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商引资信息网,招商引资信息网,招商引资网,招商投资网,招商网,招商投资集群,招商投资全球集群,招商投资全球集群总站,
平谷开发区招商引资网
中国过程工程研究所导师名录78—3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曹宏斌: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110月生。1993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1993.81995.8在南通永通活性碳纤维有限公司从事活性碳纤维的应用开发工作。1995.91998.3在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化学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炼油废水处理过程中有毒有机物对生物膜内硝化细菌代谢活性影响的实验和过程模拟研究。1998.92001.6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电场作用下生物膜结构、形态和传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获2004年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2001.6进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院士课题组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氮硫钒铬等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循环技术与产业化示范”,具体包括“电-生物耦合处理/测量持久性有机物”、“烟气生物脱硫”、“铬污染固体废弃物生物修复新过程”和“新型绿色无氟聚醚多元醇及聚氨酯泡沫材料开发”等方向。现负责国家“863”青年基金1项、“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院地合作基金1项和企业横向课题8项。已发表论文4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

电话:010-62655828,82610244;

邮箱:hbcao**[ta]**e.ipe.ac.cn

 

徐红彬: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48月出生于河南省新密市,1996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997月获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过程工程研究所)硕士学位,200312月获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作为绿色过程与工程实验室青年学术骨干,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领域绿色过程与工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产品工程、结晶与材料工程、化工热力学与流体力学计算等。现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参加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1

;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六名);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多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其中已授权专利1项、国际专利PCT优先权1项。

电话:010-82627096,82610244;

邮箱:hbxu**[ta]**e.ipe.ac.cn;hongbin_xu**[ta]**.net

 

张亦飞: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6511月生。1985年江西工业大学化工系毕业,1990年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2004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化学工艺专业博士,之后在开普敦大学化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两年,期间获南非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会优秀博士后基金资助,2006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工作。曾参加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一项。在Chem. Eng. Sci.J.Crystal Growth等国内外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为绿色过程工程、化工过程耦合强化和过程集成技术的工程化。研究项目面向资源、能源和环境领域的过程工业,特别是重化工和有色金属冶金工业的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和污染重的急迫问题。现主要研究铝、钒、钛等两性金属资源处理的绿色新过程、化工与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与技术的耦合工程以及沉淀技术在有色冶金工业和工业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等。

电话:010-62655828;

邮箱:yfzhang**[ta]**e.ipe.ac.cn

 

袁章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37月生。198319881993年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留校在北京科技大学任副教授。1996年在日本JICA九州国际中心等地进修,1997-2000年在九州工业大学任讲师,2001年入选为“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回国任本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2008年在东京大学任客员教授。与日本合作进行了高温熔体表面张力和界面现象、微重力材料科学和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研究。承担过多项国家攀登计划“熔融还原炼铁法”、“九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负责完成了二十余项科研项目,3项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5;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EI收录60余篇;SCI收录4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达150;出版专著2;已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15项。目前研究课题:资源综合利用包括氯化法钛白和海绵钛;稀土及高温熔体的物理化学;微重力环境下材料的界面现象;钢铁冶金与化工用反应器及喷枪的研制和生态过程工业的节能环保与CO2利用技术。

电话:010-62527440,62533383;

邮箱:yuanzhf**[ta]**e.ipe.ac.cn

 

谭强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6905月生。200303月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做博士后。200512月进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新型能量转换材料与储能器件、纳米氧化物粉体、功能陶瓷薄膜制备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电化学电容器、燃料电池、碱金属热机等能量转换材料与储能器件,以及四氯化钛、海绵钛、钛合金新型制备工艺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资助等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正在承担省部级重大科攻关项目2项和科技创新项目1项。目前主要开展新型能量转换材料与储能器件、材料与冶金物理化学、钛资源综合利用、冶金工程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协助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多名。

电话:010-62533383;E-mail:qtan**[ta]**e.ipe.ac.cn

 

郭占成: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博士,44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中科院过程工程所获博士学位,之后在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工作,1998年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获得Materials & Minerals & Mining学会的Billiton Gold Medal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60多篇,发明专利10多项。在学术团体中,任北京金属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物理化学委员会委员、<钢铁><过程工程学报>编委。主要研究领域:冶金过程和煤炭能源转化过程物理化学、金属矿物资源高效冶金技术。从能源、资源、环境角度出发,研究冶金及能源高效转化新方法新理论,例如煤基熔融还原炼铁、难处理矿物的冶金技术、电化学冶金、煤的催化燃烧、煤-天然气共转化。曾承担“超重力电化学反应及电沉积金属材料”等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粉煤催化燃烧”国家“863”课题、“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国家“攀登”项目等。

电话:010-62558489;

邮箱:guozc**[ta]**e.ipe.ac.cn

 

王志: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31岁,2002于东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4年于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博士后出站后留所工作,同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5年获硕士生导师资格,2006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进行短期高访研究。主要从事资源综合利用与增值冶金的应用基础研究与过程开发,具体课题包括氧化铝生产高效节能技术、冶金过程NOx抑制技术、电子废弃物资源化、超重力电化学基础等。负责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作为主要研究骨干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973”子课题1项及“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项。目前负责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1;主持自然基金委钢铁联合研究基金1;执行负责中科院仪器研制项目1;负责与参加地方及企业横向课题多项。在J. Crystal GrowthPowder TechnologyLight Metals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22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电话:86-10-62558489,62579402 ;

邮箱:zwang**[ta]**e.ipe.ac.cn

 

苏志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547月生。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生物工程学报副主编,国际期刊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 Biotechnology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编委。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85),荷兰Delft大学博士后(87),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访学者(90,92)。1994年进入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方向为生物产品制备工程,主要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纯化、修饰和稳定技术和制备过程优化。已承担和完成的项目包括国家八六三重大项目《人工血液代用品的研制》、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天然产物分离纯化新技术》、国家八六三计划生物领域项目《产品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技术平台》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90 , 国际会议论文35篇。

电话:010-62561817;

邮箱:zgsu**[ta]**e.ipe.ac.cn

 

王云山: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622月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获河北大学生物学系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生物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82-1998年在河北大学生物学系、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基因工程技术中试基地工作,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98年进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年出站留所工作。曾参加和主持过多项国家与省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发酵工程与生化分离工程。研究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和基因工程改造;发酵工艺优化及中试放大;发酵产物的鉴定、检测及分离提纯方法;探索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过程,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蛋白质分离纯化过程研究。

电话:010-62625370;

邮箱:yswang**[ta]**e.ipe.ac.cn

 

闭静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女,19688月生。1993年获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硕士学位并留所工作,1999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德国国家生物工程研究中心(GBF)做博士后,参加欧盟第五框架生物技术研究项目-动物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2001年至2003年受聘于英国Birmingham大学化工系BBSRC项目研究员,从事动物细胞生长周期的基因调控和基因工程疫苗的开发。正在负责执行国家“863”项目-基因工程蛋白分离纯化过程质量控制平台技术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一项和企业横向项目资助等,主要进行大分子蛋白、抗体、病毒样颗粒、DNA疫苗等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技术平台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申请两项专利和撰写了1本英文学术专著中的1章。

电话:010-62551814;

邮箱:jxbi**[ta]**e.ipe.ac.cn

 

马光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女,19649月生。1988年日本群马大学高分子工学科毕业。1990年、1993年分别获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高分子工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被聘为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大学院生物系统应用科学研究科助理教授。曾获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资助,赴美国Lehigh大学和New Hampshire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6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1988年起,一直从事各种尺寸和功能的高分子微球和微囊的设计和应用研究。重点探索均一亲水性高分子纳米级微球及微米级微球的制备和应用。撰写了6本英文学术编著中的6章,编写了6本英文丛书,2本中文专业书,在国际期刊发表了80多篇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获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目前研究方向为均一高分子微球和微囊的制备及在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用于生化分离、药物载体、临床分析试剂的重要产品;同时进行长效蛋白质药物制剂、智能型载药凝胶、抗癌剂靶向性载体的设计、制备和应用研究。

电话:010-82627072;

邮箱:ghma**[ta]**e.ipe.ac.cn

 

雷建都: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2年生。20026月在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49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随后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剂型与生物材料工程”课题组工作,于20051月被聘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有:长效蛋白药物制剂技术研究;生物活性物质分离分析及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微流控芯片与微型生物传感器研究。

电话:010-62550875-804;E-mail:jdlei**[ta]**e.ipe.ac.cn

 

陈洪章: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110月出生于山东省定陶县,19837月获得南京林业大学农学学士学位,19917月获得山东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8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4年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学术论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48项。已培养6名博士、13名硕士,(2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人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博士后3名。目前主要致力于纤维素生物技术的研究,以新型固态发酵和原料组分分离为核心,充分吸收分子生物学和工业生态学的新思路,研究纤维素生物技术的基础和关键技术平台问题。

电话:010-82627071;82627067;

邮箱:hzchen**[ta]**e.ipe.ac.cn

 

丛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97月生。研究方向为发酵清洁生产与光合反应工程。研究发酵工艺调控、元素循环、新分离技术、废水资源化等技术,实现大宗发酵产品的清洁生产;研究微藻大规模培养反应器、二氧化碳传递、光合作用调控、微藻采收和后加工技术,实现人工生物固碳。目前主持973课题“硫化矿生物预氧化体系复杂界面作用”和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发酵产品提取中的酸碱再生技术”,承担生物催化973项目中的“生物转化过程中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工艺”部分、863重点项目中的“味精清洁生产新工艺”和863目标导向课题中的“乳酸清洁生产新工艺”。1999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主持研制的系列光生物反应器2001年获九五攻关成果认定;合作研究的成果“乳链菌肽的研究与开发”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授权发明专利7项,授权实新专利6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国际专利1项,申请实新专利2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0余篇。

电话:010-82627060 ;

邮箱:weicong**[ta]**e.ipe.ac.cn

 

康瑞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女,19651月生。1987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应用生物化学专业,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1992-1993年,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国家生物工程中心(GBF)工作一年,进行有关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及代谢副产物的研究。19992005年分别获得本所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微藻生物技术和光合反应工程。在深入研究微藻及其他微生物细胞代谢途径的基础上,建立细胞定向改造及重要产物定向调控的方法,解决二氧化碳的生物固定和微藻生物能源生产中的共性技术针对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这一关键问题,开展了微藻生理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光合碳代谢机理与调控等基础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与二氧化碳的生物固定和微藻生物能源生产相关的应用技术:如微藻大规模培养设备及工艺、采收和后加工技术、利用废水、废气培养产能微藻等工作。已发表论文40余篇。

电话:010-82627074;

邮箱:rjkang**[ta]**e.ipe.ac.cn

 

石绍渊: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博士,1971年生,硕士生导师。20047月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49-20069月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回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为电膜技术在生物产品分离中的应用。主要开展电膜分离过程中膜污染防治和离子迁移调控的基础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微生物冶金强化技术和生物浸矿反应器研制等。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低品位复杂矿生物冶金的基础研究”、1项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EMCP)的课题和1项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细菌还原处理重金属硫酸盐溶液的基础研究”。曾主持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电化学氧化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基础研究”。目前承担973课题“硫化矿生物预氧化体系复杂界面作用”的菌固界面作用、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发酵产品提取中的酸碱再生技术”的离子调控技术,参加863重点项目的“味精清洁生产新工艺”任务。以及承担863课题“新型转鼓式微生物浸矿反应器研制”、生物过程工程973项目的子课题 “酸碱再生的膜污染与离子迁移调控机制”和863目标导向课题“高强度高密度发酵生产L-乳酸关键技术”中的“膜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内容。已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电话:010-62554284,Email: syshi**[ta]**e.ipe.ac.cn

 

赵兵: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62月生,1986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1989年在中科院过程工程所获硕士学位,并获首届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后留所工作,2000年在该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植物细胞工程及天然产物生物炼制研究,涉及珍稀濒危中药材、石油植物等遗传转化、分子标记育种,规模化组培快繁和人工种植,组培苗病毒检测及化学指纹和DNA指纹评价,天然产物的规模化提取、分离及其高效耦合集成,天然产物结构修饰,生物催化转化,生物燃油制备新方法和新设备,生物农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负责和承担多项国家863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际合作及企业合作课题等。已获国家科技部登记成果4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0余篇,申请专利23项,获授权专利16项。培养硕士生6名,培养博士生4名。

电话:010-82627059

传真:010-6257***

邮箱:bzhao**[ta]**e.ipe.ac.cnbzhao25**[ta]**a.com

 

王晓东: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666月生。1997年于中科院植物所获博士学位,1999年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出站。主要从事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生物技术和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分离等方面的研究。曾参加多项国家与省级科研项目,目前进行“十五”攻关项目“新疆紫草繁育研究”。现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合作专著1部,申请专利4项。

电话:010-82627059E-mail:xdwang**[ta]**e.ipe.ac.cn

 

袁晓凡: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女,19724月生。19941997年于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获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生物技术室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至今在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了“863”子课题、“十五”攻关及中科院西部项目各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收录,协助培养硕士生1名。目前主要从事珍稀濒危植物的大规模细胞培养、组培快繁、化学成分分析、遗传稳定性分析、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以及环境微生物大规模发酵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在研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雪莲规模化组培快繁植株质量的适时监测及指纹图谱评价体系研究”;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设施农业土壤障碍的微生物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电话:010-62574372;

邮箱:xfyuan**[ta]**e.ipe.ac.cn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