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彩云南(19)
本报记者 马波
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环境敏感,耕地资源有限的山区农业大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尝试——
“在云南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环境十分敏感、耕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山区农业大省推进城镇化,实非易事。通过最近的调研,我更加坚定了推动破解传统城建方式的决心,就是把保护坝区农田、推进山地城镇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加快走出一条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新路子。我认为,这个思路切合云南实际,符合云南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云南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云南省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他最近发表的题为“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城镇化之路”的调查报告的开篇语。
云南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政是什么呢?
11月25日—11月30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党代表们讨论得最热烈的就是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走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即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要求,完善城镇发展思路,转变建设用地方式,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坝区优质耕地,用好用足国家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试点省差别化土地政策,引导城镇、村庄、工业向适建山地发展,建设山地城镇。
有一组数据有充分的理由说明云南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云南省总面积中山地占94%,平地仅有6%;
中央下达给云南省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的任务是:到201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9015万亩以上,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7431万亩以上;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970万亩以上,基本农田面积始终保持在7431万亩以上;
2010年,云南省新增 25万亩建设用地中,占用耕地达12.4万亩,近50%;全省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目前已被建设用地占用近30%;
云南与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相比:2009年,全国46.6%,云南34%,落后12.6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49.68%,云南35.2%,落后14.48个百分点。
一方面,必须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脚步,一方面,保护耕地与满足城乡建设用地需求的又矛盾非常突出。
因此,“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加强耕地保护、转变城乡建设用地方式,切实保护坝区农田、推进山地城镇建设,是云南的必然选择。
秦光荣在调查报告中说:“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用地方式,也许不到十年,作为全省人民‘米袋子’‘菜篮子’和民族文化‘摇篮’的坝区可能被占领殆尽,我们衣食之源的“口粮田”将不复存在。那么,我们将无法向历史负责。”
秦光荣解释,守住红线,就是要坚守基本农田保护这根红线。统筹城乡,就是要全面增强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云南山多坝少,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明显弱于平原地区。因此,云南的城镇化应高度重视和突出中小城市的建设,以弥补因地理分割导致云南城市辐射范围有限的不足。城镇上山,就是要建设山地城镇。建设山地城镇,并不是到陡峭的高山上去建城市,而是改变现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非要集中连片摊大饼占有良田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选择向山坡、丘陵等方向发展,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区连接起来,实现组团发展。
他说,云南的坝子周边荒山荒坡很多,潜力很大,且多为丘陵,地质条件、生态环境、景观效果都比较优越。显然,城镇上山符合云南实际的城镇发展方式。因此,我们应推动工业项目、城镇建设尽量向山坡、丘陵发展,多利用荒山荒坡搞建设,少占或不占优质农田,努力实现“城镇朝着山坡建、良田留给子孙耕”的目标。
农民进城,就是要逐步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云南人口过度分散,大量农民广布在近1.3万个行政村和13万个自然村,我们应逐步将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向宜居地集中,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于减少农民,让农民进城。并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让农民真正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
“城镇上山农民进城”是云南省城镇化建设发展中的重大创新。它不仅是思路,而是已经付诸于行动。
今年7月,在云南省政府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在调研的基础上,云南对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具体目标,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林地保护利用、城镇近期建设3个规划和加快编制山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合理划定永久农田保护线、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出台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秦光荣说,“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思路,其目的是要推动城镇规划实现3个大的转变:一是从主要占用耕地、平地搞城镇建设,转变为向山地坡地要建设用地,实现城镇上山、工业上山;二是从“摊大饼”式建设城镇,转变为建设山地城镇、实现城市组团型发展;三是从粗放扩张向亲近自然、打造与自然地貌有机结合的城镇风貌转变,让“城在山中、山在城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理念体现在现代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中。通过以上“三个转变”,使云南省未来城镇发展真正能做到土地资源节约、经济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
(中国科技网)(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