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表示:今年应届大学生就业情况并不像媒体说的极端严峻,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图为今年首场校园招聘会,许多学生一大早就在场外排队等待进场
今年毕业季被称为 “史上最难就业季”。今天上午,市教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和应对举措。本报记者从本市多所高校和人才市场获悉,一方面用人市场确实不景气,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和市场需求不够接轨;学生和家长在就业观念方面上存在一些亟需转变的误区,如不少学生看不上中小型企业;一些家长也纵容孩子“主动不就业”,认为还“养得起”。
数据
目前签约率44.4%,近五年内暂排第二
本科生签约率降,专科生上升
今天上午,市教委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媒体介绍会。市教委李瑞阳副主任介绍了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以及市教委和相关委办局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切实采取的措施。
市教委副主任李瑞阳介绍,目前对上海大学生就业存在两个极端判断,一是上海前几年就业形势也很严峻,但每年最后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今年估计也不例外。还有一种判断认为,今年就业是近几年最严峻的一次,“从目前上海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比去年同期要差,但是比2009年—2011年同期要好。今年最终的就业情况还要看五六月份,从目前来看,今年就业情况并不像媒体说的极端严峻,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 ”
那么现在上海大学生就业情况如何呢?李瑞阳表示,2013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量为17.8万,与2012年基本持平;其中研究生3.9万,本科生8.9万,专科(高职)生5万。截至5月10日,本市应届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4.4%,同比去年下降2个百分点,但比2009年—2011年同期要高。根据市教委4月10日、4月25日的就业统计情况来看,签约率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4.07和3.17个百分点,而5月10日签约率比2012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这表明,上海毕业生签约率下降的幅度有收窄的趋势。 “这可能与4月到6月是签约高峰有关。 ”李瑞阳说。
研究生、本科生签约率比2012年同期分别小幅下降2.2%和4%,但专科(高职)生签约率小幅上升1.2%。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985、211高校就业情况要好一些,市属高校相对差一些。“这可能与市属高校培养人才存在定位尴尬有关。它不像985、211高校明确培养研究性人才,专科院校培养应用实践性人才。市属高校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上确实存在不上不下的问题。 ”
经济增长放缓是就业难主因
李瑞阳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受经济增长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使用人单位需求总量下降。数据显示,2013年,到各高校开展招聘单位和提供的岗位数有所下降。目前,社会服务业、制造业的用人单位用人需求降幅明显,三资和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招聘吸纳人力的情况不如往年,也出现减招和停招的情况。
其次,从企业招聘的需求总量来看,是可以满足在沪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但是细分到毕业生的单位、学历、能力等具体要求,存在岗位需求和毕业生匹配度不高的问题。同时,由于企业需求量下降,还导致985、211高校毕业生挤压市属高校毕业生岗位、社会上有工作经验人员挤压没有工作经验大学毕业生岗位、研究生挤压本科生岗位等情况。
第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影响到签约率。 90后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对就业的认识多元化,也出现就业意识不足的情况。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岗位挑挑拣拣,预期调整不及时,导致最后错失了合适的岗位。此外,随着非上海生源人数增多,就业困难人员也有所增加。
希望留沪就业者半数已签约
市教委学生处处长汪歙萍介绍,据相关了解,今年针对应届生的岗位需求总量为15.2万。而今年17.8万毕业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想就业和灵活就业情况,真正需要就业的人数在13万人。其中有上海生源和非上海生源。这其中,希望留在上海就业的学生有10万人,目前已经有5万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还有5万人尚未签订就业协议。
为什么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签约?汪歙萍认为,一是企业期望与学生期望不匹配,主要表现在薪资上。调查显示,在上海高校读书的学生对薪资相对期望高,在外地高校读书的学生对薪资的期望相对低。二是,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企业提供的岗位目标需求和学生的适应性存在差异。三是,企业更希望招有工作经历的毕业生。
采取多举措促进大学生就业
针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近期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相关市领导专门部署和协调相关工作,市教委和相关委办局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和推进。
近期落实和推进的四项工作包括:市教委今日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媒体介绍会;市教委将于近期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5月21日至27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委、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共同举办“2013年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本市多部门共同研究试点实施 “大学生社区服务计划”等。
同时,市教委和相关委办局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部分举措。包括:市经济信息化委将举办第一届上海(国际)中小企业精品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吸引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市科委将进一步挖掘所属(辖)大型科研院所的岗位潜力。同时增加“创业苗圃”数量,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市国资委发动委管企业进一步加大学生招录工作力度;团市委组织 “青春扬帆梦想启航”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市教委近期举办张江高科技园区、临港新区暨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等多场网络专场招聘会;市教委将开通易班网就业信息板块,实现手机客户端就业信息定向推送功能。
市教委表示,将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改革相结合,在多项教育评价中将就业情况作为考量指标,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评价工作作为年度工作要点。
案例
寒窗苦读21年 清华博士基层当工人
建议大学生调整心态,在最初两三年完成积累
顶着“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帽子,这个毕业季让许多大学生喘不过气。每年此时,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次选择与被选择。
5年前,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谢邦鹏也曾面临类似困惑:苦读21年,不在研究院或高校搞科研,却到电力公司基层班组当一名技术工人。在一线实践后,谢邦鹏才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和“实践出真知”。近日,这名来自基层的“博士班长”在上海读书节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博士班长”分享成长经历
5年前,当谢邦鹏走进浦东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保护自动化一组报到时,同事、同学,家人、朋友,都张大了嘴巴。
1982年,谢邦鹏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普通家庭。历经12年寒窗苦读,他考上清华大学。又经9年本、硕、博连读后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既没留在高校,也没进入研究院继续做科研,成为30多名博士同学中唯一的一线技术工人。在近日举办的上海市第十五届读书节上,中等个头,面色黝黑的谢邦鹏,平静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变压器,在书本上就是两个圆圈,但走近才知道,那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巧的庞然大物。 ”谢邦鹏回忆,进班组前他没有任何实践经验,便抢着干最基础的活。最后,他成了班组里拧螺丝最多的人、接线头最多的人,当然,也是看图纸和记笔记最多的人。经过几年苦干,谢邦鹏证明了自己不仅书读得好,动手能力一点也不差。 2011年,他成为班组班长。
知识用于实践才有价值
堂堂博士去一线当工人,书是不是白读了?通过实践,谢邦鹏慢慢明白了岗位的重要性。电是个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活,科技水平发展迅猛,连他这个博士,也需要不断充电,才能跟上形势。
他举例说,张江有很多高科技企业,对用电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电压如果不稳,电灯可能会短暂变暗,这对一些使用精密设备的电子企业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谢邦鹏说,他所在的班组承担着确保用户安全稳定用电的重任。面对层出不穷的复杂问题,谢邦鹏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发挥了作用。他和同事使用理论计算修正了公司线损管理流程,当年就为公司减少损失200多万元。短短两年,他和团队利用业余时间的发明和创新就申请了27项专利,发表了7篇被核心期刊收录的科技论文。
在谢邦鹏看来,由于中国教育体制问题,造成大学扩招而技术学校发展相对滞后,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技术工人岗位人才紧缺。“大环境改变要一个过程,对遭遇求职困境的大学生而言,调整心态最关键。 ”谢邦鹏说,工作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届大学生应在最初的两三年完成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千万不能到头来“小事不愿做,大事又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