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合作40周年庆祝仪式在北京顺利举行。出席仪式的嘉宾有德国驻华大使Michael Clauss,科技部副部长曹建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主席Peter Gruss。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德国驻华公使贝雅德女士在庆祝仪式上致辞。
白春礼院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中科院与马普学会的成功合作历程,并总结了一段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需要具备的四点要素:“平等互信”是一切合作的基础;“人”永远是成功合作的第一要素;“互补互利”是推动合作继续向前的驱动力;“永远创新的合作模式”是顺应时势、激励更多合作热情的最好催化剂。在致辞的最后,白春礼院长表达了对双方合作走向更加成功的未来的希冀与信心。
关于中科院—马普学会合作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 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和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德国马普学会是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具有优良的科学传统,做出过令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产生了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马普学会是最早与中科院建立合作关系的西方科研机构之一。
1974年,时任马普学会主席的吕斯特教授率代表团访问中国,与中科院达成口头协议:每年接收2至4名中国科学家到马普学会的研究所进修1到2年。双方学术交流由此开始。1978年,中科院与马普学会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科学合作协议》,确定双方在更广泛的科技领域进行深入的合作,支持更大数量的中德科研人员交流互访。
40年来,中科院与马普学会的合作不断深入发展。合作规模由最初的若干人到德国进修,发展成为每年800多人次的交流量。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多种形式并存,从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多层次人才,到共同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在战略发展和科研管理方面开展合作。双方的合作已从最初的中方受益较多,逐渐演变成为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中科院与马普学会的合作被誉为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得到了两国科技界的广泛认同。
白春礼院长致辞全文
尊敬的Michael Clauss大使,
尊敬的Peter Gruss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同事、各位朋友出席中科院与马普学会合作四十周年庆祝仪式,共同见证这个对于中科院和马普学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我代表中科院向尊敬的Michael Clauss大使、曹健林副部长、杨卫主任以及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向Peter Gruss主席及远道而来的德国朋友表示问候,向为中科院与马普学会之间的合作做出贡献与努力的各位朋友以及两国政府表示由衷的感谢。
四十年前,在德国政府的鼓励下,马普学会前主席吕斯特先生率第一个马普代表团访问了中科院。在此次访问中,双方明确了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达成了建立合作关系的意向。此后,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中国科研人员赴德国学习。两家机构的合作逐渐走向深入。客座实验室、青年科学小组、伙伴小组、交叉学科中心、伙伴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前沿探索圆桌会议、骏马计划,一个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形式在四十年间顺势而出。着眼于天文、生命科学、空间、地球科学等多个基础前沿重要科学,双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产出了丰硕的科学成果。其中,领军人才带动学科发展的意义非凡。伙伴所的建立为中科院提升国际化水平、促进科技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前沿探索圆桌会议为中国、德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提供了展望前沿科学发展未来的平台,为中科院与马普学会遴选部署前瞻项目以及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思路和建议。对博士生的进行联合培养、在科普展览方面开展合作、带动中德其他科研机构间的合作,这都体现了中德两个重要的国立科研机构为国家负起了应尽的责任。
四十年来,中科院与马普学会在密切的合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又在友谊中开展了被誉为成功范例的国际合作,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今天,我愿与在座各位分享我们的经验。我认为,一段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往往具备以下四点要素:
“平等互信”是一切合作的基础。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科研起点不同的机构,只有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分享相同的科学理念,才能共同面对科学难题,推动科学发展,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
“人”永远是成功合作的第一要素。这里的人不仅包括科技人才,还包括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与敬业奉献的管理者。当我回顾四十年的合作历程,我由衷赞赏当初中德科技界领导人决定加强合作的远见与勇气,我更为像乌里·施瓦茨教授这样为推动中德合作贡献了毕生精力的灵魂人物所折服,以及许许多多为双方的合作出谋划策、奉献聪明才智的工作者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中科院与马普学会的合作才会稳步向前,从一个台阶走向更高更远的另一个。
“互补互利”是推动合作继续向前的驱动力。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近代的科技发展要落后于德国。但是,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并不因科技水平的落后而埋没。在中科院与马普学会开展合作的初期,德方给予我们很多真诚的帮助。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两国科技界之间合作的深入,中国的科研人员为马普学会的科研发展也做出了越来越多的重要贡献。双方的合作已经形成了互利的形势。
“永远创新的合作模式”是顺应时势、激励更多合作热情的最好催化剂。从建立合作伊始,双方就在不同时期开展并创新了多种合作模式,或以吸纳人才为主、或以培养人才为主、或以战略研讨为主。每一次的合作模式总是能有效的与发展趋势相结合,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德科研人员参与到合作研究中,同时也参与到了友谊的延续中。
2013年初,中科院正式提出国际化推进战略。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国际人才引进相结合、“人才、项目、基地”相结合的原则,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教学和管理队伍,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使中科院成为中国科技界在国际科技界的主要代表,在应对全球共性科技挑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在已首先启动实施了“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大力支持和鼓励研究所和科学家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
其实,中科院早在2004年就与马普学会开始了国际化的探索之路。两家机构共建的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于2004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它对中科院的国际化发展具有诸多借鉴意义。如何融合不同的管理机制、文化背景,如何为来自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提供轻松和睦的工作环境,如何让一个国际合作单元更加健康地快速发展,这一切都可以在伙伴所的十年发展中找到答案。毋庸置疑,伙伴所是中科院与马普学会进一步推进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它也满足了中科院的自身需求,是中科院发展国际化的“试验田”。
我们珍视与马普学会之间深厚友谊,因为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心血。我们重视与马普学会之间的科学合作,因为在当今世界只有共赢模式的伙伴关系才能一起走得更远。
我相信,中科院与马普学会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德两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使科学之光惠及两国人民,有利于推动整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中科院与马普学会必将携手走向更加成功的未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