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招商引资网
“大漠赤子”灵武市王有德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毛乌素沙漠边缘,有这样一位好场长:18年里,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洒向沙漠,带领职工在宁夏黄河平原筑起了一道420平方公里的绿色屏障。他坚守发展信念,林场事业兴旺,职工过上了好日子;他厉行艰苦创业,带头吃苦流汗,落下了周身疾病;他牢记党的宗旨,为了林场和职工的利益,他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他,就是灵武白芨滩林场场长、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

  18年风雨治沙,改造荒漠25.9万亩,职工收入翻9番。他说:“职工还过着苦日子,我睡不着吃不香!”

  1985年3月,30岁的王有德被任命为白芨滩林场副场长。从小在沙漠边长大的他,在治沙岗位上刚一上任,便品尝到了一种别样的滋味。
  白芨滩林场地处宁夏灵武市东部,建于1953年,属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型林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林场林业生产已多年徘徊不前,职工一年有7个月无事可做,年收入仅有几百元,三分之一的人要求调走。
  一天,白芨滩林场召开了职工植树造林大会。会后,王有德来到工地检查工作,发现许多工人没来干活,来的人也大多无精打采。王有德上前询问,却什么也问不出来,他想发火,却不知道冲谁去发,憋了一肚子气。
  冷静下来后,他挨个走进职工家庭,一幕幕景象让他吃惊:建场30多年了,工人们还住着能望见天的土坏房,吃的饭缺油少菜,有的家庭连电都用不起。王有德心酸不已。在支部会上,他说:“看到职工还过着苦日子,我真是睡不着吃不香!”
  当时,林场每年的全部收入就是财政拨款的15万元,既要养活198名工人,又要保证生产,经费捉襟见肘。但林场的生产任务却大多由工人带着雇工完成,树木成活率低,年年育苗年年无苗用;后勤管理人员无事可做,呆在家里拿工资;司机只顾出车不管保养,车坏了就躺在家里睡大觉……
  在王有德的力主下,1985年林场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压缩非生产人员,精简后勤管理人员;取消一线工人的工资级别,实行工效工资;辞退所有民工,将生产任务分解给职工,让职工“干自己的活挣自己的钱”;将汽车、农用机械等承包给职工,实行绩效挂钩。
  改革,使白芨滩人几近寂灭的心重新燃起希望。他们开始不分昼夜地植树、管树、扎固沙草格,争先恐后地完成任务。过去,林场林木平茬后留下的一堆堆柳条,有的被胡乱丢弃,有的被职工背回家当柴烧。在王有德的争取下,一个十多人的柳编厂建成了。王有德没日没夜地奔波,从邻近矿区到县城,远到内蒙古,不到一个月就带回了一批购买苹果筐、柳笆子的合同。白芨滩人开始有了“治沙也能赚钱”的意识。这一年,全场造林5093亩,成活率达72%;减少抚育成幼林费用2.5万元,实现纯收入9万多元。一线职工第一次尝到了多劳多得的好处。
  王有德常对职工说:“咱林业人守着这么大的摊儿,不能靠国家养活。只有林场的事业发展了,我们的日子才好过。”按照治沙规划,林场每年光生产费用就需要至少50万元,而财政拨款还不到20万元。为了筹集治沙经费,王有德利用冬季和造林闲暇,组织职工外出打工、跑运输,安排富余人员在城里开饭馆、搞维修,想方设法发展多种经营。1990年,林场多方筹资110万元建起了一座预制板厂和一座机砖厂,两个厂每年上缴利税50多万元。多种经营不仅解决了场里360多名职工及其子女的就业问题,而且“造血”功能增强。靠多种经营收入,治沙规模年年扩大,林场由原来的一个场逐步扩大到1个总场、4个分场,治沙造林工作由被动变主动。
  1993年,王有德升任白芨滩林场场长。此时,一批国内和外援林业科研项目先后落户白芨滩。每一个项目实施时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后期管理却没有资金。很多认为“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王有德却说:“这些项目不光是我们林场的面子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的形象,我们只能把它干好。”在他的提议下,场里投资40万元兴建了花卉绿化苗圃,并成立了专门承揽绿化工程的天保治沙公司。近8年来,苗圃累计出苗730万株,解决了林场自身用苗;绿化公司先后承揽了区内外70多个单位的绿化工程,创收1700多万元。靠这些钱,林场不仅治沙事业蓬勃发展,职工的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
  如今,白芨滩林场已被国内外治沙专家誉为世界综合治理沙漠的典范。18年来,王有德和他的职工共完成治沙造林8万亩,是过去32年的2倍,林场的固定资产由40万元猛增到1400万元。去年,林场职工平均收入接近1万元,是1985年的9倍多,很多家庭在城里住上了楼房。

   18年风雨治沙,与职工同甘苦共患难,结下血肉情谊。他说:“我从心底里感谢我的职工,和他们在一起再苦再累也值得!”

  在灵武,一提起白芨滩林场,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白芨滩的今天,是王有德他们用汗水就着沙漠苦出来的!”;“现在哪还有他那样当官的,苦得像个‘土老冒’”;“领导干部要是都能像王有德那样,哪还有干不好事……”
  那是怎样的日日夜夜啊!寒冬腊月,王有德带领着他的职工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在一座座沙丘上扎方草格;春天来了,他们将一粒粒草籽撒播在方草格内。为了多植柠条、花棒、沙柳,他们吃在沙区,睡在野外……
  1986年,林场在灵武城北500亩流动沙丘带上开发果园,离家仅3公里的王有德始终与职工住在4顶帐篷内,最多的一次竟50多天没有回家。白天,他与职工们一起推沙、平田、砌渠,夜晚点着煤油灯安排第二天的工作。7人一组打制砌渠用的水泥板,正常情况下一天能打210块,王有德加入一个组后,最多的一天打了580块。三伏天背水泥板砌渠时,沙漠温度高达摄氏60度,赤手空走脚都会深陷沙漠,身负25公斤的水泥板只能挪动,可职工背1块他就背2块,别人背三次,他一次不拉,脊背的皮一块块被搓掉,晚上钻心地疼,连衣服都无法脱掉。
  一次,王有德指挥工人盖简易房,一块空心板突然脱落,沿支架滑下来,危急关头,他一把推开工人,只身扑上去用肩膀项……工人们安然无恙,但粗壮的木棒却重重地砸在他的胸部,顿时,他脸色腊黄,昏了过去。当他醒来时,工人们劝他回家休息,他只是摆了摆手,指挥大家继续干活。10多年后,因抗不过大便失禁,不得不到医院检查时,大夫才发现他的肋骨陈旧性骨折,而且还查出左眼几乎失明、肠炎等10多种疾病。
  1992初冬,白芨滩林场受命开发大泉沙荒地。期间,王有德每天只睡3、4个小时,晚上脚肿得连鞋都脱不掉。一天下午,王有德刚回到办公室,有人报信:开发区主渠决口了!王有德迅速赶到出事点。此时,主渠道已被撕开20多米长的口子。王有德急了,对在场的工人大喊道:“还愣着看啥!”说着,夹起两捆麦柴跳进了冰冷的水中。工人们一下子惊呆了,但很快也都跳了下去。王有德本来就有关节炎,加上脚疼没力,一次次跌倒在水中,工人们求他上去,他坚持不肯,直到决口被堵住。
  这年冬天,他终于累跨了,被职工“强行”送进医院。但他躺不住。出院的消息传到场里,工人们纷纷赶到医院,流着泪劝他好好检查。王有德此时也流下了泪水,深情地说:“你们的情我一辈子也忘不掉,但我这些病不碍事。”第二天,他瘦削的身影又出现在工地上。
  王有德不仅能“苦”,而且还很能“抠”。为了节省每一分钱,每次到银川、西安等地出差,他都是晚上出发,第二天事办完再连夜返回。1999年,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和争取日本治沙投资项目,王有德先后三次进北京。一次,他们实在找不到便宜宾馆,就在一家设在地下室的小旅馆里住下来。房间里灯光昏暗,王有德就爬在地上修改文件,一夜没有合眼。早上,他们步行到国家经贸委办公大楼门前,主管领导进去送材料时,他就坐在门口一侧的台阶上等着。同行的财务科长吴迎梅兴奋地与王有德聊着聊着,就看见他坐在台阶上睡着了,吴迎梅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场长啊……”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十多年来,灵武市和自治区林业局曾多次主动提出调他到工作环境好、级别高的岗位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一些亲友同事也劝他:“哪个单位不比白芨滩条件好、待遇高,留下来图个啥?”王有德总是说:“我是舍不得这些与我共甘共苦的职工们,他们为白芨滩付出了那么多,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和他们在一起再苦再累也值得。”

  18年风雨治沙,为职工办的好事数不清,自己却失去了很多。他说:“当领导的,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能无私无畏。”

  王有德常说:“当领导的,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能无私无畏。”18年来,从担任林场副场长到场长再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始终坚守和实践着这一信条。
  林场职工长期生活在远离市区的荒漠,孩子上学要走四、五公里路,买一回菜要吃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住房,很多家庭都是“风天进沙,雨天漏水”。在王有德的多方争取下,1987年场里决定在市区盖一幢住宅楼。为了节省开支加快进度,王有德亲自带领职工拉砖、和泥、当小工,加班加点,不分昼夜。楼盖好后,有人认为王有德受这么大的苦肯定会给自己留一套房。但分房方案下来后,整幢楼全部分给了老职工和一线职工。有位干部私下试探王有德能不能给他分一套,王有德断然拒绝:“老职工们在山上苦了一辈子还没有尝过住楼是个啥滋味,我们当干部的凭什么和他们争?”在以后的几年里,林场又有106名一线职工在城里住上了楼房,常驻分场的职工也搬进了新居。
  职工及其家属生病,王有德总会带着礼品探望,每次还掏腰包捐助。去年1月,职工郭术强14岁的女儿突发病毒性脑膜炎,一家人正为钱发愁。王有德闻讯赶来,对满脸泪水的郭术强说:“心放宽,天大的事单位顶着!”临走时留下身上仅有的400多元钱。第二天,王有德带着职工们捐献的5000多元钱来到医院……昏迷了整整12天的小姑娘终于醒来了。
  对自己的家人,王有德却没有尽到义务:母亲住院,他顾不上照顾;两个儿子出校门了,他还没见过老师是啥样……最让王有德内疚的是,2002年春节,父亲身体不适,王有德本打算带父亲到银川查病,但此时日本专家来宁洽谈援助项目,他只好把父亲的病放在一边,等6月份将父亲送到医院时,父亲已是胃癌晚期,8月病逝。
  在原则问题上,王有德从不含糊。1998年4月,林场与陕西一家公司签订了30万株优质枣树育苗合同,但因土壤、气候等因素,苗木达不到合同要求。这家公司的负责人瞅准王有德办公室没人,将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塞进王有德办公桌抽屉,并说:“王老哥,这3万块钱是老弟的一点心意。”王有德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把信封扔到对方怀里:“你把树苗按合同搞好了比给我什么都强!”
  他先后被林业部(国家林业局)授予“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先进工作者”、“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并多次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公仆”、“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底,王有德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编辑整理:信息中心吴雨潇)


  第二,回族服饰中,头饰是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如回民从过去到现在,男子的白帽、戴斯达尔和妇女的盖头等传统范围是最广泛的,无论是在江南水乡,还是在北方的黄土地、黑土地上,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头饰的习俗是很明显的。这一习俗与中国汉族的服饰习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汉族服饰习俗中,衣服的传统范围最广,特点最明显,而头饰习俗次之,甚至可有可无。由于回族重视头饰习俗,其帽子、盖头、戴斯达尔等选料颇讲究,注意干净、整齐。

  第三,回族服饰讲究整齐、美观、简朴舒适、干净卫生,不穿妖艳华贵的衣服,特别是男子不衣艳色,不着异冠;爱美但不以为奇,“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衣、冠颜色上以白、绿、黑色为主。这种特点与回族的来源和宗教有一定的联系。  伊斯兰教崇尚黑、白、绿三色,中国史书上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绿衣大食”之称,“大食”是古代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称谓的汉语音译。至今世界各国穆斯林仍崇尚黑、白、绿三色。
  我国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和最清白的色。伊斯兰教创立后,穆罕默德曾对教民说:“你们穿白色衣服,它是你们最好的衣服。”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回民体会到在炎热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热量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为回族服饰习俗的特点之一。
  回族还喜欢穿绿色和黑色服装。回族穆斯林认为绿色是神圣的颜色,穆斯林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一般都打绿旗。阿拉伯国家制作的供穆斯林祈祷用的地毯,底色一般都是绿色。我国回族举行阿訇“穿衣”仪式时,阿訇一般都戴绿色帽,穿绿准白(袍子)。回族年轻妇女还戴绿盖头,穿绿裤子等。回族还喜欢穿青坎肩,戴黑盖头,穿黑袍子等,给人以想象和纯净的心情。

  第四,回族戴戒指的习俗,一是受到阿拉伯国家风俗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女子订婚时,一般都要视其男方的经济条件,要适当的金银首饰作为聘礼。伊斯兰教允许妇女戴金饰这个习俗至今在一些穆斯林国家还沿袭着。在土耳其,现在给女子订婚时,一般要一百克左右的金银首饰。二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来中国经商的穆斯林善于经营珠宝和金银首饰,经济条件也好,所以,他们的妻子、女儿都佩戴首饰。这一点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三是受到中国汉族的影响,在中国汉族戴戒指的历史有两千多年,早在商代就有人戴指环。以上这些因素对回族佩戴金银首饰都起了直接和间接影响。

  第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回族的服饰受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较大,除回族的头饰和宗教人员、老年穆斯林的服饰外,聚居区的中青年回族和散居在城镇的回族服饰特点不浓。西装革履、中山装、列宁装、夹克衫、滑雪衫以及各种时装均已成为回族的日常服装,手表已成为日常用具,居住在城镇的回族中青年妇女大都剪发、着高跟鞋,已形成风气,这些都是回族服饰发展演变的特点。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