两天举行。仪式由阿訇主持,念经毕,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以示同甘共苦,白头到老。

  维吾尔族实行土葬、快葬,一般晨亡午葬,晚亡次日晨葬,停尸不超过一天。丧葬仪式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入殓前,请阿訇为死者净身,然后缠以白布,将尸体移入“吉那孜”(抬尸木架),由亲友抬到清真寺举行殡礼,旋即抬往坟地,葬入墓穴,地面用土堆成鱼脊形坟堆。

古尔邦节

  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宰牲”或“血祭”。维吾尔民族的古尔邦节同汉族的春节一样,节日气氛特别浓郁关于古尔邦节的起源,民间流行着一则古老的宗教传说:先知易卜拉欣夜里梦见真主安拉“启示”他宰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作祭礼,以试他的虔诚。先知易卜拉欣醒来后将梦告诉了儿子,伊斯玛仪欣然同意受宰,以此表示对真主安拉的忠诚和顺从。当先知易卜拉欣遵循安拉之命把儿子带到米纳小正要举刀宰杀时,安拉派遣的特使牵着一只公羊从天而降,命令易卜拉欣以宰羊代替杀子,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阴历12月10日.此后,阿拉伯人为了纪念安拉的显灵和先知易卜拉欣父子的虔诚,每年此日杀牲血祭,相沿成习。伊斯兰教创立后,自立为安拉最后一个使者的穆罕默德承认先知易卜拉欣为圣祖,并将太阴历12月10日定为伊斯兰教的节日之一,以此来进一步确立安拉的神通、伟大和独一无二的地位。这个日子恰恰是伊斯兰教五项功修之一的麦加朝觐活动的最后一天。这样,古尔邦节不仅成为安拉万能,至仁至慈的证明和欢庆安拉显明神迹的隆重纪念仪式,而且成为受戒朝觐的神圣活动圆满结束的纪念庆祝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逐渐成了从11世纪初开始改信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古尔邦节前,人们要做各种准备,特别是作为“献牲”的牲畜要预先买好,节日的早晨,人们得进行沐浴全身的“大净”。然后洁衣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聚礼结束后,人们直接上麻扎尔(墓地),或跪坐或站立,双手举到胸前为亡故的先人祈祷。最后人们还要“换哈达”,即拔去坟头上的枯木,栽根新枝,浇些水再回家。

  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宰牛或杀羊,杀牲血祭。按传统,节日聚礼之后早晨是献牲祭祀,取悦安拉的最佳时机。至于是宰牛杀羊还是杀鸡宰鸽,这由各家的经济实力来决定。通常,人们把血祭的牲畜宰好,把大块儿大块儿的连骨肉炖到锅里之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拜节,妇女们则留在家里炖肉。往餐布单上摆节日食品,烧茶等,准备迎接客人。节日的第一天,首先给在近期内发生过丧葬等家难的左邻右舍或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并希望尽早节哀。其次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就是给近邻和长者拜。在这种礼节性的拜节活动中,除了给夫妻双方的老人拜节时夫妻同去之外,其它的拜节活动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别进行。在维吾尔民间礼俗中,一般是不允许男女混杂的。

  拜节之后,才是同辈的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维吾尔民间的拜节,是维吾尔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特产

  喀什是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瓜田果树无处不有。喀什地处南疆,阳光充足,气候适宜,为瓜果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喀什瓜果品种繁多,质地优良,营养丰富,一年四季干鲜瓜果不绝于市,处处瓜果飘香。

                                                                                        

石榴:维语称“阿娜尔”,是喀什重要特产之一。其中以素有“石榴之乡”美称的叶城县石榴最为有名。叶城县地处昆仑山北麓,霜期短,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质好,非常适宜石榴的生长。叶城石榴个大皮薄汁多,风味甘甜清凉,深受人们喜爱,许多人都称赞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葡萄:喀什是葡萄的盛产地之一,除城郊有大面积的葡萄园外,家家庭院一般都种植葡萄。喀什葡萄约有50多个品种,风味各异。葡萄除鲜食外,还可以晾干、制成罐头等。当地果农有着丰富高超的葡萄保鲜技术,一年四季几乎都可以吃上新鲜葡萄。

无花果:喀什盛产无花果,它可与哈密瓜、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齐名。无花果果形扁圆,果肉细软,果味甘甜,营养丰富并有药用价值,含糖量高达24% 。无花果除鲜食外,还可以制成果脯和果酱。另外,由于无花果叶片硕大,枝干光洁,树冠整齐,姿态美观等特点,人们往往把它栽在庭院、花圃或培育成盆景放在室内,美化环境。

巴旦杏:是喀什的名贵特产,是维吾尔族人民最珍视的干果,常用它待客赠友,还把它的图案绣在衣帽上,雕刻在建筑物上。巴旦杏属落叶乔木,桃类植物。巴旦杏果肉不能食,可吃的是香甜可口的果仁营养十分丰富,含有大量脂肪、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在喀什的维吾尔医药中,60% 的药都配有它。喀什巴旦杏远销国内外,在国际市场干果交易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售价很高。

杏:维语称“玉吕克”,是受人们普遍喜爱的果实之一。喀什杏子品种繁多,其中以英吉沙县的赛来提杏、叶城县的黑叶杏为最佳,肉厚汁多,味道甜美,营养丰富。杏子除鲜食外,还可以晒制杏干,有的地方还加工制成杏脯、杏包仁。

桑椹:喀什土沃泉甘 ,宜于植桑 ,故桑椹很多。桑椹是喀什成熟比较早的果实,被称为“瓜果中的报春花”。喀什桑椹有白、紫两种。因桑椹性寒、味甘,除有补肝益肾、滋阴养血的功能和对阴虚、头晕目眩、失眠等症有明显疗效外,还含有芸香苷、花色素、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等成分而深受人们喜爱。

蟠桃:较珍贵水果之一。主要产于叶城县等地。蟠桃是桃子的一种,但果实却与桃子完全不同。蟠桃的形状扁圆 ,顶部凹陷形成一个小窝,其果皮呈深黄色,顶部有一片红晕。蟠桃味甜 、汁多、核小,不但好看,而且好吃,色味兼备,不愧为“仙桃”之称。

梨:喀什梨的资源十分丰富,共有60多个品种,其中砀山梨(从安徽砀山县引进)和叶城棋盘梨较为有名,都有果大、皮薄、肉细、汁多、味甜的特点,极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喀什特有的地理环境和 自然条件,喀什梨含糖量高,维生素 c 、磷、钙含量也较丰富。

阿月浑子:维语称“皮斯特”,是一种稀有名贵果树。落叶小乔木。春季开花,夏秋间果熟,果实呈乳白色,尖端开裂有红晕,果仁香脆可口,营养丰富,果仁含植物油54%至68%,还含有维生素a、b,阿月浑子在国际市场上与巴旦杏同被视为坚果中的上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核桃:又名胡桃,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之一,被公认为“长寿之果”。核桃仁含脂肪65--70%、蛋白质15-27%,碳水化合物16%,还含有维生素 a、b、c 、e、k 、胡萝卜素、核黄素、硫胺素、尼克酸和钙、磷、铁、锌、钾、镁、铜、钴、硒、碘等多种元素。核桃油含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和18种烯酸。核桃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在食品工业中用途广泛,在香料工业中也具有很高价值。叶城县是新疆重要的核桃产区,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年总产量在1200吨左右。

沙棘:资源十分丰富,在喀什生长历史悠久。沙棘营养丰富,果味酸中有甜,内含多种维生素和其他活性物质,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极高。以沙棘为原料,制成的各种饮料,深受人们欢迎。

伽师甜瓜:喀什甜瓜有近百个品种,其中数伽师甜瓜(因产地在伽师县而得名)为最佳。伽师甜瓜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时代就被列为贡品,后来经过不断改良,瓜质越来越好。紧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伽师县具有适宜甜瓜生长的独特气候与水土条件,因而香甜可口,肉厚汁丰,风味别具,营养丰富,甜度达11至19度。当地瓜农和维吾尔族群众有贮瓜过冬的习惯,在喀什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美味的甜瓜。

喀什的民族工艺品

喀什的民族工艺品,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因而被中外学者盛赞为“小民间艺术中心”。喀什的工艺品不仅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而且经由“丝绸之路”销往西亚、欧洲等地,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地毯:喀什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以精湛的工艺和鲜明的风格著称于世。喀什地毯品种繁多,花色斑斓,花纹图案千姿百态,鲜艳夺目。除传统的360道产品外,近年又增加了540道、720道和750道中、高档产品。喀什地毯质地精良,色调明快,美观大方,柔软舒适,坚固耐用,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深为国内外顾客所喜爱。

英吉沙小刀:因产地在英吉沙县而得名,是喀什地区的传统名牌手工艺品之一,约有400 多年的历史 。它选料精良,做工考究 ,造型美观,纹饰秀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英吉沙小刀目前已发展到16个品种30多个花色。主要有维吾尔族喜爱的凤尾式、百灵鸟式、黄鹂式、喜鹊式,哈萨克族喜爱的红嘴山鸦式、汉族喜爱的龙泉剑式、蒙古族喜爱的兽角式等。英吉沙小刀既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又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工艺品。

艾德莱斯绸:是维吾尔族妇女十分喜爱的丝绸料。它是使用蚕丝,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法工艺,按照图案的要求进行染色,其工序是非常细致而繁琐的。喀什的艾德莱斯绸,以色彩绚丽、鲜艳著称,用色反差大,对比强烈。它的色彩常用翠绿、宝蓝、黄、青、桃红、紫红、桔、金黄、艳绿、黑、白等色。它的图案结构细腻、紧凑、严谨,色彩强烈、透明、逼真 ,再现了大自然中光和色的美感。艾德莱丝绸质地柔软,富于弹性,轻薄柔韧,美观华丽,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民族文化特色,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的青睐。现在人们不仅把艾德莱斯绸视为衣料,还有不少人把它作为工艺品买回去制作成室内装饰品。

花帽:维吾尔语称为“朵巴”,是维吾尔族特需商品之一。它做工精细,均采用民族传统的绣花、挑花、伴金、镶银、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绣制而成。喀什花帽品种繁多,有巴旦杏花帽 、奇曼 (绿底白花)花帽 、塔什干 (绿底白花)花帽、玛力江(红色镶珠)女花帽,均质地精良,色泽绚丽,图案精美。它不仅实用,而且是一种具有装饰美感的工艺品,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木模彩色印花布:维吾尔族传统手工制品 。这种花布主要用于制作墙围、壁挂、腰巾、餐单、褥垫、窗帘等。它具有物美价廉、经济实用等特点。这种花布采用凸版木戳印制而成,颜色多用大红、粉红、果绿、中黄、淡黄等,图案多以花卉、瓜果 、植物、家用器皿为素材设计而成。这种花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给人以古朴、素雅、大方之感。

土陶:喀什土陶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生产,汉晋时代发展到彩陶,具有古老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喀什的陶器中,尤以仿古土陶最为著名,它继承了传统工艺,又有创新 ,兼有观赏和实用价值。喀什土陶的主要品种有 :碗 、碟、盘、壶、罐等。特别是一种供少数民族群众洗手用的水壶,形状有大小、高低、扁圆之分,可称做为喀什土陶的代表。喀什土陶造型古朴、素雅,给人以特殊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首饰:喀什少数民族妇女非常喜爱佩戴首饰,已形成一种传统的风俗习惯。喀什首饰目前主要有戒指、手镯、项链、耳坠、耳环、发卡等20多个品种40多个花色。许多首饰都镶嵌着五光十色的宝石,使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斑斓夺目引人喜爱。

民族乐器:维吾尔民间乐器品种多、制作美、着色好、音质悦耳。在民间较为广泛使用的乐器主要有:

弹布尔:其声铿锵、悦耳,十分独特。弹布尔常用作独奏乐器,在家庆宴乐中与热瓦甫、手鼓等乐器组台,为歌舞伴奏。

都塔尔:是维吾尔族民间唯一的指弹弦乐器。

热瓦甫:是维吾尔、塔吉克和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所喜爱的弹拨乐器,比较普及。弹奏时左手握颈斜滑走弦,右手持牛角片或竹片弹拨演奏。

达卜:汉语称手鼓,是维吾尔族民间广泛使用的古老的打击乐。为合奏和伴奏不可缺少的乐器,它声音脆亮,在乐队中起着统一节奏和速度的作用。它是波斯阿拉伯文化东传的产物之一。

纳格拉:是以木槌敲击演奏的乐器,汉语称铁鼓。主要用于盛大节日和婚礼。它与唢呐相配合,创造出一种欢快喜悦的气氛,令人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红铜器:是喀什重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它历史悠久,别具特色。其主要种类有:盛水用的阿卜吐勒(手壶)、接水用的其拉布其(盆)、盛饭用的里干(盘)等等。喀什红铜器制做工艺高超,造型美观大方,图案纹饰秀丽,具有显著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不仅是良好的生活用品,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景   点

艾提尕尔清真寺

  艾提尕尔清真寺位于喀什市中心,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伊斯兰教建筑物,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公元1442年,喀什噶尔的统治者沙克斯米尔扎首先在这里建立一所清真寺,用来祈祷他的亲友们的亡灵.后来又经过历代多次建和修缮,成为现在的形式和规模.该寺由礼拜堂教经堂、门楼、水池和其它一些建筑物组成.清真寺的正长160多米,进深16米.廊檐十分宽敞,有100多根雕花木柱支撑,顶棚上面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绘的花卉图案.正殿正中墙上开了一个深龛,龛内放置一个有台阶的宝座.礼拜时,大毛拉就站在龛内领经,礼拜五"古尔邦节",大毛拉站在台阶上宣教.教徒们进殿后.依次排列先殿内,后殿外,面向西做礼拜每当伊斯兰的盛大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到来时,清真寺前的广场成了维吾尔群众尽情欢乐的地方.身着节日盛装的维吾尔族男青年,随着欢快的鼓乐声,跳起热情奔放的"萨玛"舞,场景十分壮观。

阿帕霍加墓

又名香妃墓,座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占地面积30亩,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距今已350年,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式古老的陵墓建筑.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由门楼、小礼拜寺、大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主墓室在陵园东部,是这处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造型宏伟壮观,风格庄严华丽,为整个建筑群之冠,也是新疆最为宏大精美的陵墓.主墓为方体圆顶,横长36米,纵深29米,通高27米.墓室四周的墙上,由绿色硫璃砖贴面,间以黄蓝二色瓷砖镶嵌,瓷砖表面绘有彩色图案,还有阿拉伯文警句。墓室内的墓台上,排列着大小不等的58个坟丘,埋葬着阿帕霍加五代共72人。阿帕霍加墓是我国古代维吾尔族建筑艺术的典范。

石头城

 

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北侧,是新疆境内古丝道上 一个著名的古城遗址。城堡建在高丘上,形势极为险峻。城外建有多层或断或续的城垣,隔墙之间石丘重叠,乱石成堆,构成独特的石头城风光。汉代时,这里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的王城。唐朝政府统一西域后,这里设有葱岭守捉所。元朝初期,大兴土木扩建城廓,旧的石头城换了新颜。光绪28年,清廷在此建立蒲犁厅,对旧城堡进行了维修。

唐王城

即唐代尉头州城遗址,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托库孜萨热依” 古城,建于公元前206年,距今约有2200年的历史。古城座落在巴楚县城东北60多公里处的代热瓦孜塔格山(大门山)南端山口的北山东侧。城墙用泥土,石头筑成,分内城,外城,大外城几个部分。南北各有一道城门,大外城的城墙已风化为一道土梁,城东北延伸至约两公里处的唐王村(今农三师五十一团驻地)。唐王城为新疆境内古丝绸之路中道上的一个重要古城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阿曼尼莎汗生于1526年,卒于1560年, 阿不都热西提之妃。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13岁入宫,34岁因难产而逝。她从小就对诗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她拜访社会艺人、诗人,民间歌手,整理创编出集维吾尔古典音乐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使民间音乐成为科学、系统、严谨的曲目。《十二木卡姆》驰名中外,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阿曼尼沙汗纪念陵占地1050平方米,有王墓王宫,阿勒屯。与清真寺连为一体。陵高22米,陵墓修建在一座2米高,10米宽,10米长的正方形基坐上,陵顶为园塔状在陵宫内,宫殿墙上镶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