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招商投资网
美国国旗
30年来美国华人华侨人口结构的变化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方关系日益缓和,西方对中国敞开了大门;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也在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国际人员往来与多领域合作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大陆向海外特别是向发达国家移民的现象相伴而生;美国出自自身利益的需要,对移民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呈日益“宽松”之态势;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中国移民人数不断增加,美国华侨华人社会人口及其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美国华社人口状况及其推移

 

  近30年来美国华社人口规模发展迅速,其人口由1970年的43.5万,发展为1980年的81.2万、1990年的165万和2000年的302.3万,几乎每十年翻一番(见表)。截至2005年底,美国有华侨华人337万。

 

  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美国有单一血统的华侨华人242.3(仅指永久居留者和入籍者,不含留学生、访问学者、短期工作签证者和非法移民),有混血华人60.1万。加之2000-2005年间两岸三地进入美国的35.5万中国移民,截至2005年底,美国有华侨华人逾337万,其中单一血统者逾277.8万。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42.3万单一血统的华侨华人中,约七成出生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三成是1990年以后抵达者,七成弱已加入美国籍。与其它族裔移民相比,华侨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程度较高。对美国而言,中国已成为美国三大移民输出国之一。对中国而言,美国是中国移民最为集中的发达国家。

 

  2005年美国移民研究中心发表的美国移民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共有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华人移民(第一代)183.3万人,其中54%加入美国籍,近58%的人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贫困率为10%(在各国移民中居中等偏少),自己当老板或做生意者占13%

 

  此外,美国还是拥有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据200311月美国国际教育协会资料,2002-2003年度在美中国大陆留学生64757人,台湾留学生28017人,香港留学生8076人,两岸三地在美留学生总数逾10万,居各国留学生人数之首。

 

  二、美国华社人口结构变化——形成四大群体

 

  海外华社通常将1949年之前自中国大陆、香港移出的华侨华人称之为“老侨”,其祖籍地多为广东、福建,其所组成的社团称为“传统社团”;而将1949年之后移出者称之为“新侨”,包括台湾省籍侨胞、港澳籍侨胞和近30年来自中国大陆各省移出的侨胞,其社团称为“新兴社团”。新侨中,人们又习惯地把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移出的华侨华人称为“新华侨华人”或“新移民”。据200416日美国《侨报》称,截至2000年,美国有中国大陆出生的中国人98.9万人(19905.3),占美国海外出生人口的3.2%,是美国第四大单一国度移民群体(位于墨西哥、菲律宾、印度之后);有香港出生华人20.4万,有台湾出生华人32.6万。

 

  截至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华社主要由粤语和福建语系(福建、台湾)者及其子孙构成。进入80年代以来,按移出地划分,美国华社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今天的大陆、香港、台湾和越老柬华人再移民四大群体。

 

  ()大陆各省籍华侨华人群体

 

  目前,美国有中国大陆各省籍华侨华人100多万,约占美国华社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后抵达的大陆新华侨华人逾85万,他们构成大陆各省籍华侨华人的主体。中国大陆新移民增长迅速,1979-1980年移民人数为3万,1980-199024.4,1990-200045.9,2000-2002年间12万,即:1979年以来进入美国的大陆新移民为85万。截至20世纪80年代,移民美国的中国人除留学生、访问学者等非移民签证者外,几乎均是家庭团聚移民。而1990年以来,以雇用移民签证移民美国者激增。美国移民局统计年报显示,1994-2002年间,自亚洲以雇用移民身份进入美国者占56%,其中中国大陆人数最多,为14.7万。大陆各省籍新移民中,约半数是以留学生(F1签证)、交换研究者(J1签证)身份入境者及其家属(F2J2)等持非移民签证入境的高学历者,15%以上是以雇用签证进入美国。

 

  中国教育部统计,1978-2002年,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20(其中3万回到大陆);1979-2002年间,中国大陆派往美国的访问学者累计7万人。估计至少有17万大陆留学生和3万访问学者以雇用移民等身份留在美国。如果每人从国内邀请1位亲属团聚,则85万大陆新华侨华人中的半数即40万以上是留学生、访问学者及其相关者。

 

  台湾“侨委会”研究报告显示,早期大陆移美人数不多,1970年时只有1.5万人,1980年增至3.7万人。在世代组成上,因为早期移民人数少,所以早期在美出生的大陆籍侨胞后代人数不多,直到1990年只有4.6万人,2000年在美出生者增加到10.8万人,其中九成属第二代,余为第三代。大陆移民人口中,男女比例也有变化。1970年男女比为1141002000年男女比例为84100,而在美国出生的男女比例则是113100。此外,大陆移民中的94%是最近20年内移入美国的。直接移民占六成二,间接移民占三成七(其中以临时工最多,学生第二,旅游访客第三)。专门技术人员及管理阶层占就业者的47.5%,低于台湾与香港。他们与其它族裔混血的人数不多,2000年混血者仅3万多人。大陆移民28.6%居住加州,人数最多,其次是纽约州19.9%、德州4.9%、麻省4.5%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中国大陆新移民的激增,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中美关系正常化和美国对专门技术移民实行优先等移民政策的结果。今后,只要中美两国国家关系不发生大的摩擦,随着两国经贸科技关系的日益紧密和在美中国移民网络的扩大,中国大陆向美国的人口移动将会持续不断。

 

  ()越老柬华人再移民群体

 

  越老柬华人再移民是指1975年以后,由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政局的变化而被迫逃离原居住国、移居第三国的华侨华人。20世纪70年中后期,由越老柬三国移往它国的华人难民总数逾百万人,其中美国40万,法国12万,加拿大10万,澳大利亚10万,英国6万。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现世界各地的越老柬华人再移民号称逾200万。

 

  据估计,目前美国有越老柬华人再移民及其后裔逾百万。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他们已成为所在国华侨华人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中不少人从事商业,经营超市、商场、杂货店、礼品店、餐馆、进出口贸易、房地产、旅游公司、食品、服装加工厂等。有的经营有方,从“夫妻家庭店”发展成中等企业或集团公司;有的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而成为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

 

  越老柬华人再移民曾长期生活于越老柬,三国的语言、民俗在他们身上留下一定的烙印。由于相似的原因而再移居它国后,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心态、共同的现实处境使他们很快在新的环境下结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越老柬华人再移民群体。他们多聚居在一起形成新的居住区,彼此互视为“同侨”,成立互助福利团体和同乡会组织,并多以印支或越棉寮华裔冠名,以“服务同侨”为宗旨。购置会所,兴建天后宫、关帝庙、观音寺等宗教场所,创办中文学校和报纸,时常举办文体、福利、社区活动,涌现出一批社团骨干和侨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人社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曾有误解、成见和怨恨。随着形势的发展,误解和成见日渐消除。大部分越老柬华人再移民对祖籍国有着割舍不断的情谊,不少人回到祖籍国观光考察,发展事业,与祖籍国的娘家人成为朋友。

 

  ()台湾省籍华侨华人群体

 

  美国是台湾省籍华侨华人最为集中的国家,海外台籍侨胞的55%集中在美国。据台湾“侨委会”统计,截至2000年,在美台籍侨胞有52.9万人,50.65%集中在加州,第一代移民占65%,美国出生者占35%,入美国籍者占47.3%,永居者23%,暂居者占29.7%(含留学生等)。他们中留学移民占41.3%,工作移民占30%,亲属团聚和投资移民分别居第三和第四位。

 

  台湾“侨委会”调查显示,从1949年到2000年由台湾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移民有39.1万,他们中至2000年仍存活者约34.4万人。其间,父母为台湾省籍移民而在美出生的台湾省籍移民第二代有18.5万人。

 

  早期,台湾当局不鼓励移民海外,加之经济上有能力向外移民者不多,移民以留学生为主,19601979年间有5万人自台湾到美深造。后来移民无须经台湾当局许可,且经济条件日渐具备,非留学移民增加。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开始出现大规模移民。1982年美国放宽华人移民配额,给中国大陆和台湾各两万名移民配额。因此,80年代的10年间是台湾移民数量成长最快的年代,此间在美台胞人数从17.8万人增加到36.3万。90年代赴美台湾移民增长趋缓,仅增加了16.6万人。

 

  高学历是旅美台胞普遍现象,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旅美台胞总人口的70%,其中大学学历占36%(美国52%),硕、博士占34%(9%)。高学历形成在美就业优势,70%的旅美台胞集中在白领阶层的专业领域或主管,他们中硕、博士占三分之二,从事劳动业者仅占4%。旅美台胞年收入中位数为5.4629万美元,就业者中,受雇者占90%,雇主10%弱。旅美台胞华社呈“内在美”(内人在美国)特点,即因经济等因素,父亲暂留台湾,母亲与子女先移民美国;另一个特点是女性多于男性,其比例为10085.6

 

  ()香港籍华侨华人群体

 

  根据台湾“侨委会”等资料,美国有香港籍华侨华人57.9万人(其中香港出生者20.4)。他们42%集中在加州、18%在纽约州,52.9%从事专门技术和管理工作。美国香港籍华侨华人人口呈稳步增长趋势:1970年有11.8万人,70年代增加了16.3万人,80年代增加了15.1万人,90年代增加了14.6万人(第一代移民8.6万人,当地出生者6万人)。近20年移入的香港移民多是投资和技术移民,经济实力较强,受教育程度较高。

 

  台湾“侨委会”调查显示,1949年以前抵达美国的第一代香港华人生存至今者为3.9万;美国的香港籍侨社跨越5代人,其中第三代有14.3万人,比重最大,年龄在10-30岁之间。来自香港华侨华人与其他族裔混血率上升,总数达到6.5万人。

 

  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后,美国把香港的移民配额从600人增加到5000人。1990年在移民法修正案中,美国把香港移民配额从5000人先提升到1万人,为期3年。1994年,美国又把香港移民增加到独立国家配额的25620人,与大陆、台湾的移民配额相等(199771日后香港配额消失,与中国大陆共同使用两万名配额)

 

  据统计,19802000年间,约有85万香港人移民海外,其中移入加拿大50万、澳大利亚16万、美国15万,扣除回流的10万,此间实际定居海外的香港华侨华人第一代移民为70万。

 

  三、近30年来美国华社人口及其结构变化的政策性原因

 

  影响国际移民的原因多且复杂,包括移民输出国原因、移民接受国原因、移民自身原因、国际原因等等。在诸多原因中,移民接受国的相关政策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近30年来,美国华社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其结构的巨大变化,便是美国相关政策调整、变化的直接结果。

 

  回顾美国移民政策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时期。一是自由开放期(1875年以前)。这一时期可自由移民美国。1850年开始,每年有数千中国人入境美国,他们是契约劳动者,在美从事铁路建筑、采矿、农业劳动。二是限制移民和区域差别期(1875-1943)1875年联邦通过《移民法》,限制移民的政策不断出台。如1882年出台限制中国劳工入境的《排华法》(Chinese Exclusion)1924年出台《移民出生国配额法》(National Origin Act),强调对欧洲移民的优先和对其它移民的限制。三是缓和期(1943-1965)。随着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其移民政策须呈“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以与其“世界领袖”身份相适应。1943年废除《排华法》,1952年出台《移民归化法》,形成团聚移民和雇用移民优先体系,认可亚裔移民归化和家庭团聚。此间进入美国的中国移民主要是台湾、香港移民。四是地域差别更正期(1965-1990)1965年美国修改移民法,大幅度修改优先欧洲移民的做法。1978年修改移民法,废除两半球的移民配额制度。随之,70年代以来,来自亚洲、北美、中南美洲的移民激增。中国改革开放后,1979年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同年美国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实行各自的移民配额,移民配额从原来的2万增加为4(2)1990年后增加到51240人,中国移民总数激增。五是职业技术移民选择期(1990年至今)199011月,美国对1965年以来的移民法进行了一次最大幅度修改,对雇用移民和移民吸收数量上限以及选择标准等进行修改,导入专业技术人员短期签证。移民的选择标准分为4大类,即美国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家庭团聚、雇用、其它(难民、政治避难者、多元化项目移民)。移民年限额上限,除“其它”类外,移民总数从原来的29万变为67.5万,家庭团聚与雇用移民国别上限由2万人改为25620人。其中,雇用移民种类的移民数上限从54000人升至14万人。除优先专业技术移民外,还新设了投资移民项目。2000102日,美国参议院通过新法案,决定增加“外国人技术人才”名额。新法案将现行的该名额上限由每年6.5万人,提高到19.5万人,是原先的三倍。如果每位科技人员均带家属到美国,则每年进入美国的人数将达50万人。

 

  美国吸引国外人才的原因有三:一是科研专家不足,二是实用性技术人员不足,三是美国高等教育难以输送充足的科技人才。美国招揽人才的主要方法有五:一是高薪吸引人才。在发展中国家,科学家平均年薪不过3000美金,而美国科学家中等收入5万美金以上,高科技开发技术人员更高。二是增设H-1B签证数额。该签证设于1990年,以吸收特殊人才。1990-1998年,通过此签证的发放,每年吸引6.5万高科技人才,其中5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000年美国总统批准,2001-2003年,H-1B签证数额每年由6.5万人增至19.5万人,对获得美国大学硕士以上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免去H-1B签证数额的限制。三是增加科研奖学金,吸引优秀人才。1996年美国科学基金会调查显示,75%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曾以“研究助理”身份获美国大学全额奖学金。四是以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人才。美国科学基金会调查显示,1988-1996年,美国自然、工程学科的中国籍博士毕业生约1.7万人。五是巧立荣誉奖励,留用精英人才。

 

  美国移民政策紧紧围绕其国家大局的需求,与时俱进及时进行调整、变化的作法,值得借鉴。

 

  结

 

  综上所述,近30年美国华社人口规模及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20世纪70年代,美华社一直以广东、福建语系的老华侨华人为主体。70年代以后,新华侨华人特别是大陆各省籍新华侨华人激增,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新华侨华人和越老柬华人再移民的到来,给传统的美国华社增添了活力和生机,对美国华社产生重大影响,一个以新华侨华人为主体的美国华社已经形成。

 

  新华侨华人的激增给美国华社带来了诸多影响。与美国其它人种、族群相比,目前华社呈以下特点:一是学历两极分化。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一方面,因受越南难民和大陆非法移民的影响,25岁以上人口中,9年以下学历者占14%(美平均值7.5%)。另一方面,受高学历新移民影响,大学毕业以上学历者占48.1%(美平均值15.5%)。特别是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是美平均值的2.5(华人23.9%,美8.9%)。二是收入两极分化,一方面,1999年总收入超过15万美金的个人和家庭各占8.7%10.5%(美同比平均值为4.6%5.6%),约为美国全体同比的2倍。另外,年总收入在1.5万美金贫困线以下的个人和家庭分别占16.8%11.2%(美同比平均值为15.8%10.2%),高于美国平均值。三是就业优势增强。高学历新移民的激增,对华社的职业影响巨大。从职业结构看,从事专业、管理工作者占52.3%(美平均值33.6%),仅次于印度裔(59.9%),居各族群第二位。

 

  过去30年,美国华社人口规模及结构发生空前巨大的变化。今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中美多领域合作交往的不断扩大,随着美国不断向“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优秀专业人才为主的中国新移民,将作为美国重要劳动力供给源继续受到美国的青睐和欢迎。(作者:朱慧玲 国侨办国外司司长)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