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招商引资网
多灾种预警系统建设大步走 从被动“救灾”转向智慧“防灾”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发生于9月16日4时33分的四川泸县6.0级地震,目前已出现人员伤亡、房屋受损的情况。这是继2019年长宁地震后,四川省再次发生的6.0级地震。

  四川省地震局认为,此次地震为华蓥山断裂带的活动变化造成的,根据区域构造特征、历史地震活动水平、地震序列特点等综合分析,该区域近期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余震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自2008年后,我国包括地震预警在内的灾害预警能力获得持续提升,以力争减少人员财产伤亡、损失。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原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也要现代化,“灾害预警能力现代化是抗御自然灾害水平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应急能力现代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国家队与民间力量形成合力

  目前,国家对于灾害预警建设的总体要求,是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9月7日,一场关注灾害预警的论坛在成都举行。参与这一论坛的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从以救灾为主转变为以防灾为主,这对于相关部门、机构的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提出更高的考验。

  以地震为例,显著的变化是:中国地震预警的速度、覆盖人群、传播方式都有巨大进步。

  如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技术尚未实现预警的突破,只能依据地震波确定震中位置,也无法产生烈度速报图,这使得当时的应急救援存在很多困难。尤其是在没有烈度图的情况下,救援力量无法知晓哪些地区受地震波影响更为严重,导致救援力量的分配没有针对性。

  而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地震预警出现两方面变化。第一是“国家队”开始加速跑。地震专家陈会忠曾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 采访时表示,在吸取了汶川地震经验与教训后,中国地震局做了很多努力,如不断提高灾后的地震速报采编速度、研发与优化了烈度速报图。

  因此在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康定地震、鲁甸地震、九寨沟地震等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的地震速报速度持续提高,而此次泸县地震后5秒,中国预警网成功发布地震预警警报。震后6分钟,产出仪器烈度图。泸州市、宜宾市、自贡市、内江市等地的学校、政府机构、重要企业等用户震后5秒到几十秒内通过不同终端成功接收不同预警级别的预警警报信息。

  在国家队加速跑的同时,民间力量也开始进入这一领域。其中的代表便是海归博士王暾所带领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构建起了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地震预警网,目前该系统已经接入电视、手机、社区广播,覆盖人群达到6亿。

  2020年,国家队和民间力量又联合开创了新局面:成立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表明两股力量最终形成合力。

  不过,闪淳昌也认为,当前我国的应急管理仍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是风险意识、危机意识不强,责任制并没有完全落实。第二是监测预警、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和处置救援能力亟待提高。第三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第四是基层基础工作亟待加强、全民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还比较差。第五是法律法规标准和预案还不够完善,法治工作亟待加强。

  闪淳昌参加过很多突发性的应对和调查处置工作。他提出,当前我国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的及时研判和科学决策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中小尺度的气象灾害风险具有突发性、局地性、防范难、损失重的特点。如今年甘肃白银的越野赛事件、郑州的洪涝灾害等。

  他指出,主要问题是预警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和覆盖率需要提升,在新形势下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推进监测预警现代化。

  闪淳昌特别提到了广东等省市气象局开展的“靶向预警”,通过提升短临预报能力,精准地对不同村镇发布不同级别的预警服务,有效提高了预警和防御的针对性。

  多灾种预警需要新技术协助

  一个共同的认识是,灾害预警正从单一灾种预警向多灾种预警转变,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式,空、天、地结合,靶向预警。

  如一场地震,不仅可能引发房屋倒塌,也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影响高铁运行等。中科院山地所科技处处长、研究员葛永刚表示,从单灾种预警向多灾种、灾害链、复合灾害预警转变,就是实现从灾害启动形成预警向灾害形成、演进、致灾全过程的预警,从灾害状态预警到灾害演变过程的转变,实现高新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融合,实现监测预警智能化、现代化。同时推动监测预警新方法、新模型、新技术业务化运行,系统支撑监测预警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而要实现多灾种预警,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参与必不可少。国家减灾中心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中心主任郭桂祯表示,今年3月底依托国家减灾中心成立了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中心,“灾害的综合风险预警,是对多灾种、灾害链和灾害系统的致灾、成灾各要素发展变化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动态监测、风险评估分析和预警。”

  郭桂祯表示,2019年应急管理部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的意见,下一步要建立四级的综合预警体系,打造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体系,“在国家层面,正在构建空天地现场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卫星、无人机对一些灾害点位进行监测,地面有大概七万个气象站点。运用大数据手段,运用仿真计算、风险预测,识别什么是风险,判断风险在哪里”。

  四川被认为是国内多灾种预警建设最好的试验场之一。第一是该省灾害多样化,如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危险人数和危险财产数三项指标均较高,第二是开展减灾防灾工作较早、积累经验较足,如2008年后诞生了国内首个覆盖主要地震断裂带的地震预警网,且当地民众在经历数次地震后,减灾防灾意识也较强。

  日前,汶川县多灾种预警示范项目已开始启用,这个曾遭受地震重大创伤的县城,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多灾种预警服务体系的县。

  王暾对21世纪经济报道 表示,汶川将建立起涵盖“天-空-地-地下”近30种数据源,覆盖地震、滑坡、泥石流、山洪、山火等在内的多灾种预警系统,该系统与周边市县灾害预警网实现互联互通,并通过汶川多灾种预警中心进行综合研判,在灾害发生时向民众、应急部门、乡镇等传递预警信息。预警系统还将把灾害信息同步传送给市县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实现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联动,赋能应急指挥。

  在上述论坛上,王暾也公开呼吁,在推动多灾种预警方面,应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多点多极支撑,政府与社会力量、政府部门之间共建共享灾害预警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 获悉,目前国内相关部门正在总结日本东京奥运会的经验教训,为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做好准备,一个目标是在冬奥会期间要保证每10分钟做一次天气预报,保证冬奥会的顺利召开。

  闪淳昌说,目前大数据和大计算的应用成为一个趋势,基于信息技术的赋能,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高效协同已经成为可能。通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让城市更智慧、更聪明、更安全。

  闪淳昌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及卫星遥感技术在应急管理中广泛应用,不断提高灾害事故风险的识别率、信息共享、远程响应、协同救援、综合保障能力,成为全球智慧预警的前沿趋势。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