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开发区招商引资网
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2)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专栏6

品牌提升重点行动提升制造业品牌。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掌握核心技术、有规模的优势品牌。实施“专精特新”工程,培育“单项冠军”,依托装备优势企业及家电制造企业,推动工业产品价值链向高端跃升。壮大服务业品牌。围绕金融、现代物流、商贸、科技、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旅游、养老、家政、体育、大众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形成一批以阳光大姐、韩都衣舍、嘉华国旅、凯瑞餐饮、银座健身等为龙头的服务品牌。

 

打造农产品品牌。围绕粮油、果品、蔬菜、花卉苗木、渔业等主导产业,突出十大农业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推出济南市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形成泉字号农产品品牌集群。到2020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总量达到120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达到25件以上。弘扬“老字号”品牌。充分挖掘“老字号”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老字号”产品,让更多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不断提升宏济堂、福牌阿胶等“老字号”品牌影响力。到2020年,“老字号”企业达到70家以上(其中,“山东老字号”25家以上,“中华老字号”12家以上)。每年新增“老字号”企业5家。发展旅游城市品牌。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为引领,推进千佛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加快推动南部山区多规合一发展。实施乡村旅游规模化工程、精品工程和效益提升工程,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集群片区、乡村旅游园区和旅游精品小镇,不断壮大乡村旅游规模,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效益,逐步增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围绕“泉城夜宴”产品,策划精品旅游线路,推动高标准建设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

(三)紧随消费升级,提高供给质量。紧随健康消费、体验消费、定制消费、城乡消费等国内消费升级趋势,以新消费引领新产业,促进品质提升,扩大有效供给,形成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同共进的良好格局。1.健康消费激活幸福经济。把握人口结构和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加快构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打造国际医疗康养名城。

(1)促进医疗健康消费。加快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开展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培育壮大章丘东部医疗中心健康养老基地等医疗健康园区。促进精准医疗、养生保健、智慧医疗、健康管理、医疗美容、口腔医疗、母婴照护等健康服务发展,构建完善健康消费体系,多渠道、多层次满足居民医疗健康消费需求。挖掘健康保险消费市场,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引导保险机构开发重大疾病保险、特定疾病保险等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健康保险产品,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医疗责任险等多样化保险产品。

专栏7

济南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试点示范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济南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健康卡试点城市、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国家试点城市;济南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章丘区东部医疗中心健康养老基地、济阳海棠湾温泉医疗康养基地。其中,济南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城市建设目标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体系、标准体系、支撑体系和产业体系,建立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管理、应用、服务和安全保障机制,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与开放机制,实现与自然人、法人、社会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的跨部门、跨区域共享,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应用、创新发展,催生健康医疗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打造国内领先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示范城市。

(2)培育发展养老消费。积极构建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建设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在构建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的基础上,全力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建老年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医院以及传统养护型养老院向以康复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护型养老机构转型,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积极打造集养老机构、养老信息化、养老社会组织孵化和养老人才培育为一体的综合养老示范体。加快养老服务专业组织培育,引进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养老服务组织。鼓励企业针对老年人需求特点,从事老年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社会服务,丰富“银色经济”产品体系。推进医养健康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国际国内一流康养企业,建设一批集休闲度假、特色医疗、保健养生于一体的康养小镇。

(3)积极发展体育消费。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扩大体育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培育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消费市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打造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推动政府主导办赛向社会化、市场化办赛转变,引导社会力量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实体化发展。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医学、教育、商业、养老等行业和事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足球、机器人、户外、电子竞技等具有时尚前沿特征和消费引领作用的培训项目,积极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人群运动干预。深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加快发展房车露营、低空旅游、山地户外运动、冰雪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业态。2.体验消费引导服务升级。引导各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创新,开展消费者精准画像和消费品精准营销,以体验消费点燃传统服务产业变革与跃升发展热情。

(1)增强旅游发展新动能。以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扩大旅游休闲产品供给,提升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依托“天下第一泉”景区、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等国家级景区,增加体验型、服务型、休闲型业态,打造旅游体验式消费引领示范区。发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品牌优势,围绕大明湖景观亮化“泉城夜宴”项目,策划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名泉观光体验、文化研学旅游、生态休闲度假、工业旅游等旅游产品,提升“泉城济南”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科技应用与升级,依托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感染力、表现力,增强人的感官、情感、思想和知识体验。

(2)大力发展文化消费。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区域文化强市建设,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积极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等新兴文化业态,突出泉水文化、黄河文化等文化主题,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支持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建设,打造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高端综合创新设计产业园区。支持山东影视集团创新发展,促进新闻出版等传统行业与新媒体及其他产业融合,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品牌、文化市场品牌、文化创意设计品牌,建设一批优质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平台,开展国际合作、影视交易等试点,建设国家影视文化消费先行体验区和全球影视文化中心。加强线上线下渠道互动,优化影视在线支付、内容植入、版权众筹等增值服务,鼓励演艺企业开发网络应用平台或与互联网演艺平台网站开展协作,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演艺模式。

专栏8

文化旅游消费重点建设内容旅游消费重点项目及重大节事。章丘明水古城国际泉水旅游度假区、绣源河华侨城旅游综合体、北纬37°温泉悠养小镇、佰泽•泉韵乡里农业公园、明府城中央文化生态区、华山历史文化公园、宏济堂中医药文旅产业园、济西国家湿地公园、黄河生态景观风貌带项目、世茂集团澄波湖综合开发项目、济南老商埠区保护开发项目、济南泉水节、国际冬泳节。文化消费重点项目。济南万达文化体育旅游城、华谊兄弟电影文化城、“影世界”文化产业谷、济南文化广告创意产业园、府前街国际创意产业园、星工坊•飞尔姆乐园、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济南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3)激发教育培训消费。发挥省会城市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山东大学发展,高水平建设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集团化办学等办学模式,扩大非学历教育消费市场规模。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打造一批知名教育培训服务品牌,更好满足文化艺术、语言、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等领域培训需求。支持企业开发数字课堂、线上教学、移动学习等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和学科工具。完善社会培训机构审批制度,规范培训机构收费,开展培训机构评估。3.定制消费催生柔性生产。顺应个性化定制消费趋势,积极对接德国工业4.0、探索C2B商业模式,催生纺织服装、家居家电、消费电子、家装服务等领域生产革命,推动供应链管理和智能化制造更高水平发展。

(1)扩大定制化产能规模。紧盯消费品市场发展趋势,支持中国重汽、九阳家电等企业,开展个性定制消费品生产。重点在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文化产品、服饰服装等行业,引入3D打印、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促进个性定制、规模定制和高端定制发展,推动产品生产向“设计+产品+服务”的全周期服务转变。鼓励韩都衣舍等平台类企业,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平台,深化用户在产品设计、应用场景、内容提供等方面协同参与,建立线上线下产品体验中心,不断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2)建设定制消费支撑体系。在服装、家居、家电等重点定制类产品生产行业,开展个性定制消费品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全定制流程的服务标准和产品质量通用标准。推进时尚服装创新创业国家平台、中美设计创新云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应用制造执行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及数字化控制系统,形成基于个性化定制需求的企业设计、生产、供应链管理和服务体系。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推出定制展销专场,引领专属定制产品和服务发展。推行柔性模块化共线生产模式,更好满足消费市场小众化、精准化需要。4.城乡消费释放潜在市场。全面提升消费载体的商业功能、文化品味、经济活力,打造传统街区与现代化综合体互动融合的都市消费新格局。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建城乡一体消费服务体系,释放更大消费市场空间。

(1)推动城市消费载体提档升级。培育引进国内外家居、百货、餐饮、休闲、购物等知名企业,布局品牌店、旗舰店、形象店、体验店。加快提升老城区泉城路商圈、泉城印象区、百年商埠风情区以及新城区奥特莱斯小镇、宜家商场等的整体服务水平及配套设施层次。围绕电子产品、服装服饰、茶叶古玩等传统优势商贸业,打造专业化、地标式、集中式消费区,形成“一站式”“品质型”消费场所。依托山大路电商产业园等重点片区,加快线下高品质消费商场、虚拟店等消费载体布局,形成一批集采购交易、展览展示、品牌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O2O消费市场。依托社区商业综合体,鼓励发展“农超”“百超”、无人便利店、自助贩卖机等组合型智慧型消费业态。

(2)促进城乡消费业态多元化。依托小城镇、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突出文化、温泉、茶艺、民俗、采摘、养生、运动、自驾等主题,提升文化旅游小镇、农业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精品采摘园建设质量,创建一批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度假区。引导和支持旅游开发企业,针对城乡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绿色、实用、有创意的旅游商品。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地区发展本土特色农产品电商及物流业务,支持大型线上零售类企业拓展小城镇、小乡村消费市场,推广章丘“E家香”等电商平台经验,扶持发展一批电商专业镇村,畅通城乡双向消费联动渠道。鼓励电影院线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条件成熟的乡镇级数字影院建设。

 

专栏9

乡村旅游主要载体与活动乡村旅游载体资源。

紫缘香草园、东方商人生态农庄、古村三涧溪康养基地、三德范古村、历城区唐王镇特色农旅小镇、济南(济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山东御马园畜牧旅游示范区、平阴县玫瑰小镇、花养花服务业特色小镇、平阴玫瑰高端产业园、平阴洪范池田园综合体项目、商河中国温泉之都核心区项目。乡村节庆活动。章丘大葱文化节、“太平宝”西瓜旅游文化节、济阳柿子文化节、仁风镇西瓜旅游文化节、山东康养旅游节、金秋采摘节、平阴玫瑰文化节、平阴海棠节、商河花博会、商河秧歌节。

(3)构建城乡消费支撑体系。发挥农村供销社系统、邮政系统布局优势,新建和改造一批乡村信息化综合经营服务网点,支撑农村电商消费潜力释放。落实乡村旅游、医疗、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政策,加快推进村镇公路、农村电网、农村饮水安全等设施建设,开展“百兆乡村”“厕所革命”等重点工程,优化农村消费软硬环境,着力引导村镇消费质量升级。以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农村电子商务企业、乡村旅游企业,开展专业人才培训工作,以返乡创业青年、农村合作社负责人、重点村村官等为主要培训群体,培养一批懂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的专业实用人才。

(四)创优发展模式,跃升产业能级。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独特的资源禀赋,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特征,发展总部经济、枢纽经济、园区经济、会展经济和绿色经济,构建区域性生产组织中枢,提高产业集聚集群水平,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增强经济发展可持续动力,促进城市产业发展能级跃升。

 

1.集聚发展总部经济。依托省会城市科教人才、金融资源、医疗资源富集优势,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打造央企和跨国公司北方总部基地。

(1)优化总部产业结构。坚持外源内源并重、引进培育并举,循序渐进和创新突破相结合,提升一批现有总部企业,引进一批外地总部企业,培育一批本地总部企业,打造一批总部聚集楼宇,着力扩大总部经济规模,优化总部产业结构,提高总部集聚发展水平。加强服务,壮大本市上市公司、大型国企、国有控股公司等现有总部企业规模。精准招商,积极引进世界、全国500强企业地区总部,重点引进优质民营总部企业和新兴产业总部企业,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来济设立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服务中心、营销中心、培训中心等职能型总部机构。扶持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现代金融等领域支柱性总部企业,支持成长型、创新型、领军型中小总部企业发展。强化法律、会计、信息、会展等专业服务业配套发展。

(2)创新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具有城市名片效应的总部经济核心区和引领极,创新专业化总部基地建设模式,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清晰、服务优质、错位发展的总部经济生态圈。完善“总部—基地”运作模式,引导企业将营销、管理等职能放在济南,在周边布局生产、物流等基地,带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区域协调发展。拓展“楼宇经济”培育模式,鼓励建设总部楼宇,梳理盘活存量楼宇,全面提升楼宇档次、功能和贡献率。

(3)推动总部经济载体建设。突出打造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高地,错位发展汉峪金谷、山东新金融产业园、经七路—泺源大街老城核心区等总部经济聚集区。结合从业人员特点、需求,强化总部载体功能配套和管理服务,改造完善总部企业聚焦区域智能、商务、动静态交通和员工就餐等设施,完善文化教育、体育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2.大力发展枢纽经济。积极建设“内陆港”,打造集路港、空港、保税港、信息港“四港合一”的国际内陆港中心城市,强化陆海联动、多式联运枢纽功能,构筑“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重要支点,增强国家区域性物流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1)创新国际内陆港发展模式。以重大交通枢纽为切入点,完善城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振兴枢纽经济,促进交通、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依托董家公铁联运枢纽、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和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园,加快推进国际内陆港建设,集成口岸通关、物流配送、保税仓储等功能,打造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多式联运示范区。

(2)搭建高效优质枢纽经济服务平台。建设不同功能层次的创新服务平台,助推枢纽经济大发展。建设集传统贸易、电商物流、生产加工、资金交割、城市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服务平台,强化交通枢纽物流、商贸、生产、金融等增值服务功能。构建一体化、智能化运输组织平台,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整合区域客货运场站、运输车辆和信息资源。探索建立智慧交通支撑服务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遥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互联网+”交通枢纽新模式,加快传统枢纽场站与互联网组织平台跨界融合发展。

(3)培育构建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依据枢纽偏好型产业圈层布局的客观规律,创新物流业态和运营模式,积极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集聚形成一批优势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特色物流产业集群,完善“一核、一枢、两园、多点配送”的物流节点布局体系,促进物流业集聚发展,以枢纽凝聚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围绕机场、济南西站、新东站等客运枢纽规划建设文化综合体、商贸综合体,打造若干具有商务、商贸、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的游憩商务区。

专栏10

新东站片区、临空经济区建设内容新东站片区。

依托济南新东站规划建设,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的集散效应,以强化高铁沿线及延伸区域合作为主线,构建以交通运输、商务服务等产业为主,文化旅游、生活服务为辅的高铁经济体系,形成环绕新东站的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产业空间圈层布局,集聚特色产业总部,强化内外集聚辐射,打造产业新高地、城际新门户、城市新地标、枢纽新城区。临空经济区。强化航空枢纽功能,构建以临空强指向性、强关联性基础产业为核心,涉空现代高科技产业和涉空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临空产业体系,形成“一核两区五板块”的空间发展格局(一核,即空港发展核。两区:即北部产业发展核心区,南部国际物流发展核心区。五板块:即综合保税发展板块、航空运输板块、中欧制造业板块、空港商务配套板块、现代物流发展板块),推动临空经济与城市发展、交通建设、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打造互通全球、产城高端、创新领跑、人文生态的现代化临空产业新城。

 

专栏11

物流产业重点发展内容物流专项规划。

持续深化物流中心建设战略研究,将加快物流中心“三提级三扩容”、全力推进内陆港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打造中国智慧物流名城、实现物流业快发展大发展战略转化为具体的专项规划。中国智慧物流名城。即“一城四中心”,中国供应链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中国物流标准研发中心、中国物流大数据应用开发中心、中国特色电商物流集聚中心、中国物流人才培育中心。重点项目。综合保税区国际物流园、济钢四新产业园一期项目、山东盖世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基地项目、董家内陆港项目、崔寨翰迪物流园项目。新模式新业态。全国首批无车承运试点企业———济南传化泉胜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山东航天九通车联网有限公司。3.创新发展园区经济。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突出园区集聚集约效应,创新园区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机制,集中力量做强做大园区经济,以园区升级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集群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

(1)创新园区发展模式。推行“一区多园”“园中园”模式,加大园区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开展国别合作园、创新创业园、区域协作园、产业孵化园等园区载体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同步提升、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以量子通信科技园、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等产业园区为抓手,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打造品牌产业园区。创新园区建设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以PPP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园区投资开发和建设运营。创新园区服务模式,夯实行政手续代办等基本服务,提升专业咨询、采购服务、研发服务等企业增值服务,拓展创业孵化、股权投资、公共平台等投资孵化服务,完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

(2)强化园区招商主体作用。实施“开放强园”工程,突出各类重点园区招商引资主阵地和引领示范作用,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落实招商引资责任,立足产业定位、实施错位发展。支持各产业园区用好用活政策,抓住产业核心环节和核心要素资源,挖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城融合发展、产业联动发展的重大项目。鼓励各产业园区积极参与国内外知名经贸展会活动,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多元化招商引资格局。探索建立异地落户、业绩分享机制,对跨行政区域落户园区的招商项目,实行引入地和落户地税收、产值、招商业绩分享。

(3)加快新型园区建设步伐。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一批智慧园区,建设智慧办公、智慧管理、智慧招商、智能环境和智能分析系统,促进开发管理精细化、功能服务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推动园区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园区管理服务模式。建设园区企业服务信息平台,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层次企业服务体系。深化制造执行系统、供应链管理、商业智能等的企业集成应用,推动企业数字化工厂建设。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鼓励建设被动式超低能耗等绿色建筑,打造生态产业园。探索打造“创新街区(地区)”等新型城市产业空间模式,助推新型城市科技园区建设发展。4.做大做强会展经济。以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国际化为导向,大力推进会展场馆建设,培育会展品牌,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会展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建设区域最具活力的会展强市。

(1)加强会展载体建设。推动舜耕国际会展中心、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功能提升,推进西部会展中心、会议中心建设,打造集展览会议、展示推介、经贸洽谈、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高端会展平台。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博览城,提高承接全国性和国际性大型展会的能力,打造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博览城。推动“互联网+会展”发展,强化展馆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功能,提高展馆的运营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2)拓展繁荣会展市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展览公司设立办展机构,着力培育一批集展览策划、工程设计、广告宣传、现场服务于一体的本土会展龙头企业,引导有潜力的中小型会展企业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持续壮大会展业主体。打造韩博会、旅交会、信博会、电商会等自主品牌展会,申办引进一批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国字号、国际性展会,建设国际会议展览目的地城市。推动展、会、节、演、赛协同发展,加强与文化、旅游、传媒、娱乐、影视产业的联动,促进会展业上下游企业融合。

(3)提升行业发展环境。强化会展行业管理,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展会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完善参展产品追溯、参展商违法行为线上线下追究等制度。强化展馆管理、经营服务、安全运营等行业标准推广,形成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科学合理的会展业标准体系。加强对会展环境和品牌展会的整体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会展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济南会展业的影响力。5.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坚持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五化”协同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全市经济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产业与产业之间、生产与生活之间循环式布局、循环式组合、循环式流通。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加大资源和产业整合力度,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构建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发展模式,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实现城市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利用和高质利用,建成技术先进、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和在役再制造示范工程,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内燃机、工程机械、办公信息设备等领域,大力发展再制造技术和产业。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复合立体、动植物共生等农业循环模式,扩大生态循环农业规模。

(2)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及节能环保服务业,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以节能关键技术与装备、污染物监测治理、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加快发展输配电网无功补偿装置、智能电网设备、工业和生活废水处理等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链两端的技术研发和服务业,鼓励和支持工程总包型、研发型、服务型企业发展。加大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力度,强化高效节能装备、产品使用,引导高效节能产品消费。

(3)加快制造业绿色化步伐。大力开展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鼓励企业创新研发绿色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力度,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和工艺,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流域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以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

专栏12

绿色经济发展重点项目济南环境科技产业园、章丘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国网山东送变电工程公司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山东爱普电气智能装备产业园、爱普电气济阳项目、耀华节能安全建筑装饰玻璃加工建设项目、立邦年产20万吨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鹏彩科技创新型节能材料制造项目、万斯达住宅产业化扩产项目、余(废)热入济长距离输送供热管网工程。

四、优化布局拓展转换空间坚持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相统一,结合城市中心、次中心、卫星城布局结构,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明确重点区域功能定位,以各类产业功能、城市功能载体为依托,积极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相协调,与城市规模、产业发展、生态容量相适应的城市功能布局,着力打造“一先三区两高地”核心支撑,统筹县域、区域联动发展,加快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新旧动能转换空间格局。

专栏13

一先三区两高地一先: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三区:东部高端产业集聚区、省级开发区转换提升区及泉城优化升级区。两高地:济南中央商务区及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

(一)核心引领,先行示范。高水平规划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集聚集约创新要素资源,发展高端高效新兴产业,打造开放合作新平台,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综合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现代绿色智慧新城,当好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排头兵。1.产业为本,以产注能。坚持创新先行、智慧先行、绿色先行、改革开放先行,聚焦新智造、新科技、新服务、新消费,努力培植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抓住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医药制造三大优势产业的新兴领域,通过禀赋促新、格局拓新、前沿探新“弯道超车”实现产业整体升级。顺应跨界融合的未来产业发展大趋势,通过注入前沿的技术创新元素,“变道换向”拓展全新产业领域,重点突破氢能源、量子科技、石墨烯等产业核心技术。在智慧物流、产业金融、科技服务、创意设计四方面重点布局,满足未来实体产业发展对新型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通过新民生和新商旅文双轮驱动,引领消费升级和创造美好生活,创新智慧体验农业、激活齐鲁文化资源、优化医养健康教育。2.产城融合,以城聚能。推进多规合一试点,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产业发展进行细密混合的功能布局,推动新动能培育和旧动能提升,实现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划定生态红线并合理确定城区开发建设规模,确保蓝绿空间占比不小于70%,城镇空间占比不大于30%,打造山水林田城“生命共同体”。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严格限制建筑高度,优先保障产业发展空间,确保不小于40%的城镇用地用于产业发展,以产业经济发展带动人口聚集。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构建物理空间和虚拟城市共同生长的“孪生城市”,探索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区标准。3.携河发展,生态赋能。以黄河+湿地+森林为特色,变屏障为纽带,赋予黄河滩地休闲游乐、运动健身等功能,布局低密度低强度的公共服务、游览服务等设施,将黄河打造成为济南城中河、省会大“绿芯”、齐鲁大客厅。尊重现状肌理,结合水源地建设,在黄河两岸联通湖泊、水库和湿地公园,形成围绕黄河的“祥云伴龙”水系。构建以黄河及其串联的水系为骨架,组团、街坊绿地为基底,层层联通的生态蓝绿网络。严格保护岸堤,确保黄河客水顺利下泄。规划“两横、三区、七纵、多源、网状”的防洪排涝安全格局。坚持分质供水,优水优用,根据黄河水资源总量,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布局。

专栏14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总体规划规划范围:南起小清河、北至徒骇河、东至章丘、西至齐河,总面积1030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齐河等周边区域,形成携黄河两岸功能协同、区位互补、产业多元的发展新格局。先行区代管区45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不超过100平方公里),含大桥、崔寨、孙耿、太平4个街道。功能目标:城河共荣、绿色低碳的生态新区,动能转换、产业创新的智慧新区,开放引领、协调共享的现代新区,传承文脉、以人为本的宜居新区。空间结构:按照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既能“透气”又能“透水”的原则,构建带状组团式的城乡布局,形成“一轴两廊、一体两翼”的城乡空间格局。一轴:泉城特色风貌轴;两廊:沿黄河北岸形成带状组团分布的黄河北岸科创走廊和特色小(城)镇走廊;一体:先行区主体,由大桥组团、桑梓店组团、崔寨组团、绿心内的特色小(城)镇构成;两翼:济阳和齐河城区,与先行区主体共同构建具有梯度的产业体系。

(二)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围绕“三区”“两高地”,突出重点区域国际化、战略性、创新性的功能布局,明确主攻方向,聚焦精准发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带动力优势产业集群,开创多点突破、亮点纷呈的发展格局。1.东部高端产业集聚区。包括济南高新区和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园区,打造创新创业引领区、高端产业示范区。加快济南高新区建设发展,提升在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地位和作用,打造“中国智造”创新先导区、国际知名的电子信息创新中心、国家级生命健康产业基地、省会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端集聚区。发挥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平台作用,重点发展高端装备与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先进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机器人、航空制造及服务等领域产业布局。

专栏15

济南高新区发展方向空间优化。坚持“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依托中心区、高新北区(临空经济区)、高新东区、创新谷、章锦片区等片区,加快构建临空经济区、智能装备城、生命科学城、齐鲁智慧谷、齐鲁创新谷“一区两城两谷”的总体空间布局。其中,齐鲁智慧谷以山东省重点项目大数据产业基地和“量子谷”建设为契机,通过腾退转移改造以土地、资源等旧的生产要素为主的企业,换进培育以技术、人才、资金等新的生产要素为主的企业,推动高新区中心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完善,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典型范例,着力建设“智•人、智•产、智•城”的济南TBD(济南科技商务特区)智慧立方。构建“4+X”产业体系。以创新型、智能型、服务型经济为导向,深入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创新,构建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引领,以3D打印、量子通信、质子治疗等若干新业态为新兴培育的“4+X”产业体系。以智能装备城建设为核心,重点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带动引领本地装备制造业升级;依托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齐鲁软件园发展基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创新中心,引领带动山东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强链接国内外生命健康产业高地,重点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生命科学城;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突破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新业态,依托互联网品牌大数据运营平台和智能制造体系,打造济南数字产业生态城,推动济南打造中国互联网品牌运营中心城市;发展新兴业态,重点培育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量子通信、3D打印、车联网、卫星导航及服务、个性化医疗、医疗机器人、质子治疗、互联网金融等十大新业态,鼓励开展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将济南高新区打造成为济南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2.省级开发区转换提升区。包括济南经济开发区(含大学科技园)、临港经济开发区、商河经济开发区、平阴工业园等7个省级开发区,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园区,大力招引产业链关联度高、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高端项目,每个园区确定1—3个特色产业,实行错位竞争,协同发展。凸显“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城市级生活服务体系,通过产业聚焦、新兴导入、激发创新、智能改造、业态升级等路径,推进园区由原来的工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复合经营”的新型园区转变。

专栏16

省级开发区产业发展定位济南经济开发区:重点推动以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现代建筑、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军民融合、医疗康养等相关产业。临港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智能机械装备制造、高端物流、电子商务、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济北经济开发区:重点推动食品饮料、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园:重点推动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槐荫工业园:重点发展以智能小家电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和先进材料产业,加快培育增材制造等产业。平阴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健康食品、功能性新材料、新型建材、新能源等产业。商河经济开发区:重点推动节能环保材料与装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汽车循环经济、农业信息经济等业态。3.泉城优化升级区。包括老城区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相关区域和东部老工业区,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打造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区。系统开展各类旧区综合整治,推进以城中村、旧工业区为主的拆除重建,推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居住环境和条件改善,提升公共配套水平,实现城市多元、系统、有机更新,促进城市有秩序、高品质、可持续发展。坚持搬迁改造同步、内移外迁并举,加快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积极创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示范工程;按照“整合资源、激活存量、创造价值”的整体思路,综合利用济南历史街区中的“泉、城、人”三大资源,探索中央活动区、中央文化生态区发展模式,统筹推进明府城、老商埠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建设,疏解人口、完善功能、凸显特色,打造兼具文化底蕴、时尚文艺、国际品质的城市中央休闲游憩区。

专栏17

中央文化生态区以明府城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突出泉水体验圣地、齐鲁文化高地两大发展主引擎,联动泉城广场、大明湖以及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等优势资源,突出历史文化展示、泉水体验、创意产业、时尚艺术四大主要功能定位,推动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商业、文化+金融的产融结合、业态整合、产品复合,打造集观光、休闲、购物、居住、办公等功能为一体,充满创新活力、人气集聚、体验生动的中央文化生态区。4.中央商务区。以“山泉河湖城”五大超高层塔楼综合体建设为带动,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着力构建功能业态完备、资源要素富集、济南特色突出、时代气息浓郁的金融商务生态圈,以“金融+”“新总部经济”为核心,以“创新创业创意”为动力芯,以“现代商务服务业”为基础辅助,构建“两核、一芯、一辅”的产业布局,统筹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及长岭山片区建设,坚持全球化视野、国际标准,依托长岭山片区打造光电科技、研发设计等研发总部聚集区,全面提升产业体系、配套设施和社会服务,打造都市活力地标和金融商务高地。5.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秉承“产城融合,以产为主”的开发理念,以“国际智慧医学城、绿色健康示范区”为发展愿景,立足本地优势资源,以高端健康医疗服务为引领,促进产、学、研、临床医学协同创新,重点打造“医、教、研、产、养”五大产业集群共生共荣的健康产业生态圈,以及配套完善的城市服务支撑体系,通过建设医教研用高地、创新创业平台、智慧医疗硅谷、数据汇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专业互补、资源共享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综合健康医疗园区,打造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新城。

专栏18

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创新平台卫生与健康领域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中心、转化医学中心、卫生与健康大数据和临床样本资源库研究平台(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库山东创新中心、中美计算医学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大数据挖掘技术和分析平台)、医学科技辅助创新平台、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平台、科技政策与战略研究平台。

(三)统筹协调,振兴县域。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注重互动融合、协同协作,明确各县域主体发展定位,培育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横向优势互补、纵向分工协作,加快形成区县新旧动能转换竞相赶超、奋力争先态势。

 

1.塑造县域特色经济品牌。按照有利于补齐产业链、有利于提升产业整体层次、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创新区县协同发展机制,统筹引导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充分发挥县域发展空间广、物质资源多、要素成本低等优势,吸引承接国内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转移,形成全市工业发展主阵地。支持平阴、济阳、商河布局适合当地发展的高端工业项目,着力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更好抓住新一轮转型发展机遇,整体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鼓励各县域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挖掘内部发展潜力,强化自身发展特色,加强与周边区域资源互补与共享,大力支持平阴玫瑰、阿胶,长清茶叶、文化旅游,商河温泉、养生,济阳食品、物流等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县域园区向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园区转变,把特色产业做成优势产业,把优势产业做成支柱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2.合理布局县域城镇体系。把握城市功能定位要求,全面优化提升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推动长清、济阳、章丘等近郊县域进一步加强与主城区融合发展,有序承接省会功能转移,为城市框架拉伸延展提供空间;加快提升平阴、商河等远郊县域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承载能力,打破要素单向流动局面,形成全市空间发展重要组团;高质高效推进特色小镇及重点园区建设,支持各县域主体建设物流小镇、玫瑰小镇、温泉小镇、文旅小镇等特色小镇,以产业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方向,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特色小镇、重点园区为支撑,以广大村居为支点,梯次分布、相互衔接、功能完善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格局。

(四)北跨东延,一体发展。落实国家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及省委、省政府“北跨东延”战略支持济南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的要求,推动实施北跨东延区划调整,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源配置、优化要素组合,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强化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核心城市地位作用,尽快形成万亿级引擎,促进全省东西部协调发展,助推山东在全国东部地区竞相发展格局中加速崛起。1.推动齐河与先行区一体发展。将齐河县纳入先行区建设总体布局,推动黄河北展区融为一体,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筹推进黄河沿岸生态保护与景观塑造,打造黄河下游生态经济发展高地。推动济南新材料产业园与齐河经济开发区、齐鲁高新区融合对接,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和高新技术创新转化高地。推动黄河沿岸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打造区域性物流发展基地。完善跨黄河设施及配套路网,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向齐河县延伸,开通城市公交线路,实现交通无缝对接。2.推动莱芜加快融入省会城市发展。依托济莱协作区建设基础,支持莱芜加快融入省会发展。推动交通对接,加快规划建设济莱高速铁路等重大项目。推动钢铁产能调整和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济钢技术、人才积淀优势,打造国家级钢铁产业转型示范城市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粉末冶金产业高地。推动山体生态修复,加快建设雪野旅游区养生休闲度假小镇,打造名优特色农产品、生态旅游、医养结合发展示范区。3.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功能,加强与周边城市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体系、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对接合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区域合作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范围发展。推进济南市与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构建“大济南”都市圈,形成衔接京津冀和长三角、黄河中下游区域的中心城市,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五、深化改革增强转换活力坚持体制机制先行,对标深杭谋创新、学以致用促转型,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市场主体发展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制度供给,释放改革红利,全面激发新旧动能转化的活力。

(一)创新先行区体制机制,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加快推进先行区体制机制改革,依托新空间、构建新体制、探索新模式,率先形成适应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1.构筑新型管理体制。着力优化政务环境,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推动行政与经济管理职能适度分离、相互协调,创新管理机构设置,实施“大部制、扁平化”管理,探索法定机构管理模式。推行全员岗位聘任制,打破行政事业、编制内外身份界限,实施岗位管理,实行全员绩效考核,建立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先行区各类主体的民主自治积极性,构建各类主体高度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机制,开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业界共治”新模式。2.创新开发运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原则,有序推进先行区开发建设。借鉴“前海模式”,构建“行政机构+平台公司”的开发运营模式,研究设立建设运营、产业引进、投资服务等功能平台。探索可比较可鉴别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双头开发机制,对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公共服务、重点建设片区等多主体开发,加快开发进度、提高开发质量。实施分阶段、分片区开发模式,坚持高举高打、高起点建设,集中资源和力量在引爆区和先导区形成新看点和突破点。3.创新行政审批机制。创新实施“六个一”项目审批机制,形成审批事项最少、工作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行政收费最低的区域示范。实行项目并联审批和“一门办”“一章结”“一费清”制度。积极推行“店小二”“零存在感”等服务模式,依托投资服务平台及专业化代办队伍,对符合准入条件的审批事项即时即办、全程代办,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精准化、高品质的礼宾服务。开展建筑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创新建设行政审批监管服务模式,探索实践新型工程建设组织、招标投标管理、质量安全监管、工程保险与担保及建设领域费改税等新模式。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