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集镇招商网讯:郑集镇辖区面积64.8平方公里,24000人口,14个行政村,耕地55706.7亩,其中工业存量用地500亩,大中小型水库7座,蓄水能力达2500万方,塘坝641亩,水面20184.6亩,属江淮分水岭,主产水稻、小麦、油料;境内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有铁矿石、玄武石、石灰石、膨润土、白粘土、黄砂等矿藏且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较同类地区比较廉价,以至于初步形成“矿石开采”、“玩具制造”两大支柱经济。社会稳定,民风纯朴,社会治安较好。
郑集镇文体中心是中国农村文化中心的发源地,始建于1979年,曾受到中央、省、市的多次表彰,是天长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0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1994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安徽省群众文化先进集体”,2002年被滁州市评为“文化百优”先进单位。郑集镇经济稳步发展,小集镇建设日新月异,群众文化事业出现了繁荣向上的态势,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发挥中心的阵地作用,坚持不懈地抓好文体中心的建设,以此推动郑集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郑集镇宣传文体中心现有工作人员4人,占地12000平方米,文化综合楼一幢,设有影剧院、图书阅览室(藏书1.5万册)、游戏机室、乒乓球室、书画室、棋室、舞厅、科技培训(电教)室、老年娱乐室、少儿书画培训室、篮球场、电脑制作室、宣传栏等活动场所和宣传阵地,常年可开展二十多项文体活动。
衣裳:清未民初,衣着颜色以蓝黑为主。衣料有丝织和棉织两种,富者冬着皮衣。衣式:官绅长袍(衫),对襟马褂;劳动者多着短衫长裤;妇女上衣倒大袖,衣裤镶宽边,亦有穿长裙者。男子长衫和女子上装均为大襟式。裤子均为大裤腰。民国10年以后,妇女衣裤不镶边,长裙亦少。30年代,青年妇女一度流行精制旗袍,少数在外读书学生穿学生装和西装。建国初,除老年妇女穿大夫上衣外,教师、干部、学生多着制服,盛行青年装、学生装、列宁装、中山装,颜色以蓝黑、灰居多。青年人一度喜穿毛蓝裤,浅士林(色)衬衣。其后,撺绸、涤棉、涤卡、麦尔登等各种化纤、毛料服装渐次流行。80年代服装的款式、颜色、质地变化很大。青年男女中流行滑雪衫、羽绒衫、茄克衫、蝙蝠衫、牛仔裤、喇叭裤、健美裤等。质地有呢料、毛料、羽绒、化纤、针织等。青年妇女多穿各种颜色的短裙、连衣裙、呢制服、西装、羽绒服较盛行。
主食:郑集以食米为主,食面次之,家境贫困者间以山芋、大麦仁等为食。荒歉年月多以蔬菜、长饼、野菜煮饭熬粥充饥。午饭时,城乡贫困之家以新麦磨水糊,俗称“连麦尺倒”,熬粥或烙饼,直到早稻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