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视点6月30日刊文称,中国最终能否成为一个成功的共产主义故事,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自由主义者往往认为,中国的成功始于允许企业自由经营,并通过国企私有化保持发展动力,因此中国是资本主义成功故事。
我们不应低估,但也不应夸大私营部门对中国成功的重要性。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谢长泰、宋铮两位学者从实证数据出发,在文章《抓大放小,中国国有部门的转型》中指出,许多国企实际上并未私有化,但这并不妨碍这些企业做出很好的业绩。此外,让小型国企自谋生路,而将大型国企合并成企业集团,这不是自由市场,而是中央计划。
中央计划似乎已经奏效,至少目前看上去如此。改革后国企的劳动生产率与私企持平,尽管国企资本效率很低,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要快于私企。换句话说,中国国企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成功的共产主义、而非资本主义故事。
但结论不能下得太早,日本政府介入产业政策与目前中国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类似——鼓励企业合并,试图引导企业进入某个市场。日本的这些政策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但最终结果却几乎都事与愿违——企业成本上升后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
在许多人和政府眼里,中国无疑是证明资本主义逻辑是可以战胜的模型。但是,把他当做一个成功的共产主义故事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故事还没有结束。中国目前人均GDP较低,是追赶型增长,通过投资和照搬国外技术,就可实现较容易增长。一旦达到照搬技术变得困难、投资回报率下降的临界点,中央计划可能开始失灵,某种模式的自由市场——无论是日本模式、法国模式或者美国模式,便成为唯一可行的途径。
换句话说,在欢庆中国作为一个模型之前,要先看看他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在变成富国之前,如果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拖累了中国的发展,那便是自由主义者观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