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乡招商网讯:滁州市南谯区花山乡,位于滁州市西南郊区,风景秀丽的AAAA级国家森林公园琅玡山脚下,乡政府驻地离滁州市仅12公里。境内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低山起伏,因形似莲花,故名花山。据清光绪《滁州志》记载:花山巑岏突兀,有如列萼。为滁州十二景之一,曰:“花山簇锦”。 花山乡全乡总面积103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83个村民组。人口11637人,耕地面积19086亩,森林面积5.6万亩,可养水面4200亩,总蓄水量1200万方。居民以汉族为主,有少量回族、满族、布依族、壮族等。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玉米、花生、甘薯等。
全乡辖6村100个村民组,乡人民政府驻地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9.6℃,年降雨量1200毫米。全乡国土面积187.6平方公里,有耕地21万亩,周边与牛场、碗厂、杉树及彝良县树林毗邻。植被覆盖率达36.7%,有天然保护林98641亩,其中袁家湾林区有观赏价值较高的“世界植物活化石”珙桐;野生药材繁多,有野生名贵药材天麻、黄莲、三七等;有“笋中之王”和笋中之冠”的竹笋和方竹笋;有含量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据有关地质资料介绍铅锌、硫化锌、氧化锌、硫化铁、铜矿等矿藏贮量达700万吨,煤贮量达24亿吨。
花山乡境内林业、畜牧业、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绿色、环保食品闻名遐迩:林业:全乡有林面积1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6%,市级袁家湾珙桐自然保护区绝大部分面积在其境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花山还盛产天麻、云木香、野三七、黄莲、当归等野生中药材,更有香菌、木耳、筇竹等营养价值较高的土特产品,其中筇竹笋年产量达600吨以上,是全县最大的竹笋产区,发展潜力较大;畜牧业;花山有天然草场4万余亩,人工草场1.5万亩。花山黑山羊颇受青睐,每年都有大量销往四川等地。 全乡经济以种养殖业为主,为增加农民收入,花山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一手抓粮林畜壮大区域经济,一手引进外商开发矿业资源及煤资源,提出了依靠科技调整结构,走特色经济强乡的经济发展思路。
花山乡山场面积大,竹木资源尤为丰富,拥有皖东最大的毛竹园,木材蓄积量为9.6万方;拥有丰富的安山岩、火山灰、石灰石等矿产资源;水利条件优越,小(1)、小(2)型水库19座,蓄水量万方以上的当家塘坝100面。土特产主要有竹器、茶叶、滁菊、板栗、桃、杏、金针菜、香菇等。境内文物古迹,旅游景点较多,主要景点有彩云洞、红花湖、叠翠园、仙人洞等(其中彩云洞为天然溶洞,洞内石笋、石花比比皆是,千奇百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举措,为了认真落实这一农业农村优惠政策,坚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采取政府主导、群众自筹为主的方式,借县委、县政府2006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4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作之机,结合实际,整合现有资源,通过点的建设,到线的辐射,带动面的发展,目前,已改善了68户住房,饮水、道路、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正在进行中,新农村建设一派生机。 花山乡把大面安居工程、易地搬迁工程、集镇建设等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契机,整合现有资源,在集镇共实施大面安居48户,“整村推进”的茅草房改造20户,现安居房建设主体工程已基本结束,集镇建设规模扩大,市场秩序良好,功能逐步健全,集镇面貌焕然一新