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市招商引资网
南方长城
来源:湖南招商网    浏览:

中国南方长城,史称“苗疆边墙”,全长180多公里,大部分位于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境内。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为巩固统治,防范苗民反抗,开始修筑。后经几次修缮,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方才修筑成较完整的建筑体系,有着巡逻、瞭望、堵截攻战之功能,起着划分疆界与军事防御作用。边墙呈南北走向,由一条顶宽3尺、底宽5尺、高8尺的开放式墙体和形似“一”字、“品”字、“梅花”形的城堡、屯堡、碉楼、营汛、哨卡组成。建筑材料因地制宜,或土或石,或土石混合。凤凰县境内建有汛堡51座,屯卡105座,哨台98座,炮台7座,碉楼544座,关厢5座,关门25座,共计835座。现各类遗存点有591处,总计长度13185200042022日,国家文物局古文物学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中国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一行4人,考察了廖家桥镇永兴坪和沱江镇的边墙,碉堡遗址,考察认定:“湘西‘边墙’当为明长城的一部分无疑,较之北京的居庸关、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等长城毫不逊色,而且还展现了南国风光和湘西少数民族风情的特色。”

经鉴定苗疆边墙为中国南方长城,著文《探访湘西明长城》刊登在610日的“文物报”。67日,新华社(贵阳电)播发全国通稿《中国南方长城揭开历史面纱》。610日,新华社(贵阳电)向国外华人报纸播发中文稿《古建筑专家发现中国南方长城》。

(一)苗疆边墙的历史成因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培植新贵族地主势力,倒算农民土地,还有沉重的租赋和徭役剥削,导致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不断发生。尤其是明朝的中后期,政治腐败,宦官擅权,土地集中,各族人民所受压迫加重。明统治者还不断派兵对西南和其它少数民族地区征讨清剿,至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苗民的反抗斗争更加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据记载,自宣德五年(1430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间的200余年间,仅大规模的苗民起义竞达三百余起,覆盖湖南西南地区各县和相邻的贵州省大部分地区。

苗族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使明朝统治者大为震惊。明统治者除调集官兵剿杀外,还积极构建军事防御体系。宣德年间,都督肖授筑湾溪等二十四堡,“留官兵七千八百有奇”“环其地守之”,对处在湖贵川三省交界地区中心而屡屡发生苗民起义的腊尔山“生苗”区开始形成圈围之势。至嘉靖年间,总督张岳在镇压腊尔山苗民起义后,又“疏罢湾溪等堡,更设哨所凡十三”,围绕腊尔山苗区边沿,由西而东而北筑建,构成了对腊尔山地区的一个弧形防线。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湖广参政蔡复一“亲历边疆,度其险阻,力陈营哨罗布,苗路崎岖,难以遏其窥觑,请金四万有奇,筑沿边土墙。上自铜仁,下至保靖,迤山亘水,凡三百里”,蔡复一筑的“沿边土墙”是在肖授的“二十四堡”和张岳的“凡十有三”哨所的基础上筑建的,这就是史称的苗疆边墙,以边墙为界,划分“生苗”和“熟苗”,“边墙”之外的苗民称为“生苗”,之内的苗民称为“熟苗”。

崇祯十七年,满族贵族夺取农民起义果实,建立清王朝时,“边墙”大部分已被苗民摧毁。清康熙中叶以后,随着封建地主统治的发展和大批汉人官兵的涌入,苗族地区的土地兼并和阶级分化加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改土归流后的一百多年间,小规模的苗民起义不断发生,还连续发生了雍乾、乾嘉、咸同三次苗民大起义。连续不断的苗民起义,给清统治势力以重创。乾嘉起义后,清朝统治者在湘西苗族地区实行了一套“防苗”“安边”政策,建立较完备的所谓“苗防屯政”体制,凤凰厅同知傅鼐具体提出“修边”措施。嘉庆二年(1797年),傅鼐与镇竿镇总兵富志那在凤凰境内沿明边墙陈迹修筑石质“边墙”、碉堡、哨卡并延至乾州、永绥、保靖、古丈坪诸厅县,完成了“苗疆边墙”以石质为主的修复工程,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南方长城”。

苗疆边墙西南起自凤凰县亭子关,东北向贯穿凤凰,过乾州延至保靖县喜鹊营(现属吉首市),逶迤三百八十余里。这一神秘的建筑遗存群,是明清封建统治者对以腊尔山苗区为中心的大片“生苗”区实施军事封锁的隔离政策的产物。

(二)苗疆边墙的修筑始末

苗疆边墙是明清王朝统治者用以划分“生苗”和“熟苗”、隔离“生苗”和“熟苗”的一道人造屏障。是明清封建统治者在对以腊尔山为中心的大片“生苗”区连年征剿杀戮,而苗民反抗之火却愈烧愈烈的情况下,精心构筑的一条军事封锁线。聚居在“苗疆”内的苗族人民被封建统治者诬为“生苗”,明王朝统治者所指的“苗疆”,清俞益漠的《苗源说》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北至永顺、保靖土司,南至麻阳县界,东至辰州府界,西至平荣、平头、酉阳土司,西南至铜仁府,经三百里许,纬一百二十里许,周可千二百里许”。据此可说,苗疆边墙封锁的“生苗”区是指湘西北、黔东北大片地区,不仅仅是腊尔山苗区或腊尔山台地。我们现在说的“南方长城”,严格来说应该是始于明朝而成于清朝。明朝完成的是土石混杂的“苗疆边墙”,后被苗民起义摧毁。清朝统治者在明“苗疆边墙”的陈迹上石质修复,这便是今日之“苗疆边墙”。

明修复“苗疆边墙”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宣德年间都督肖授筑湾溪(今属吉首)等二十四堡,并“留兵七千八百有奇”“环其地守之”,对以腊尔山苗区为中心的“生苗”区开始形成圈围形势。至嘉靖年间,张岳又“疏罢湾溪等堡,更设哨所凡十有三”,围绕腊尔山苗区边沿以堡、哨呼应形式修筑了一道弧形防线。但肖授、张岳的堡、哨连成的弧形防线还不能谓之为“墙”。真正成其为墙的,应该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湖广参政蔡复一“亲历边疆,度其险阻,力陈营哨罗布,苗路崎岖,难以遏其窥觑,请金四万有奇,筑沿边土墙”的土墙。这就是明“苗疆边墙”。

修复“苗疆边墙”是蔡复一筑“沿边土墙”一百八十余年以后的事。清统一全国后,明边墙已被起义苗民摧毁,康熙中叶后,苗族地区的土地兼并和阶级矛盾加剧,苗民起义风起云涌,于是凤凰厅同知提出“修边”之议,并于嘉庆二年(1797年)为镇竿镇总兵富志那一道在凤凰厅境内修筑”边墙“、碉堡、哨卡。后延至乾州、永绥、保靖、古丈坪诸厅县。共修复明”边墙“三百八十余华里,建讯堡、屯卡、碉楼、炮台、关厢、关门一千一百七十六座。时至今日,傅鼐指挥修复的“边墙”,大部分已遭破环,但我们仍然可从残存的段落中想象出当年“苗疆边墙”的风采。

(三)苗疆边墙的历史遗存

中国南方长城“苗疆边墙”南起凤凰黄合亭子关,北至吉首喜鹊营,蜿蜒三百八十余里。由于历史的演递,社会的变迁,苗疆边墙的遗存备受世人关注。据文物管理部门的考察统计,目前,苗疆边墙尚有土、石或土石混合边墙8513185米,其它各类遗存506处,主要是:

古城址3座。具体是苗疆边墙的指挥枢纽“凤凰古城”,苗疆边墙的军事重镇“乾州古城”,这两座古城均属石城,其中“凤凰古城”保存完好;还有一座深入苗区土筑城墙的御苗重镇“卫城”,现称“吉卫”,始建于宋代,官兵因不断遭到苗族人民包抄截取其粮草弹药车辆,于清嘉庆七年后撤到今花垣县城,卫城土城墙得到较好保存。

除以上三座古城址外,目前,还有古城堡10座,均系石城,多设于重要关口、要塞,一般设24个城门,面积在500020000平方米左右,住户在50100户左右;有古屯堡130座,均设于关口高地;碉堡311座、关门1座、古堡寨4座。

遗存的边墙8513185米中,石砌边墙保存较多在凤凰黄合、阿拉营、廖家桥等乡镇,总长达5840米;土筑边墙有7290米,基宽2.63米,残高0.62.4米;土石混合边墙遗存55米,残高0.41.2米,基宽1.21.6米,主要遗存于吉信、三拱桥等乡镇境内。

(四)全胜营

全胜营,又称全石营,位于凤凰古城西部15公里处的1867省道廖家桥镇永兴坪村路段旁,是中国南方长城的一个重要关隘,也是中国南方长城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全胜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据《凤凰厅志》记载,它是中国南方长城的一汛。明清时驻军30余人,是西扼黔川、东控镇竿的战略要地之一。

营址选在巍峨峻峭的全石山半坡,面积7500平方米,原来有兵房,雕楼、教场等设施,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有300多米城墙,一座青石砌成的二层青瓦雕楼。城墙高5米,顶宽有1米左右的人行道,有0.5米以上的护身箭垛。雕楼高出6米以上。从凤凰古城驱车去阿拉,或从黄丝桥古城东返凤凰城,到永兴坪路段,都能远远地看到这段长城的雄姿,使人油然萌发思古之幽情。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