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山珍--香菇,是武宁县的特产之一。香菇营养丰富,被专家誉为"健康食品,菌类佳肴"。人工生产香菇源于浙江,本世纪初传入武宁,迄今已有80余年历史,已成为山里人经济来源之一。
香菇按品质不同分为野生、木质人工制菌和袋栽菇三大类。每一类又分为花菇、厚菇、平菇三种。一般分为三级:一级是花菇。花菇每只只有铜钱那么大,全身都是花的。这种菇萌芽在树内时,需要冬季暴冷暴热。只有温差度大,才会生出。花菇数量不多,一般占产量的5%至8%,最多不超过10%。二级是厚菇。此菇每只只有银元大,肉厚,带金黄色。三级是平菇。该菇较大,平薄,蒂脚粗,颜色微黑。
解放前,香菇收购点很多,武宁县城有香菇行,南昌、九江都有菇栈。那时的香菇价钱比较高,花菇每市斤5至6块银元;厚菇每市斤2.5至3块银元;平菇每市斤1.5块至2块银元。当时销售香菇是独行独市。解放后,香菇生产发展很快,特别是采用了菇菌生产新技术后,几乎遍及所有林区山村。香菇产量成倍增长,销路日畅,所不同的是香菇已成为外贸商品,同时,也是平常百姓家餐中佳肴。
板笋,是武宁县久负盛名的地方特产,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可药用。在武宁是家家喜庆酒宴上的必备菜肴。
武宁板笋生产始于本世纪初。据山里老人回忆,浙江省龙泉县菇农善做板笋(姓名无从考证),在深山里做香菇时,见有很多毛竹,当地人又不会生产板笋,故将做板笋的方法传授给该地的老人们,后又由老人们传给其他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将做板笋的方法传开了。尽管如此,在解放前,做板笋的户数还是不多,销路也不广,远销仅湖北市场,近销在本县城内。
解放后,实行了土地改革,山林、土地分给劳动人民。板笋的生产从此得到逐步发展。在互助合作化(1953年)以前,板笋归个体生产。当时因解放不久,林农缺乏资本,所以,做板笋的不到200百户人家,年产不足8万公斤。其时单价很低,每公斤不到1.4元钱。互助合作化后至1982年,改由集体生产经营,产量有很大增加,销售面也扩大了。据统计,年产板笋在15万公斤左右。由于板笋质量不断提高,售价也随之上升,单价上升到2至3元(每公斤)。销售面扩展到湖南、浙江、江苏等省。1983年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竹林实行分户管理经营,加上林区群众基本掌握了板笋生产技术,所以,做板笋的户数几乎占林农的90%以上。板笋产量一跃而增加到50多万公斤。售价最高时每公斤达到10元多,一般在6元左右,最低也不少于4元。销售面进一步扩展到安徽、江苏、湖南、上海等省、市和省内各地。据1990年统计,仅板笋这项收入,就达320多万元,按严阳乡、杨洲乡、罗坪乡、伊山乡有竹山的乡村林农计算,人平均年收入达580元之多。有的林户仅板笋一项年收入就达1万至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