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商引资信息网,招商引资信息网,招商引资网,招商投资网,招商网,招商投资集群,招商投资全球集群,招商投资全球集群总站,
中关村科技园招商引资网
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简介(9)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名誉所长:严东生所长:宋力昕

地址:上海市定西路1295号邮政编码:20***

电话:021-5241***

传真:021-5241***

信箱:si.c.cas**[ta]**l.si.c.a.c.cn

网址:http://www.**.c.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硅酸盐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9年独立建所,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1984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硅酸盐所是以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高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性研究机构。学科方向是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涵盖高性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透明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人工晶体、无机涂层、能源材料、生物材料、古陶瓷及先进无机材料性能检测与表征等,是国内该领域科学研究单位中门类最为齐全的研究所。上海硅酸盐所全面贯彻落实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紧密围绕特色研究所的定位与目标,聚焦先进制造、能源、信息、环境与健康、国防工业等重点应用领域,开展先进无机与无机基材料、器件与系统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实现核心材料、关键技术与产品化的重大突破,持续提供重大创新性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力争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为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材料支撑。2016,上海硅酸盐所进一步凝练目标和发展重点,“一三五”规划进一步完善,在中国科学院“十三五”时期“一三五”规划交流评议中被评为优秀规划。扎实推进“一三五”战略规划实施和特色研究所建设,通过优化科研组织结构、改革创新项目部署、加快推进平台建设、完善实施激励政策等举措,在学科与领域建设、服务项目推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上海硅酸盐所设有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特种无机涂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透明光功能无机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无机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古陶瓷多元信息提取技术及应用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以及结构陶瓷与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人工晶体研究中心、透明陶瓷研究中心、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古陶瓷与工业陶瓷研究中心等科研部门,还设有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中试科研机构281基地以及信息情报中心等技术支撑部门。截至2016年底,上海硅酸盐所共有在职职工710人,其中,科技人员570人、科技支撑人员140,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88人,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1,“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中组部直接联系专家6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5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上海硅酸盐所是国内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2个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点ꎻ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和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3个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招生专业。无机化学1个二级学科硕士招生专业ꎻ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3个二级学科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专业,并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读研究生457(其中硕士生220人、博士生237),在站博士后17人。2016,上海硅酸盐所共有在研项目284(包括新增项目105),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新增3)、面上项目77(新增19)、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新增1)ꎻ主持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新增1)ꎻ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4(新增14)ꎻ主持(或承担)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8项、承担(或参加)课题5,主持(或承担)863计划项目4ꎻ主持(或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和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2ꎻ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4(新增1)ꎻ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14(新增5)、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5(新增1)ꎻ承担院地合作项目6(新增1)2016,上海硅酸盐所聚焦“三重大”产出,在基础与前瞻性研究、高技术研究、产业化关键技术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进展,多种热控涂层与碳化硅基材料与部件等成功应用于“墨子号”“高景一号”“墨子号”“天宫二号”“实践十七号”“风云四号”等卫星ꎻ特种耐磨涂层保证了我国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大、技术跨度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发成功ꎻ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系统在“天宫”“实践十号”上成功应用ꎻ在以上海硅酸盐所研制的600毫米长BGO晶体为主要有效载荷的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轨运行一年后,又成功开发出900毫米长BGO晶体,有望应用于新一代暗物质探测卫星,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集“材料设计/薄膜制备/器件集成”的高性能光电材料与器件研发研究成果,“高性能光电材料和器件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项目荣获2016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ꎻ“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临时固型材料研究”项目(第二完成单位)获“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一等奖,石墨烯超级电容器技术以5000万元的价格许可给企业,并以共建研发中心的形式共同推进产业化开发与应用。2016,上海硅酸盐所共申请专利274,其中发明专利257,实用新型专利17,获得批准专利207,其中发明专利190件,共发表S.CI收录的论文410(第一单位),EI收录的论文数为32(S.CI收录的论文之外),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226篇。上海硅酸盐所现拥有投资公司10家: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试基地、上海西卡思新技术总公司、浙江中科广晟稀土精细陶瓷研发有限公司、宁波韵升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奇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创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钠硫储能技术有限公司、佛山金智节能膜有限公司和上海中科易成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从事科技开发的人员有265,总产值为9800万元。2016,上海硅酸盐所科研人员赴国外参加国际会议、项目合作、技术培训、博士生联合培养等共计160余人次ꎻ接待来所访问、学术交流、国外学生来所培养、洽谈项目合作等外国专家、学者和代表团180余人次ꎻ组织召开2016国际热喷涂大会暨展览会等3次国际会议ꎻ与捷克物理研究所、昆士兰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新签合作协议9份,丁传贤院士成功入选ASM热喷涂名人堂(ThermalSprayHallofFame),成为我国首位获此荣誉的学者。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上海硅酸盐学会、上海硅酸盐工业协会和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挂靠在上海硅酸盐所ꎻ上海硅酸盐所主办的«无机材料学报»连续5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获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颁发的2015年度上海市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上海硅酸盐所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创办的npj.ComputationalMaterials已出版630篇文章,配发了21篇社评,被国际OA类期刊数据库DOAJ收录。(撰稿:彭芳毛朝梁审稿:杨建华)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零陵路345号邮政编码:20***

电话:021-5492***

传真:021-6416***

信箱:sio.c**[ta]**l,sio.c.a.c.cn

网址:http://www.**o.c.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有机所”)19505月在前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建于1928)、前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与药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名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1970,经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革委会批准改为现名。上海有机所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办院方针要求,对“十三五”规划进行全面布局和调整,上海有机所立足基础交叉前沿领域,坚持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导向,发挥有机合成化学的创造性,加强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的交叉与融合,致力于推动我国化学转化方法学、化学生物学、有机新材料创制科学等重点学科领域的发展,在有机化学基础研究、新医药农药和高性能有机材料创制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引领有机化学学科前沿的发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将上海有机所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有机化学研究中心。在此定位下,上海有机所努力实现3个方面的重大突破,即高性能聚烯烃材料制备的关键科学、技术与应用ꎻ化学理念指导的抗生素生产菌种遗传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ꎻ高性能有机氟材料的关键科学、技术与应用,在实现3个方面的重大突破的同时,重点培育5个学科发展方向与发展领域:导向绿色合成的新一代催化转化。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和导向药物发现的化学生物学ꎻ重要医药、农药的核心制备科学、技术与应用ꎻ有机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合成与应用ꎻ含能及推进剂关键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上海有机所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院重点实验室、1个所级重点实验室,分别为: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组装化学重点实验室,以及先进推进剂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同国内外大学、企业联合共建的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和SIO.C-.CAS联合文献中心等10多个联合研究中心。截至2016年底,上海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817人,其中科技人员669人、科技支撑人员92,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85人,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21(新增3),“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9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6(新增5)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新增1)。上海有机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1998年被批准为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化学一级学科下设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4个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点,1个细胞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ꎻ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工程3个专业硕士领域培科研机构283养点ꎻ并设有1个化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581(其中硕士生342人、博士生239),在站博士后48人。2016,上海有机所共有在研项目404(包括新增项目118),其中,主持(或承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新增6)、面上项目100(新增2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新增1)ꎻ主持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ꎻ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13(新增13)ꎻ主持(或承担)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承担(或参加)课题15,主持(或承担)863计划项目2ꎻ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2(新增6)ꎻ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2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0(新增4)ꎻ承担院地合作项目2项。2016,上海有机所不断聚焦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重要进展,在“高性能聚烯烃材料制备的关键科学、技术与应用”方面,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万吨级间歇式淤浆聚合装置正式开车试运行,在“化学理念指导的抗生素生产菌种遗传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针对红霉素发酵过程异嗅气味改善的菌种基因工程改造取得突破,相关技术在伊犁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施产业化,在“绿色农药创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油菜田除草剂品种丙酯草醚和异丙酯草醚完成推广面积累计8000万亩。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先进材料研制和生产方面,上海有机所多个产品成功应用于重点型号,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优秀协作单位”“中国航天优秀供应商”,配套材料在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飞船、天宫、嫦娥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在基础研究方面,上海有机所不断取得佳绩,发展的金属催化的自由基接力新策略,成为中国有机化学领域发表在S.cien.ce的首篇文章ꎻ英国Nature发布的最新全球自然指数(NatureIndex),连续3年位列中科院所属研究机构及上海地区第二名ꎻ由上海有机所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共同承担的“结构与功能导向的新物质创制”B类先导科技专项正式获得中国科学院批准。2016,上海有机所共发表了645篇论文,影响因子≥10的论文有59,其中S.cien.ce1,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30,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15,Nature.Communi.cations5篇,出版著作和章节合计6项,共申请发明专利93,授权专利67,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目前,上海有机所维持有效的发明专利300,软件著作权累计63项。上海有机所学术交流持续活跃,保持多年来的良好态势,2016年成功举办了第6届中德双边化学研讨会、第12届国际自由基化学会议及四面体2016研讨会,共举办学术报告90余场次,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合作研究、考察访问等的出访为144人次。受中国化学会委托,上海有机所负责编辑出版«化学学报»«中国化学»«有机化学»(撰稿:黄智静蔡正骏审稿:胡金波)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嘉罗公路2019(嘉定园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衡路239(张江园区)

邮政编码:201800(嘉定园区)

201204(张江园区)

电话:021-5955***

电话:021-3393***

传真:021-5955***

电话:021-3393***

信箱:sinap00**[ta]**ap,a.c.cn

网址:http://www.**nap.cas.cn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应物所”)成立于1959,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20036月经国家批准改为现名。上海应物所是国立综合性核技术科学研究机构,在核科学技术领域从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致力于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的研究发展,致力于同步辐射光源和自由电子激光的大科学装置研制、运行与利用,致力于核科技前沿交叉的研究与核技术应用,以期将研究所建成我国独具特色、不可替代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上海应物所是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上海光源(SSRF)的工程承建和运行单位,同时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工程,以及973计划项目、科技重大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等国家重要科研任务,建有中国科学院上海大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观界面物理与探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低温超导高频腔技术重点实验室ꎻ拥有两大园区,分别坐落于上海市科技卫星城嘉定区和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占地面积共700余亩。截至2016年底,上海应物所共有在职职工1123人,其中科技人员1001人、科技支撑人员329,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2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70人,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1,“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6(新增1)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上海应物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无机化学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光学、核技术及应用、核能科学与工程、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生物物理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14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共有在学研究生425(其中硕士生182人、博士生243)2016,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物所共有在研项目217(不包括核能项目),新增项目71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7(新增1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ꎻ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新增3)、课题14(新增14)ꎻ主持(或承担)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承担(或参加)课题9ꎻ主持(或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和中科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ꎻ主持(或承担)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4(新增4)2016,上海应物所进入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研究所按照“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深入实施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紧跟中科院改革创新的步伐并积极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调整、优化组织机构和科技布局,着力推进加速器科学技术、光子科学、核能科学技术和核科学技术与前沿交叉科学持续发展,勇攀高峰、砥砺前行,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在向独具特色、不可替代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科技强所奋进的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6,上海应物所立足目前形势,梳理了科技布局,编制完成“十三五”规划,并在中科院发展规划局牵头组织开展了107个院属单位的“一三五”规划交流评议工作中被评为优秀规划。上海光源大科学装置持续稳定高效运行,扎实推进后续项目实施,按期完成中科院上海大科学中心筹建工作并通过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已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引擎和标杆,上海光源用户的高质量科学研究产出不断涌现,S.cien.ceNature.Cell上已发表论文54,特别在埃博拉、寨卡病毒传播机制、单原子分散贵金属催化剂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连续第四次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年会上获评优秀设施一等奖,持续研制和谋划一流大科学装置,上海大科学中心现承担包括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在内的7项大科学装置建设项目,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列入优先启动建设的10个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未来将形成基于同步辐射光源与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基地,支撑我国多学科科技跨越发展和创新突破,持续产出重大成果。2016,上海应物所钍基熔盐堆先导专项科研机构285主要材料、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完成10MW固态燃料熔盐实验堆工程初步设计及Ⅱ类堆论证,并获国家核安全局批复,不断落实推进与国家能源局、上海市和战略合作企业的合作,成功开展了紧扣专项目标、以美国为主、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力争达到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全面国际领先,成为国际上钍基熔盐堆核能领域的领跑者。2016,上海应物所在核科学技术与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获得重要进展,在反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DNA纳米结构相关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了特色工作,“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反物质探测和夸克物质的强子谱学与集体性质研究”和“多元、协同生物传感界面的设计、组装及生物分析应用研究”两项成果同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应物所围绕上海光源大科学装置、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核技术与前沿交叉三大学科领域形成了多层次、重实效的对外开放合作格局。持续深入推进与境外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建立“强强联合”的科研伙伴关系,建立长效合作交流机制,全年共计派出195个团组332人次执行各项出访任务,接待外宾329人次来访。举办国际会议9次。上海应物所是上海市核学会、中国核学会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分会的挂靠单位ꎻ主办«核技术»«核科学与技术»(英文版)«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等学术刊物。(撰稿:蔡雨周韡审稿:赵振堂)

 

上海天文台台长:洪晓瑜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80号邮政编码:20***

电话:021-6438***

传真:021-6438***

信箱:shao**[ta]**o,a.c.cn

网址:http://www.**ao,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以下简称“上海天文台”)成立于1962,其前身是1872年建立的徐家汇天文台和1900年建立的佘山天文台。目前上海天文台包括徐家汇园区和佘山科技园区两个部分,徐家汇为总部,在松江佘山地区建有若干天文观测基地。上海天文台以天文地球动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为主要学科方向,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天文观测技术和时频技术,为天文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坚持科学院的“三个面向”和“四个率先”的办院方针,积极承担国家和有关部委的重要科研和国家重大需求任务,在科学前沿研究方面,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委的重要课题ꎻ在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在国家探月工程、国家导航定位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16,上海天文台完善了“十三五”规划,加强与中科院“十三五”规划的衔接,集合优质人财物资源,服务于重要突破和培育方向,促进“三重大”产出,助力“四个率先”阶段目标的实现。上海天文台是中科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和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以及射电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参与单位ꎻ是上海导航定位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设有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星系和宇宙学研究中心、射电天文科学和技术研究室、光学天文技术研究室、时间频率技术研究室5个研究部门,拥有观测设备:65米天马射电望远镜、2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1,56米口径光学望远镜、60厘米口径卫星激光测距望远镜,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VLBI)数据处理中心、全球定位系统等多项现代空间天文观测技术和国际一流的观测基地和资料分析研究中心,是世界上同时拥有这些技术的7个台站之一,上海天文台是中国VLBI网和中国激光测距网的负责单位,上海天文台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基地、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截至2016年底,上海天文台共有在职职工276人,其中科技人员223人、科技支撑人员53,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5人,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新增“万人计划”1,“千人计划”青年项目1,中科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入选者3,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2,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员2,优秀会员1,上海“千人计划”1,上海青年拔尖人才1,上海人才发展基金1人。上海天文台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天文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天文技术与方法3个专业的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ꎻ天文学1个一级学科硕士培养点,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天文技术与方法、仪器仪表工程4个专业的二级学科硕士培养点ꎻ并设有天文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天文技术与方法3个专业的二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16年底,共有在学研究生153(其中硕士生85,博士生68),在站博士后26人。2016,上海天文台共有在研项目815项。其中承担973计划子课题2,参与10ꎻ承担863计划项目1,参与2ꎻ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1,参与1ꎻ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参与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2(新增28),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7(新增2)、面上项目43(新增8)、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5(新增5)、联合基金项目13(新增4)、专项基金1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6(新增6)ꎻ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2(新增2)ꎻ承担上海市科委项目16(新增2)2016,上海天文台在承担的重大项目方面取得系列进展,①国家探月工程项目:完成.CE-4任务研制进度计划制定,按计划开展了.CE-5任务VLBI测轨分系统研制工作ꎻ顺利完成了.CE-5任务VLBI测轨分系统与探测器系统之间在天马站、密云站、昆明站的天地测控正样对接试验任务,完成了首次火星探测工程VLBI测轨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评审,开展了火星探测高精度VLBI测定轨关键技术研究,②上海天马射电望远镜(65):在设备研制和系统建设方面,完成Q波段双波束低温接收机和K波段双波束接收机的研制和现场安装、完成了脉冲星到达时间观测系统的建设等工作,通过上述工作,天马望远镜指向精度达到了4角秒、最高观测频率Q波段的接收效率提高了23,在研制和测试工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观测研究方面,天马望远镜成功进行了谱线、脉冲星、VLBI等射电天文观测,总运行时间达到了7000多小时,同时被EVN选作参考天线参与国际VLBI观测,标志着天马望远镜的综合性能已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天马望远镜,乃至中国射电天文观测的国际影响力。2016,天马望远镜开放服务平台课题通过上海市科委的试运行验收,实现了对国内科学家正式开放,③星载氢原子钟:2016,上海天文台研制的一台星载氢钟成功搭载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升空,目前遥测数据正常,在轨工作状态稳定。④卫星激光测距技术(SLR)SLR技术取得长足进展,年卫星观测圈数首次突破5000,达历史最好水平,激光观测数据长期、短期稳定度连续两年保持在国际标准线以内,成为国内唯一达到ILRS数据质量标准的站点,突破红外激光探测、光学不可见碎片目标激光测距关键技术。空间碎片激光探测距离在国内首先突破2900千米,目标截面积R.CS最小达0,2平方米,使我国空间碎片激光测距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⑤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LBI)全球观测系统(VGOS)台站建设:完成了台站研制方案评审,上海天文台佘山VGOS台站建设进入了现场施工阶段,目前各系统设备已在研制中,⑥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SKA):上海天文台大力推进SKA区域数据处理中心的相关工作,在关键技术研发、先导项目和原型系统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成功举办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国科学方案研讨会和2016SKA科学数据处理和高性能计算国际研讨会,上海天文台SKA团队,在澳大利亚射电天文国际联合研究所和广州超算中心的协作下,在天河-2超级计算平台上成功部署了SKA数据流管理系统并完成了1000个计算节点科研机构287的大规模集成测试,这是SKA核心软件首次完成大规模集成测试,为将来工程化验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反响。2016,上海天文台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重大项目“基于天马望远镜的恒星形成与星际介质研究”进展顺利,主要在大样本WISE选源6,7GHzII型甲醇脉泽搜寻、对银河系不同银心距的分子云的化学性质观测研究、近邻星系中致密分子气体探针观测、天马望远镜连续谱观测系统的开发与测试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进展,承担的“十二五”期间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课题“北斗空间信号精度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顺利通过科技部遥感中心的验收,承担的863计划合作子课题,通过年度验收检查,承担的973计划课题“射电波段前沿天体物理”课题和参加的973计划合作子课题均完成了验收材料提交,主持的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天文底片数字化”通过了中期检查,专家组认为底片扫描仪的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底片数字化实验室硬件的要求,工作进展良好。根据中科院四类机构改革要求,中科院天文大科学中心在2016年继续试运行,上海天文台积极参与中心的制度建设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参与了中心科研项目的征集和推荐工作,积极参加中心试运行阶段的验收工作,并顺利通过评审。参加了大科学工程12米光学望远镜的推进工作,并鼓励上海天文台科技人员积极参加该项目。2016,上海天文台集体和个人获得上级机关和其他有关单位授予的各类荣誉称号共49项,其中:集体荣誉称号24,个人荣誉称号25项,上海天文台参与承担的“‘北斗二号’卫星工程”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探索暗物质晕中的星系形成与演化”项目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ꎻ上海天文台两项目“我国首台星载氢原子钟研制成功”和“国内首部大天区高精度绝对自行星表的发布”获2015年度“天文学十大科技进展”。2016年在国际合作工作中,中巴合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依托合作国别为巴西的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演化西半球同步轨道动态监视光电设备的联合研制”和“一带一路”项目“国际空间目标与大地测量观测网”等国际合作项目提供支持,在空间碎片监测和卫星导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果,上海天文台作为正式成员单位全面参与国际大规模巡天“斯隆数字化巡天第四阶段项目”,成功举办第九届东亚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研讨会,第一届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与全球华人导航定位协会国际全球导航系统研讨会议等国际会议,全年出访共193人次,来访112人次。上海天文台是上海市天文学会的挂靠单位。负责主办«上海天文台年刊»«天文学进展»«地球自转参数年报»«地球自转参数公报»«原子时公报»等期刊。(撰稿:朱洁王涛审稿:洪晓瑜)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320号邮政编码:20***

电话:021-5492***

传真:021-5492***

信箱:sibs**[ta]**s,a.c.cn

网址:http://www.**bs.cas.cn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生科院”)成立于19997,是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昆虫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8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经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组建而成,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等整建制并入,“十五”至“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基于上海生科院,先后共建或新建了上海生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中科院-二军大转化医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十二五”末,上海生科院共有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健康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中科院-二军大转化医学研究院10个研究机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为独立法人研究单元),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上海实验动物中心2个支撑单元,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2个院地合作共建机构。“十三五”开局之年,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紧密结合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党组研究决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上海生科院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壁障,释放和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为创新发展松绑助力,围绕分子细胞、脑科学、分子植物、人口健康4个重点领域,在中国科学院内分别建设4个实体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其他研究单元重组为上海生科院),探索和构建符合生命科学发展规律和要求、符合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目标和方向、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有利于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实现率先跨越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分子细胞领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于201510月获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该卓越中心基于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0005,由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整合而成),“十三五”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细胞命运可塑性”重大科学问题,围绕“表观遗传调控与功能”“细胞谱系建立与细胞命运调控”“重大疾病机理及相关转化应用”3个重大突破方向和“RNA代谢与功能调控”“跨膜动态生物过程”“精子发生与成熟调控”“干细胞再生医学基础”“分子细胞科学前沿技术方法”5个重点培育方向开展研究,现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分子男科学重点实验室。2016,该卓越中心的“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提高T细胞抗肿瘤免疫功能的新方法”两项研究成果入选当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脑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2014年获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卓越中心,该卓越中心基于神经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9911),“十三五”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技术”重大科学问题,围绕“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脑疾病机理研究”“面向机器智能的认知技术与操作环境”3个重大突破方向和“神经元全脑投射图谱”“非人灵长类高级认知功能模型和机理研究”“脑研究新技术”“脑疾病早期诊断指标与干预手段”“类脑认知计算模型与系统”“类脑器件与智能系统”6个重点培育方向开展研究,现有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16,该卓越中心的“构建出世界上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研究成果入选当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子植物领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于201510月获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该卓越中心基于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由原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与原中科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于1999519日整合而成)和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十三五”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植物生命现象的本质与规律”重大科学问题,围绕“作物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植物环境胁迫与抗逆应答的分子机理”“昆虫发育与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3个重大突破方向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物质和能量代谢调控”“植物表观遗传调控机理”“昆虫-微生物-植物分子互作”“人口合成生物科研机构289与先进生物制造”5个重点培育方向开展研究。现有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光合作用与环境生物学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等。2016,该卓越中心的“揭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成果入选当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CEPAMS)在上海正式揭牌。人口健康领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2016年基于健康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二军大转化医学研究院、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上海实验动物中心等单元,按照中国科学院“一层管理”要求整合重组而成,该研究院与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共同定位于人口健康领域,在“十三五”主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民生问题,聚焦“重大疾病防控与健康衰老”重大科学问题,围绕“重大慢病发生发展的机理”“重大慢病的早期预警与干预技术”“全球病原发现、预测和响应及其致病机制”3个重大突破方向和“生命健康科技智库建设”“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生物医学大数据开发与应用”“个体衰老与老龄病”“传染病免疫治疗共性平台建设”5个重点培育方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现有中科院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计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分子病毒与免疫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等。2016,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与该研究院合作的“发现精子RNA可作为记忆载体将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研究成果入选当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申报的“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入选国家“十三五”规划后备项目。截至2016年底,上海生科院共有在职职工1951,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研究员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2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75人。上海生科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是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10个二级学科ꎻ同时也是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2个二级学科ꎻ在工程硕士类别中设生物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物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1857[其中硕士生641人、博士生1216(12名留学生)],在站博士后300人。上海生科院作为首批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单位之一,共有“千人计划”顶尖人才1人、入选者10,外专“千人计划”1,国家“青年千人计划”52(新增12),上海“千人计划”8(新增1)ꎻ“万人计划”14(新增8),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新增8),青年拔尖人才5ꎻ“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10,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ꎻ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5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2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3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11人。2016,蒲慕明院士因“在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获得国际格鲁伯神经科学奖(GruberPrize)ꎻ王佳伟研究员、周斌研究员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ꎻ杜久林研究员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牡丹奖。2016,上海生科院承担在研国家及地方各类科研项目1200余项(新增340),其中,主持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5项、承担课题5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新增2)、课题15(新增15),863计划课题2,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4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新增154),其中,创新群体基金项目6(新增1),重大项目2项、重大项目课题4(新增1),国家***

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2(新增4),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5(新增4),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5(新增8),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3,联合基金5(新增4),面上项目296(新增6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新增48),重大研究计划49(新增9),重点项目63(新增12)ꎻ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2(新增1)、承担项目7(新增3),主持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1(新增21)ꎻ承担上海市项目123(新增27)2016,上海生科院科研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院共发表S.CI论文988,总影响因子5975,142,其中第一完成单位论文404,影响因子2814,78,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数62篇,全年共申请专利88(PT.C及国外专利18),授权专利58(国外2)ꎻ软件登记1ꎻ商标注册3件,上海生科院5项科研成果入选2016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成果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上海生科院国际合作工作扎实推进,出访团组456批共547人次,涉及34个国家和地区ꎻ接待来访团组515批共671人次,涉及40个国家和地区ꎻ巩固和拓展与国外知名大学、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院所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合利华公司、赛诺菲公司等签署7份合作协议ꎻ举办16个国际会议及1个海峡两岸会议。上海生科院现有4个全国性挂靠学会和6个地方性挂靠学会,.CellResear.ch(«细胞研究»)2016年度影响因子为14,812,处于Q1水平,S.CI最新收录的187种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9,继续在亚洲同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1Mole.cularPlant(«分子植物»)2016年度影响因子为7,142,处于Q1水平,S.CI收录的209种国际植物科学领域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6,继续在亚洲同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1JournalofMole.cular.CellBiology(«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16年度影响因子为6,459,处于Q1水平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16年度影响因子为2,124Neuros.cien.ceBulletin(«神经科学通报»)2016年度影响因子为2,322。此外,5种英文期刊分别与自然出版集团(NPG)、细胞出版社(.CellPress)、牛津大学出版社(OUP)、斯普林格(Springer)等国际知名出版商进行了国际出版合作。(撰稿:丁建文何静审稿:汤伯伟)

 

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

地址:上海浦东张江祖冲之路555号邮政编码:20***

电话:021-5080***

传真:021-5080***

信箱:suoban**[ta]**m,a.c.cn

网址:http://www.**mm.cas.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物所”)前身是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1932年由国立北平研究院和北平中法大学合作创建,1933年迁至上海,19503月并入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为药物化学研究室,1953年成立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1970年改名为上海药物研究所,197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药物所是以创新药物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研究机构,通过生物学和化学密切合作,阐明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及其相互关系ꎻ探索药物作用的新机理、新靶点ꎻ完成新药临床前综合评价及研究。重点研究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精神系统、代谢、自身免疫和感染性6类疾病领域的新药,并加强现代中药的研发。上海药物所设有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化合物样品库,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11个研究室及研究中心:药物化学研究室、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药理学科研机构291第一、第二、第三研究室、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中心、分析化学研究室、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药物靶标结构及功能研究中心、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5个研究技术平台:药效评价研究中心、上海药物代谢研究中心、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药物制剂研究中心、药物质量控制与固体化学研究中心2个国际科学家工作站:神经药理国际科学家工作站和蛋白质折叠国际科学家工作站4个支撑服务机构: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实验动物室、学术期刊联合编辑部。截至2016年底,上海药物所共有在职职工916人,其中科研人员787人、管理支撑服务人员129,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师113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18人,共有“万人计划”2,“千人计划”6,上海“千人计划”3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37(新增3)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3,国家杰出青年22(新增1),国家优秀青年8(新增1),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各类人才奖项荣誉近10项。上海药物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药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其招生专业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设计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等,在读研究生484(硕士生217,博士生267),设有化学、药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在站博士后53人。2016,上海药物所共有在研项目521(包括新增项目281),其中,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24,主持(或承担)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5项、承担(或参加)课题27,主持(或承担)863计划项目2,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6(新增54)、面上项目101(新增32)、杰青金项目5(新增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1(新增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7(新增7)、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3(新增2),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1(新增4),作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依托单位,主持(或承担)子课题80(新增69)2016,上海药物所深入领会和落实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要求,以“多出药、快出药、出好药”为目标,以药物创新研究院的建设为重点,从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产业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加强战略研究和战略规划,深化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出新药”目标优化资源配置,组织实施重大科研任务,努力实现研究所各项工作的新跨越。2016,药物创新研究院顺利通过筹建验收,在四类机构中被评定为优秀,在两年的筹建期中,药物创新研究院通过自主部署科研项目、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双轮驱动”,优化人才评价和科研活动组织模式等配套政策,以改革牵引发展,取得创新能力提升、新药研发加速、成果转化显著等重大产出。2016,上海药物所作为中科院个性化药物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依托单位,通过组织完善管理架构,落实支撑保障条件,确保专项顺利实施,专项启动实施以来,搭建了肿瘤、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个性化药物研究平台及技术体系,构建了100余例人源化肝癌、胃癌、胰腺癌的PDX模型,发现一批指征抗肿瘤药物疗效和毒性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抗老年痴呆候选新药971疗效监控标志物,取得新机制、新靶标发现研究成果,特别在个性化新药研究方面,目前共有9个候选新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1个候选新药申报临床研究、22个候选新药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2016,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委托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的第三方现场评估,完成20112015年度成果整理和凝练,提交的5年工作报告、«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表»和系列佐证材料,以零差错通过专家审查,获得了评估专家的一致肯定。2016,上海药物所新药研究成果丰硕。共有71类新药(含新制剂、新规格)获批临床试验,7个新药分别为抗肺动脉高压候选新药TPN171,抗肿瘤候选新药希明哌瑞、倍赛诺他、美呋哌瑞和S.C.C-31,抗乙肝病毒候选新药异噻氟定(干混悬剂),以及抗老年痴呆新药甘露寡糖二酸(971),抗肿瘤1,1类新药德立替尼292(AL3810)已在国际(欧美)国内同步开展临床研究,丹参多酚酸盐正式启动在荷兰注册程序。抗老年痴呆1,2类新药甘露寡糖二酸(971)启动在美国注册工作,并入选«中国制造2025»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重点产品ꎻ化学1类新药TPN729、抗丙肝仿制药索菲布韦启动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注册工作,全年共申请专利186,共获专利授权114项,全年共有5项新药研发成果成功转让,合同总额达2,4亿元,签署“四技合同”(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服务合同)245份。2016,上海药物所共发表S.CI论文446,影响因子(IF)总数2184,431,影响因子5以上的论文146(其中上海药物所通讯作者109)3以上的论文已达318(其中上海药物所通讯作者255),其中«癌症细胞»同期在线发表上海药物所两篇重要科研进展。2016,“国际化导向的中药整体质量标准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高效不对称碳—碳键构筑若干新方法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获奖单位)2016,上海药物所技术平台体系接轨国际,国家化合物样品库总储量达221,8万种,是亚洲目前规模最大、名列全球公共化合物库之首的化合物资源平台,“国家化合物样品库的创建和应用”获浦东新区创新成就奖一等奖,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8月顺利通过美国FDAGLP整体设施和实验项目审查,药物代谢研究中心7个制剂生物等效性项目顺利通过了.CFDA专家组的核查,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药质量检测中心”工程建设项目,新建生物药研发中心及分子影像平台。2016,上海药物所国际合作纵深发展。在研国际合作横向项目26,新签国际合作项目协议、合作备忘录10,国际合作项目到位经费3839,56万元,与施维雅公司合作研发的抗肿瘤候选新药德立替尼(AL3810)完成临床Ia期试验ꎻ与国际上GP.CR药物研发领域顶级的制药公司合作研究项目共计15项,全年接待来访团组约39130人次,共邀请46场中外专家学术报告,组织和承办6场国际学术会议。2016,上海药物所主办的两本英文学术期刊A.ctaPharma.cologi.caSini.ca(«中国药理学报»,IF3,166)AsianJournalofAndrology(«亚洲男性学杂志»,IF2,644)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称号(清华同方),上海药物所还主办了以非处方药物为主的科普杂志«家庭用药»,年发行量为210万册。(撰稿:徐晓萍孙文晶审稿:厉骏)

 

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封松林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海科路99号邮政编码:20***

电话:021-2032***

传真:021-2032***

信箱:sari**[ta]**i,a.c.cn

网址:http://www.**ri.cas.cn

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高研院”)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20101226日正式入驻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20121127日通过验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瓶颈,上海高研院围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交叉领域,定位于开展原始创新研究,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核心技术和集成技术解决方案,探索科技与经济、教育、金融、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研、产、学为一体多学科交叉的科教协同的综合性科教机构。2016,上海高研院编制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并签订“一三五”规划任务书,将在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应用、低碳复合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及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温室气体控制及解决方案3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以能量高效储存与转化、一体化信息融合网络、资源综合利用及其高值化、碳数据与碳评估平台及交叉前沿与干细胞3D打印为5个重点培育方向,探索科科研机构293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协力共建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助力上海建设具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最终实现高技术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海高研院参与共建的中科院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创新研究院、中科院过程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及中科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等进展良好。首个院级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取得系列显著科研成果ꎻ以高研院为依托单位的院设非法人单元包括中科院清洁能源技术发展中心、中科院通用芯片与基础软件研究中心、中科院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和中科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等,其中“曼谷创新合作中心”于2016年正式成立,是中科院首个设在境外的以促进国内外联动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为目的的境外机构。截至2016年底,上海高研院共有在职职工657人,其中科技人员523人、科技支撑人员87,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5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22人,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3ꎻ新增“万人计划”入选者1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ꎻ新增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4ꎻ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ꎻ“上海领军人才”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ꎻ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ꎻ中科院特聘研究员10名。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1ꎻ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19ꎻ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5,国际人才计划之国际访问学者2,台湾青年访问学者2,创新国际团队1个。2016,上海高研院共有在研项目338(包括新增116),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新增课题5,973计划课题4,863计划课题5(新增1),新增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2(新增1)、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27(新增9)、青年基金项目38(新增4)ꎻ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0,新增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1,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4(新增2),中科院STS项目2(新增1)ꎻ横向项目158(新增55)2016,上海高研院科研工作取得系列进展如下,①合成气直接制烯烃研究获重大突破、在Nature发表论文,并入选上海科技十大事件:通过采用全新催化剂活性位结构,研究实现了温和条件下合成气高选择性直接制备烯烃,甲烷选择性可低至5,低碳烯烃选择性可达60,总烯烃选择性高达80%以上,/烷比可高达30以上,同时产物偏离经典ASF规律并体现窄区间高选择性分布,②成功开发卫星任务规划可视化系统:2016,碳卫星与3颗微纳卫星成功发射,上海高研院开发的微纳卫星可视化系统成功运行使用,该系统可提供卫星的实时位置、观测区域、数传区域规划与展示等信息,③完成全球首个万方级二氧化碳甲烷重整中试:万方级自热式重整中试装置顺利开车,催化剂运行良好.CH4转化率接近100,已制备15吨工业催化剂,形成两条工业催化剂生产线,同时第二代重整催化剂研究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纳米科技专项支持,④四代核能热功转换技术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自行设计并完成氦气透平测试及试验台搭建、建成国内首套MW级氦气闭式布雷顿循环热功转换试验系统,完成20kW熔盐换热器试验台调试及熔盐-空气换热器性能测试,⑤成功研发兆瓦级燃气轮机并进行示范:自主研发了MW级燃气轮机,填补国内空白,目前一代机试运行成功,在苏州和上海开展示范,二代机完成整机加工及组装,⑥初步完成润滑油研发与分析检测平台建设:完成“油品检测实验室”.CMA扩项,具备了较为齐全的润滑油分析检测能力,扩大了行业内的影响力,成为潞安“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大研发平台之一,⑦高比能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有序纳米结构膜电极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973计划项目顺利验收,构筑高活性纳米结构催化层并发展出两种构筑方法。阳极贵金属催化剂用量突破-0,5mg/.cm2,阴极用量降至0,22mg/.cm2,处于国际最好水平,电池累计运行2230小时,性能衰减<13,9,实现了催化剂和膜电极产业化。2016,上海高研院发表论文153,其中在Nature等顶尖期刊发表S.CI论文71ꎻ同时,注重规范和提升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和服务,申请专利214,授权69,被评为2016年上海市专利工作试点单位。2016,上海高研院“三权改革”试点结硕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公司“上海中研宏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成功,标志着上海高研院助力中研宏科经历了从孵化项目到产业化到新三板挂牌的全部流程,实施了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具重大激励示范效应ꎻ以实质性合作为立足点推动院地、院企合作:与松江区政府合作,共同筹建上海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ꎻ助力“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及“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低碳技术创新功能性平台”有望成为首批启动的功能型创新平台之一ꎻ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特定城市“碳交易成效评估”、工业园区“低碳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等方面开展合作ꎻ持续深化与上海电气、上海宝钢、上海华谊、山西潞安、精功集团等大企业集团的多模式对接ꎻ持续加强与上海科技大学的科教协同,与物质学院成立低碳能源联合实验室,共同推动能源研究发展。2016,上海高研院加强与全球发达国家的合作交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亚非科技合作,深化与壳牌的前瞻科学研发项目合作,举行一期项目总结会并签署二期战略合作协议ꎻ加快建设与NEDO合作的“节能建筑示范项目”,工程将于2017年进入实证ꎻ与肯尼亚在反盗猎领域签署合作协议,2016年中科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和中科院“一带一路”专项项目支持。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智慧社区低碳能源技术集成研发与示范”通过中期验收。与波音持续开展“地面监测研究”ꎻ与索尼公司签订2016年联合实验室子项目,开展图像音频研究ꎻ签订国际合作备忘录4份。2016,上海高研院因公出访74130人次,接待来访41个批次,280人次,举办6次国际会议或研讨会。(撰稿:贾斌梁平审稿:封松林)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