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路街道招商引资网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导师名录100—1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

邮箱:北京353信箱 邮编:10***

电话:010-6255***

传真:010-6256***

 

szipe**[ta]**.ipe.ac.cn

bio**[ta]**c.cn

jinandahui**[ta]**com

fdpt**[ta]**ghua.edu.cn

yul**[ta]**com.cn

xjyan**[ta]**.ipe.ac.cn

hgpx88**[ta]**com

gcgc**[ta]**ac.cn

lu.bai**[ta]**ik.com

fan_cl**[ta]**om

sunzhi**[ta]**ac.cn

szipe**[ta]**.ipe.ac.cn

xnyjszp**[ta]**com

xincailiaozp**[ta]**com

zhanghv**[ta]**ac.cn

majh04**[ta]**ac.cn

ncbe2008**[t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号中科院过程工程所过程大厦451房间

邮编:10***

邮箱:yzb**[ta]**ac.cn

研究生招生、学生日常管理

联系人:黄孝文

邮箱:xwhuang**[ta]**ac.cn

电话:010-8262***

 

研究生学籍、教学、培养及学位

联系人:郭立娟

邮箱:lijuanguo**[ta]**ac.cn

电话:010-6255***

 

研究生招生、学生日常管理

联系人:杨帆

邮箱:yangfan**[ta]**ac.cn

电话:010-8262***

 

研究生补助、留学生管理、研究生会管理

联系人:闫博

邮箱:yanbo**[ta]**ac.cn

电话:010-8254***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五十多年来,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资源/环境工程等领域,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2001年更为现名。

 

在国家“十二五”时期和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实施过程中,过程工程所进一步明确“引领过程工程科学前沿,支撑过程工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针对当前制约过程工程跨越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并实施“一三五”战略规划和科技布局:“一个定位”,即定位于过程工程的共性理论、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面向过程工业转型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展过程工程科学前沿;“三项突破”,即介尺度理论与重大应用、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生物制药过程关键技术与装备;“五大方向”,即离子液体与绿色工程、功能材料化工及工程应用、生物质炼制过程强化与集成技术、绿色反应与分离工程、煤转化及油气综合利用技术。围绕重大突破和产出,探索适应过程工程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了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完善成果转化链两项重大改革举措,形成符合过程工程学科发展规律的科研创新体系。

 

五十多年来,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拥有中关村本部、廊坊分部和郑州分所三个园区,中关村本部面向基础理论侧重原始创新,廊坊分部支撑成果转化进行模式验证,郑州分所推进产业应用进行示范工程,形成“一所两翼”研发格局。研究所现有四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六个省部级研发平台:中科院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离子液体清洁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纳米材料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过程污染控制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质研究中心、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以促进重大产出、承担重大任务、培育人才队伍为核心,集中优势力量组建12个研究部,大幅提升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研究所科研仪器设备投入逐年增加,通过购入、创新研制等方式大力进行科研装备建设,目前资产总值已达9.3亿元,其中单价50万元以上先进设备190台,总值2.8亿元,120余台先进通用仪器设备实现了公用共享,有力地支撑了研究所科研快速发展,并为上百家科研院所、大学、公司等单位提供了大量的分析测试服务,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主办《过程工程学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PARTICUOLOGY(《颗粒学报》)和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绿色能源》)四个学术期刊,一级学会中国颗粒学会挂靠我所。

 

合作交流概述

2016年过程工程所扎实推进重点区域院地合作策略,以成果转化为核心,助力实现研究所创新价值。

1.依托国家战略推动成果集群转化。

深入学习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立足区域发展规划遴选重点成果落地。组织处内职工学习、研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据此策划区域和行业对接活动,发起与三大战略相关的产学研对接活动160余次,占全年活动量的68%

服务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加入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获批北京市技术转移机构,重点从京津冀的战略制高点凝聚技术需求热点,实现了京津冀区域横向到款5737万元,同比增长53.3%,有利支撑了京津冀中的“双协同”战略。根据京津冀的不同区域定位提供靶向科技服务。北京作为首都,科技智力资源集聚,正着力打造和强化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2016年,过程工程所技术创新和转移工作把握首都发展脉搏,植根首都科技沃土,助力首都经济发展,在京输出技术83项,合同总额3027万元,实现技术转移收入2764万元,占全所技术转移总收入的23%。在京转化的科技成果聚焦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各战略性新兴领域。预计2016年,过程工程所依托技术转移工作为北京各类企业新增销售额将突破60亿元,为北京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减排、走绿色发展之路提供有效支撑。2016年,“焦炉烟气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可降解材料包裹缓释肥料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脑认知与脑医学-可视化帕金森疾病药物靶向输递系统研究”3个项目获得北京科技计划支持。201611月,研究所推荐的“离子液体中电镀镜面光亮铝镀层技术”和“高性能低成本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产业化关键技术”荣获北京科技协作中心授予的“TOP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力行动”百强产品技术(新型材料领域前10)。北京市科委科技新星入选1人、领军人才入选1人、青年拔尖1人。河北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担负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重任,同时,由于重工业企业较多,转型升级压力大。为进一步探索院地协同创新模式,打造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2016年,研究所与衡水工业新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共建中科?衡水技术成果转化中心,转化中心将以立足园区、面向衡水、辐射河北为主题,依托中科院过程所中关村园区科研平台、廊坊分部中试平台以及与之合作的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全力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引领未来新兴产业发展,争取打造成为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策源地和科技发展新引擎。转化中心将建设成为辐射京津冀,具有国际水准、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中心,重点建设成果展示、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平台;使其成为衡水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区域发展辐射中心。过程工程所与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管委会、河钢集团签署全面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园区和企业的重大需求,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循环化改造等工作。

 

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上海、重庆等92市。长江经济带中,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长江中游城市群为龙腰,成渝城市群为龙尾。2016年,科技开发工作面向长江经济带制定了“夯实龙头合作基础,积极开拓龙腰和龙尾”的工作策略,以地级市为成果转化支点和重心,辐射区域经济发展,与南通、常州、盐城、徐州、连云港、绍兴、滁州、荆门、宜昌、黄石、铜仁、六盘水、绵阳、攀枝花等地市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2016年,过程工程所服务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合同额6080万元,到款2680万元,推动STS区域重点项目“二次资源清洁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获批。

 

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2016实现项目合作6146万元,到款3420万元,助力西部经济发展。在中科院银川中心的支持下,构建西部第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中心。

2.聚集交叉技术推动成果新兴应用。除助力于传统产业升级、节能减排外,积极推动新兴技术成果的应用及扩散,以点带面,服务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一方面,深入挖掘所内战略新兴热点领域例如防腐材料、储能器件、生态农业、固废危废、3D打印、特种纤维等研发成果、研发能力与市场潜力,聚集一批青年骨干和交叉技术,制作系列项目推广计划书、宣传册。另一方面,通过与领域学会、行业协会、创新联盟、创投机构等资源平台的合作,在新兴产业聚集区进行专项对接和推动,新兴领域合同额从2015年的1719万元增长至3253万元,增幅89%,为横向项目建立了新兴增长极。

 

3.推动青年参与成果转化形成后劲。近年来,研究所的跨越发展引进了一大批青年科研人才,目前,研究所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超过50%,如何引导和激发青年科研生力军参与成果转化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热情,一直是科技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2016年,在“创客吧”的政策培训、创业辅导、实战训练等活动,知识产权专员的知识产权检索分析、挖掘布局、撰写答复、管理运营培训与实践基础上,科技开发处又发起了“科创行”活动,奔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国百强区县聚集区域,通过理念引领和实践考察调动青年人才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调研科技创新活跃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和体制机制创新成果,让青年骨干直观感受和体验各区域在推进开放创新、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培育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发展高附加值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及建设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等方面的进展,同时,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深入探索科技成果在新时期下转化、孵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和模式。2016年青年人才参与成果转化项目达到160项,占合同总额的83.5%,比2015年提升15个百分点。

 

4、加强外部交流,促进专利运用

2016年,过程工程所入选国家首批专利协同运营试点科研机构,在国知局的领导下,依托北京、西安、珠海横琴等多个国家级专利运营平台,积极探索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运营的有效模式;完成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复审工作;加入大连化物所牵头组建的洁净能源知识产权联盟;应邀在中科院管理骨干培训班上作“过程工程所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专题报告,提升研究所知识产权工作影响力。与中科院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国科创新、路浩知识产权联盟等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展专利许可转让的渠道。2016年知识产权直接许可、转让5项,入股孵化企业1个,合同额1308万元。

 

5、加强合同审核与风险防范,维护研究所利益与权益。

近年来,随着研究所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工作的范围拓展、内容深化、竞争加剧,合作过程中如何有效应对法律纠纷的问题日益凸显。2016年,过程工程所以专题讲座、研讨交流、专家陪审、参与司法鉴定等多种形式与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建立起长效合作交流机制,为维护研究所合法权益提供切实保障。2016年,为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输送专家型人民陪审员9人,陪审50余次,为建立尊重创新、保护创新、激励创新的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不懈努力。邀请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技术调查室主任仪军法官作为授课嘉宾在所内举办“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实务”专题培训会,助力过程工程所保护好创新成果与知识产权、防范权属及侵权纠纷、积极维护自身利益与合法权益。结合新员工培训,宣讲各类风险防范对策及研究所合同管理流程要求,普及法律知识,预防法律风险。

 

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发布《过程工程所关于加强科研项目关联业务管理的暂行规定》,加强风险防控,规范管理流程。

2016年共审核合同971份,其中收款技术合同及项目247份,合同额约2.3亿元,到款额约1.21亿元;付款合同672份,协议52份。积极维护研究所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完成技术合同技术市场认定登记111份,免税合同183份,免税合同额10181.059万元,免税额约610.86万元。协助课题组催款数次,协调处理知识产权权属、侵权、合同履行等维权事宜,与专利代理人、律师探讨寻求最优解决方式。

 

6、持续完善过程工程所技术转移服务网络节点。

完善线上线下技术转移推广信息网络。新加入行业及技术转移联盟6个、建设平台7个。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效率高、受众广等特点,推出“过程科技在线”微信群,旨在建立所内科研骨干与各市区县领导和企业家交流的新型平台,逐步形成科技开发工作深度社交,传播精准,关系紧密的特点,目前微信群加入人员已超过400人,高效促成交流与合作。此外,制作了微信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科技开发》宣传手册,方便成果推介及收藏参阅,收到了很好的赞誉。利用“科易网”网络渠道参加泰州、吉安、泰兴、滨海、呼和浩特等地的专场对接会6次。全年发布过程工程所技术成果、技术转移等动态信息新闻稿件百余篇,被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知识产权网等多家转载,提升过程工程所技术转移工作知名度、信任感与影响力,实现过程工程技术转移品牌效应。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导师简介

 

李静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男,1956年生。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7年获本所博士学位后赴美国纽约市大学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年回国后历任中科院化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职务。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中科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颗粒流体两相系统量化设计和放大的研究,致力于气固两相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和多相复杂系统的研究,包括多相流动、煤燃烧、计算机仿真、多尺度方法。1989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3 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一获奖人)。开发的抑制氮氧化物排放、无烟燃煤技术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2001年中国科学院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获奖人)。他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目前兼任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还兼任著名国际期刊Powder Technology编委和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的国际顾问组成员,国际循环流化床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电话:010-6255***

E-mailjhli**[ta]**.ipe.ac.cn

 

高士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412月生。现兼任过程工程学报副主编。19908月在沈阳化工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院工作。199210月赴日本群马大学工学部留学,19963月获博士学位后留校担任助理教授。19984月到日本广荣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研究所工作,20006月回国到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流态化技术、烟气净化技术和洁净煤利用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迄今合作撰写专著1部,编著和译著章节5章,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申请发明专利11项。主持研究开发了干法同时脱硫脱硝新型流化床反应器以及吡啶合成循环流化床催化反应器,参加了循环流化床焚烧炉、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循环流化床反应器、旋流干燥器的开发研究工作。20032006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煤炭能源洁净利用基础”的研究,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化学工程中复杂系统的结构”创新研究群体成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转化,烟气净化及相关的颗粒流体系统中流动、传递和反应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电话:010-82627***

E-mailsqgao**[ta]**.ipe.ac.cn

 

葛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9703月生, 浙江杭州人。中国颗粒学会理事,《China Particuology》和《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编委。198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1998获工学博士学位。1993-1998年在中科院过程所参加颗粒流体系统的计算机模拟与仿真研究,提出了拟颗粒模型。199712月至19983月到德国汉堡技术大学J. Werther教授的研究组进行循环流化床多尺度计算方面的合作研究。1999-2001在中科院过程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后留所工作。其间进一步发展了拟颗粒模型,开展了多尺度方法的机理研究。同时与所内外人员合作实现了其大规模并行、建立了千亿次微机集群系统。初步实现了离散模拟的工业应用。现已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专著8章,主持翻译著作2本。申请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的一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课题各一项及国际合作项目两项。为基金委支持的创新群体成员。已主持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73项目子课题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课题各一项,中石油和宝钢等工业应用课题五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尺度方法以及介观和微观模拟,主要研究对象为多相流动,纳微流动和传递过程,以及有关聚合物、乳液和生物体的复杂流动过程。研究重点是有关过程的非平衡热力学和统计力学分析、高性能计算及其工业应用。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e.ac.cn/csms

电话:010-82616***

E-mailwge**[ta]**.ipe.ac.cn

 

王维: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3年生。1997年获四川联合大学(现四川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科院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颗粒流体系统的多尺度CFD方法研究。曾主持十五攻关专题“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的CFD数值模拟”。现主持重点室基金“颗粒团聚结构动态特性对相间作用力的影响”和中石化“MIP反应器模拟计算”及X射线CT的实验平台开发;参与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化工过程中的时空多尺度结构及其效应-多尺度方法学及应用”的研究。曾参加中科院重大方向性项目“1000/年煤系高岭土快速流态化煅烧新工艺”的研究,负责过程控制、CFD模拟和流程仿真等方面的工作。在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发表文章近20篇。编写《流态化手册》之“力学原理”一节,翻译《微流动》两章。2002-2005兼任所团委书记。目前研究方向:颗粒流体系统流动、传质、反应过程的多尺度CFD方法,多相流时空分布的CT平台开发研究。

电话:010-8261***

E-mailwangwei**[ta]**.ipe.ac.cn

 

孙其诚: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02月生于山东省,1996年于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得硕士学位,20003月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03月至20019月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做博士后,和王光谦教授合作建立了风沙动力学模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风沙输移和沙粒起跃等动态过程数值模拟,在此期间负责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项。200110月至12月在中科院物理所软物质物理实验室学术访问。20021月至200212月在英国Aston University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作访问学者,从事颗粒动力学的研究;20031月起在都柏林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物理系作高级专职研究人员(Advanced research fellow), 合作教授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欧洲科学院副院长(Academia Europaea)、前欧洲物理学会主席 Prof. Denis Weaire;在此期间负责爱尔兰高等教育基金一项(PRTLI ITAC2/QSIrish Higher Education Authority)。我们一起提出了模拟全程液态分率泡沫结构的统一模型并应用于泡沫流变特性的研究,该工作于20047月在法国巴黎第五届欧洲泡沫物理学大会获得优秀研究工作奖。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与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20057月回国,主要从事颗粒流体系统、液态泡沫内微流动的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研究,以及高效液液微混合器的开发。

电话:010-82627***

E-mailsunq**[ta]**.ipe.ac.cn

 

杨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718月生,江苏睢宁人。现任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化学反应工程、多相传递与生物冶金”课题组组长。1993年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毕业并攻读硕士,1998年获博士学位,导师为时钧院士和徐南平院士。1998-2000年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后,在陈家镛院士和毛在砂研究员指导下,从事多相过程数值模拟和反应工程研究,获首届“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资助。2005-2006年美国康乃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李氏基金资助)。1999年获原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A类),2006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2章,申请发明专利5项。研究方向:化学反应工程、多相流体力学、多相传递过程、微生物冶金和湿法冶金。将多相流体力学、传递原理、热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用于复杂多相体系的化学反应工程基础研究,对搅拌槽反应器、环流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生化反应器、膜催化反应器等多相反应和分离设备内的流动、传递和反应的机理及规律进行较深入研究,并发展多相流动和传递过程的计算方法和数学模型。参加过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及“863”项目的研究。参与完成重大基金子课题“络合催化α-烯烃氢甲酰化的反应工程研究”,主持完成重点基金项目“复杂多相新化工过程的化学工程特性研究”。现负责1项“973”课题(煤直接液化的反应工程学基础研究)和1项国家基金。

电话:010-6255***

电话:010-6257***

E-mailchaoyang**[ta]**.ipe.ac.cn

 

禹耕之: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7112月生,男。1993年成都科技大学化工系毕业,1996年获四川联合大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中科院化冶所博士学位,导师毛在砂研究员。20013月至200312月,任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已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章,授权和申请有关多相反应器的发明专利7项。研究方向:多相化学反应工程、多相流动和传递。研究气-液、液-液、气--液和气--固等多相体系的化学工程特性、致力于多相反应器设计、新型表面曝气反应器及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开发等。曾负责1项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重点基金项目的研究,现参加国家重大基金项目1项,负责企业合作项目1项。目前研究重点包括:新型搅拌反应器的流动、传质及构型优化,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气液流动与数值模拟。参加的应用研究项目包括大型工业加氢反应器、氧化反应器的技术改造,小型煤液化反应器设计和大型工业结晶反应器优化等。

电话:010-6255***

电话:010-6257***

E-mailgzyu**[ta]**.ipe.ac.cn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