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富杂志网站7月6日刊文称,面对股市暴跌,中国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并向银行注资,而非押注于维持泡沫。
6月中旬以来中国股市经历了惨痛的暴跌,近日北京推出积极举措防止泡沫破灭,而非让市场力量自我调整。中国领导人如此做的原因可以理解:首先,政府担心杠杆驱动的泡沫迅速崩盘可能引发金融部门的二次风暴,即通过影子银行造成金融危机蔓延,进而加速房地产这一更大泡沫的破灭;其次,股市表现已成为政府人气的晴雨表,“改革牛”表明投资者对领导人承诺的改革方案的拥护,而股市暴跌意味着政府人气的下降,这是不能容忍的;再次,监管者高度相信政府维持泡沫的能力,这两年政府处理房地产和地方债务泡沫便是很好的例证——中国政府并没有为维持这两个泡沫付出沉重的代价,至少目前如此。正因如此,中国政府在干预股市崩盘时,相信自己能再次侥幸成功。
现在尚不知道北京的豪赌是否会成功,但获胜几率并不令人鼓舞。因为即使经历近期大跌,中国股票价格仍然高估。维持股市高估值的代价高昂且几乎不可持续。
北京正试图挽救股市泡沫,但还有其他三个泡沫没有“放气”——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和产能过剩。这些泡沫可能相互刺激膨胀、放大扭曲并加重崩盘后的惨痛。北京介入此间的机会成本非常高昂。鉴于此,北京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并向银行注资,而非押注于维持股市泡沫。
作者裴敏欣,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政府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