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粮湖管理区招商引资网
打造资源衰退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样板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潜江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汇报材料

 

潜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潜江高新区)前身为湖北潜江经济开发区,是1996年湖北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06年通过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审核,核准规划面积4.89平方公里。2015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潜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际管辖面积25.74平方公里。自建区以来,潜江高新区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基础,大力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已成为潜江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具备了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坚实基础。

 

一、创建国家高新区的重大意义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对转型升级的主导作用,探索资源衰退型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的必由之路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为统筹推进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务院于2013年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将包括潜江在内的67个城市划分为衰退型城市。《规划》提出,对于资源衰退型城市,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多元发展和优化升级,逐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潜江高新区建设国家高新区,将有利于形成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的发展新模式,凸显高新区在城市转型中的先锋示范地位,为资源衰退型城市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二)是探索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

 

长江经济带战略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2016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全面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要求,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肩负起我国生态主轴、经济主轴和人居主轴的战略性、全局性作用。潜江高新区建设国家高新区,将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建设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三)是支撑湖北省“两圈两带”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区域开放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际分工与合作的不断深化,以创新全球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开放合作成为后发地区加速崛起的新机遇。湖北省在“十三五”提出将培育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彰显的新型城市群和经济带,深入推进“两圈两带”协调发展。潜江作为“两圈两带”的重要节点,正不断深化区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区域融合、分工协作,已经成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潜江高新区建设国家高新区,将有利于构建全方位、多元化、高层次开放平台,从更深层次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为潜江市加快建成内陆开放高地提供新动力。

 

(四)是实现潜江市建设“一个枢纽”奋斗目标,引领城市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中国共产党潜江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潜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江汉平原枢纽城市,发挥潜江居于江汉平原地理中心的优势,加快推进交通枢纽、产业枢纽、文化枢纽、创新枢纽、生态枢纽建设,打造以江汉平原枢纽城市为引领、融贯“两圈两带”重要节点城市这一重大战略目标。高新区作为潜江市推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创新引擎,承担着引领潜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等多重使命。潜江高新区建设国家高新区,将有利于培育产业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发展,引领带动潜江市实现跨越发展。

 

二、创建国家高新区的现实基础

 

(一)城市依托条件

 

潜江地处长江、汉水三角交汇地带,城市面积2004平方公里,人口103万,辖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6个国有农场、16个镇处,素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潜江依托资源与区位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改革发展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等荣誉,为创建国家高新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资源禀赋优异,助力特色产业发展。潜江石油、天然气、盐卤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盐卤储量居全国第一,是我国盐都自贡市的30倍,岩盐、钾盐、芒硝矿储量在全省名列第一。潜江农业资源富饶,种植着蛋白质含量世界领先的潜江大豆,孕育了堪称半夏极品的中药材“潜半夏”,拥有“中国小龙虾之乡”的美誉,是国家商品粮、优质粮、特种水产、速生丰产林、瘦肉型生猪、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出口创汇七大基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高新区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二是工业基础深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依托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潜江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油气开采、能源化工、冶金机械、化工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拥有世界最大的牛磺酸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石油钻头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眼科用药生产基地。潜江市面积2,004平方公里,人口103万,2016年规上工业增加值31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1200亿元,规上企业达到280家,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同类城市前列。扎实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高新区升级提供了强劲支撑。

 

三是区位交通优越,推动区域开放协作。潜江区位优势突出,北枕汉水,南接长江,东连武汉,西通巴蜀,是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桥梁城市。潜江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湖北省路网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农村公路示范市,沪蓉、随岳、襄岳等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沪蓉高速铁路过境潜江,分别设有客货两站,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1.5个小时车程,内河航运四季畅通,境内汉江段建有泽口、红旗两个百万吨级港口,长江航运仅半个小时车程。优越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为高新区区域合作和开放创新提供了新机遇。

 

(二)园区发展基础

 

近年来,潜江高新区经济规模稳步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循环经济成为示范试点,园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已成为潜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具备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基础和条件。

 

一是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6年,潜江高新区工业总产值684亿元,总收入731亿元,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20亿元,占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园区集聚各类企业近40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23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76家,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高新区陆续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园、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是特色领域优势突出,接续产业蓄势待发。潜江高新区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和工业基础,加快培育以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代表接续替代产业,持续推进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精细化工、绿色食品产业特色鲜明,有力带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接续产业蓬勃发展。光电子信息孕育突破,长飞潜江科技园将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循环经济模式的预制棒及光纤产业园,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光纤及预制棒产业基地。依托长飞科技园,高新区在半导体材料、光纤光棒、光缆等领域集聚了长飞光纤、飞凌光纤、新硅科技、菲利华等一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长飞的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产品目前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菲利华石英玻璃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石英碇生产基地,是全球认证的五家半导体材料提供单位之一。装备制造持续壮大,形成了石油化工装备、环保科技装备、汽车零部件、新型铸造材料、铝及铝制品等多元化的产业体系。石油化工装备领域,以上市公司江钻股份为龙头,聚集配套企业34,2016年实现产值超过170亿元,其中,江钻股份拥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沙尔曼加工中心、FMS柔性生产线等先进设备。汽车零部件领域,以东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汽车工业配套产业已初具规模。铝及铝制品领域,形成以原铝为基础,以有色金属复合材料、铝型材、铝压铸件、铝板带、铝盐净水剂和铝箔为核心的铝产业集群。

 

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精细化工取得快速发展。高新区集聚了化工生产企业近20家,培育了金澳科技、金华润化肥、江汉油田盐化工总厂等一批龙头企业。园区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快速发展新材料产业,金澳科技采用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及浙江中控先进的DCS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控制,加快智能化升级步伐,提高芳烃及芳烃下游产品、苯二胺、34-二甲基硝基苯等新材料中间体的产能。可赛化工围绕氯气资源利用,进一步发展延伸高值深加工产业链。金华润化肥由生产型企业向要素型企业转型,建设“气体岛”实现转型,方圆钛白以固废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利用产业链,实现基础化工固废的零排放。以小龙虾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集聚规模以上企业50家,亿元以上企业超过10家。其中,小龙虾产业特色优势突出,拥有全国最大的小龙虾出口基地,出口创汇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开创性探索出了“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在小龙虾养殖、繁育、加工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技术实力和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区域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三是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创新创业体系不断完善。潜江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积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动,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创业孵化载体建设,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新区企业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研发、委托研发等多种模式探索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支撑了高新区在高新技术和重点领域的发展与进步。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公司与长江大学等单位的合作项目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突破,金澳科技、永绍科技和江汉钻具的科研项目分获了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金澳科技的聚丙烯重大工艺改进项目,采用最先进的聚合工艺和改进技术,可年产高附加值的新型改性聚丙烯专用料。永绍科技的含氟工业废水的处理利用项目,已解决“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发展中含氟废酸环保处理利用关键技术1项,为工业废物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模式。“十二五”期间,高新区共申请专利2783件,其中发明专利1169件,2016年共有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7项,预计可实现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

 

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十二五”期间,潜江高新区各类创新平台陆续建成,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产业化的全方位立体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水平和层次得到大幅提高。高新区现有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企业专家工作站,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校企研发中心。在小龙虾产业领域,先后成立了全国首家小龙虾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全国首家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了湖北省克氏原鳌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北省甲壳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省级水产品加工生产力促进中心,每年组织小龙虾产业实施1个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实现了小龙虾全产业链科技创新部署。

 

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富有成效,科技金融不断创新。高新区大力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上市企业3家,进入新三板辅导企业3家,武汉股交中心挂牌企业数16家。在政府主导下,银行机构先后设立政银集合贷、助保贷、助农贷、助企贷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政银合作产品。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政银企对接、“金融沙龙”等活动频繁举行,已成为新形势下银行、企业互动的新平台。加快构建科技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帮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业投资,为持有科技成果的科研机构、高校和科研人员提供转化资金。

 

孵化载体建设加速推进,大众创业环境日益优化。潜江高新区在省、市相关科技孵化政策的支持下,不断加大孵化载体建设力度,企业孵化能力逐步提高。园区建成了潜网电商、中植、华翼、龙创空间4个孵化平台,正筹建新材料专业孵化园,其中省级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孵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和创客超过100个。潜网电商孵化器已经建成“虾谷360”、“潜江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两个线上平台,其中,“潜江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入驻各类线上商家420户,承担了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孵化载体的快速发展为高新区运用自身优势,实现大众创业的目标提供了专业化平台。

 

四是循环经济成为亮点,生态新城初具规模。潜江高新区是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大部分企业内部已形成资源消耗、产品、废物废气排放、废物废气再利用的循环路径,打造了盐化工氢和氯资源高值消纳、硫铁资源循环利用、化工固废综合利用三条特色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新材料、医药、小龙虾等产业之间,正在加速推进产业配套循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以章华路为城市发展主轴的路网格局基本形成,供电供气设施完备,拥有11万千伏变电站7座、3.5万千伏变电站3座,中石油、中石化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已建成供气,城北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理中心、气体岛、化工综合管廊等工业配套设施正在加快建设,逐步形成配套完善、功能突出的新型化工循环产业园区。三级甲等医院江汉油田总医院辐射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室等医疗卫生配套设施基本齐全。职工公寓和人才公寓加快建设,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完善。

 

五是各方领导高度重视,全力推进“以升促建”。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潜江高新区建设,多次莅临高新区视察指导工作。潜江市委市政府将高新区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科技、发改、经信、招商、财政、国土、住建、规划等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国家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园区资源配置优先权。明确高新区设立一级财政,赋予高新区规划、土地和项目审批权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持续优化高新区管理体制。

 

三、高新区发展总体战略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以推动资源衰退型城市转型升级为统揽,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中心,着力培育以新兴产业代表的接续产业,优化提升支柱产业发展层级,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建设绿色循环科技新城,构建开放协同发展新格局,努力将潜江高新区建设成为资源衰退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二)战略定位

 

在新常态下,按照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要求,潜江高新区需要在更高层面谋求自身突破和发展,全力打造资源衰退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样板,具体定位是: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区。

 

(三)发展目标

 

2020年,持续保持经济创造能力的快速增长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将潜江高新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突出、高端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管理服务高效、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

 

 

 

四、高新区建设重点任务

 

(一)培育活力产业新体系

 

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高端引进与内生培育并举,着力构建以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战略培育,以新材料和高端装备为衍生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支撑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产业实现高端转型、跨越发展。

 

1.高端切入,重点培育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强化高端对接,加快培育光电子信息产业。坚持“创新驱动、企业为主、集聚发展”的理念,以大项目为支撑,以产业链招商为主要手段,加强与武汉的对接合作,做大做强通信与传感光纤光缆产业,提升光纤预制棒核心竞争力,配套发展光学与半导体材料产业,培育发展光电器件、智能家居领域。力争到2020年,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光纤之都”。

 

加强品牌塑造,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培育潜江健康品牌,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链。重点发展小龙虾、稻米、大豆等食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的高效利用,加快发展功能性富硒食品,发展壮大特色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推进“潜半夏”等中药的繁育和研发,拓展以牛磺酸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新型数字化医疗设备。力争到2020年,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虾谷和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实现营业收入250亿元。

 

2.依托主导,提升发展新材料和高端装备等衍生产业

 

依托特色资源,精深发展新材料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推进化工产业向新材料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建设应用于航天、光电子信息、船舶、军工等领域的化工新材料产业,提升发展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绿色建材,培育发展新型服装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突出绿色提升、专业建园、循环改造、清洁生产等方向,立足全国示范,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建设新材料园区,到2020年实现年营业收入650亿元。

 

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发展高端装备产业。按照“龙头引领、完善配套”的思路,以智能化、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为导向,以产业链招商和科技招商为主要手段,引进和培育一批智能装备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加快“互联网+”在制造业的渗透融合,推进传统装备业态创新,提升发展石油机械装备制造,壮大环保装备制造产业,突破性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产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健全城市功能与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外部引入和本地培育为手段,集聚大量优秀现代服务业企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业态,从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两个层面,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力争到2020年,建成江汉平原功能齐全、服务高端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600亿元。

 

(二)增强创新发展新动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加快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持续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载体、平台和服务支撑作用,全面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增强高新区内生发展新动力。

 

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加快金澳科技、江汉钻具等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升级改造,重点引进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平台。鼓励企业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高校院所共建成果转化基地、中试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主导,联合高校院所共建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研发、技术转移转化机制。支持小龙虾产业研究院建设,鼓励研究院开展小龙虾深加工、甲壳素提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建设潜江特色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探索投资主体多元、企业化运作的市场机制。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永安药业、金澳科技等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研发攻关,积极承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和各项科技服务,加快培育“瞪羚”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合理配置产业链分工,促进本地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完善双创载体建设。丰富孵化载体形态,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梯级创业孵化体系。完善中植、华冀等现有载体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开展国家级孵化器资质认定。引导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鼓励社会力量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引入投资机构、科技地产商等社会资本投资新建一批市场化运营的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探索“创业导师+持股孵化”、“创业培训+活动聚合”等新型孵化模式,提供创业辅导、项目路演、投融资、人脉链接等增值服务。

 

打造人才聚集高地。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类人才政策,针对产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引进一批产业领军和科技创新人才,组建面向国际市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广“潜江籍人才回归工程”“星期六工程师”、“候鸟工程师”、“季度专家”等柔性人才引进模式。依据产业发展定位,加强专业性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制订完善人才扶持与激励政策,落实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建设成为智力密集度高、创新活力强、创业氛围浓、服务效能优的高端人才集聚区。

 

构建科技金融体系。设立潜江高新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采用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以及融资担保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园区主导产业、高成长企业。加快对接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潜江基金扶持项目。继续深化“政银企”对接、“金融沙龙”等活动,加快引进银行、保险、担保、基金等金融机构。鼓励银行在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科技担保、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等新型融资服务。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对有潜力的企业进行上市培训辅导。

 

(三)打造产城融合新空间

 

按照“以人为本、产城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遵循产业专业集聚发展和城市功能关联集中的基本原则,持续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打造产城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活跃的宜居宜业生态科技新城。

 

打造“一心、三区、多园”整体空间布局。遵循“连片建设、空间布局集中、制造服务分离、产业功能集中、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重点打造“一心、三区、多园”的空间格局。“一心”即综合服务中心,重点承载行政办公、生活居住、教育医疗、休闲娱乐、总部经济、商务服务等功能,建成高新区标志性区域。“三区”指双创集聚区、产业发展区、生活配套区。其中,双创集聚区重点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承担科技研发、孵化加速、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功能;产业发展区主要承载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发展功能;生活配套区主要承载生活居住、商贸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文体休闲等生活和公共服务功能。“多园”包括光电子信息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等专业产业园。

 

提升园区发展环境。加快道路交通网络化建设,增强园区间组团联系,构建便捷、安全、快速的对外交通网络和联合运输体系。提升高新区公共交通覆盖率,推广微循环公交和定制公交。完善现有商业网点设施,有机补充大型消费场所和娱乐网点,实施集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加快推进128奥特莱斯项目,配置休闲娱乐、商务办公、星级酒店、会展物流等功能设施,建设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主题公园等文体设施。创新构建社会服务体系,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建立高新区健康服务系统。搭建以培训和招聘服务为主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吸纳失地农民开展技能和就业培训。

 

(四)建设绿色循环新园区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凸显城市水乡园林特色,为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循环经济体系。依托重点产业园区,以减量化、清洁化、循环化为主线,大力开展工业污染治理和固废综合利用,实施关键补链项目,加快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着力打造新材料一体化、绿色食品一体化、生物医药一体化等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同步搭建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全面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持续推进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三个层次的循环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区、清洁高效的工业体系。

 

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加强节能评估审查。按照潜江市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用水总量,积极开拓中水回用途径,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有保有压、集约高效的原则,合理安排生产和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原材料消耗管理,积极采用节材工艺和节材技术,降低消耗,提高利用率。节约木材、建筑材料,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引导民众优先购买、使用绿色低碳节能产品。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试点工程,广泛应用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运输装备。加大城镇社区垃圾及废弃物分类设施建设,强化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和回收意识。鼓励将生活废弃物作为工业原料、燃料使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处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优化园区生态环境。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工业点源、燃煤锅炉、建筑施工及道路扬尘、机动车等污染治理执法工作,积极落实空气预警预报工作。大力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大沿岸城镇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减少和控制城镇近岸水域污染物的排放量。着力构建优美的园区生态,加强园区道路、园林绿化改造,加快推进绿色通道、水系生态、城镇增绿等工程,规划建设生态水系、生态人文景点和其他生态园林设施。

 

(五)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

 

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开放平台,畅通开放通道,创新开放模式,深化国内外开放合作,建立大范围、深层次、高水平的开放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油地合作共建。推进与油田企业的战略合作,促进石油科研平台与设施的本地开放,实现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发挥油田企业技术与科研优势,鼓励其参与地方企业技改升级,提升地方企业的产业创新能力。鼓励油田企业参与园区重大项目的联合招商,发挥其旗下企业和合作企业的招商优势。争取油田市场对地方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开放,协助实力雄厚的民营资本进入油田化学品、油田装备、油气技术服务、零部件配套等领域。整合油田技术学校、潜江技工学校等教育资源,强化人力资源培训。

 

主动对接武汉。紧抓潜江打造“融合两圈、连接两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区域战略机遇,发挥高新区在产业经济与科技创新上的平台作用,大力开展与武汉的产业对接、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围绕园区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与,与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等园区开展产业链分工与协作。深化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探索共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设施共享,加快科技成果转移。探索共建异地孵化器等合作模式,积极承接武汉科技型企业的转移。

 

深化与国内外创新高地合作。加快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南山等创新高地的产业对接和项目合作,吸引重大产业项目和科技成果落户高新区。发挥腹地城市资源优势及支撑作用,吸引承接沿海地区的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转移,深化与创新高地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合作。积极链接全球产业创新高地,加大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优势产业相关的重大项目,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鼓励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企业,以项目联合体或产业联盟等方式抱团走出去,共同开发海外市场。

 

(六)构建高效管理新体制

 

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提升潜江高新区在全市的战略位势,充分发挥潜江市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调动全市优势资源为创建工作形成有力支撑。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横向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建设“潜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决策咨询智库”,积极发挥相关专家学者、民间智库、企业高层的智力作用,形成战略研究与实践决策的良性互动。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充分授权、封闭运作、属地管理”的精简高效管理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和综合执法局,出台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和行政执法事项清单,赋予其市一级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和综合执法权,推进“三单一网”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行PPP等多种融资模式,争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参照先进高新区政策体系,出台推动潜江高新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支持政策。加快完善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科技服务等专项政策,明确实施细则,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加强园区政策的宣传、解读,建立政策调查、实施、评价、反馈、修正机制。

 

健全科学考评机制。参照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制定潜江高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估办法,突出对创新资源集聚、新兴产业培育、企业成长、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考核和监督。制订领导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及工作任务年度分解计划,实行目标责任制。对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追踪分析和相应调整,形成有效的考核管理机制。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
  •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